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城
(Ai)〔廢堆〕
思高學會翻譯的聖經譯作「哈依」,因為希伯來語原文的前面有定冠詞。這名字也以陰性形態如艾押、艾雅出現。(賽10:28;尼11:31)
1.迦南人的一座王城,以色列人攻佔的第二座城。位於「伯特利東邊靠近伯亞聞」,北面是山谷。(書7:2;8:11,12)南面看來是密抹。(賽10:28)
亞伯拉罕到了迦南,就在「西朝伯特利城、東望艾城」的地方搭蓋帳幕,又築了一座壇。他從埃及回來以後,重訪此地。(創12:8;13:3)
公元前1473年,以色列人攻克耶利哥之後,只派遣了大約三千個士兵進攻艾城,因為探子回報說艾城的居民「人數不多」。(書7:2,3)可是,由於亞干犯罪,連累以色列人慘敗。(書7:4-15)約書亞處置亞干之後,就施計攻打艾城,在艾城西面後方設置伏兵,軍隊主力則在艾城北面前方的山谷或低地荒原列陣。約書亞從荒原向艾城發動正面攻擊,率領士兵誘使艾城的王和軍兵出城,然後假裝敗逃,直到追兵遠離城堡,就發信號給伏兵,發動突襲,將艾城攻佔,並放火燒城。(書8:1-27)約書亞處死了艾城的王,使艾城淪為「長久荒涼的土崗[希伯來語tel特],直到今天」。(書8:28)
到了以賽亞的日子,即公元前8世紀,艾城(或附近一帶)住了一些人。以賽亞預言亞述王會進軍耶路撒冷,最先攻取的就是艾城。(賽10:28)來自艾城的一些便雅憫人從巴比倫獲釋後,跟隨所羅巴伯回鄉。(拉2:28;尼7:32;11:31)
學者大都認為,泰勒遺跡就是艾城所在,因其名字保存了艾城古名的含義(「泰勒」的意思是「土崗;廢堆」)。泰勒遺跡位於伯特利(現今叫拜廷)東南偏東2.3公里(1.4英里)。然而,1933至1935年及1964至1972年,在當地進行的發掘工作顯示那是一座大城,毀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後來一直荒無人煙,直到大約公元前1050年(考古學家測定的年代)才再次有人居住。因此,一些考古學家試圖修正聖經關於艾城的記載。然而,考古學家J.西蒙斯根據艾城的大小(書7:3)、泰勒遺跡北面沒有寬闊的山谷(書8:11)等事實,認定泰勒遺跡不可能是艾城的所在地。(《美國考古學雜誌》,1947年7-9月刊,311頁)如果考古學家測定的泰勒遺跡的年代準確無誤的話,艾城就必定位於別處。地名不一定顯示地點,因為正如弗雷德里克·凱尼恩爵士說:「在巴勒斯坦,某地荒廢以後,原有的地名常被人用作鄰近另一個地方的名稱。」(《聖經與考古學》,1940,190頁)
2.在耶利米的預言中與希實本同時提到的一座城,這個預言是針對亞捫人的。(耶49:3)城的確實位置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