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注定了我們的命運嗎?
「要是我們完全不使用『預定得救』這個常被人誤解的字辭,就不會有這麼多假想的難題出現了。」如果你以往曾使用「預定得救」這個字辭或聽人用過,這番話也許使你感到茫然不解。
據最近出版的法國《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說,最好避免使用「預定得救」這個字辭。另一部書說:「今日,預定得救已不是神學辯論的中心課題,甚至對大部分基督新教徒來說,情形看來也是一樣。」
然而,古往今來,預定得救的問題曾使許多人感到不安。這個問題是引發宗教改革運動的爭論核心。甚至在天主教會裡,多個世紀以來,它都是個觸發激烈爭論的題目。雖然今日教會較少為這個問題爭辯,它始終是個懸而未決的難題。試問誰不想知道,自己的命運是否早已預定下來?
預定得救——這個字辭的意思
教會怎樣解釋「預定得救」這個字辭?《天主教神學辭典》認為它的意思是「上主定意按名選定某些人承受永生」。一般人認為,這些「按名選定」的人就是使徒保羅在致羅馬基督徒的信中所提及的人;保羅說:「為了愛上帝的人,就是按他旨意蒙召的人的益處,萬事都一同效力。因為上帝預先知道的人,他就預先命定他們和他兒子的形象一模一樣,……他預先命定的人,又呼召他們,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使他們得榮耀。」——羅馬書8:28-30,《新譯》。
相信這個主張的人認為,有些人甚至在出生之前,上帝已選定他們與基督在天上同享榮耀了。這引起了一個爭持不下的問題:上帝隨意揀選自己所要拯救的人嗎?抑或人具有自由的意志,因此能夠在贏得及保持上帝的喜悅方面有分參與呢?
奧古斯丁,得救預定論的鼻祖
雖然在奧古斯丁(公元354-430年)之前,其他教會元老的著作曾論及預定得救的問題,但一般人卻認為,這個見解得以在天主教會和基督新教各教會奠下基礎,全由於奧古斯丁的緣故。奧古斯丁主張,上帝從亙古已預定義人會獲得永遠的福樂;另一方面,雖然上帝沒有嚴格地預定,不義的人仍要為自己的罪受到應得的懲罰。奧古斯丁的解釋沒有給自由意志留下任何餘地,結果引發了許多爭論。
奧古斯丁的繼承人
在中世紀期間,預定得救與自由意志的主張經常發生爭論,到宗教改革運動期間,爭論更趨白熱化。馬丁·路德認為,上帝在尚未預知人將來的功勞或善行之前,已預先選定個別的人得救。加爾文的雙重預定論則提出更極端的主張,認為有些人注定永遠得救,其他的則注定永遠定罪。然而,加爾文也認為由上帝所作的選擇是武斷的,甚至不可思議的。
一個與預定得救的爭論有密切關係的問題是「恩典」。教會用這個字辭去指上帝拯救人和把人稱義的行動。預定得救和恩典的爭論演變成如此嚴重,以致羅馬天主教教廷在公元1611年下令,若不經教廷同意,任何人都不准就預定得救的問題發表意見。在天主教會裡,奧古斯丁的主張獲得17及18世紀法國詹森派信徒大力支持。詹森派所提倡的基督教是一種十分嚴謹而孤芳自賞的宗教,甚至在貴族當中也有歸信的人。可是,爭論並沒有止息下來。後來法國皇帝路易十四世下令將波爾羅亞爾女隱修院摧毀,而這個修院便是詹森派主張的發祥地。
在基督新教的改革派教會當中,問題仍舊懸而未決。抗議派附和阿明尼烏的見解,相信人在自己的得救方面能夠參與其事。基督新教的多德雷赫特會議(1618-19)採納了加爾文神學理論的一種嚴格的形式,從而使問題暫時獲得解決。據《改革的任務——約翰加爾文的世界》一書說,在德國,預定得救和自由意志的爭論導致「徒勞無功的調解,神學家遭凌辱、監禁和放逐」。這種情形延續了一段頗長的時間。
預定得救還是自由意志?
從起初,預定得救和自由意志這兩個大相逕庭的對立主張便引起了許多激烈的爭議。奧古斯丁本身無法解釋這種矛盾。加爾文則認為這是上帝那至高無上的旨意的表現,因此是無法解釋的。
可是,聖經就上帝的特質和品格所作的透露可以幫助我們較清楚明白這些問題嗎?接著的文章會詳細查考各點。
[第4頁的圖片]
加爾文
馬丁·路德
詹森
[鳴謝]
Pictures: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