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傳道演講
這是聖經歷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場合之一:耶穌坐在山坡上發表他那著名的登山寶訓。地點是在加利利海附近,很可能靠近迦百農。耶穌經過整夜向上帝禱告之後,從門徒當中挑選了12人成為他的使徒。然後耶穌與他們一起下山,來到山坡的這塊平地上。
這時,你可能認為耶穌已相當疲倦而需要一點休息。然而有一大群百姓來到耶穌面前,他們當中有些長途跋涉從100至110公里以外的猶太和耶路撒冷前來。其他的則來自北面的泰爾和西頓沿岸一帶的地方。他們要聽耶穌講道,也渴望他將他們的病醫好。他們當中甚至包括一些被鬼靈——撒但手下的邪惡天使——纏身的人。
耶穌下山時,有病的人都上前摸他,耶穌把他們一一醫好。後來,耶穌走到山坡較高的一處地方坐下來,在那裡開口教訓散坐在他面前平地上的百姓。試想想!全群聽眾當中現已沒有一個人患嚴重的殘疾!
百姓熱切期待這位能施行驚人奇跡的導師發表演講。然而耶穌的傳道演講主要是為了造益他的門徒而作的,當時他們很可能坐在四周最靠近耶穌的地方。馬太和路加把耶穌的教訓記錄下來,使我們也能夠從中得益。
關於這個演講,馬太的記載在長度方面相當於路加所記的四倍。除此之外,路加把馬太所記錄的演講部分內容列為耶穌在另一次傳道演講中所說的話。我們將馬太福音6:9-13與路加福音11:1-4以及馬太福音6:25-34與路加福音12:22-31比較一下便可以看出。雖然如此,這並不應當使我們感到奇怪。顯然耶穌不止一次向門徒提出同樣的教訓,路加則選擇了一些不同的場合去把這些教訓記錄下來。
耶穌的傳道演講深具價值的地方不僅是他深入地探討屬靈的事,同時也以顯淺易明的方式把真理表達出來。耶穌引用日常的經驗和人們所熟悉的事物。這樣,所有渴望以上帝的方法尋求較佳生活的人均得以明白耶穌的思想。
誰才真正快樂?
人人都渴望快樂。耶穌了解到這件事,因此在登山寶訓中一開始就描述那些真正快樂的人。正如我們可以想像到,這立刻吸引了廣大聽眾的注意。可是,在許多人看來,耶穌的開場白必然有點自相矛盾。
耶穌以自己的門徒為談話對象,他開始這個傳道演講,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快樂」,新世]了!因為上帝的國是你們的。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飽足。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人……恨惡你們,……你們就有福了!當那日,你們要歡喜跳躍,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
以上是路加所載耶穌的傳道演講的引言。但根據馬太的記載,耶穌也提及溫柔的人、慈悲的人、心地純潔的人及使人和睦的人是快樂的。耶穌指出這些人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得蒙憐恤,看見上帝,並被稱為上帝的兒子。
然而,耶穌所說的快樂並非僅是指開心或歡笑,像人在嬉戲時所經歷的一般。真正的快樂含有更深的意義,所指的是一種怡然自得、對生活心滿意足的感覺。
因此耶穌表明,真正快樂的人是那些認識自己的靈性需要,對自己的有罪情況感覺憂傷,並且得以認識上帝而事奉他的人。這樣,即使他們因遵行上帝的旨意而受人恨惡或逼迫,他們也感到快樂,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正取悅上帝,並且會獲得上帝所賜的永生獎賞。
可是,耶穌的聽眾中有許多人,像今日的某些人一般,相信名成利就、安享逸樂才是使人快樂的事。但耶穌深知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他接著提出的對比必然使當時許多聽眾大感驚訝。他說:
「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飢餓。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
耶穌的話是什麼意思呢?何以擁有財富、喜笑地追求享樂和受人稱讚會帶來禍害呢?因為人若擁有和喜愛這些東西,就會把事奉上帝一事摒諸生活之外了。可是,惟獨事奉上帝才能為人帶來真正的快樂。在另一方面,耶穌並不是說僅是貧窮、飢餓和哀哭便能使人快樂。可是,處於這些不利情況的人卻時常對耶穌的教訓有良好反應,因此獲得祝福而享有真正的快樂。
接著,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鹽。」當然,耶穌並不是說他的門徒是實際的鹽。鹽是一種防腐劑。在耶和華的殿裡,人將一大堆鹽放在祭壇旁,獻祭的祭司會將鹽加在祭牲之上。
耶穌的門徒是「世上的鹽」,意即他們對人具有保全的影響。的確,他們所傳的信息能夠保全所有響應信息的人的性命!信息會把恆久、忠貞和忠信的品質帶進這些人的生活中,保護他們不致在靈性上和道德上受到腐化。
「你們是世上的光,」耶穌告訴門徒說。燈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的。因此,耶穌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藉著公開作見證和合乎聖經原則的模範行為,耶穌的門徒發出光來。
為門徒立下崇高標準
