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墓
(Hades,Sheol)
譯自希伯來語sheʼohlʹ(希屋爾)和希臘語haiʹdes(海地斯),指人類共同的、抽象的墳墓,不是指實際埋葬死人的地方。「希屋爾」和「海地斯」既不是指某個墳地或墳(希伯來語qeʹver凱貝,士16:31;qevu·rahʹ凱布拉,創35:20;希臘語taʹphos塔福斯,太23:29);也不是指某個墓穴(希伯來語ga·dhishʹ加迪什,伯21:32;希臘語mneʹma姆內馬,可5:5)或紀念墓(希臘語mne·meiʹon姆內米翁,路11:44)。
希伯來語「希屋爾」 對於「希屋爾」一詞的來源,說法不一;看來應該是從希伯來語動詞sha·ʼalʹ(沙阿爾)派生出來的,意思是「要求,求取」。談到「希屋爾」一詞,塞繆爾·派克在《希伯來語簡明詞典》指出:「這是死人之地的一個統稱;由於墳墓永遠都填不滿,總是在貪得無饜地吞噬人,因而得名。」(劍橋,1811,148頁)
「希屋爾」在希伯來語馬所拉文本裡出現過65次。除此之外,以賽亞書7:11中譯做「地底」的希伯來語原文也作sheʼohlʹ(希屋爾),而一些古希臘語譯本,包括阿奎拉譯本、西馬庫斯譯本以及迪奧多蒂翁譯本,都一律譯做Hades「海地斯」。(見Rbi8 腳注)
在不少語言裡,沒有單一的詞可以精確地表達「希屋爾」一詞的意思。《新世界譯本》漢語版大都把「希屋爾」譯作「墳墓」,其他漢語譯本則主要譯做「陰間」,偶爾譯做「墳墓」。對於某些聖經譯本把「希屋爾」譯做「陰間」或「地獄」這個做法,《科利爾百科全書》(1986,第12卷,28頁)評論說:「在舊約時代,『希屋爾』純粹指死人所在之處,死人不分善惡都要到那裡去,因此譯做『陰間』和『地獄』(按照現代一般人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很不理想。」
關於「希屋爾」,《不列顛百科全書》(英語,1971,第11卷,276頁)說:「希屋爾是某個『地下』境界……在那裡死者無苦無樂,也沒什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回事。不論是好人還是壞人,是惡霸還是聖賢,是一國之君還是平民百姓,是以色列人還是外邦人,都在那裡一同長眠,毫無知覺。」
儘管猶太人後來的宗教觀念受到靈魂不死的希臘哲學熏染,但聖經卻清楚表明「希屋爾」指的是人類共同的、抽象的墳墓;死人在那裡毫無知覺。(傳9:4-6,10)在「希屋爾」,沒有人提起上帝,也不能讚頌他。(詩6:4,5;賽38:17-19)不過,認為「希屋爾」(墳墓)只用來象徵「跟上帝隔絕的情況」卻是沒有聖經根據的,因為聖經說墳墓顯露在耶和華「面前」,甚至說上帝就「在那裡」。(箴15:11;詩139:7,8;摩9:1,2)正因為這個緣故,約伯曾為了擺脫痛苦的煎熬,懇求上帝把他藏在墳墓裡,直到上帝顧念他,喚醒他離開墳墓。(伯14:12-15)
在上帝啟示的聖經裡,「希屋爾」總是跟死亡而不是跟生命有關。(撒上2:6;撒下22:6;詩18:4,5;49:7-10,14,15;88:2-6;89:48;賽28:15-18;也可比較詩116:3,7-10和林後4:13,14)例如,墳墓(希屋爾)被描述為「昏暗漆黑之地」(伯10:21)和「沉寂之處」(詩115:17)。亞伯顯然是第一個下到「希屋爾」的人;此後,數以億計的死者也紛紛到這個長眠之地,化作塵土。
約拿與「希屋爾」 根據聖經的記載,「約拿從魚腹中向耶和華他的上帝禱告,說:『我在苦難中呼求耶和華,他就回答我。我從墳墓的深處求救,你垂聽我的聲音。』」(拿2:1,2)約拿在這裡顯然把魚腹比作墳墓(希屋爾)。在魚腹中,約拿本來必死無疑,可是耶和華卻叫大魚把他吐出來,保全了他的性命,彷彿把約拿從墓穴或「希屋爾」中救了上來。(拿2:6;另見詩30:3)
耶穌把自己未來的遭遇比作約拿在魚腹的經歷,說:「正如約拿在巨魚腹中三日三夜,人子也會在地裡三日三夜。」(太12:40)雖然耶穌在這裡沒有用「希屋爾」(海地斯)這個詞,但使徒彼得在論及耶穌的死亡和復活時卻用了「海地斯」(墳墓)。(徒2:27)
關於「希屋爾」,布林莫爾·普賴斯和尤金·尼達評論說:「這個詞常常見於詩篇和約伯記,指死人最終的歸宿,就是幽暗無光、毫無活動、一片死寂之地。在那裡有好人也有壞人,因此譯做『地獄』(英王欽定本)並不恰當,因為『地獄』多用來對照好人死後所去的『天堂』。把這個地方通稱為『墳墓』比較妥貼,不過『希屋爾』是指所有人的墳墓,即所有死人一同長眠的地方。……由於約拿當時被困在魚腹中,[約拿書2:2]用這個比喻說法也算是恰當的。」(《約拿書翻譯手冊》,1978,37頁)
