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僭越妄為,招致羞辱守望台2000年 | 8月1日
-
-
僭越妄為,招致羞辱
「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箴言11:2。
1,2.僭越妄為是什麼意思?它怎樣叫人招致大禍?
一個利未人,滿心嫉妒,率領群眾背叛耶和華所委任的領袖。一個王子,野心勃勃,想出奸計要篡奪父親的王位。一個國王,焦躁不耐,不理會上帝先知的明確指示。這三個以色列人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十分僭越妄為。
2 僭越妄為的心會對人人構成嚴重威脅。(詩篇19:13)僭越妄為的人未經授權,就擅自越分行事。這樣做時常招致大禍。事實上,有些國王曾因僭越妄為而敗亡,有些帝國也因此而傾敗滅亡。(耶利米書50:29,31,32;但以理書5:20)甚至耶和華的僕人,有些也因僭越妄為而失足跌倒,毀了一生。
3.我們怎可知道僭越妄為的危險?
3 聖經有很好理由說:「驕傲[或僭越]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箴言11:2)聖經提供了一些例子,說明這句箴言的確說得不錯。我們查考一下幾個例證,就可看出越過適當界限的危險。因此,讓我們看看上述三個人怎樣因嫉妒、野心和焦躁不耐而僭越妄為,結果招致羞辱。
可拉——心懷嫉妒的叛徒
4.(甲)可拉是誰?他無疑有分參與過什麼歷史大事?(乙)可拉後來策動了什麼眾所周知的事?
4 可拉是哥轄族的利未人,摩西和亞倫的堂兄弟。看來在數十年間,他都忠於耶和華。可拉曾有幸目睹上帝施行奇跡,拯救以色列人渡過紅海。他也很可能有分在西奈山執行耶和華的判決,把崇拜牛犢的以色列人處死。(出埃及記32:26)可是,可拉後來卻成為一群叛徒的領袖,起來反抗摩西和亞倫。這群叛徒也包括呂便部族的大坍、亞比蘭和安,還有以色列的250個首領。a他們對摩西和亞倫說:「你們擅自專權!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耶和華也在他們中間,你們為什麼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民數記16:1-3。
5,6.(甲)可拉為什麼反叛摩西和亞倫?(乙)為什麼我們可以說,可拉很可能小看了自己在上帝安排裡所居的位置?
5 可拉忠心多年,為什麼後來竟起來反叛呢?摩西領導以色列人,從沒有作威作福、專橫武斷,因為他「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數記12:3)但是,可拉看來妒忌摩西和亞倫的地位,以致作出錯誤的判斷,認為他們以權謀私,把自己抬高到會眾以上。——詩篇106:16。
6 此外,可拉的問題也很可能是,他沒有珍惜自己在上帝安排裡所享的服務權利。哥轄族的利未人雖然不是祭司,但他們卻是上帝律法的導師。每逢搬運聖篷,他們也負責扛抬其中的傢具和器皿。這並不是無關重要的工作,因為只有靈性上和道德上潔淨的人才可以處理這些聖物。(以賽亞書52:11)因此,當摩西跟可拉對質時,他有如質問這個叛徒:你是不是認為自己的工作微不足道,所以也想得到祭司的職分呢?(民數記16:9,10)可拉看不出人最大的光榮,是按照耶和華的安排忠心事奉他,而不是享有某個特殊的地位或職權。——詩篇84:10。
7.(甲)摩西怎樣應付可拉和他的黨徒?(乙)可拉的反叛怎樣招致大禍?
7 摩西請可拉和他的黨徒前來,次日早上拿著香爐和香,在會幕聚集起來。可拉和他的黨徒並不是祭司,因此無權獻香給上帝。如果他們真的帶著香爐和香前來,這就清楚顯示他們雖然有整夜的時間把問題想清楚,卻仍然覺得自己有權做祭司。他們在次日早上聚集起來,耶和華真有理由表現他的義憤。至於呂便部族的叛徒,「地就開了口,把他們……都吞下去」。至於其餘的人,包括可拉,則被上帝降下的烈火所滅。(申命記11:6;民數記16:16-35;26:10)可拉僭越妄為,最終招致羞辱和上帝的不悅!
