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
(Peter)〔一塊磐石〕
耶穌基督的使徒。這人在聖經裡有五個不同的名字:希伯來語名字「西緬」、希臘語名字「西門」(源自希伯來語,詞根的意思是:聽;聽見)、「彼得」(源自希臘語,聖經裡惟他獨有的名字)、閃米特語名字「磯法」(也許跟希伯來語ke·phimʹ「凱芬」[意即「磐石」]一詞有關,見伯30:6;耶4:29),以及把兩個名字合併的「西門·彼得」。(徒15:14;太10:2;16:16;約1:42)
彼得是約翰(或稱約拿)的兒子。(太16:17;約1:42)他起初住在伯賽大(約1:44),後來遷往迦百農(路4:31,38),兩個城都位於加利利海北岸。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以打魚為生,看來跟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約翰合夥,因為聖經說他們是「西門的夥伴」。(路5:7,10;太4:18-22;可1:16-21)所以,彼得並非獨自打魚,而是幾個人一起。雖然猶太領袖視彼得和約翰為「沒有學問的普通人」,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識字或沒受過教育。「沒有學問的普通人」這個詞組的希臘語是a·gramʹma·tos「阿格蘭馬托斯」。據黑斯廷斯編的《聖經辭典》(1905,第3卷,757頁)說,對於猶太人,這句話「指的是沒受過律法師的經典教育的人」。(約7:14,15;徒4:13)
據聖經說,彼得是個有家眷的人,看來至少後來有一段時間,他帶著妻子往來各地(或某些地區),就像其餘的使徒一樣。(林前9:5)彼得跟兄弟安得烈同住,他的岳母也跟他住在一起。(可1:29-31)
跟耶穌一起傳道 彼得是安得烈帶去見耶穌的,當時安得烈還是施浸者約翰的門徒。因此彼得是耶穌最早那批門徒之一。(約1:35-42)耶穌初次看見他,就給他起名為「磯法」(即彼得)(約1:42;可3:16),這名字很可能具有預言意義。耶穌既能看出拿但業是個「心裡沒有詭詐」的人,自然也能了解彼得的個性。事實表明,彼得確實像磐石一樣堅強不屈,尤其在耶穌去世及復活之後,彼得對基督徒同工有很大的強化作用。(約1:47,48;2:25;路22:32)
耶穌召集第一批門徒之後,又過了一段時間才到加利利去,向彼得、他的兄弟安得烈,以及他們打魚的夥伴雅各和約翰發出邀請,召他們成為「得人的漁夫」。(約1:35-42;太4:18-22;可1:16-18)耶穌上了彼得的船,向岸上的群眾施教。之後,耶穌施行奇跡,使彼得下網捕得巨量的魚。起初彼得對耶穌的吩咐有點懷疑,但看見這個情景,就不禁害怕起來,伏在耶穌膝前。彼得和三個同伴毫不猶豫,馬上撇下他們的捕魚生意,跟隨了耶穌。(路5:1-11)成為耶穌的門徒大約一年後,彼得被挑選做「十二使徒」之一。「使徒」的字面意思是「奉差派的人」。(可3:13-19)
使徒當中,彼得、雅各和約翰曾在多個特別的場合被選陪伴耶穌,例如耶穌改變形貌(太17:1,2;可9:2;路9:28,29),復活崖魯的女兒(可5:22-24,35-42),在客西馬尼園經歷考驗(太26:36-46;可14:32-42)等場合。這三個使徒,連同安得烈,曾私下問耶穌,耶路撒冷會在什麼時候遭受毀滅,他臨在和制度的末期會有什麼徵象。(可13:1-3;太24:3)雖然彼得在使徒名單中跟他兄弟安得烈並列,但無論是耶穌去世及復活之前還是之後,聖經同時提及的,往往都是彼得和約翰。(路22:8;約13:24;20:2;21:7;徒3:1;8:14;另見徒1:13;加2:9)這究竟是因為兩人性格相近、友情深厚,還是因為耶穌常派兩人一起工作(參看可6:7),聖經並沒有說。
