來自施與的快樂
「有一個時期我除了自己和家人之外絕不關懷任何人,」一位五十餘歲的婦人說。「我以為這是很適當的。」
在紐約市她家中桌旁坐著的聽者覺得這話難以相信。他一向都知道這位婦人為人慷慨大度,真正關懷別人。當他望著她開朗的臉色和滿面的笑容時,他無法想像她曾是個自私的人。由於深知她目前很快樂,聽者於是說:「你在以往可能並不快樂吧。」「我那時很痛苦,」她立刻回答。「我不知道有什麼較好的方法。」什麼使她作出改變呢?
這位婦人也像許多其他的人一般藉著研究聖經,接受幫助而改變了她的觀點。她獲悉快樂的祕訣是不自私的施與。今日,她已確信耶穌的話的真實性:「施比受更為[快樂]。」——使徒行傳20:35。
這是一句經得起考驗的格言。耶穌基督曾加以身體力行,因此可以毫不隱諱地說出這句格言。他在天上時是上帝的靈體兒子們之首,他所享的富足遠超於任何其他生物。他擁有萬物。可是,他在地上卻生活得像個窮人。但他在地上作人時卻為人類打開獲得屬靈富足和永生的機會。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人說,「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哥林多後書8:9。
上帝的兒子從他的所作所為獲得真正喜樂。聖經曾預言他所懷的態度說:「我的上帝阿,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裡。」——詩篇40:8;希伯來書10:7-9。
認識耶穌基督,效法他榜樣的人會經歷到同樣的喜樂,因為他們捨己以求促進同胞的福利。何以如此呢?
例如,人若用自己的能力,資金和時間幫助別人,這對自己的態度會有良好影響。他如此忙於為人服務,以致絕不計較別人魯莽輕率的行為。當他看到別人因他無私地施與而快樂時,他自己的快樂也隨之增加。別人所表現的不仁慈和自私行為非但沒有促使他抱怨,反而使他為他們惋惜。他知道他們失去了深深的喜樂,而這種喜樂則來自令別人快樂。
一個人表現慷慨往往對受益者的態度有良好影響,使他們體會到快樂是從施與而來。他們的心也許受到感動而變成慷慨。耶穌基督的話強調這件事實:「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38。
因此慷慨的人遂成為別人表現慷慨的對象。他的慷慨記錄對他在有所需要時極有用處。人們會更願「以十足升斗」贈給他。所給的東西『連搖帶按』,以致他的容器裝滿美物,甚至滿溢出來。
不錯,無私的人為自己贏得有感恩之心的人的厚愛,因為他的所為不限於滿足公平的要求。反之他希望幫助別人,無私地為人服務。論到這等仁人,使徒保羅說,「甚至有人敢為他死。」——羅馬書5:7。
最重要的是,實行施與的人深知耶和華上帝嘉許他的行徑。即使別人對他的所為未必感激,至高者卻不會忽略這件事。「捐得樂意的人是上帝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9:7)他不會讓這人沒有酬報。耶穌基督說:「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6:3,4。
可是,施與若缺乏正當動機,則施與本身並不會帶來快樂。難怪在聖誕節送禮往往未能增進喜樂。雖然有些例外,許多人互相饋送僅是出於責任感,覺得被迫要如此行。他們未必衷心的渴望施與以求令別人快樂。
被人認為尊榮耶穌的聖誕假期卻往往缺乏基督徒的施與精神豈不是怪事嗎?但我們真的應該引以為怪嗎?事實上,慶祝聖誕節的習俗與上帝的兒子毫無關係。美國阿拉巴瑪州木比耳的《新聞記事》報導說:
「聖誕節的各種慶祝很可能起源於羅馬的農神節,即在十二月17至19日祭農神的節日。人們在這個場合狂歡暢飲和互相送禮。廟宇裝飾著綠樹和花卉。公事停止辦理,法庭休息,學校放假,罪犯免刑和不作宣戰。」
帶來豐富酬報的並不是這種與異教農神節有關的饋送而是無私的施與。因此許多心地忠實的人士均不再跟從古代羅馬人的方式互送禮物。反之他們發現在聖誕節以外的時候自願表示慷慨會帶來極大的喜樂,你正在經歷到從此種施與而來的快樂嗎?
倘若不然,可以考驗一下耶穌在這方面的話的真實性。要努力培養一種不自私地關懷別人福利的精神,這樣行甚至在現時也的確能為你帶來更富足和更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