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朗讀
(Reading)
看書或文章,並領悟其內容;把文字念出來。
人類自古就愛閱讀。亞述王亞述巴尼拔在他所建的圖書館裡,收藏了2萬2000多個泥板和文本,他說:「我很高興能讀到洪水前的石碑銘文。」(《遠古的光》,J.法因根著,1959,216-217頁)這裡所說的銘文,可能指全球洪水的古老傳說,也可能指某場地區性洪水前的古亞述文獻。考古學家在亞述巴尼拔王宮遺址只找到一則關於洪水的記載,是發生在巴比倫的,而且內容十分荒誕神怪。因此,到底信奉異教的亞述人是否真的藏有全球洪水前的文字記錄,根本無從稽考。
要知道人類什麼時候開始閱讀,顯然得看文字什麼時候開始。關於這方面的資料,詳見著作。
值得注意的是,寫於摩西日子(即公元前16世紀)的聖經記載,已明確提到寫讀。(出17:14)例如,上帝勸勉以色列人要做的一些事,就涉及寫讀能力。(申6:6-9)約書亞接替摩西做以色列人的領袖時,上帝吩咐他要「日夜」細讀律法書,好完成上帝交給他的任務,凡事亨通;並要「低聲」細讀,好加強記憶,以及明白上帝的話語多麼重要。(書1:8)
另外,上帝規定以色列王要為自己抄寫律法書的副本,天天閱讀。(申17:18,19;見沉思)可惜他們並沒有聽從吩咐,結果國民並不重視正確的崇拜,而且道德越來越墮落,耶路撒冷也在公元前607年被毀。
耶穌在地上時,隨時都可以到猶太會堂查閱《希伯來語經卷》各卷的經文。有一次,他在會堂裡公開宣讀了一段經文,並指出經文已在他身上應驗。(路4:16-21)另外,撒但三次引誘耶穌時,耶穌都引經回答,說「經上記著說」(太4:4,7,10),可見他多麼熟悉聖經。
使徒是屬靈聖殿的次要基石,是受膏基督徒會眾的成員,他們看出自己必須研讀聖經,才能好好履行傳道的職務。他們在書信裡經常提到和引述《希伯來語經卷》,鼓勵人用心細讀。(徒17:11)猶太官長看出,彼得和約翰本是沒有學問的普通人。(徒4:13)然而,這不等於說他們不會寫讀,只要看看他們所寫的書信就知道了。不過,他們卻沒有在高等的希伯來學府受過教育,不是什麼抄經士的門生。耶穌自己也「沒有上過學府求學」,卻知書識字,令猶太人大感驚訝。(約7:15)聖經記載,一個已歸信猶太教的埃塞俄比亞宦官在車上讀以賽亞先知的書,後來腓力上前向他解明經文的意思。由此可見,讀書在當時已經十分普遍。這個宦官愛慕上帝的話語,終能成為基督的門徒,得蒙厚福。(徒8:27-38)
所有在公元前寫成的聖經經卷,都是用希伯來語和阿拉米語寫的。公元前3世紀,《希伯來語經卷》被譯成當時的國際語言,即希臘語。基督教聖經經卷(馬太福音除外)則全是用希臘語寫的,稱為《希臘語經卷》。正因為這個緣故,羅馬帝國境內大多數人都能看懂聖經,住在巴勒斯坦以及分散各地的猶太人更不在話下。
聖經可讀性高,價值非凡,深受讀者喜愛。論印刷量和分發量,任何書都無法跟聖經相比。聖經全書或部分經卷現在有三千多種語言版本,迄今已印製了幾十億本。據說,世上差不多百分之90的人口都能用母語讀到聖經。
閱讀聖經使人得益不淺,可以學會謙卑(申17:19,20),得享快樂(啟1:3),明白聖經預言如何應驗(哈2:2,3)。聖經提醒人要慎於挑選讀物:畢竟不是每一本書都能啟人深思、鼓舞心靈的。(傳12:12)
人要全面理解、充分明白上帝話語的含意,得靠聖靈的幫助才行。(林前2:9-16)想要汲取悟性和智慧,閱讀聖經時態度必須客觀,要撇除成見和先入為主的看法,否則是不可能領悟聖經真理的。許多猶太人棄絕耶穌所傳的好消息,就是因為沒做到這一點。(林後3:14-16)讀聖經不能草草了事,必須用心細讀,全神貫注,反覆沉思,務求讓自己從中得益。(箴15:28;提前4:13-16;太24:15;見公開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