四福音記載的彼得言談,比其餘的十一個使徒都要多。彼得顯然是個精力充沛、敢作敢為的人;他心直口快,絕不會猶豫不決。正因為這樣,彼得時常率先發言和表達意見,別的門徒卻不大出聲。他屢次發問,引致耶穌進一步澄清和說明所講的比喻。(太15:15;18:21;19:27-29;路12:41;約13:36-38;另見可11:21-25)但彼得有時說話衝動,甚至近於魯莽。使徒看見耶穌改變形貌的異象後,只有彼得才覺得需要說幾句話。他表示自己有幸能目睹這個景象,並建議搭三個帳幕,也許他希望這個異象(當時摩西和以利亞已跟耶穌分離了)能持續下去。(可9:1-6;路9:33)耶穌過最後一個逾越節的晚上為門徒洗腳,彼得起初不肯洗,但被耶穌責備後,就連手和頭也都想耶穌給他洗洗。(約13:5-10)看來彼得勇於發言,主要是由於他思維敏捷、興趣廣泛,而且感情強烈的緣故。既然聖經記下彼得的言談,可見這些話有一定的價值;雖然有些話暴露了人性的某些弱點,卻仍是瑕不掩瑜的。
有一次,門徒中有很多人不同意耶穌的主張,就捨他而去,彼得卻代表全體使徒表明,他們決心繼續跟隨主耶穌,因為他「有永生的話語……是上帝的聖者」。(約6:66-69)另一次,耶穌問門徒眾人說他是誰,彼得再次表達自己的堅強信念,說:「你是基督,是永活上帝的兒子。」耶穌說彼得「是有福的」。(太16:13-17)
彼得發言最快,受糾正、受責備和申斥的次數也最多。有一次,耶穌預告彌賽亞必定會受很多苦,甚至被殺。耶穌的話說得坦白率直,彼得就把他拉到一旁,開口勸阻他。彼得這樣做雖是出於好意,卻犯了嚴重的錯誤。耶穌轉過身來,直斥其非。耶穌稱彼得為「撒但」(意即他跟耶穌作對),指出他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意思,而是人的意思,跟聖經的預言背道而馳。(太16:21-23)值得注意的是,耶穌斥責彼得時,「看著[其餘的]門徒」,很可能他知道彼得的話也表達了他們的想法。(可8:32,33)另一次,彼得妄自在納稅問題上代耶穌發言,耶穌就溫和地幫助彼得,讓他看出說話前該先想清楚才好。(太17:24-27)彼得顯然過度自信,覺得自己比其餘的十一個使徒更堅強,聲稱哪怕別人全都因耶穌的事而失足,他 也永不失足;他甘願跟基督一起坐牢,甚至一起赴死。當然,其餘的使徒也說了同樣的話,但彼得最先發言,而且態度十分堅決,只是耶穌接著預告,彼得必定會三次不認主。(太26:31-35;可14:30,31;路22:33,34)
彼得不但心直口快、敢作敢為,而且見義勇為、當仁不讓,對主的感情也很深。有一次,耶穌清晨起來,走到外面僻靜的地方禱告,西門彼得帶著一班人「四處找他」。(可1:35-37)另一次,耶穌在風浪大作的海上行走,彼得請耶穌吩咐他從水上走到耶穌那裡去。彼得果然在水上行走了一段距離,才因信心不足而往下沉。(太14:25-32)
耶穌生活在地上的最後一晚,彼得、雅各和約翰有幸在客西馬尼園陪同耶穌到一處地方禱告。當時耶穌熱切禱告,彼得卻像另外兩個使徒一樣,因疲倦和憂傷而睡著了。彼得曾十分堅決地表示,自己必永不離棄主,所以耶穌特別衝著他說:「你們連跟我守望一小時也不能嗎?」(太26:36-45;路22:39-46)彼得沒有「不斷禱告」,以致帶來嚴重的後果。
