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
(Tribulation)
一般譯做「患難」的希臘語thliʹpsis(特利普西斯)基本是指人在困境中經受的磨難、痛苦或折磨。患難可指各種痛苦難熬的事,包括生孩子(約16:21),受迫害(太24:9;徒11:19;20:23;林後1:8;來10:33;啟1:9),被監禁(啟2:10),孤兒寡婦困苦無依(雅1:27),捱餓(徒7:11),以及作惡受罰(羅2:9;啟2:22)。哥林多後書2:4說保羅心裡「非常痛苦」,是指他看到哥林多會眾的基督徒做得不對,不得不嚴責他們,因此感到痛苦難過。
結婚的人身受患難 使徒保羅指出獨身比結婚在哪方面更有利,說:「你要結婚,並不是犯罪。……只是結婚的人必身受患難。」(林前7:28)一個人結了婚,難免要為丈夫、妻子和兒女的事操心掛慮。(林前7:32-35)如果家人生病,負擔就更重,壓力也更大了。再說,基督徒如果受到迫害,家人也許被迫離開家園;做父親的要使家人得溫飽也可能不容易;父母和兒女甚至可能被監禁,被迫分開,遭受虐待或喪命。
在患難中堅守忠義 迫害與患難也可能令人信心動搖。在撒種的比喻裡,耶穌基督說有些人就是因為遭遇患難迫害,在靈性上失足了。(太13:21;可4:17)正因為這個緣故,使徒保羅為帖撒羅尼迦的新會眾擔心。在這個會眾裡,不少人成為基督徒之前和之後都飽經患難。(帖前1:6;另見徒17:1,5-10)因此,保羅差提摩太到他們那裡去,強化和安慰他們,「免得有人因為這些患難而動搖」。(帖前3:1-3,5)後來,提摩太帶來好消息,說帖撒羅尼迦會眾的基督徒保持忠信,讓保羅十分欣慰。(帖前3:6,7)使徒保羅預先讓他們有心理準備,明白基督徒難免要經歷患難,顯然有助於他們對上帝堅守忠義。(帖前3:4;另見約16:33;徒14:22)
儘管經歷患難並不好受,但基督徒知道忠信的人必蒙上帝悅納,知道前頭的光明希望必定實現,因此能歡歡喜喜地繼續忍耐。(羅5:3-5;12:12)既然忠信的人在未來要得萬世永存的榮耀,相比之下,他們所遭遇的患難就顯得短暫而輕微了。(林後4:17,18)上帝的忠僕大可以放心,無論他們經受什麼患難,上帝必對他們大顯忠貞之愛,不離不棄。(羅8:35-39)
使徒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會眾的信裡還指出另一些要素,有助於基督徒在患難中忍耐。保羅說:「願稱頌歸於……賜一切安慰的上帝。我們遭遇各樣患難的時候,上帝都安慰我們,好叫我們能用他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遭遇各樣患難的人。……我們遭遇患難,是要你們得到安慰和拯救;我們受安慰,也是要你們得到安慰,好叫你們能忍受我們所受的同樣苦難。」(林後1:3-6)換言之,上帝作出寶貴的應許、賜下聖靈給人幫助、回應困苦人的懇求,這一切都給予基督徒極大的安慰。他們得到上帝所賜的安慰後,轉而鼓勵和安慰別人,以忠貞的榜樣以及充滿信念的言談,激勵其他基督徒也堅守忠義。
保羅遭遇各種患難時得到基督徒同工的安慰,令他十分感動。他表揚腓立比會眾的基督徒,說:「你們分擔了我的患難,實在做得好。」(腓4:14)保羅被囚在羅馬期間,這些基督徒主動接濟他,對他關懷備至,無形中分擔了他的患難。(腓4:15-20)
不過,有一些人看見別人身受患難,就害怕起來。保羅鼓勵以弗所會眾的基督徒時,顯然想到這一點,他說:「請你們不要由於我為你們受患難就灰心放棄,因為這都是為你們帶來榮耀的。」(弗3:13)保羅盡心盡力為以弗所的基督徒和其他人服務,因而歷盡迫害與患難,名副其實是「為[他]們受患難」。保羅在患難中堅忍不拔、忠心耿耿,結果為以弗所的基督徒帶來了「榮耀」,這是因為保羅的經歷足以證明,基督徒擁有一些無價之寶(包括上帝可信可靠的應許,跟耶和華上帝和耶穌建立的親密關係),是絕對值得他們為之保持忍耐的。(參看西1:24)保羅身為使徒,要是他灰心放棄的話,不但整群會眾必蒙羞受辱,其他人也可能因此失足。(參看林後6:3,4)
