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發怨言的人何以活得不快樂
僅在幾週的時間,以色列人的歡樂便變成了沮喪。他們起先為了能夠掙脫埃及的奴役、重獲自由而歡欣鼓舞,但現在卻為了食物而大發怨言。離開埃及之後第二個月,整族以色列人竟大發牢騷,聲稱他們情願做奴隸也勝過在曠野過艱苦的生活。在接著的幾個月,這種怨懟的精神大大削弱了他們順服耶和華的決心,結果令整個世代的人都喪失了進入應許之地的希望。——出埃及記16:1-3;民數記14:26-30。
當然,發怨言的並非只限於某一代人或某一族的人。試問誰沒有偶爾為了職業、食物、天氣、兒女、鄰舍或生活費用等問題發過牢騷呢?看來人的不完美使人有發怨言的傾向。——羅馬書5:12;雅各書3:2。
為什麼我們很容易發怨言呢?也許由於我們感到灰心、失望或不適。在這些情況下,抱怨可能成為發泄不滿的方法,或者可能等於間接說:「在這件事上,我可以做得更好!」有時性格衝突會使埋怨火上加油。當然,也有時有些真正令人不滿的事使人抱怨。
無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正如上述以色列人的例子表明,持續地發怨言可以深具破壞力。一個人可以變成慣常發怨言,甚至埋怨耶和華的行事方式。為什麼發怨言會是這麼危險呢?此外,我們可以怎樣適當地處理有理由的投訴呢?
有理由的投訴
我們的不滿若非涉及嚴重的事,我們便應首先問問自己,可以用愛心包容嗎?不錯,我們可能有正當理由對某人,也許甚至是信徒同工,感覺不滿。他也許沒有按仁慈和公平對待我們。可是,向其他人抱怨沒有受到公平對待真的能夠改善情勢嗎?聖經提議我們應當有怎樣的反應?歌羅西書3:13說:「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耶和華]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故此,即使你有理由感到不滿,聖經依然鼓勵人表現寬恕的態度而非怨懟的精神。——馬太福音18:21,22。
如果事情相當嚴重以致你無法恝然置之,那又如何?也許你有充分理由要提出投訴。當有關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控告之聲』達到耶和華面前時,他便採取行動處理這兩個腐敗城市的醜惡情況。(創世記18:20,21,《新譯》)另一項合理的投訴發生於公元33年五旬節之後。在分派糧食給有需要的寡婦時,主持其事的人偏袒說希伯來語的女子。可以理解的是,說希臘語的寡婦因此感到憤憤不平。最後,使徒留意到她們的怨言,便迅速揀選一隊人去負責將難題糾正過來。——使徒行傳6:1-6。
一旦獲悉有嚴重的事態發生,現今受任命的基督徒長老也應當立即採取適當步驟去加以處理。箴言21:13說:「塞耳不聽窮人哀求的,他將來呼籲也不蒙應允。」與其對一項有理由的投訴充耳不聞,長老們應該懷著同情的態度留心聆聽。在另一方面,我們所有人都可以與長老合作,將嚴重的投訴直接告訴他們,而不是向任何願意傾聽的人訴苦。
可是,我們大多數人會坦率承認,人的不完美有時會推使我們不必要地抱怨。仔細審察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行動可以幫助我們看出,容許偶爾的怨言發展為怨懟的精神是多麼危險的事。
上帝對抱怨者的看法
以色列人對食物供應表示不滿,他們的怨懟顯露出發怨言的兩項潛在危險。首先,怨懟是有感染力的。聖經的記載說,「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出埃及記16:2)很可能起初只有一小撮人對糧食短缺表示不滿,但不久所有人都大發怨言了。
其次,發怨言的人通常會將難題加以誇大。在上述的例子裡,以色列人聲稱他們情願留在埃及,在那裡他們有餅有肉可吃,從沒有什麼匱乏。他們埋怨摩西和亞倫把他們帶到曠野,叫全會眾餓死。——出埃及記16:3。
當時以色列人的處境真的達到岌岌可危的地步嗎?或許他們的存糧所剩無幾,但是耶和華早已預見這個難題,因此在適當時候降下嗎哪去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以色列人在埋怨時誇大其詞,由此表明他們對上帝完全缺乏信心。他們在埃及做苦工時,的確有理由要抱怨訴苦。(出埃及記2:23)可是一旦耶和華將他們從奴役下釋放出來,他們卻因食物而開始發怨言。這種怨言是毫無根據的,難怪摩西警告以色列人說:「你們的怨言不是向我們發的,乃是向耶和華發的。」——出埃及記16:8。