宗教領袖們把耶穌視為違反上帝律法的人,不久之前甚至暗謀要殺害他。因此,耶穌接著在登山寶訓中解釋說:「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要廢除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除,而是要完成。」(新譯)
耶穌對上帝的律法懷有最深的尊重,並且鼓勵別人也同樣行。事實上,耶穌說:「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做,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耶穌的意思是,這樣的人絕不能進天國。
莫說藐視上帝的律法,耶穌甚至連促使人違反律法的不良態度也加以譴責。耶穌指出,律法說:「不可殺人,」但他補充說:「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繼續]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斷。」
既然繼續向人動怒是如此嚴重的事,甚至可能導致殺人,因此耶穌舉例說明人應當作出多大的努力去尋求和睦。他吩咐說:「所以你在祭壇上獻供物的時候,如果在那裡想起你得罪了弟兄,就當在壇前放下供物,先去與弟兄和好,然後才來獻你的供物。」(新譯)
耶穌把聽者的注意引到十誡的第七條之上。他繼續說:「你們聽過有這樣的吩咐:『不可姦淫。』」可是耶穌甚至譴責人繼續懷著犯姦淫的念頭。「我告訴你們,凡是[繼續注視]婦女以致動淫念的,心裡已經犯了姦淫。」(新譯)
耶穌在這裡所指的並不是偶然發生的不道德念頭,而是「繼續注視」。這種不斷的注視會挑起人的情慾,以致一有機會便付諸行動而實際犯姦淫。人可以怎樣防止這樣的事發生呢?耶穌用比喻說明可能必須採取極端的步驟。他說:「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
許多時,人甘願犧牲有毛病的實際肢體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據耶穌說,為了避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動而不惜「丟掉」任何事物——即使像眼睛或手一般寶貴的東西——甚至更為重要。否則,耶穌解釋說,這樣的人便會被丟入磯漢拿(耶路撒冷城附近一個焚燒垃圾的地方)裡。這件事象徵他會遭受永遠的毀滅。
耶穌也論及如何應付傷害及冒犯別人的人。他的勸告是:「不要與惡人對抗。有人打你的右臉,把另一邊也轉過來讓他打。」(新譯)耶穌的意思並不是說,甚至在受到襲擊時,人也不應當保衛自己或家人。以掌摑打的用意並不是要傷害別人而是要侮辱人。因此,耶穌的意思是,即使有人試圖惹起打鬥或爭論——不論是藉著實際以掌摑人抑或以尖酸刻薄的話侮辱人——報復仍是不對的。
耶穌把聽者的注意引到要愛鄰舍這條來自上帝的律法之上,然後說:「只是我告訴你們,要[繼續]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他進一步指出我們必須這樣行的一個有力理由,說:「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
耶穌結束這部分的傳道演講時勸勉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耶穌並不是說人能夠在一種絕對的意義上成為完美。反之,他的意思是人能夠效法上帝,擴大愛心,甚至達到愛仇敵的地步。路加所寫的類似記載錄下耶穌的話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
禱告和信賴上帝
耶穌在演講中接著譴責那些故作神聖之狀的偽君子,說:『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所行的。』
耶穌繼續說:「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相反,他吩咐說:「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當然,耶穌並非譴責人作公開的禱告,因為他自己也曾作這樣的禱告。他所譴責的乃是為了要引人注意而嘩眾取寵的禱告。
耶穌進一步提出勸告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將同一的話說了又說]。」耶穌的意思並不是說重複提及一件事是不對的。有一次他在禱告中也曾運用「同一的話」,可是,他卻絕不贊成人把念熟的話「說了又說」,像那些手執念珠,不假思索地重複背誦祈禱文的人所為一般。
為了幫助聽者祈禱,耶穌作了一個模範禱告,其中包括七項請求。頭三項請求適當地留意到上帝的統治權和他的旨意,包括求上帝的名成聖,他的王國來臨和他的旨意實現。其餘四項是屬個人性質的請求,包括為日用所需的飲食而祈求,並且求上帝赦罪,使人不致受試探過於能忍受的程度及脫離那惡者之手。
接著,耶穌論及過度重視物質資財的危險。他敦促聽者說:「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這些財寶不但會毀壞,而且也不能使人蒙上帝悅納。
因此,耶穌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藉著將事奉上帝置於生活上的首位,你可以積財於天。沒有人可以奪去你在上帝面前所積聚的功勞及其偉大獎賞。然後耶穌補充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