抗拒「妒忌的傾向」
8.「妒忌的傾向」可以怎樣出現在基督徒當中?
8 可拉的事跡是我們的前車之鑑。既然不完美的人有「妒忌的傾向」,這種精神也可以出現在基督徒會眾裡。(雅各書4:5)例如,我們或者很重視地位的問題。我們也許像可拉那樣,嫉妒別人享有我們很想得到的權利。我們也許變得好像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狄特腓一樣。他大肆批評使徒的權柄,看來是因為他自己想獨攬大權的緣故。約翰在信中提及狄特腓「喜愛居首位」。——約翰三書9。
9.(甲)對於會眾裡的職責,我們不該懷有什麼態度?(乙)關於我們在上帝安排裡所居的位置,什麼才是正確的看法?
9 當然,基督徒弟兄盡力追求會眾裡的職責,並沒有什麼不對。保羅甚至鼓勵弟兄這樣做。(提摩太前書3:1)可是,我們不該把服務權利看做身份象徵似的,彷彿我們獲得更多工作特權,就在所謂的晉升階梯上爬上一格。要記住,耶穌說:「誰想在你們中間做大的,就得做你們的服事者,誰想在你們中間做第一的,就得做你們的奴隸。」(馬太福音20:26,27)因此,如果我們妒忌負有更大職責的人,彷彿我們在上帝眼中的價值,全憑在他組織裡的「地位」高低去決定似的,那就完全錯了。耶穌說:「你們全都是弟兄。」(馬太福音23:8)所以,無論是傳道員還是先驅,新近受浸還是緊守忠誠已有多年,人只要盡心竭力事奉耶和華,他就在上帝的安排裡很有價值了。(路加福音10:27;12:6,7;加拉太書3:28;希伯來書6:10)今天世上有幾百萬人努力聽從這個聖經勸告:「你們所有人彼此相待,都要以謙卑的思想束身。」(彼得前書5:5)我們能夠跟這樣的人並肩工作,實在是很大的福分。
押沙龍——充滿野心的投機分子
10.押沙龍是誰?當人民有案件求王審理時,押沙龍怎樣設法討好他們?
10 押沙龍是大衛王的第三子,他正好是野心家的一個寫照。這人工於心計,善用機會籠絡人心。當人民有案件求王審理時,押沙龍就設法討好他們。首先,他暗示大衛並不關心民間疾苦,然後開門見山地說:「恨不得我作國中的士師!凡有爭訟求審判的到我這裡來,我必秉公判斷。」為了爭取人心,押沙龍使出渾身解數。聖經說:「若有人近前來要拜押沙龍,押沙龍就伸手拉住他,與他親嘴。以色列人中,凡去見王求判斷的,押沙龍都是如此待他們。」結果怎樣?「押沙龍暗中得了以色列人的心。」——撒母耳記下15:1-6。
11.押沙龍怎樣試圖篡奪大衛的王位?
11 押沙龍處心積慮,要篡奪父親的王位。五年之前,他殺了大衛的長子暗嫩,表面上的理由是要為妹妹復仇,因為暗嫩姦污了押沙龍的妹妹她瑪。(撒母耳記下13:28,29)可是,也許押沙龍當時已覬覦父親的王位,因此趁機殺了暗嫩,好除去一個對手。b無論如何,一待時機成熟,押沙龍就發難了。他打發人到全國各地宣告自己作王了。——撒母耳記下15:10。
12.請解釋押沙龍僭越妄為,怎樣招致羞辱的下場。
12 起初一段時間,押沙龍博得了一點勝利,「叛逆的勢派甚大;因為隨從押沙龍的人民,日漸增多」。於是,大衛王只好被迫逃命。(撒母耳記下15:12-17)可是沒多久,押沙龍就失敗了。他被約押所殺,屍體給投在一個大坑裡,上面堆起一大堆石頭。試想想,這個野心勃勃的人一心要作王,但結果死後甚至沒有好好地埋葬起來!c押沙龍僭越妄為,的確招致羞辱的下場。——撒母耳記下18:9-17。
棄絕自私的野心
13.好大喜功的精神可以怎樣在基督徒的心裡生根?
