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集替換的人赴宴
1.(甲)「被召」赴婚宴的人怎樣表明他們「不配」享有這項權利?(乙)他們若要放棄對物質利益的自私追求就必須怎樣行?
為什麼與基督徒為敵的「凶手」們在公元70年聖城耶路撒冷被毀及猶太國淪亡時遭受殺身之禍呢?因為正如耶穌的比喻裡的國王說,被邀參加婚宴的人,「不配」。(馬太福音22:8)猶太人充分證明他們的「不配」。在屬天的君王發出第二次通知之後,他們忤逆不忠、狂妄不敬地拒絕君王的邀請,時常甚至訴諸暴力。他們若要放棄對物質利益的自私追求以參加屬靈的「喜筵」,他們必須怎樣行呢?他們必須悔改,不但因為他們未能謹守摩西律法的約,同時也因為他們悍然拒絕上帝所差來的彌賽亞。然後他們必須受浸成為耶穌的門徒而承認他是彌賽亞。但是他們卻心高氣傲,自以為義和過度專注於自己的事務,因此他們不願符合這些條件。以色列國的大部分人都懷著這種態度。
2.(甲)第二次通知結束時,為什麼婚宴上並非所有席位都沒有人坐?(乙)君王打算要有「配得」的人坐滿多少席位?
2這是否意味到「喜筵」的席位完全沒有人坐呢?不然,不是完全沒有人坐。聖經的記錄表明有些「被召」的猶太人在接獲第一次通知時便欣然赴席,還有些猶太人和受過割禮歸信猶太教的人則在第二次通知於公元33年的五旬節發出時踴躍響應,但是與婚宴的許多席位比較,他們只佔少數而已。君王要有人坐滿多少席位呢?既然配在婚宴坐席的人預表與王的兒子一同承受天國的人,屬天的君王耶和華要有144,000個人去使他的「娶親筵席」坐滿「配」得的人。耶穌基督在聖經最後一本書,啟示錄,所作的透露證實了這點。(啟示錄7:4-8;14:1-3;20:4-6)這個數目意味到婚宴席上有許多座位。
3,4.(甲)耶穌的比喻透露上帝原本讓誰有機會坐滿144,000個席位?(乙)他們有足夠人數坐滿這許多席位嗎?
3耶穌的比喻透露君王耶和華向與他訂立了律法的約的以色列全國打開機會讓他們提供足夠的人去坐滿婚宴的144,000個席位。他們是亞伯拉罕血統上的「後裔」,而上帝曾與亞伯拉罕立了約要藉著他的「後裔」使地上萬族得福。(創世記 12:3;22:17,18)上帝通過摩西與他們所立的律法的約使他們有希望成為上帝定意要在彌賽亞,比摩西更偉大的中保,之下設立的「祭司王國」。唯獨他們才「被召」參加屬靈的婚宴。
4他們的國家本可以提供144,000個猶太人去坐滿婚宴的席位。猶太國的人口無疑有數百萬人而足以提供所需的全部數目。事實上,據約西佛斯報導,公元70年有1,197,000個猶太人群集在耶路撒冷守逾越節。當時並非所有散布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均在耶路撒冷守逾越節。
5.(甲)保羅將亞伯拉罕血統上的「後裔」中響應邀請的人算做什麼?(乙)可是,婚宴上的座位還像以前一樣多嗎?
5因此有許多人,所有的144,000人,從亞伯拉罕血統上的「後裔」當中「被召」。但是聖經的記錄表明亞伯拉罕在血統上的後裔只有很少數響應包含在律法之約中的邀請。在公元56年左右,一個歸信基督教的猶太人,使徒保羅,估計被揀選的猶太人在以色列國中只佔一個「餘數」而已。(羅馬書9:27-29;11:5)可是,由於有這群猶太「餘民」在婚宴的「筵席」上,其中的座位便不及初次通知在公元29年開始發出時那麼多了。當時全部座位,共144,000個,均尚未有人坐著。
6.在耶穌的比喻裡,君王怎樣沒有讓他的美意歸於徒然以致為他帶來羞辱?