希臘語「海地斯」 「海地斯」的意思可能指「那個看不見的地方」,這個詞在《希臘語經卷》的早期抄本中出現過10次。(太11:23;16:18;路10:15;16:23;徒2:27,31;啟1:18;6:8;20:13,14)
跟翻譯「希屋爾」的取向一樣,《新世界譯本》漢語版一律把「海地斯」譯做「墳墓」,而其他聖經譯本則譯做「陰間」或「地獄」。《修訂標準譯本》(英語)簡單音譯為「海地斯」,只有在馬太福音16:18譯做「死亡的權勢」,但經文的腳注另一個譯法也是「海地斯的門」。
希臘語《七十子譯本》翻譯《希伯來語經卷》(從創世記到瑪拉基書)時用了「海地斯」一詞73次,其中60次用來翻譯希伯來語sheʼohlʹ(希屋爾)。公元33年五旬節,使徒彼得引用詩篇16:10的話,指出經文怎樣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路加記述彼得的話時就用了希臘語「海地斯」一詞,由此顯示「希屋爾」和「海地斯」是同義詞,指人類共同的、抽象的墳墓。(徒2:25-27,29-32)反過來也一樣,在《希臘語經卷》的現代希伯來語譯本中,有9個都是用「希屋爾」來翻譯啟示錄20:13,14所說的「海地斯」的,而敘利亞語譯本則譯做「希屋爾」的相關詞語Shiul(什烏爾)。
《希臘語經卷》中「海地斯」一詞幾乎都跟死亡有關,這從經文本身或上下文足以見之;其中只有兩節經文是例外,下一段會加以探討。因此,讀者只要看看「海地斯」出現的10節經文,不難看出「海地斯」跟對應詞「希屋爾」是同義的,指人類共同的、抽象的墳墓。(見墓,墓地)
「海地斯」首次出現是在馬太福音11:23。耶穌在地上時曾在迦百農傳道,因此這個城的居民本來十分榮幸,彷彿被「捧到天上去」;可惜他們冥頑不靈,所以耶穌指責他們,說他們必被貶到「墳墓」(海地斯)裡去。路加福音10:15也記述了耶穌的這句話。值得注意的是,約伯記11:7,8曾以類似的方式使用「希屋爾」一詞。
耶穌和會眾被救脫離「海地斯」 馬太福音16:18記載,耶穌說基督徒會眾絕「不能被囚禁在墳墓的門[死亡的權勢,新譯]內」。希西家快要死去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我的日子過了一半,就要走進墳墓的門」。(賽38:10)由此可見,耶穌預告墳墓必被征服,墳墓的「門」必敞開,死人必復活,重獲自由,就像耶穌自己所經歷的一樣。
既然「海地斯」指人類共同的、抽象的墳墓,因此耶穌被亞利馬太的約瑟埋葬後,可以說就走進「墳墓[海地斯]的門」了。公元33年五旬節,彼得論到基督說:「他必不撇在墳墓裡,他的肉身也必不見朽壞。這位耶穌,上帝已經使他復活了。我們全都是這件事的見證人。」(徒2:25-27,29-32;詩16:10)在彼得的日子,大衛仍然被囚禁(徒2:29)在「墳墓的門內」。(太16:18)可是,天父叫耶穌基督復活時,這道門就向耶穌打開了;耶穌從此獲賜使人復活的權柄(約5:21-30),持有「死亡和墳墓的鑰匙」。(啟1:17,18)
毫無疑問,聖經中的「海地斯」絕不是異教希臘神話所說的「不見天日的陰曹地府」,因為在神話所說的陰間裡,死人是沒有希望復活的。
用做比喻 啟示錄6:8用象徵的文字形容墳墓(海地斯),說墳墓緊緊跟隨著一匹蒼白的馬,騎馬的名叫「死亡」,要接收所有被戰爭、糧荒、惡疾和野獸殺害的人。啟示錄20:13,14除了提到死亡和墳墓(人在地裡 的共同葬身之處)之外,還特別提到海(即命喪大海的人的葬身之所)也要交出其中的死人。經文這樣說,目的是要強調海、死亡和墳墓裡的所有 死者都必獲釋。接下來,死亡和墳墓(但不包括海)都必摔到「火湖裡去」,即「第二種死亡」,意思是說死亡和墳墓都「死去」,不復存在了。在耶穌基督統治大地的一千年裡,隨著死人陸續復活,人類共同的、抽象的墳墓(「希屋爾」或「海地斯」)終必空無一物,永遠消逝,因亞當而來的死亡也從此絕跡了。
路加福音16:22-26中關於「富翁」和「拉撒路」的記載也提到墳墓(海地斯)。從整段經文所用的措辭,以及上文談過的經文來看,路加的這個記載顯然是個比喻,是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的。事實上,比喻說「富翁」被「埋葬」在「海地斯」裡,又一次表明「海地斯」指的是墳墓,是人類共同的、抽象的墳墓。(見欣嫩谷;塔塔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