13 押沙龍追求權力,結果身敗名裂,這的確是我們的前車之鑑。在今天這個冷酷無情的世界裡,人們時常對上司阿諛奉承,希望討得對方的歡心,以求獲得某些利益或晉升。與此同時,他們也許對下屬自吹自擂,希望博得對方的好感和支持。我們不小心的話,這種好大喜功的精神也可以在我們心裡生根。看來,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當中有這種情形發生,因此使徒不得不對這樣的人發出嚴厲警告。——加拉太書4:17;約翰三書9,10。
14.為什麼我們應當棄絕野心勃勃、自高自大的精神?
14 在耶和華的組織裡,自命不凡、妄圖「追尋自己的榮耀」的人是沒有立足之地的。(箴言25:27,《聖經新譯本》)事實上,聖經警告說:「凡油滑的嘴唇和誇大的舌頭,耶和華必要剪除。」(詩篇12:3)押沙龍就有油滑的嘴唇。他說諂媚的話,以求爭取人心,為的是奪得他所覬覦的權位。我們的弟兄團體卻截然不同,大家都聽從保羅的勸勉:「凡事都不要爭勝,不要自命不凡,倒要思想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優越。」(腓立比書2:3)我們處身於這樣的弟兄團體當中,是多大的福分!
掃羅——焦躁不耐的國王
15.有一個時候,掃羅怎樣是個謙遜的人?
15 掃羅成為以色列王之前,曾是個謙遜的人。例如,請看看他早期的事。上帝的先知撒母耳讚許他時,他卻謙卑地回答說:「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嗎?我家不是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嗎?你為何對我說這樣的話呢?」——撒母耳記上9:21。
16.掃羅怎樣表現焦躁不耐的態度?
16 可是,掃羅後來卻不再表現謙遜了。有一次,他跟非利士人爭戰,撤退到吉甲,打算等待撒母耳來到,好向上帝獻祭祈求。撒母耳沒有在預定的時間抵達,掃羅竟僭越行事,擅自獻上燔祭。他剛獻完祭,撒母耳就來到了。撒母耳問道:「你做的是什麼事呢?」掃羅回答說:「我見百姓離開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我就勉強獻上燔祭。」——撒母耳記上13:8-12。
17.(甲)乍看起來,為什麼掃羅的行動似乎情有可原?(乙)耶和華為什麼責備掃羅焦躁不耐的行動?
17 乍看起來,掃羅的行動似乎情有可原。畢竟,當時上帝子民的情勢「危急窘迫」,人民都「戰戰兢兢」。(撒母耳記上13:6,7)當然,如果環境真有需要,人有主見,採取行動應付,並沒有什麼不對。d可是要記住,耶和華能夠鑑察人心,他能夠看透我們最深的動機。(撒母耳記上16:7)因此,他必然洞悉掃羅的一些事,而這些事聖經並沒有直接提及。例如,耶和華也許留意到掃羅之所以焦躁不耐,其實是自驕心作祟。也許掃羅覺得,自己是全以色列的國王,竟然要等候一個耽延誤事的老先知,實在太丟臉了!無論如何,掃羅覺得既然撒母耳遲遲未到,他就有理由自行作主,不用理會先前的指示。結果怎樣?撒母耳並沒有稱讚掃羅有主見。剛相反,他斥責掃羅說:「你的王位必不長久……,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撒母耳記上13:13,14)這再一次證明,僭越妄為,必招致羞辱。
提防焦躁不耐
18,19.(甲)請描述上帝現代的僕人如果不耐煩,就怎樣會僭越妄為。(乙)關於基督徒會眾的運作,我們要記得什麼?