6按照耶穌的比喻,國王說擺設的婚宴剩下的時間已不多了。既然有這麼多被邀的人不願前來赴宴,國王怎樣才能使筵席坐滿賓客去慶祝這個大喜的日子呢?筵席上若賓客稀少,他便會臉面無光,他的美意亦徒勞無功了。原本所請的賓客若不願前來,他會邀請別人去坐滿為他們保留的座位!在未派兵將那些「凶手」的「城」毀滅之前,王迅速地打發奴僕,到城外的「岔路口上」去,到他們社區之外的地方。從那裡王的「僕人」會將替換的人帶回來;不錯,他們把「凡遇見的人都招聚了來」。
7.什麼表明王的僕人對替換的人所作的邀請是和原本發出的邀請一樣?
7王的僕人說服這些他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在路上遇見而非上門邀請的人,前來參加婚宴。這可說是一項邀請,因為他們所召集的並不是不請自來的客人。他們現在所招聚的替換者並不是沒有在與原本被邀的人同一的意義上受到邀請。在耶穌所說的一個類似的比喻裡(路加福音14:15-24)擺設「大筵席」的人對賓客發出了第三次和最後一次召請時,他對僕人說:「快出去[意即往城外]到路上和籬笆那裡,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我告訴你們,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路加福音14:23,24。
8.當時被召集起來的人是誰?召集這些人的工作在何時及如何開始?
8這件從被邀者的「城」外「路上」召聚足夠客人坐滿筵席的工作不是始於公元70年而是始於公元36年的秋季,意即屬天君王的兒子耶穌受浸和受膏之後七年。(但以理書9:24-27)最先派出的僕人是個歸信基督教的猶太人,使徒彼得。他被派到該撒利亞(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的省府)去,他在那裡對一群未受過割禮的外邦人(非猶太人)傳道。上帝將聖靈傾澆在聆聽彼得傳道的意大利百夫長哥尼流和他那些相信的朋友身上,然後使徒彼得為他們施浸。(使徒行傳10:1至11:18)從那時起,召集未受過割禮的非猶太人的工作一直進行到我們這二十世紀。這些都是替換的人。
9.(甲)保羅將亞伯拉罕和他在血統上的後代比作什麼?(乙)為什麼有些枝子被折下?他們怎樣被替換?
9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一章作了一個比喻,把律法的約之下的猶太人比做橄欖樹本來的枝子,這棵樹具有固定樹木的枝子。他們是上帝的朋友亞伯拉罕在血統上的後代;由於這個緣故,他們自然有權承受上帝在他與亞伯拉罕訂立的約中所提出的應許。族長亞伯拉罕是這棵象徵性的橄欖樹的樹幹,樹根則緊附在上帝的約所提出的應許之上。但上帝所要的是亞伯拉罕的一各屬靈「後裔」,一個屬靈的以色列。因此,既然血統上的猶太人雖被召成為「祭司的國度」,卻不肯符合如此行的條件,他們遂從象徵性的橄欖樹上被折下;他們便沒有成為「天國」的承受者。他們必需由別人加以替換,使象徵性的橄欖樹得以具有全部枝子。為了應付這種緊急情況,上帝仁慈地讓相信的外邦人取他們而代之,彷彿將一棵野橄欖樹的枝子接種於其上一般。這樣上帝遂使屬靈的以色列,亞伯拉罕屬靈的「後裔」,得以成為完滿。
沒有穿禮服的人
10.比喻的什麼部分獲得應驗的時間應已近了?為什麼?
10召集的工作進行了十八個世紀之後,到現今這二十世紀,需要揀選的替換者無疑比較少或少得多了因此被召的人不會很多。自從外邦人的日期在1914年結束,然後世界的「末期」開始以來,屬天的君王所擺設的婚宴「筵席」坐滿賓客的時候應該已來到了。耶穌的比喻表明這個時候終於來到,他接著說:「王進來觀看賓客[斜臥在席前的],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馬太福音22:11,12。
11.為什麼沒有穿禮服的人對君王的質問無言可答?
