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
(Mildness)
論到形容詞pra·ysʹ(普拉伊斯),威廉·巴克利所著的《新約原文詞語選釋》說:「在古典希臘語裡,這是個惹人好感的詞。用來形容事物,意思是『柔和』,如和風、柔聲;用來形容人,意思是『溫和』或『和藹』。……Praus(普勞斯)包含溫柔的意思,但在溫柔的背後是鋼鐵般的力量……而不是沒有骨氣的溫柔、多愁善感的情意、無所作為的沉默。」(倫敦,1956,103-104頁)《瓦因新舊約詞語詮釋詞典》說,名詞pra·yʹtes(普拉伊泰斯)「不僅見於外在行為,不僅見於與別人的關係,也不僅是天生如此,而是跟內心深處渾然一體的溫良。這種美德先向上帝表現出來,也主要是向他表現出來的。我們有這種性情,就會接受上帝對待我們的方式,知道他的做法是好的。因此,我們對上帝的做法既沒異議,也不抗拒。這個詞跟tapeinophrosunē[塔皮諾弗羅蘇內,意即謙卑]有密切關係,並且以之為依歸」。(1981,第3卷,55-56頁)
各聖經譯本把「普拉伊斯」譯作「溫柔」「謙和」「柔和」「溫良」「溫和」。(和合,現譯,呂譯,思高,新世)正如上述巴克利的著作指出,「普拉伊斯」比溫柔有更深的含義,用來形容人,指溫和、溫良。
耶和華雖然不會縱容罪惡,卻仁愛地作出安排,讓人藉著耶穌基督所獻的贖價祭物和祭司職務,可以親近上帝。因此,崇拜、事奉耶和華的人能夠坦然無懼地來到上帝面前。(來4:16;10:19-22;約一4:17,18)耶穌能夠十全十美地代表耶和華,因此他說:「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親。」耶穌還說:「你們所有辛苦勞碌、擔子沉重的人啊,到我這裡來吧,我要叫你們安舒。你們要負起我的軛,向我學習,因為我性情溫和[希臘語:普拉伊斯],心裡謙卑。這樣,你們的生命就會得享安舒。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約14:9;太11:28-30)因此,愛耶和華的人完全可以親近上帝。上帝和藹可親,還會使呼求他的人養成溫和、堅強的信心和力量。
力量的表現 性情溫和並不是懦弱的表現。耶穌基督說:「我性情溫和,心裡謙卑。」(太11:29;林後10:1)耶穌卻有他天父的全部力量作為後盾,並且堅定不移地做對的事。有需要的時候,耶穌直言不諱,敢作敢為。(太23:13-39;另見21:5)
人之所以性情溫和,原因在於他有信心,有力量。他不會輕易情緒不穩,或失去良好的判斷力。人之所以不夠溫和,原因在於失意、心裡不踏實、信心不足、欠缺希望,甚至完全絕望。箴言用這樣的辭句形容性情不溫和的人:「人不能約束自己的心,就好像城破無牆一樣。」(箴25:28)他輕易被各種各樣的不當思想入侵,推使他採取不當的行動。
聖靈的果實 溫和是上帝聖靈的果實,是他發出的動力所促成的。(加5:22,23)換句話說,溫和是源於上帝的。人如果希望有真正溫和的性情,就必須求上帝賜予聖靈,也必須努力培養這種聖靈的果實。因此,單靠意志力是不足以養成溫和的,還得親近上帝才行。
不夠溫和,就會容易過度激動、待人苛刻、缺乏自制、好鬥。另一方面,聖經勸基督徒「要滿心謙卑、溫和」,好保持團結和平。(弗4:1-3)
如果容許嫉妒爭勝生根蔓延,就會導致各種各樣的混亂。另一方面,溫和卻能防止這樣的情況在基督徒當中形成。所以,聖經執筆者雅各勸會眾裡有智慧和悟性的人,要「顯出好品行」,方法就是「表現出基於智慧的溫和」,「從上頭來的智慧」。(雅3:13,17)