18 聖經把掃羅僭越妄為的事跡記錄下來,好叫我們得益。(哥林多前書10:11)我們可以很容易就對弟兄的缺點感到惱怒。我們可能像掃羅那樣不耐煩,認為要適當處理事情,就非親自處理不可。一個弟兄也許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他辦事迅速,熟悉會眾的運作,也有很好的口才和教導能力。與此同時,他見到別人沒有像他那樣一絲不苟,辦事效率也不及他,他就有理由不耐煩嗎?他應該批評弟兄,暗示沒有他的幫忙,會眾就一事無成,手足無措嗎?他這樣做,就是僭越妄為了!
19 其實,維繫基督徒會眾的,究竟是什麼呢?是管理才能,辦事效率,豐富知識嗎?當然,這些因素都有利於會眾的良好運作。(哥林多前書14:40;腓立比書3:16;彼得後書3:18)可是,耶穌說他門徒的主要標誌是愛心。(約翰福音13:35)因此,關心會眾的長老雖然做事有條不紊,卻意識到會眾不是一門需要嚴密監管的生意,而是一群需要溫柔照顧的人。(以賽亞書32:1,2;40:11)人如果狂妄倨傲,罔顧這些原則,就時常會導致紛爭不和。相反,敬神的秩序卻能夠促進和平。——哥林多前書14:33;加拉太書6:16。
20.下一篇文章會討論什麼問題?
20 可拉、押沙龍和掃羅的聖經記載清楚表明,僭越妄為會招致羞辱,就像箴言11:2所說一樣。可是,這節經文也說:「謙遜人卻有智慧。」謙遜是什麼意思呢?聖經有什麼例子能幫助我們明白這個美德?今天我們可以怎樣表現謙遜的精神?下一篇文章會討論這些問題。
[腳注]
a 呂便既是雅各的長子,他有些後代之所以受可拉引誘,起來反抗摩西,可能是由於不甘受利未的後人摩西轄管的緣故。
b 大衛的次子基利押出生之後,聖經就再沒有提及他了。他可能在押沙龍造反之前即已死去。
c 在聖經時代,人們十分重視埋葬死者的屍體。因此,死者得不到安葬會被視為不幸,時常表示死者不蒙上帝悅納。——耶利米書25:32,33。
d 例如,非尼哈迅速採取行動去制止一場禍害;有幾萬個以色列人因這場災疫而死。大衛和飢餓的部下吃了「上帝的家」裡的陳設餅。這兩件事,上帝都沒有視為僭越妄為而加以譴責。——馬太福音12:2-4;民數記25:7-9;撒母耳記上21:1-6。
-
-
「謙遜人卻有智慧」守望台2000年 | 8月1日
-
-
「謙遜人卻有智慧」
「耶和華……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存謙[遜]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
1,2.謙遜是什麼意思?謙遜怎樣與僭越妄為不同?
一位使徒,地位顯要,卻拒絕把注意引到自己身上。一位以色列士師,勇敢無畏,卻稱自己在父家裡是最小的。歷來最偉大的人承認自己並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三個人都表現謙遜的美德。
2 謙遜是僭越妄為的反面。謙遜的人會平衡地看自己的能力和長處,不自負,也不自誇。謙遜的人不會驕傲、自吹自擂或野心勃勃;相反,他時刻意識到自己的能力限度。因此,他能尊重別人,體貼別人的感受和意見。
3.「謙遜人」怎可說是有智慧的?
3 聖經說得不錯:「謙遜人卻有智慧。」(箴言11:2)謙遜的人有智慧,因為他行走上帝所認可的途徑。他沒有僭越妄為,從而不致招來羞辱。(箴言8:13;彼得前書5:5)上帝有些僕人的一生證明,謙遜的人的確有智慧。讓我們看看文章起頭提到的三個人的榜樣。
保羅是「下屬」和「管家」
4.保羅享有什麼獨特權利?
4 保羅在早期基督徒當中是個顯要人物,這是可以理解的。為了執行服事職務,他跋山涉水,走了好幾千里路,建立了不少會眾。此外,耶和華也讓保羅看見異象,給他說外語的神奇恩賜。(哥林多前書14:18;哥林多後書12:1-5)上帝也靈示保羅寫下十四封信,收錄在《基督教希臘語聖經》裡。因此,我們可以說,保羅比其他使徒更加勞苦。——哥林多前書15:10。
5.保羅怎樣謙遜地看自己?
