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可望而不可即
忿怒、憂慮、抑鬱等情緒向來是科學研究的課題。可是近年來,有些傑出的科學家轉而研究人類積極、可取的一面——快樂。
什麼可以叫人更快樂呢?人更年輕、更富有、更健康、更高、更瘦,就會更快樂嗎?獲致真正快樂的要訣是什麼?大多數人覺得這個問題要不是很難回答,就是不可能找到答案。既然大多數人都無法尋得快樂,有些人也許認為,比較起來,舉出不 快樂的因由倒還容易一點。
長久以來,傑出的心理學家提倡一種轉向自我的哲學,認為這是獲致快樂的要訣。他們鼓勵不快樂的人專注於滿足自己的需要。他們在心理療法方面採用一些動聽的口號,例如:「突出自己」、「接觸自己」、「認識自己」等。可是,有些以前大力提倡這個觀念的專家現在同意,這種利己心態並不能帶來恆久的快樂。剛相反,自我中心只會帶來痛苦和不快樂。自私的精神絕不是獲致快樂的要訣。
不快樂的因由
有些人追求享樂,期望從中獲得快樂,但他們根本弄錯了。請想想古代以色列的睿智國王所羅門。他在聖經的傳道書說:「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傳道書2:10)所羅門為自己建築宮室,栽種葡萄園,修造花園,修建園囿,開挖水池。(傳道書2:4-6)所羅門有一次問:「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傳道書2:25)他有最佳的歌手樂師為他演奏,有當地最美的女子與他作伴。——傳道書2:8。
所羅門王確實極盡尋歡作樂的能事。他享盡人生的歡娛以後,得到什麼結論呢?所羅門說:「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道書2:11。
這個睿智的國王所領悟到的事實,直到今天還是同樣真確。請看看美國這個富裕的國家。在過去30年間,美國人所擁有的物質東西,例如汽車、電視,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可是據心理衛生專家說,美國人並沒有因此就更快樂。一份報告說,「在這段時期,患抑鬱病的人大幅增加。少年自殺的案件上升了兩倍,離婚率增加了一倍」。近年,研究家就金錢和快樂之間的關係,在大約五十個國家的人當中作了一項調查,所得的結論也是一樣。簡單來說,快樂是不能用錢去買的。
剛相反,追求財富可說是造成不快樂的因由。使徒保羅提出警告說:「一心要富有的人,就落入引誘,跌進網羅,陷於許多不智而有害的慾望裡,叫人沉沒在毀滅和敗壞中。因為貪愛錢財的心是一切有害事物的根;有些人盡力追求這種愛,就誤入迷途,離開信仰,用許多痛苦把自己戳得遍體鱗傷。」——提摩太前書6:9,10。
財富、健康、青春、美貌、權力——沒有一樣能為人帶來恆久的快樂;即使人擁有這一切,也不能保證人能夠享有恆久的快樂。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有能力阻止壞事發生。所羅門王說得不錯:「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傳道書9:12。
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
人不管作過怎樣深入的科學研究,也找不到獲致快樂的人為公式或必勝策略。所羅門也說:「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道書9:11。
很多人都對以上的話有同感;他們認定,期望過真正快樂的生活是不切現實的。一個顯赫的教育家說:「快樂是個虛幻的夢境。」另一些人相信,獲致快樂的要訣是高深莫測的,也許只有少數才智卓越的人才能知曉。
即使這樣,為了尋求快樂,人繼續試驗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可是,雖然有不少前車之鑑,今天許多人依舊營營役役去追求財富、權力、健康、享樂,以為這些東西可以消除他們的不快樂。大多數人繼續追尋下去,因為他們在心底仍然相信,恆久的快樂是可以獲致的。他們希望快樂並不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你也許會問:「我怎樣才能獲得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