聖經常常拿「溫和」跟「心」或「心靈」放在一起,比如說「溫和的心」或「溫和的心靈」。由此可見,真正的溫和不僅是外在的、短暫的、偶爾顯露的特質,而是性情的一部分。使徒彼得指出這點,說:「你們的裝飾不應該在乎外表的打扮,就像編頭髮、戴金飾、穿衣裳,卻應該在乎內心深處的為人,用安靜溫和的心靈作為不朽的裝飾。這在上帝眼中是極寶貴的。」(彼前3:3,4)
使徒保羅說:「要穿上……溫和」。表面看來,似乎說溫和只是一層外衣,是用來裝飾門面的。可是,請注意保羅在同一段話裡說:「要穿上新品格。這種品格是藉著確切的知識,按著創造這種品格的上帝的形像,漸漸更新的。」(西3:10,12;弗4:22-24)這表明溫和確實是一種品格特徵,是上帝聖靈的果實,主要是靠著吸收並實踐確切的知識而養成,並不是天生就有的。
負督導責任的人務要溫和 保羅曾寫信給年輕的提摩太,指示他應該怎樣照顧會眾,處理棘手的問題,說:「主的奴隸不必爭辯,倒要對所有人和氣,勝任教導的工作,在逆境下保持克制,溫和地教誨對抗的人。也許上帝讓他們悔改」。(提後2:24,25)在這段話裡,我們看見溫和與堅忍有相似的地方。處理問題的人明白他為什麼必須面對棘手的情況:既然上帝容許這件事發生,監督就必須好好處理,以求為有關的人帶來最大的益處。監督不可過度激動,必須忍受這些棘手的情形,直到問題解決為止。
另一位監督提多住在克里特,保羅也曾請他提醒基督徒弟兄「要通情達理,待誰都要溫溫和和的」。為了讓提多更加感受到溫和的重要性,保羅特別提到上帝無與倫比的愛心和慈悲。上帝通過他的愛子顯明這些美德,促使人捨棄舊有的惡行和仇恨,過帶來永生的新生活。(多3:1-7)
保羅還向會眾裡靈性成熟的人解釋他們的責任:「如果有人不知不覺失足了,你們有屬靈資格的人,就要用溫和的態度,設法糾正他。你自己也要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他們應該謹記上帝曾怎樣待他們。因此,他們不該苛責犯錯的人,要設法用溫和的態度糾正他。這樣做既有成效得多,對所有相關的人也更有益處。
不論是處理困難的情勢、應付憤怒的人、解決棘手的問題,溫和都大有好處,態度苛刻卻只會越弄越糟。箴言說:「溫和的回答平息烈怒,傷人的話語激起怒氣。」(箴15:1)溫和是大有力量的。「耐心的態度能勸動將軍,溫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箴25:15)
受管教時務要溫和 所羅門提出另一個關於溫和或平心靜氣的優良原則。當我們被掌權的人糾正或懲戒時,我們也許會很容易顯露抗拒的態度。由於氣憤難平,我們可能沒有盡順服的本分,魯莽地放棄自己的崗位。可是,所羅門提醒我們:「要是統治者對你生氣,你不要離開崗位,因為平心靜氣能免大罪。」(傳10:4;另見多3:2)受管教時,應有的態度是平心靜氣、溫溫和和。一方面,這能避免進一步激怒掌權的人;另一方面,藉著控制脾氣,守住崗位,聽從管教,我們也能改善自己的品格。
如果統治者是耶和華上帝,而他通過他賦予權力的人管教我們的話,我們就更應該平心靜氣地接受了。(來12:7-11;13:17)那些蒙上帝容許執掌世俗政權的人,我們也該按這個原則看待他們。(羅13:1-7)有時候,世俗統治者可能疾言厲色,要求基督徒解釋心裡的希望有什麼根據。雖然基督徒堅定不移地先服從上帝,但他們回答當權者時,也會「態度溫和,深深尊重他」。(彼前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