「大患難」 關於自己的臨在和這個制度末期的徵象,耶穌回答門徒的問題時透露:「必有大患難,這樣的患難,從世界的起頭直到現在都沒有發生過,將來也絕不會再發生。」(太24:3,21)比較一下馬太福音24:15-22和路加福音21:20-24,可以看出這個預言初步應驗時是指臨到耶路撒冷的一場患難。這個預言在公元70年應驗,當時提多將軍率領羅馬大軍,把耶路撒冷重重圍困,造成城內嚴重缺糧,人命損失不計其數。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報導,在這場浩劫中,110萬猶太人死於非命,9萬7000人淪為俘虜,聖殿被夷為平地。跟提多將軍的原意不同,羅馬軍隊更把聖殿付之一炬。據約瑟夫斯指出,巴比倫人恰巧就在同一天,即同月同日,把前一座建於同一個地點的聖殿燒毀。(《猶太戰記》第6卷249-270節[4章5-8段],420節[9章3段];王下25:8,9)聖殿被羅馬人摧毀後就沒有重建起來了,這樣的「大患難」也再沒有在耶路撒冷發生過。可是聖經表明,在公元70年臨到耶路撒冷的患難其實預示未來一場更驚天動地、席捲全球的大患難。
在同一個預言裡,耶穌繼續描述耶路撒冷被摧毀後的多個世紀裡會發生的事。(太24:23-28;可13:21-23)然後,馬太福音24:29記述了耶穌補充的一句話:「緊接著那段日子的患難以後」,叫人生畏的奇異景象會在天上出現。馬可福音13:24,25的記載則說這些奇異的景象必「在那段日子,那場患難以後」發生。(參看路21:25,26)耶穌指的究竟是哪一場「患難」呢?
一些聖經評注家認為,耶穌是指公元70年臨到耶路撒冷的那場患難,但他們也承認經文接著提到的事,從人的角度來看,是未來才發生的。他們的理論是:經文中「緊接著」這個詞組可能是從上帝 的角度去說的,也可能是用修辭法把未來的事說成是眼前的事,好強調這些事必定發生。
但既然馬太福音24:4-22(還有馬可福音13:5-20以及路加福音21:8-24上)的預言顯然會應驗兩次,那麼馬太福音24:29和馬可福音13:24所說的「患難」,會不會就是馬太福音24:21和馬可福音13:19第二次(即最後一次)應驗時的那場「患難」呢?聖經的證據顯示,這樣的理解看來比較合理。那麼,按照希臘語詞的用法,這個解釋說得通嗎?說得通。根據希臘語的語法,馬太福音24:29用「那段 日子」以及馬可福音13:24用「那段 日子,那場 患難」所表達的意思,跟這樣的理解是吻合的。看來耶穌的話預示,未來的全球大患難爆發後,必有某些奇異的景象(由日月變黑、星辰墜落、天上的力量動搖所象徵)出現,「人子顯現的憑證」也必清楚可見。
耶路撒冷被摧毀後大約三十年,使徒約翰在異象裡看見來自所有國族、部族、民族的一大群人,「從大患難中出來」。(啟7:13,14)大群人「從大患難中出來」,顯然是指他們能渡過患難,保全性命。使徒行傳7:9,10中類似的說法,足以證實這一點。經文說:「上帝與[約瑟]同在,救他脫離一切患難」。約瑟被救脫離一切患難,顯然不單指他在患難中能忍耐下去,而是指他熬過逆境,保住性命。
值得注意的是,使徒保羅將上帝對不敬虔的人施行的報應也稱為「患難」。他說:「上帝既然是正義的,就必施行報應,懲罰那些加患難給你們的人,又必以安舒回報你們這些遭患難的人,使你們跟我們同得安舒。那時候,主耶穌同他那些大能的天使,在烈焰騰騰的火中,從天上顯露出來,要施行報應,懲罰那些不認識上帝和不服從我們主耶穌的好消息的人。」(帖後1:6-8)啟示錄表明,「大巴比倫」和「野獸」一直叫上帝的聖民遭遇患難,吃盡苦頭。(啟13:3-10;17:5,6)因此,「大患難」臨到時,「大巴比倫」和「野獸」自然也要遭遇患難了。(啟18: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