11王為參加婚宴的每位賓客預備了適當的禮服,因此不穿禮服的人的確沒有理由可說。難怪他「無言可答」。耶穌的比喻沒有說這人先穿上禮服進入禮堂,然後將其除下。反之,這人在王的僕人將王為賓客預備的禮服交給他或給他看時拒絕穿上。王並沒問他:「你為什麼脫下禮服?」反之王問他:「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這人拒絕穿禮服。他不肯在婚宴中穿上適當的禮服。他並不符合參加婚宴的條件,因此他根本無權在那裡。這人預表今日的什麼人呢?
12.簡言之,沒有穿禮服的人預表誰?聖經注釋家認為禮服預表什麼?
12他預表一些以虔誠的基督徒自居,但卻沒有穿上「禮服」所預表的東西的人。據稱主人免費為賓客預備的禮服是白色的細麻布長袍,因此所有賓客在外表的服飾方面都彼此一樣,不論是原本接獲邀請的猶太人,抑或是後來臨時找著的外邦人。因此有許多聖經注釋家認為這與啟示錄19:7,8所說有關,這節經文論及羔羊的妻子說:「[她]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他們聲稱「禮服」預表受了浸的基督徒得以被算作公義或稱義。
13.為什麼「禮服」所預表的不僅是「稱義」而已?
13可是禮服所代表的意思必然不僅限於一個人因對基督的贖價祭物懷具信心而被上帝稱為公義。(羅馬書5:1,9)這種稱義本身並不是一個目標;它並不是獨立的。反之它的目的是要使稱義的人能夠被上帝立為屬靈的兒子而成為亞伯拉罕的屬靈「後裔」和屬靈的以色列的成員。上帝也將他立為子嗣的人帶進以他的兒子耶穌基督為中保所立的新約裡。(加拉太書4:4-7;羅馬書8:16,17;路加福音22:19,20)因此,對筵席上悔改歸正而受了浸的賓客來說,「禮服」象徵這一切。因此「禮服」便是標明一個人是屬靈的以色列人和亞伯拉罕的屬靈後裔的證據。
14.那麼,沒有穿禮服的人預表誰?
14既然王只發現有一個人沒有穿禮服,這個人預表一個階級的人;這些人並沒有表現信心和採取與信心一致的行動,因此也沒有被上帝稱義,立為他屬靈的兒子而帶進他通過基督與屬靈的以色列人所立的新約裡。這人並非代表曾被上帝的靈所膏而與基督一同被立為後嗣,但後來卻證明對上帝不忠而失去承受屬天王國希望的人。反之這人預表構成今日基督教的假基督徒。這些假基督徒自稱和假裝參加婚宴的「筵席」。但是君王上帝卻從沒有認他們具備參加婚宴的適當資格,因此他並沒有以聖靈將他們膏立為王國的承受者。
15,16.(甲)一待時候來到,君王便會對沒有穿禮服的人所預表的階級怎樣行?(乙)君王會在什麼時候進來「觀看賓客」?
15一待上帝所訂的時候來到,他便會將基督教國所做的虛偽聲稱揭發出來,表明基督教國絕不是在婚宴席上。他會在所有旁觀者的眼前對基督教國執行他所判處的刑罰。君王上帝會在他以他兒子婚宴的擺設者的身分前來觀看賓客時採取這項行動。據耶穌的比喻透露,這件事會發生於「筵席上坐滿了客」的時候。(馬太福音22:10,11)筵席一旦坐滿了人之後,王的奴僕所從事的召集工作便告結束了。當召集「選民」的工作在天使的隱形指揮之下大功告成時,屬天的君王便會進來視察耶穌預言會在事物制度的末了完成的工作:
16「那時人子的兆頭要顯在天上,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他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來。」——馬太福音24:30,31。
17,18.(甲)召集工作完成時會是決定關於沒有穿禮服的階級的什麼問題的時候?(乙)耶穌的比喻表明君王會怎樣處置這個階級?
17這件召集「選民」的工作不久便會在耶穌將其比作挪亞日子的洪水的「大災難」臨到之前徹底完成。(馬太福音24:21,22,37-41)因此,當屬天的君王前來視察時,由沒有穿禮服的人所預表的階級會與「選民」一同被召集起來嗎?抑或這個階級會被撇下與因毀滅臨到而哀哭的「地上萬族」遭受同一的命運?構成基督教國的階級沒有穿上象徵性的禮服便妄圖參加婚宴,他們實在沒有任何藉口可以向王提出為自己辯護。這個階級無法提出任何理由要君王容許他們參加婚宴的「筵席」。在君王作最後的視察時,這個階級會「無言可答」。君王會怎樣處置這個階級呢?耶穌的比喻說:
18「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他]必要哀哭切齒。』」——馬太福音22:13。
19.這個階級會被丟進什麼之中?它不會享有什麼?