5 保羅既站在基督徒活動的最前線,有些人也許以為他必定會揚揚得意,誇耀自己的權力。可是保羅卻不是這樣的人,因為他為人十分謙遜。他說自己是「使徒中最小的」,又說:「[我]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迫害過上帝的會眾。」(哥林多前書15:9)保羅曾迫害過基督徒,因此他永不忘記,惟獨憑著上帝的分外恩慈,他才能跟上帝締結關係,現在能夠享有特別的服務權利,就更不敢當了。(約翰福音6:44;以弗所書2:8)因此,保羅雖在服事職務上有傑出成就,卻不覺得他這樣就勝過別人。——哥林多前書9:16。
6.保羅待哥林多的基督徒,怎樣顯露他的謙遜?
6 保羅怎樣待哥林多的基督徒,尤其顯露他的謙遜。看來,有些哥林多基督徒對於他們認為是顯要的監督,例如亞波羅、磯法和保羅,佩服得五體投地。(哥林多前書1:11-15)但是保羅從沒有希望得到他們的稱讚,也沒有利用他們的欽佩去抬高自己。他來到哥林多的時候,並沒有「用浮誇的言詞或智慧」去炫耀自己。相反,保羅論及自己和他的同伴說:「人該把我們看做基督的下屬,看做上帝各個神聖祕密的管家。」a——哥林多前書2:1-5;4:1。
7.保羅甚至在勸戒人時也怎樣表現謙遜?
7 保羅甚至在提出有力的勸戒和訓示時,也表現謙遜的態度。他不是以使徒的權威對基督徒同工發號施令,而是憑著「上帝的憐恤」和「本著愛心」懇求他們。(羅馬書12:1,2;腓利門書8,9)保羅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他真的把自己視為弟兄的「同工」,而不是他們「信心」的「主人」。(哥林多後書1:24)無疑由於保羅的謙遜,他很受公元1世紀基督徒會眾所敬愛。——使徒行傳20:36-38。
謙遜地看自己的權利
8,9.(甲)為什麼我們應該謙遜地看自己?(乙)負有職責的人怎可表現謙遜的態度?
8 保羅為今天的基督徒立下優良的榜樣。無論我們負有什麼責任,我們都不該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保羅寫道:「誰如果沒有什麼了不起,卻自以為了不起,就是欺騙自己的思想了。」(加拉太書6:3)為什麼呢?因為「所有人都犯了罪,不能完全反映上帝的榮耀」。(羅馬書3:23;5:12)我們不可忘記,人人都從亞當遺傳了罪和死。我們就算享有特殊的工作權利,仍然是卑微有罪的凡人。(傳道書9:2)像保羅一樣,人要跟上帝締結關係,就得憑著上帝的分外恩慈才行;能夠享有特殊的職權,就更不用說了。——羅馬書3:12,24。
9 謙遜的人意識到這點,就不會為自己的特權而沾沾自喜,或誇耀自己的成就。(哥林多前書4:7)他對人提出勸告或訓示時,也會以同工而非主人的身份這樣做。人如果在工作上有若干特長,就希望受信徒同工稱讚,或利用別人的欽佩自利,都是不對的。(箴言25:27;馬太福音6:2-4)稱讚惟獨來自別人,而且是自發的,才會有價值。即使受到稱讚,我們也不該把自己衡量得過高。——箴言27:2;羅馬書12:3。
10.請解釋有些人雖然看來微不足道,卻其實「在信心上」十分「富足」。
10 如果我們負有若干職責,謙遜的精神有助於我們避免自命不凡,想使人覺得會眾能夠欣欣向榮,完全是我們的功勞似的。例如,我們也許特別善於教導。(以弗所書4:11,12)可是,我們要是謙遜的話,就得承認,在會眾的聚會裡,有些對我們最有益的教誨,並不是從講台上發出的。舉例說,你也許見到單親父母經常帶著孩子來到王國聚會所;抑鬱的人雖然長期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卻仍舊經常參加聚會;年輕人雖在學校和其他地方接觸到不良風氣,但仍然在靈性上持續進步。(詩篇84:10)這些情形豈不叫你大受鼓勵嗎?他們各人也許並不受人注目。他們的忠誠怎樣受到考驗,別人也許很少知道。可是,他們卻「在信心上富足」,絕不比顯要的人遜色。(雅各書2:5)畢竟,人能贏得耶和華的嘉許,是憑著忠心到底。——馬太福音10:22;哥林多前書4:2。
基甸在父家是「至微小的」
11.基甸對上帝的天使說話時,怎樣表現謙遜的態度?