門徒見暴民要逮捕耶穌,就問他們的主是否應當抵抗;但彼得沒有等耶穌回答,就已經拔劍削掉了一個男子的耳朵(也許彼得原本打算砍這人的頭),結果受耶穌責備。(太26:51,52;路22:49-51;約18:10,11)雖然彼得像其餘的門徒那樣撇下耶穌逃跑了,後來卻「一直遠遠跟著」暴民。他內心顯然飽受煎熬,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安危,一方面又很想知道耶穌有什麼遭遇。(太26:57,58)
憑著另一個門徒的幫助,彼得跟這門徒一起進了大祭司的院子。(約18:15,16)他沒有靜靜地躲在黑暗角落裡,而是到院子裡跟別人一起坐下烤火。在火光照明下,有人認出他是跟耶穌一夥的,他的加利利口音也叫別人懷疑。彼得在指控下三次否認他認識耶穌,最後甚至發咒起誓,說他不認識這個人。這時,城中某處雞啼了兩次,耶穌「轉過身來,看了彼得一眼」。彼得就出去,禁不住痛哭起來。(太26:69-75;可14:66-72;路22:54-62;約18:17,18;見雞叫;誓言)即使這樣,上帝垂聽了耶穌先前為彼得所作的懇切祈求,讓彼得不致信心盡失。(路22:31,32)
耶穌去世又復活之後,天使吩咐墳前的幾個婦女去通知「他的門徒和彼得」。(可16:1-7;太28:1-10)末大拉人馬利亞就去告訴彼得和約翰,他們馬上往紀念墓跑。約翰比彼得跑得快,先到了紀念墓。約翰站在墓前,俯身探頭張望,卻沒有進去。彼得接著也來到,立即進了紀念墓,約翰才跟著進去。(約20:1-8)之後,耶穌還未向一群門徒顯現,就已先顯現給彼得看,而且天使向婦女指名提及要通知彼得,這都足以令衷誠悔改的彼得深信,雖然他曾三次不認耶穌,他的主卻沒有因此跟他斷絕關係。(路24:34;林前15:5)
耶穌在加利利海(提比里亞海)向門徒顯現之前,精力充沛的彼得說他要去打魚,別的門徒也就跟著去。後來約翰認出耶穌站在海灘上,彼得就迫不及待,跳進海裡,向岸上游去,讓其餘的門徒把船划到岸邊。耶穌要他們拿幾條魚給他,彼得立刻上船把網拖到岸上。(約21:1-13)耶穌就在這個場合三次問(曾三次不認耶穌的)彼得是否愛他,然後吩咐彼得要牧養他的羊,又預告彼得將要怎樣死。彼得一看見使徒約翰,就問耶穌:「主啊,這個人將來怎樣?」耶穌再次糾正彼得的觀點,強調不管別人怎樣做,彼得都要繼續跟隨耶穌。(約21:15-22)
傳道工作的後期 彼得曾因懼怕人而落入網羅(比照箴29:25),主要是過度自信的緣故。耶穌也曾囑咐他,「回頭」以後要「強化[他]的弟兄」(路22:32);現在彼得就要實行耶穌的勸勉,強化弟兄,並好好牧養耶穌手下的綿羊(約21:15-17)。因此,耶穌升天之後,彼得在基督門徒的活動上起帶頭作用。公元33年五旬節之前,彼得向聚集起來的門徒建議,選一個人去取代變節不忠的猶大,同時指出這樣做的聖經根據;門徒採納了他的建議(徒1:15-26)。後來在五旬節,彼得在聖靈指引下代表眾使徒發言,並運用耶穌賜給他的第一條「天上王國的鑰匙」,讓猶太人有機會成為天上王國的成員。(徒2:1-41;見鑰匙)
彼得在早期基督徒會眾中所起的帶頭作用,不是只到五旬節為止。在耶穌原本揀選的使徒中,使徒行傳只提及彼得和約翰,此外僅簡略地提及「約翰的兄弟雅各」(跟耶穌關係最親密的三個使徒之一)被希律殺害。(徒12:2)彼得看來在施行奇跡方面比較突出。(徒3:1-26;5:12-16;另見加2:8)彼得憑著聖靈的幫助,曾向下令逮捕他和約翰的猶太統治者勇敢發言。(徒4:1-21)後來又在公議會(猶太最高法庭)面前再次代表使徒們發言,堅決地宣稱:他們「必須接受上帝的統治,服從上帝」而非那些跟上帝旨意作對的世人。(徒5:17-31)這時,彼得的態度跟他不認耶穌那天晚上的態度已大為不同了,即使被統治者嚴刑拷打,也毫無懼色。他對自己的改變無疑深感自豪。(徒5:40-42)再次被捕前,彼得在上帝啟示下揭發亞拿尼亞和撒非拉的偽善,並宣告上帝對這兩人的判決。(徒5:1-11)
