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動親友的心,幫助他們認識真理
耶穌對一個想跟隨他的男子說:「你回家吧,要到你親戚那裡去,把耶和華為你做的一切,他怎樣憐憫你,都告訴他們。」當時耶穌可能在加利利海東南邊的加大拉城附近。耶穌的話顯示,他了解人的一種天性,就是喜歡把自己認為有趣、覺得重要的事告訴親人。(馬可福音5:19)
今天,我們也常看到人這樣做,特別是某些文化的人。可想而知,一個人開始敬拜真神耶和華,通常會很想把學到的真理告訴親人。不過,要是你的親人有自己的信仰或是不信神的,你應該怎樣跟他們講呢?可以怎樣打動親人的心呢?聖經裡有正面又實用的勸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我們找到彌賽亞了」
在公元1世紀最早看出耶穌是彌賽亞的人中,安得烈是其中一個。他一看出耶穌的身分,就馬上告訴誰呢?「安得烈首先去找自己的兄弟西門,對他說:『我們找到彌賽亞了。』(『彌賽亞』翻譯出來就是『基督』。)」隨後,安得烈就帶著彼得去見耶穌,這讓彼得後來有機會成為耶穌的使徒。(約翰福音1:35-42)
大約六年後,彼得在約帕城受到呼召,要往北去凱撒里亞,拜訪一位叫哥尼流的軍官。彼得和一些弟兄來到哥尼流的家時,看到誰呢?經文說:「哥尼流已經在恭候他們,而且把親朋好友都叫來了。」哥尼流請親朋好友來聽彼得說話,讓他們自己決定要不要接受真理。(使徒行傳10:22-33)
在對待親人方面,我們從安得烈和哥尼流身上學到什麼呢?
安得烈和哥尼流沒有讓機會白白溜走。安得烈介紹彼得認識耶穌,哥尼流則請親朋好友來聽彼得講話。不過,他們並沒有給親人壓力,也沒有軟硬兼施、威迫利誘地勉強親人做基督徒。同樣,我們可以效法安得烈和哥尼流,跟親人談談自己學到的一些知識,並製造機會讓他們可以認識真理和弟兄姐妹。我們也會尊重親人的選擇,不會給他們壓力,令他們反感。在這方面,我們來看看一對德國夫婦的例子。
佩特拉跟耶和華見證人學習聖經一段日子後就受了浸。她丈夫于爾根是個軍官。起初,于爾根不喜歡妻子成為基督徒。不過,他漸漸看出耶和華見證人傳講的道理的確是來自聖經的,於是獻身敬奉耶和華。現在,他是會眾的一個長老。于爾根提出了一些建議,讓我們知道該怎樣幫助信奉其他宗教的親人,打動他們的心。
于爾根說:「要幫助親人認識真理,就不能操之過急,開口閉口說的都是聖經。這只會弄巧成拙,令他們反感而已。要是我們看情況每次講一點,長遠來說效果其實會更好。我們也可以安排一下,讓親人認識一些年紀跟他們差不多、有類似愛好的弟兄姐妹,藉此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在1世紀,使徒彼得和哥尼流的親友很快就接受了真理,但不是每個人都像他們那樣,有些人需要過一段時間才決定崇拜上帝。
耶穌的弟弟們
耶穌在地上傳道期間,他的一些親人信從了他。看來使徒雅各和使徒約翰是耶穌的表兄弟,因為他們的母親撒羅米可能是耶穌的姨母。那時,有許多婦女都拿自己的財物資助耶穌和他的門徒,撒羅米可能也這樣做。(路加福音8:1-3)
不過,耶穌的其他親人卻沒有馬上信從他。耶穌受浸一年多後的某天,有些人聚集在一間房子裡,要聽他講話。「他的親人聽說了,就出來要抓住他,因為他們說:『他瘋了。』」後來有一次,耶穌同母異父的弟弟說耶穌應該到哪裡去,耶穌沒有明確地告訴他們自己的打算。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弟弟還沒有信從他」。(馬可福音3:21;約翰福音7:5)
耶穌對待親人的態度為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呢?耶穌沒有因為親人說他瘋了而生氣。耶穌死而復生後,仍繼續鼓勵親人。他怎樣做呢?他向弟弟雅各顯現,讓雅各深信他就是彌賽亞,看來耶穌的其他弟弟也因此信了他。不久,使徒和其他人聚集在耶路撒冷一個樓上的房間,當中有耶穌的弟弟們,他們顯然也領受了神聖力量。後來,耶穌的弟弟雅各和猶大都享有寶貴的服務機會。(使徒行傳1:12-14;2:1-4;哥林多前書15:7)
有些親人需要較長時間
同樣,今天我們有些親人也可能需要過一段時間,才選擇跟我們一起行走永生的路。舉個例,羅斯維塔的丈夫在1978年受浸成為耶和華見證人,那時,羅斯維塔是個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起初,她反對丈夫的信仰。但一年一年過去,她慢慢改變了態度,看出耶和華見證人傳講的是真理。2003年,她受了浸。她怎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她反對丈夫的時候,丈夫沒有惡言相向,反而耐心地對待她,使她能改變過來。在幫助家人方面,羅斯維塔的提議是:「想要有好結果,就一定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行。」