11 基甸是瑪拿西部族一個強壯的青年男子,生活在以色列歷史上一段動盪不安的時期。有七年的時間,上帝的子民飽受米甸人的壓迫。可是,耶和華拯救他子民的時候來到了。有一個天使向基甸顯現,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基甸為人謙遜,並沒有沉浸在這突然的稱讚中。他反倒恭敬地對天使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天使澄清了事情之後,對他說:「[你]去從米甸人手裡拯救以色列人。」基甸有什麼反應呢?他並沒有立即認為這是做民族英雄的大好機會,相反,他回答說:「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他的態度多麼謙遜!——士師記6:11-15。
12.基甸執行任務時,怎樣表現謹慎?
12 耶和華差遣基甸出去跟敵人交戰之前,先給他一個試驗。上帝怎樣試驗他呢?耶和華吩咐基甸去拆毀他父親的巴力壇,並砍下壇旁的神木。基甸執行這個任務,要有勇氣才行,但他所用的方法,也顯示他是個謙遜、謹慎的人。他並沒有在眾目睽睽下採取行動;相反,他在晚間行事,盡量避免引起別人注意。此外,他也十分審慎,帶了十個僕人同去,也許派幾個人把風,其餘的則協助他拆毀祭壇和神木。b無論如何,憑著耶和華的祝福,基甸完成了任務,後來更蒙上帝任用,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米甸人的手。——士師記6:25-27。
表現謙遜和謹慎
13,14.(甲)我們得到服務特權時,該怎樣表現謙遜的態度?(乙)麥克米倫弟兄怎樣在謙遜方面立下優良榜樣?
13 我們可以從基甸的謙遜學到很多教訓。例如,我們得到服務特權時,該怎樣反應呢?我們立即想到這會為自己帶來什麼榮耀和光彩嗎?還是我們表現謙遜,虔敬地想想自己是否能夠勝任?麥克米倫弟兄於1966年走完了他地上的一生,他在謙遜方面立下了優良的榜樣。有一次,守望台社第一任社長羅素問麥克米倫弟兄,社長不在時,誰可以代他執行職務。在他們討論期間,麥克米倫弟兄一次也沒有推薦自己,雖然他可以很容易這樣做。最後,羅素弟兄請麥克米倫弟兄考慮接受這個任務。麥克米倫弟兄在多年後寫道:「我呆站在那裡。我很嚴肅地考慮這件事,並且作過禱告之後,才告訴羅素弟兄我樂意盡力協助他。」
14 不久,羅素弟兄去世,守望台社社長的職位空了出來。在羅素弟兄的最後一次傳道旅行期間,社長職務由麥克米倫弟兄代行,因此一個弟兄對他說:「麥克,你很有機會繼任社長。羅素弟兄出外時,你是他的特別代表;他吩咐我們,你說什麼,我們就照辦好了。現在他離開我們,不再回來了。看來你是最適當的接班人。」麥克米倫弟兄回應說:「弟兄,事情不該這樣看的。這是主的工作。在他的組織裡,他會委派我們擔任適當的工作。我肯定自己不是做社長的適當人選。」然後,麥克米倫弟兄推薦別人擔任社長一職。麥克米倫弟兄像基甸一樣,謙遜地看自己;我們也要懷有這樣的看法。
15.我們傳道時可以怎樣表現謹慎?
