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在敬虔的智慧中成長
許多國家和不同背景的有識之士都承認,耶穌的確是個傑出的教師和道德家。耶穌在幼年時期所受的教養對這件事有影響嗎?今日的父母可以從耶穌的家庭生活及成長過程學得什麼教訓?
聖經很少論及耶穌的童年生活。基本上說來,只有兩節經文把耶穌降生後最初12年的生活總括起來。「約瑟和馬利亞照主[耶和華]的律法,辦完了一切的事,就回加利利,到自己的城拿撒勒去了。孩子漸漸長大,強健起來,充滿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路加福音2:39,40)但父母們卻可以從這兩節經文學到若干教訓。
孩子「漸漸長大,強健起來」。因此,他的父母顯然在身體方面好好照顧他。此外,他不斷「充滿智慧」。a誰有責任要教導他,使他獲得智慧所根據的知識和了解呢?
在摩西律法之下,父母負有這樣的責任。律法對作父母的以色列人說:「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命記6:6,7)既然耶穌繼續「充滿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這件事實表明約瑟和馬利亞的確有服從上述的命令。
由於耶穌是個完美的孩子,有些人也許認為他的成長過程並不能成為養育其他孩童的一個切合現實的模式。可是,約瑟和馬利亞並不是完美的。但他們卻顯然繼續照顧耶穌在身體和靈性上的需要。雖然他們的家庭兒女漸多而為他們帶來各種壓力,他們仍然盡力履行父母的職責。(馬太福音13:55,56)在另一方面,即使耶穌是完美的,他仍然要從孩提時代長大,經過童年、青少年而達到成年階段。在這段成長和發育期間,耶穌的父母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他們顯然做得很妥善。
耶穌12歲那年
「每年到逾越節,他父母就[按慣例]上耶路撒冷去。」(路加福音2:41)根據上帝的律法,每個男丁都要前往耶路撒冷守節。(申命記16:16)但聖經的記載說,「耶穌的父母就照常上耶路撒冷去。」約瑟帶著馬利亞,很可能連同其餘的家人,踏上超過60英里(100公里)的旅途前往耶路撒冷出席這個歡樂的場合。(申命記16:6,11)這是他們的慣例——生活上的一個經常部分。此外,他們並非僅是象徵式地在這個場合露面而已。反之他們留下來,直至守完了節期為止。——路加福音2:42,43。
這項聖經記載對今日的父母們提出一個有益的教訓。每年在耶路撒冷舉行的節期都是嚴肅的集會,也是歡樂的時候。(利未記23:4,36)這些場合向約瑟、馬利亞和年幼的耶穌提供在靈性上令人振奮的經驗。今日,父母們最好也為自己的幼小兒女找尋類似的機會,使兒女一方面在生活上獲得興奮的調劑,同時也在靈性上得到造就。作父母的耶和華見證人藉著攜同兒女一同參加年中每隔若干時間舉行的環務和區務大會而這樣行。藉此,兒女可以享有旅途的興奮經驗,同時又有數天時間與數以千計,甚或數以萬計的信徒同工聚集交往。一位成功地養大十名兒女的父親把頗大功勞歸於一件事實:自從他在45年前受浸成為基督徒以來,他從沒有錯過大會的任何節目。他也鼓勵家人不要錯過大會的任何部分。
一次疏忽
耶穌較年幼的時候,他無疑在每年上耶路撒冷的旅途中留在父母身邊。可是,隨著耶穌逐漸長大,他也許享有較多的自由。到12歲時,耶穌差不多已達到猶太人視為邁向成年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的年齡。也許由於這項正常和自然的轉變,約瑟一家人離開耶路撒冷回家時發生了一次疏忽。聖經的記載報導說:「他們回去,孩童耶穌仍舊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不知道,以為他在同行的人中間,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親族和熟識的人中找他。」——路加福音2:43,44。
父母和年幼的人無疑都可以看出這宗事件的若干特色。可是,不同之處是:耶穌是完美的。既然耶穌很樂於順服約瑟和馬利亞,我們無法想像他蓄意違背父母與他所作的某些安排。(路加福音2:52)遠較可能的情形是彼此的溝通中斷了。耶穌的父母假設耶穌在同行的親族和熟識的人當中。(路加福音2:44)我們可以很容易想像得到,在離開耶路撒冷的一片忙亂中,約瑟和馬利亞首先留意照顧較年幼的兒女;他們假設長子耶穌也跟著一道來。
在另一方面,耶穌顯然以為父母知道他在哪裡。這點從他後來的回答可以看出:「為什麼找我呢?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的家裡麼?」耶穌並非表現不敬的態度。他的話僅是表明他對於父母不曉得應往何處找他一事感到驚訝而已。這是個典型的「誤會」,是許多有兒女正在成長的父母都可以理解的。——路加福音2:49,《新譯》。
在第一天的末了,約瑟和馬利亞發現耶穌失蹤了。試想想他們對這件事多麼擔心。在隨後兩天,他們走遍耶路撒冷各處去找尋耶穌。試想像一下他們越來越深的焦慮。可是,在這場虛驚中,事情的結局卻表明他們對耶穌所施的教養並沒有白費。耶穌沒有結交壞人,也沒有為父母帶來羞辱。約瑟和馬利亞找著耶穌時,他正「在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他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路加福音2:46,47。
耶穌運用時間的方式和他對聖經原則顯然具有的領悟力足以證明約瑟和馬利亞對耶穌施行過優良的訓練。雖然如此,馬利亞的反應看來是個憂慮的母親的典型表現:首先,她發現兒子安然無恙而鬆一口氣。然後,她將所感的憂慮和挫折表達出來,說:「我兒!為什麼向我們這樣行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路加福音2:48)馬利亞搶在約瑟之先發言,把父母兩人的擔憂表達出來。她這樣行絕非出人意外。許多青少年讀到這項記載時都會不期然的說:「這簡直好像我的母親一樣!」
學到的教訓
我們可以從這個經驗學到什麼教訓呢?青少年常會假設父母曉得他們的想法。他們時常說:「但我以為你們會知道嘛。」父母們,當有誤會發生時,你們的青少年孩子若說出類似的話,要知道,你們並非第一對遭遇這種難題的父母。
隨著孩子他漸長至少年時期,他們便不再那麼倚賴父母了。這種轉變是自然的。父母需要作出調整去適應這種情形。可是,即使孩子受過最佳的教養,誤會仍然會發生,父母仍然會有憂慮。但父母們若跟從約瑟和馬利亞的優良榜樣,當有難題發生時,他們對孩子所施的訓練就會對孩子大有幫助了。
顯然,在耶穌的少年時期,他的父母繼續予以適當的訓練。上述的事件結束了之後,耶穌順服地「同他們下去」,返回家鄉,「並且[繼續]順從他們」。結果如何呢?「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因此,這宗事件有個好的收場。(路加福音2:51,52)父母若跟從約瑟和馬利亞的好榜樣,幫助兒女在敬虔的智慧中成長,給予孩子一種良好的家庭氣氛,並且讓孩子與敬虔的人交往而受到良好的薰陶,這樣,孩子有好結局的可能性就會大為增加。這樣的孩子很可能會長大成為負責的成年基督徒而享有快樂的生活。
[腳注]
a 在這裡,希臘原文所表達的思想是:耶穌之「充滿智慧」乃是一項持續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