莫妮卡在1974年成為耶和華見證人。十年後,兩個兒子也受了浸。她丈夫漢斯雖然從沒有反對過他們的信仰,但直到2006年才受浸。回想以往,這家人說:「要忠於耶和華,千萬不要在信仰上妥協。」而且,他們總是讓漢斯感受到他們的愛。他們覺得漢斯總有一天會接受真理,從來都沒有放棄這個希望。
受真理之水滋潤
耶穌把聖經的真理比作水,這種水能使人得到永遠的生命。(約翰福音4:13,14)我們希望親人能吸收純淨的真理之水,感到舒暢。但要是一下子給親人太多,硬要他們猛灌下去,真理之水再好,他們也可能被嗆得喘不過氣來。我們當然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真理之水能不能令親人感到舒暢,取決於我們怎樣表達自己的信仰。聖經說「義人的心經過沉思才回答」,又說「明智人的心使他說出洞悉事理的話」。我們可以怎樣應用這些原則呢?(箴言15:28;16:23)
做妻子的基督徒一定很想向未信主的丈夫談自己的信仰。開口前她該「沉思」,意思就是好好考慮該說什麼,不會隨意衝口而出。妻子不該讓丈夫覺得,妻子自命清高,以為自己什麼都對,什麼都比丈夫好。經過思考所說的話能令丈夫感到舒暢,也能促進和睦。妻子可以想想:「丈夫什麼時候比較輕鬆,心情比較好呢?他喜歡談什麼話題,看什麼題材的刊物呢?是科學,是政治,還是運動呢?怎樣才能引起丈夫對聖經的興趣,同時顧及他的感受,尊重他的意見呢?」妻子想想這些問題,就能洞悉事理,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該怎樣做。
要幫助不是基督徒的親人認識真理,打動他們的心,單單跟他們講聖經的知識是不夠的,我們也要有良好的品行。
要有好品行
上文提到的于爾根說:「要天天按聖經的原則行事。這樣做效果很大,親人很容易會注意到,只是他們不一定會說出來。」漢斯在妻子受浸後30年才成為基督徒,他深有同感地說:「顯出基督徒應有的好品行很重要,這樣親人就能看到真理在我們身上發揮的作用。」我們應該讓親人看出,聖經的教誨並沒有對我們產生任何壞影響,反而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與眾不同。
對於有未信主丈夫的姐妹們,使徒彼得提出寶貴的勸告:「要順服自己的丈夫。這樣,即使丈夫不服從上帝的話語,你們也許能靠著自己的品行感化丈夫,用不著一言一語,因為丈夫親眼看見你們有貞潔的品行,而且深深尊重他們。你們不要注重外表的裝飾,例如編頭髮、戴金飾、穿華麗的衣服,卻要注重內心深處的為人,以安靜溫和的心靈作為不朽的裝飾。這在上帝眼中是非常寶貴的。」(彼得前書3:1-4)
彼得說,妻子的好品行可以感化丈夫。克麗斯塔姐妹在1972年受浸後,就一直努力實踐這個聖經原則。雖然丈夫曾跟耶和華見證人學過聖經,卻沒有跟耶和華建立緊密的關係。她丈夫偶爾會參加聚會,跟弟兄姐妹也相處得不錯。弟兄姐妹也尊重她丈夫的選擇自由。克麗斯塔怎樣打動丈夫的心呢?
她說:「我決心要服從耶和華,緊守真理。同時,我也盡力『靠著自己的品行感化丈夫,用不著一言一語』。只要沒有跟聖經原則衝突,我就會盡量順著丈夫的意思去做。我尊重他選擇的自由,並把事情交給耶和華。」
克麗斯塔的例子說明,通情達理、靈活變通是很重要的。她經常參與崇拜活動,例如聚會和傳道。她也明白事理,知道自己應該花時間在丈夫身上,關心丈夫,向丈夫表達愛意。跟不是基督徒的親人相處時,通情達理、靈活變通是明智的做法。聖經說:「凡事都有特定的時間」。因此,我們要花時間跟家人在一起,特別是未信主的配偶。有相處的時間,才會有溝通的機會。許多事例表明,要是跟親人有良好的溝通,他們就不會那麼容易感到孤單、被忽略,或心生嫉妒。(傳道書3:1)
不要放棄希望
霍爾格和家人受浸20年後,他爸爸才成為基督徒。霍爾格說:「我們必須關愛未信主的家人,為他禱告。」克麗斯塔也說,她一直期待丈夫會接受真理,崇拜耶和華,從沒有放棄這個希望。我們要積極地看待未信主的親人,對他們總是抱持希望。
我們的目標是跟親人維繫良好的關係,讓他們有機會認識真理,以聖經的信息打動他們的心。在一切事上,我們都「要態度溫和,深深尊重」他們。(彼得前書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