19因此這個階級會被「捆起」而沒有任何抵抗的能力,然後被丟在漆黑一片,連街燈也沒有的「外邊黑暗裡」。這個階級不會從上帝獲得任何啟迪;反之當「大災難」為宗教的大巴比倫和這個事物制度的其他部分帶來毀滅時,這個階級會「哀哭切齒」。(啟示錄17:14-18)他們會被剪除而不能承受「天國」,也無法參加天上「羔羊之婚筵」。——啟示錄19:9。
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20.耶穌以什麼話結束他的比喻?這是沒有穿禮服的人而言嗎?
20為了結束這個比喻及顯示其中所含的教訓,耶穌說:「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馬太福音22:14)耶穌的這句話並不是指著因為沒有穿禮服而被逐的人說的。a這人并不是比喻的主要角色。這人無疑不是預表「被召的多人」中少數蒙揀選的分子被取去之後所剩下的人。與此相當地,穿上「禮服」而沒有從「筵席」被逐的人並非預表在大部分「被召的」猶太人藉故不願赴席之後蒙揀選的「少數」猶太人。那麼,耶穌所說的被召的「多」人是誰呢?被選上的少數人又是誰呢?
21.那麼,蒙揀選的少數人是誰?婚筵上所有的「賓客」均由他們所構成嗎?
21被召的「多人」是律法下的猶太國。這個約曾向猶太人提出幫助使他們成為一個「祭司王國」。配得「天國」而蒙揀選的「少數人」則是血統上的猶太人當中對屬天君王的通知踴躍響應的「餘民」。這些猶太人撇下俗務前往「赴席」,並且接受君王發給他們的「禮服」,欣然穿上而在「筵席」前臥下。因為到公元36年只有「少數人」(猶太人)響應君王上帝所發出的通知,他不得不差「僕人」到猶太國的「城」或社區之外,吩咐他們從未受過割禮的外邦人中選取人去替代猶太人。筵席終於坐滿了人。因此構成猶太餘民的「少數人」僅佔婚宴賓客的一部分而已。
22.(甲)君王上帝怎樣表示穿上禮服的「客人」已蒙他揀選?(乙)關於國王所擺設的「婚宴」,耶穌的比喻是要表明什麼?
22因此穿上禮服的所有「客人」并非僅預表成為屬靈以色列人的猶太「餘民」而已。「客人」也包括所有忠心的外邦替換者在內。上帝通過他的愛子耶穌基督以聖靈膏所有這些穿上禮服的客人,藉此表明他已揀選了他們。耶穌的比喻並沒有表示,而且目的也不是要表示,在受膏的基督徒當中有一個未知的數目會變成不忠而不配承受「天國」。反之耶穌的比喻是要表明屬天的君王必然能夠克服困難,使他所擺設的「婚宴」有足夠的賓客。他的「喜筵」必定會順利完成以實現他的仁愛旨意。
23.君王耶和華有讓他的「僕人」召集太多「客人」嗎?他以什麼方式達成這件事?
23君王耶和華早已知道「喜筵」有多少席位。因此他不會讓「僕人」召集太多的「客人」。反之他會吩咐只召集足夠的客人去坐滿筵席的所有座位。到了上帝所訂的時候,他已命「僕人」從最初被召的猶太人當中召集了一群餘民。然後他從所有的外邦國家揀出所需的替換者。於是所有席位逐漸坐滿了客人。
24.(甲)關於被逐出外面的人,耶穌的比喻沒有表示什麼?(乙)在比喻的應驗中,為什麼君王無需找人替代沒有穿禮服的階級?