耶穌進一步論及物質主義的陷阱,並為此設了一個比喻:「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單純」,新世],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邪惡」,新世],全身就黑暗。」眼的官能若正常,對整個身體來說,就有如黑暗中的明燈一般。若要對事物懷有正確的觀點,眼睛必須保持單純才行。這意味到目光的焦點必須集中在一件事物之上。對焦若不正確,便會使人對事物作出錯誤的評估,以致把追求物質東西置於事奉上帝之先,結果「全身」都變成黑暗。
耶穌用一個有力的比喻將這件事帶到高潮,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意即財利)。」
作了這個勸諭之後,耶穌向聽者提出保證,他們若將事奉上帝置於首位,就不必為物質的需要擔憂。他說:「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然後耶穌問道:「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接著,耶穌指著野地裡的百合花說:「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他繼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因此耶穌下結論說:「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生命之道
遵守耶穌的教訓乃是生命之道。但這樣行絕非容易。例如,法利賽人有苛刻地論斷別人的傾向,很可能有許多人效他們之尤。因此,耶穌接著在登山寶訓中提出忠告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
效法利賽人之尤對人吹毛求疵是很危險的事。據路加的記載,耶穌用比喻表明這種危險,說:「瞎子豈能領瞎子,兩個人不是都要掉在坑裡嗎?」
對別人吹毛求疵,誇大別人的過失而加以挑剔乃是嚴重的過犯。因此,耶穌問道:「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這並不是說耶穌的門徒在與別人的關係上不應運用辨識力,因為耶穌說:「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來自上帝的話語的真理是聖潔的,有如比喻性的珍珠一般可貴。如果有些人像狗或豬一樣對寶貴的真理毫不體會,耶穌的門徒就應當離開這些人,去找出一些較樂於聆聽的人。
雖然耶穌在登山寶訓的較早部分曾論及禱告,現在他進一步強調禱告必須持之有恆。他敦促說:「你們[要繼續]祈求,就[有]給你們。」為了說明上帝樂意垂聽人的禱告,耶穌問道:「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
接著,耶穌提出一項為人熟知的行為準則,通常稱為金規。他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按照這條準則而生活牽涉到以積極的行動向人行善,並且以你喜歡受人對待的方式對待別人。
耶穌的勸勉透露,導至生命的道路絕不易行:「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由於誤入歧途的危險相當大,耶穌提出警告說:「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耶穌指出,正如好樹和壞樹能夠憑著所結的果子辨認出來,假先知也能夠藉著他們的行為和主張被人識破。
耶穌繼續解釋說,人得以成為他的門徒並非僅是藉著所說的話,而是藉著所行的事。有些人稱耶穌為主,但他們若不切實遵行天父的旨意,耶穌說:「我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最後,耶穌為他的傳道演講作出一個令人難忘的結論。他說:「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
在另一方面,耶穌宣告說:「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耶穌結束他的傳道演講時,眾人都對他的教導方式大感驚奇,因為他教訓他們,像有權柄的人而不是像他們的宗教領袖一般。路加福音6:12-23;馬太福音5:1-12;路加福音6:24-26;馬太福音5:13-48;6:1-34;26:36-45;7:1-29;路加福音6:27-49。
◼ 耶穌在哪裡發表他那最令人難忘的傳道演講?有哪些人在場?他發表演講之前不久有什麼事發生?
◼ 雖然路加把演講的一部分內容記錄在另一個場合裡,為什麼這件事並不應當令人感到意外?
◼ 什麼使耶穌的傳道演講如此深具價值?
◼ 誰才真正快樂?為什麼?
◼ 誰有禍了?為什麼?
◼ 耶穌的門徒怎樣是「世上的鹽」和「世上的光」?
◼ 耶穌怎樣對上帝的律法深表尊重?
◼ 為了根除殺人和姦淫的惡行,耶穌提出什麼訓示?
◼ 耶穌說「把另一邊臉也轉過來」是什麼意思?
◼ 我們可以怎樣成為完全,像上帝是完全的一樣?
◼ 耶穌就禱告一事提出什麼訓示?
◼ 為什麼屬天的財寶遠較優越?人怎樣才能獲得這樣的財寶?
◼ 耶穌提出什麼比喻去幫助人提防物質主義?
◼ 為什麼耶穌勸勉人不要憂慮?
◼ 耶穌怎樣談及論斷別人?可是他怎樣表明他的門徒需要對人運用辨識力?
◼ 耶穌怎樣進一步論及禱告?他提出什麼行為準則?
◼ 耶穌怎樣表明生命之道絕不易行,以及人有誤入歧途的危險?
◼ 耶穌如何結束他的傳道演講?他的演講產生了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