司提反以身殉道之後不久,傳福音者腓力在撒馬利亞幫助了許多人歸信,給他們施浸。彼得和約翰奉差到他們那裡去,好使這些新近歸信的門徒也得到聖靈。彼得在當地運用耶穌賜給他的第二條「天上王國的鑰匙」。彼得和約翰回耶路撒冷途中,「向撒馬利亞人的許多村莊宣揚好消息」。(徒8:5-25)後來彼得再次奉差到外地執行任務,在呂達醫好了八年來一直癱瘓的以尼雅,又在約帕使名叫「多加」的女子復活。(徒9:32-43)彼得在約帕接獲指示運用第三條「天上王國的鑰匙」,前往凱撒里亞向哥尼流和他的親友傳道,結果他們得以成為第一批沒有受割禮的外邦信徒,並且獲得聖靈,有希望承受上帝的王國。彼得返回耶路撒冷,起初有些猶太信徒反對他向外邦人傳道。但彼得提出證據,表明他這樣做是受天上指引的,他們就只好默許了。(徒10:1-11:18;另見太16:19)
大約就在這一年(公元36),保羅歸信基督教之後首次以使徒的身份上耶路撒冷「探望磯法[彼得]」,在他那裡住了十五天。保羅也跟雅各(耶穌同母異父的弟弟)會面,卻沒有見過別的使徒。(加1:18,19;見使徒條下的「會眾派出去的使徒」)
現有的證據表明,希律·亞基帕一世於公元44年將使徒雅各處死。他見這件事令猶太領袖歡喜,就又逮捕了彼得。(徒12:1-4)會眾「不斷為他向上帝懇切禱告」,於是耶和華差天使將彼得從監裡放出來(很可能使他得免一死)。他向聚集在約翰(別名馬可)家裡的人述說上帝施行奇跡救他出監的經過,接著吩咐他們把事情告訴「雅各和眾弟兄」,然後就「離開,往別的地方去」。(徒12:5-17;比照約7:1;11:53,54)
使徒行傳再次提及彼得,是他出席「使徒和長老」(很可能於公元49年)在耶路撒冷舉行的會議,商討外邦信徒是否該受割禮的問題。經過不少辯論,彼得起來發言,作證上帝如何恩待外邦信徒,說完之後,「全體靜默無聲」,可見彼得的論據多麼有力,他多麼受人尊重。保羅和巴拿巴跟著發言。彼得和他們倆彷彿站在證人席上向出席會議的人作證。(徒15:1-29)後來保羅說,彼得、雅各和約翰是「顯要的人」,在會眾中「被人視為支柱」,他想到的,顯然是彼得在這次會議中發揮的作用。(加2:1,2,6-9)
從整體記載來看,彼得雖然德高望重,卻沒有受委任做使徒的元首。例如,腓力在撒馬利亞傳道,使許多人歸信時,聖經說眾使徒(顯然以一個整體的身份)「派彼得、約翰」到撒馬利亞去給予幫助。(徒8:14)彼得並沒有長久留駐耶路撒冷,彷彿沒有他,基督徒會眾就無法得到適當的管理。(徒8:25;9:32;12:17;見長老;監督)保羅在敘利亞的安提阿時,彼得也在那裡。有一次,保羅發覺有必要「當眾」責備彼得(磯法),因為有些猶太基督徒從耶路撒冷的雅各那裡來到,彼得就害怕起來,不敢如常跟外邦的基督徒吃飯往來。(加2:11-14)
至於彼得在基督徒會眾中持有什麼地位,你可以在條目磐石,岩石中找著更多資料。雖然有些人認為彼得留駐在羅馬,是當地會眾的元首,但這個看法只是基於有問題的傳統觀念,跟聖經的記載大有出入。關於這個問題,以及彼得曾經住在巴比倫和在那裡寫的兩封信,見彼得前書、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