以色列人這種抱怨的精神再三顯露出來。在一年內,嗎哪變成了他們發怨言的因由。(民數記11:4-6)不久之後,12個以色列探子中有10個提出不利的報告,聲稱征服應許之地牽涉到很大的危險,於是全會眾都大聲喧嚷。他們甚至埋怨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民數記14:2)這真是極盡忘恩負義之能事!難怪耶和華對摩西說:「這百姓藐視我要到幾時呢?……他們還不信我要到幾時呢?」(民數記14:11)那些毫無感激之心的埋怨者被罰在曠野流浪40年,直至整個世代全都死去為止。
使徒保羅提醒我們要以此為鑑戒。他警告基督徒同工,千萬不要像以往的以色列人一樣,由於發怨言而最終葬身曠野。(哥林多前書10:10,11)很明顯,無理的怨言和怨懟的精神可以破壞我們的信心,結果招致上帝的不悅。
然而,耶和華有些僕人若偶爾因為令人灰心的情況而抱怨,他卻樂於對他們表現忍耐。以利亞躲避邪惡的耶洗別王后追殺時逃到何烈山,他相信自己作先知的工作已經結束了,他誤以為自己是耶和華在國內碩果僅存的敬拜者。為了強化以利亞的信心,上帝首先向他顯現他的大能,然後告訴以利亞他仍然有7000位忠心僕人在以色列地;再者,還有很多工作等待以利亞去完成。這使以利亞忘記了他的怨懟,重新得力繼續為耶和華服務。(列王紀上19:4,10-12,15-18)照樣,基督徒長老若表現洞察力,便能夠用言語安慰忠心的人,幫助他們看出自己在執行上帝的旨意上所擔任的角色。——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克服怨懟的精神
我們怎樣才能克服怨懟的精神呢?請想想,人若獲得充分證據,證明煙草的確危害健康,就有強大的推動力去促使他們戒除吸煙的惡習。類似地,明白怨懟的精神何以對人如此有害,可以推動我們戒除發怨言的習慣。
克服怨懟精神的人會得到什麼裨益呢?不發怨言的人所享的一項重要裨益便是,他們能夠較客觀地按照聖經的觀點去看事物。抱怨的人很少會停下來想想耶和華對難題的看法。大發怨言的以色列人忘記了耶和華上帝曾經將他們從奴役下釋放出來,並且為他們施行奇跡,將紅海分開。他們那消極的想法弄瞎了他們的心眼,使他們看不見上帝的大能,並且奪去了他們的喜樂。結果他們對耶和華的信心蕩然無存。
再者,一個人若能夠客觀衡量難題,看出自己的過失才是導致艱辛的成因,他重蹈覆轍的可能性便小得多了。耶利米警告他的以色列同胞,不要因他們在耶路撒冷遭受毀滅後所經歷的苦楚而發怨言。飽受苦楚乃是他們犯罪所導致的直接後果,他們必須明白這件事才會悔改歸向耶和華。(耶利米哀歌3:39,40)類似地,門徒猶大指責『不虔誠的人』非但拒絕接受耶和華的指引,並且在各事上「常發怨言」。——猶大書3,4,16。
正如睿智的所羅門王有一次評論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抱怨的精神令人情緒低落,失去喜樂。這種精神反映出悲觀而不是樂觀。但是那些學會思念和談論『值得稱讚的事』的人卻會心中喜樂,大感舒暢。——腓立比書4:8,《新世》。
毫無疑問,我們若留意別人的優點而非弱點,我們自己的生活便會變得更為充實。我們若面對現實,苦中求樂而不是怨聲載道,便可以心境保持愉快。我們若將試煉視為強化信心和培養忍耐的機會,那末甚至試煉也可以成為喜樂的因由。——雅各書1:2,3。
除此之外,要緊記當我們埋怨的時候,我們並非僅是傷害自己而已。經常的抱怨可以破壞別人的信心。由於十個以色列探子提出不利的報告,整個國家遂把征服應許之地視為一項注定失敗的冒險行動。(民數記13:25-14:4)在另外一個場合,摩西因為百姓不停發怨言而變成心灰意冷,以致請求耶和華取去他的性命。(民數記11:4,13-15)反過來說,我們若以造就人的方式說話,也許能夠強化別人的信心和增加他們的喜樂。——使徒行傳14:21,22。
雖然我們可能受到引誘埋怨我們的同事、朋友、家人,甚至會眾的長老,耶和華卻要他的百姓「彼此切實相愛」。這種愛心會促使我們遮掩而不是彰顯別人的過失。(彼得前書4:8)值得感謝的是,耶和華記得我們只不過是塵土之身,因此沒有察究我們的罪過。(詩篇103:13,14;130:3)如果我們人人都努力效法他的榜樣,就肯定不會經常發怨言了。
當上帝使人類恢復完美的時候,就沒有人再有理由為自己一生的際遇發怨言了。在這個日子尚未來到之前,我們需要抵抗誘惑,切勿因別人或惱人的環境大發怨言。為了表明我們全心信賴耶和華,真正愛信徒同工,讓我們「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腓立比書2:14)這會令耶和華的心歡喜,也為我們自己帶來莫大裨益。為了我們自己和別人的好處,讓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常發怨言的人是不會活得快樂的。
[第20頁的圖片]
甚至上帝神奇地賜下的嗎哪也成為抱怨的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