15 我們也該謙遜地履行任務。基甸行事謹慎,盡量避免激怒反對者。同樣,我們傳道時,說話也該謙遜、謹慎。誠然,我們從事著一場屬靈的戰爭,要推翻「堅穩牢固的事物」和「各種推論」。(哥林多後書10:4,5)但是我們不該用藐視的口吻對人說話,也不該讓他們有理由對我們的信息產生反感。我們倒要尊重對方的看法,著重大家同意的地方,然後把注意集中在信息的正面資料上。——使徒行傳22:1-3;哥林多前書9:22;啟示錄21:4。
耶穌——謙遜的典範
16.耶穌怎樣謙遜地看自己?
16 耶穌基督是謙遜的最佳典範。c他雖跟天父有極為親密的關係,卻坦率承認有些事是在他的權力範圍之外的。(約翰福音1:14)例如,雅各和約翰的母親請求耶穌叫她兩個兒子在王國裡坐在他旁邊,耶穌回答說:「坐在我的右邊和左邊,不是我可以賜的。」(馬太福音20:20-23)另一次,耶穌坦然承認說:「我不能自作主張做任何事;……我不尋求自己的旨意,只尋求差我來的那位的旨意。」——約翰福音5:30;14:28;腓立比書2:5,6。
17.耶穌對待別人,怎樣表現謙遜的精神?
17 耶穌在每一方面都比不完美的凡人優越,而且蒙天父耶和華賜予無人能及的權柄。可是,耶穌對門徒卻十分謙遜。他沒有炫耀自己的知識,以此壓倒門徒。他對門徒體貼入微、慈悲為懷,時刻顧慮到他們的需要。(馬太福音15:32;26:40,41;馬可福音6:31)耶穌雖是完美的,卻不是完美主義者。他對門徒的要求,從沒有過於他們的能力所及;他授予門徒的責任,也沒有超過他們所能承擔的。(約翰福音16:12)難怪這麼多人都感到耶穌真的為人帶來安舒。——馬太福音11:29。
效法耶穌的謙遜榜樣
18,19.我們在(甲)看自己方面,(乙)對待別人方面,怎可效法耶穌的謙遜?
18 如果歷來最偉大的人尚且表現謙遜的態度,我們自然更當表現謙虛。不完美的凡人時常不肯承認自己並不操有絕對的權威。可是,基督徒卻效法耶穌,努力表現謙遜的精神。別人有資格負起責任,他們不會由於驕傲而不願授予責任。別人有權提出指引,他們也不會因為自大而不願聽從。他們表現合作的精神,使會眾裡凡事都「規規矩矩,經過安排才做」。——哥林多前書14:40。
19 我們有謙遜的態度,就不會對別人期望過高,也會顧及他們的需要。(腓立比書4:5)我們也許具有某些才幹和能力,是別人沒有的。可是,我們為人謙遜的話,就不會期望別人總要符合我們的理想。我們深知人人都有能力的限度,所以願意體諒別人的短處。彼得寫道:「無論怎樣,總要極力彼此相愛,因為愛會遮蓋許多的罪。」——彼得前書4:8。
20.我們怎可克服自大的傾向?
20 我們看出,謙遜的人的確有智慧。可是,要是你發覺自己有缺乏謙遜或僭越妄為的傾向,那又怎樣呢?不要灰心。相反,要跟從大衛的榜樣,他向上帝禱告說:「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詩篇19:13)我們跟從保羅、基甸,尤其是耶穌基督的榜樣,效法他們的信心,就會親身體驗到這句話多麼真實:「謙遜人卻有智慧。」——箴言11:2。
[腳注]
a 譯作「下屬」的希臘詞語,也可指在大船下層划槳的奴隸。「管家」則可能負有較大的職責,也許負責管理一個莊園。可是,在大部分主人看來,管家跟划槳的奴隸都同樣是受人奴役的。
b 基甸小心謹慎,不該被視為懦弱膽怯。相反,希伯來書11:32-38證實基甸是個勇敢的人,他和其他人都被稱為「變得有力,作戰顯出英勇」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