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樂取上帝而代之——原因何在?
「你並非孤獨,」一則以粗大字體刊出的廣告說。「在這個星期日,其他六千一百萬成年美國人也決定不上教堂。」這則廣告的目的是要促使這幾千萬人,相當於百分之四十一18歲或更年長的美國人,上教堂去。
在其他地方,特別以西歐為然,情形也與此類似,只是百分率甚至高得多。例如在英國的任何一個星期天,英國教會的二千八百萬教友中大約有百分之九十八不上教堂。雖然在少數地方上教堂的人數略有增加,在普世各地走下坡的趨勢卻十分顯著。
他們何以不上教堂
究竟什麼促使大眾不上教堂呢?顯然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無神主義、物質主義、各教會未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以及其他許多因素均有分促成這種現象。但是所有不上教堂的人都是因為他們捨棄了對上帝的信仰而不再信奉宗教嗎?顯然不是。
在《找尋美國的信仰》一書中,作者小喬治·蓋洛普(George Gallup, Jr.)和大衛·普靈(David Poling)對於他們所作的一項發現表示驚奇:「不上教堂的人絕大多數均是信徒;在大多數事例上,使人不上教堂的並非失去信心。」若是如此,究竟什麼使他們不上教堂呢?
蓋洛普和普靈指出有四個重要因素使人不上教堂:
「1.運動、娛樂活動和嗜好
2.與朋友的社交活動
3.工作秩序使人難於上教堂
4.希望『有更多時間給自己及/或家人。』」
現今大部分人豈不是將星期日主要視為一段鬆弛身心的時候而渴望這日子來到嗎?對許多有經濟能力的人來說,到鄉下駕車兜風、野餐或遠足比參加教堂的禮拜遠較令人心曠神怡。跑步、滑雪、玩高爾夫球、釣魚或其他許多運動均比單調乏味的講道令人振奮得多。此外,人們從事這些活動的熱心和興趣可以使一般上教堂的人相形見絀。
結果如何呢?愛好享樂的心理顯然嚴重地削弱了人們對教堂的支持。但對個人來說更嚴重的是,這也意味到愛享樂之心已取代了愛上帝之心。宗教或它所剩下來的殘局僅限於在少數特別場合,例如婚禮和葬禮,才拿出來派用場,因為在這些場合人們仍然認為虔誠是必需的。俗世的娛樂已取代了屬靈的虔誠。
世俗主義在一般自稱相信上帝的人當中的激增正好與使徒保羅的話一致,他談及人會變成『愛享樂過於愛上帝』。在論及這樣的人時,他將這些人視為鑑戒和表明「末世」的「危險日子」業已臨到的標記之一。(提摩太後書3:1,2,4)今日有這麼多人『讓享樂取上帝而代之』,正如保羅所預言一般,乃是表明我們正生活在末世的許多證據之一。——《新英文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