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智地量入為出
他們是一對快樂的夫婦,未有兒女,且住在紐約市的高尚住宅區。他們買了一間屋,認為分期付款買屋比租屋更合化算。傢私自然是必需的,他們又買了一輛汽車;這都是以分期付款方式購買的。後來他們又被宣傳所惑,賒購一套巨型的身歷聲唱片機、收音機和彩色電視機。這對夫婦雖然都有職業,丈夫還身兼兩職,還是無法應付支銷。
於是他們就商於一位可靠的朋友,請求指示如何節約才可以過著量入為出的生活。他們決定將朋友的勸告付諸實行,因為他們發現不僅要應付經濟難題,而且作為基督徒,弄到自己太忙和太倦便無法照料基督徒的義務了。
有愈來愈多的家庭像這對夫婦一般入不敷出。例如在以往十年,美國國內的個人破產案件增加了兩倍,從每年97,750宗增至差不多183,000宗。其中有些雖由於「不測之禍」(如疾病、意外或失業)所促成,據報大多數的破產是由於「賒購太多」所致。(傳道書9:11)正如一位破產審查員說:「消費者賒購的增加是促成破產的幕後原因。商人和貸款者大力鼓吹,在賒購業務上作劇烈競爭。」——《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1971年七月十九日。
使許多人入不敷出的一個口號是:「現在享受——以後付錢。」但更佳的口號是,「現在儲蓄——以後享受。」不錯,這是一項良好忠告。以現金購物最符合經濟之道,因為你不須付出高昂的利息;這種利息常常高達年息百分之18。
什麼因素促使這麼多的家庭向高壓的推銷員屈服呢?因素之一是「人有我有」的慾望。倘若一個人的鄰舍購置一輛新車或建造一個戶外游泳池,他是否也必須添置這些東西呢?他也許會有這樣的想法。但這種行徑是愚蠢的,因為鄰人或者有力量購置這些東西,而他卻沒有。再者,倘若鄰人不智地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他自然沒有理由去蹈其覆轍,對嗎?
充面子也許是難題之一。許多時一個家庭辛苦地負擔高昂的分期付款去買名貴汽車,因為它可以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可是一個人若力有不逮,則充面子豈不是虛偽嗎?彩色電視機也是如此。據報一位學校教師曾聽到一名孩子對同學說,「我不和你們玩了,因為你們家裡沒有彩色電視機」請想想!這位孩子從那裡學到這種觀念呢?無疑是從父母而來。
當然,享樂主義也是原因之一。擁有美好的東西無疑是令人愉快的,除了令別人豔羨之外也足以自豪。享受精美的食物也是一件樂事,這種享樂主義使不少人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
這種種因素及其他原因使人想起智慧的所羅門王的話:「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道書1:14)虛空嗎?不錯,因為增添的享樂並不能補償增添的憂慮、擔心、和不安。耶穌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可是過若入不敷支的生活的人無疑有理由為明天憂慮!——馬太福音6:34。
因此要學習養成客觀的態度,受理智而非受潮流、情感或情緒所支配。要認識必需的東西和你所想要而其實可有可無的奢侈品之間的分別。不要燃起和培養對奢侈品冀求的慾望,因為不用很多時候,奢侈品便在心理上成為「必需品」了。這一切都源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我們從小即有自私的趨向,因此我們都需要重新的引導。——創世記8:21。
在這件事及其他種種生活難題上,聖經均提供良好的勸諭。聖經警告我們貪求物質是萬惡之根。它並且勸人知足,說,「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摩太前書6:7,8)使徒保羅不但對他的朋友提摩太傳講知足之心,而且身體力行。他以身作則立下良好榜樣,因此他能夠寫道:「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腓立比書4:11,12。
何以使徒保羅無論在貧窮或富足的境況下都可以知足呢?因為他在生活上有些東西比物質更重要,比精美的飲食、名貴的服飾或美好的財物更重要。那是什麼呢?他擁有敬虔的美德;他在寫給朋友提摩太的信論及這件事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書6:6)不錯,屬靈的財寶可以幫助人過樸素的生活,有了生活的必需品便感覺知足。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或物質的東西。(馬太福音4:4)反之人需要屬靈的糧食,屬靈的財寶。因此要撥出時間去培養和獲得這些東西。要聽從耶穌的吩咐「先求[上帝]的國和他的義。」這意味到要撥出時間閱讀和研究上帝的道;撥出時間在禱告中與上帝談話;撥出時間與對屬靈事物具有相同興趣的人交往。凡事均應採取平衡的看法,這樣你便不致受到誘惑去過入不敷出的生活。——馬太福音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