24有一件事是耶穌的比喻沒有提及的。什麼事呢?沒有穿禮服的人逐出之後,比喻並沒有說君王僕人出去找一個人來替代他。王無疑不會派僕人在夜間出去,到「外邊的黑暗裡」找個人回來替代被逐的不速之客。在這麼夜的時候有什麼人會留在城外的「路上」呢?君王對穿上禮服(斜臥席前)的賓客表示讚許,於是婚宴遂開始了,雖然沒有穿禮服的人卻被逐出屋外。今日耶穌的比喻的最後部分正在獲得應驗,上帝無需找人去替代基督教國及其屬下教友。他們僅是企圖參加王的婚宴而已;他們根本不符合上帝所訂的條件。雖然他們假裝在筵席上,他們並未能得償所願。
25.(甲)因此,呼召或邀請由誰發出?以什麼方式?(乙)上帝怎樣將他所作的揀選顯示出來?蒙揀選的人必須怎樣行?
25呼召或邀請是由君王耶和華發出的。正如在第一個歸信基督教的外邦人哥尼流的事例上一般,上帝首先鑑察他所眷顧的人的內心。見到這人的內心懷有良好態度之後,上帝於是賜給樂於響應的人所需的幫助,這人遂從聖經獲得關於天國希望的訓示。因此,今日雖有億萬的人有機會聽見「這王國的好消息」,上帝並非向所有這些人均提出參加屬靈「婚宴」的邀請。(馬太福音24:14,《新世》;28:19,20)符合上帝的條件而真正「被召」的人會受聖靈所膏,由此「被選」與耶穌基督同作後嗣。(哥林多後書1:21;約翰一書2:20,27)他們一旦蒙上帝揀選,就必須證明忠心到底。——啟示錄17:14;2:10。
26.蒙揀選而仍留在地上的「人客」現在享有什麼?保持忠心的人在「大災難」之後會享有什麼?
26在今日這事物制度的「末期」裡,整個人類世界陷入動亂之中。但是在上帝光明婚宴中忠心被選的「客人」卻贏得君王的嘉許而享有很大的喜樂和祝福。他們謹守基督徒的忠貞而渡過為俗世的事物制度帶來末日的「大災難」之後,他們會到天上赴「羔羊之婚筵」。(啟示錄19:7,9)既然他們會共同構成基督的「新婦」,無疑由於這緣故耶穌的比喻沒有提及王的兒子的新婦。b藉此新婦教會中144,000個蒙揀選的忠心成員會與他們的新郎一同領受這個宴席。
比喻性的伴娘
27.新婦教會的餘民現今在地上與誰聯絡交往?這些人怎樣表示他們對君王和他那成婚的愛子的尊敬?
27婚禮和婚宴暗示到伴娘。詩篇45:13-15的預言表示會有些伴娘在場。在基督的新婦教會行將完成的今日,他們正與教會的「餘民」聯絡交往。當然,這些比喻性的伴娘並不期望「餘民」一同到天上去,但是他們卻尊敬屬天的君王和他那成婚的愛子,並對新婦教會餘民表現適當的尊重。啟示錄7:9-17將新婦的這些同伴形容為數目沒有限定的一「大群人」。
28.這「大群人」現在正盡力協助誰?他們會通過「永在的父」獲得什麼獎賞?
28他們為上帝這項美好旨意的逐步實現而歡欣鼓舞,並對新婦階級的餘民提出仁愛的幫助。他們虔誠地與餘民一同在上帝屬靈的聖殿裡敬拜事奉他。上帝的愛子(新郎)是他們「永在的父」,他們會通過他從上帝獲得永生的裨益。(以賽亞書9:6,7)他們會在上帝那成了婚的愛子的王國統治之下在地上的樂園享有無窮的幸福。
[腳注]
a 「第14節所說的話是指整個比喻而非僅指沒有穿禮服的人而言。」《巴納斯新約注釋》(1963年版)104頁。《耶路撒冷聖經》(1966)則在馬太福音22:14的腳注中說:「這句話看來是指比喻的前半部而非後半部。所指的不是被揀選的人而是首先被召的猶太人。比喻……沒有斷言亦沒有否認有些(少數)猶太人接納邀請而被『選上』。」
b 關於這點,可參看關於十個處女的比喻(馬太福音25:1-12)。
[第280頁的圖片]
在耶穌的比喻裡,王吩咐僕人把不肯穿上禮服的人趕出去,這人預表構成基督教國的假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