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籌組賑濟聖民的工作
對真基督徒來說,屬靈的事務至為重要。可是,他們也關心別人身體上的福利,並且時常向遭遇困難的人提供幫助。弟兄之愛推使基督徒幫助貧乏的信徒同工。——約翰福音13:34,35。
使徒保羅深愛屬靈的弟兄姊妹,這種愛推使他向亞該亞、加拉太、馬其頓和亞細亞區的會眾,發起收集捐款賑濟聖民的運動。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怎樣安排這次的賑濟行動?結果怎樣?為什麼這件事值得我們關注?
耶路撒冷會眾的情況
公元33年五旬節,許多來自不同地方的猶太人和歸信者都成了耶穌的門徒,之後他們逗留在耶路撒冷,以求加深對純真信仰的認識。他們延長逗留時間,負擔自然加重,但信徒同工卻樂意伸出援助之手。(使徒行傳2:7-11,41-44;4:32-37)後來猶太民族主義分子煽動叛亂,唆使暴民行兇,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因此基督徒可能需要進一步彼此援助。為了確保基督的門徒不致忍飢受餓,會眾裡貧窮的寡婦每日得到糧食配給。(使徒行傳6:1-6)希律對基督徒會眾大肆迫害。此外,公元1世紀的40年代中期,猶地亞飽受饑荒蹂躪。這一切情況無疑為基督徒帶來苦難。正如保羅指出,基督徒「受盡苦楚」,「受患難」,「財物被人劫掠」。——希伯來書10:32-34;使徒行傳11:27-12:1。
到公元49年左右,基督徒的情況仍然非常惡劣。彼得、雅各和約翰同意保羅該專心向外邦人傳道,但同時提醒他要「記住那些窮人」。於是保羅努力遵囑而行。——加拉太書2:7-10。
籌劃賑濟行動
保羅負責為猶地亞的貧窮基督徒籌募捐款。在公元55年左右,他告訴哥林多人說:「談到收集給聖民的捐款,我怎樣吩咐加拉太各群會眾,你們也要怎樣做。每逢週中的第一日,你們各人的家境怎樣興旺,就該照樣在家裡留起一點,積存起來,……你們寫信認可哪些人,我就差哪些人把你們的仁慈禮物帶到耶路撒冷去。」(哥林多前書16:1-3)一年後,保羅說馬其頓和亞該亞的基督徒都參與這次籌款行動。保羅把捐款送到耶路撒冷去,伴隨他的人包括來自亞細亞區的人;這顯示該區的各會眾也有分參加這次賑濟工作。——使徒行傳20:4;哥林多後書8:1-4;9:1,2。
每個捐助的人都按自己的能力自願捐輸,絲毫沒有受到壓力。可是,他們的盈餘能夠彌補耶路撒冷和猶地亞的聖徒的不足,這樣弟兄之間就能夠彼此均等了。(哥林多後書8:13-15)保羅說:「各人都該照著心裡所決定的去做,不是勉勉強強,不是迫於無奈,因為上帝喜愛歡歡喜喜地施予的人。」——哥林多後書9:7。
保羅向哥林多人指出,他們有充分理由要表現慷慨。耶穌為他們的緣故變得貧窮,好叫他們因他的貧窮可以在靈性上富足。(哥林多後書8:9)毫無疑問,他們應該效法耶穌樂於施予的精神。除此之外,上帝使他們凡事富足,「可以凡事慷慨施予」。既然如此,他們照料聖徒的需要確是很適當的。——哥林多後書9:10-12。
捐款者的態度
關於自願捐獻,我們可以從公元1世紀參與賑濟聖民行動的人的態度學得很多寶貴教訓。這次賑濟行動並非僅是對貧困的信徒同工表現關心而已,其實也暗示在猶太裔和外邦基督徒之間,存有弟兄的友愛和緊密聯繫。他們一方施予,一方受惠,外邦人和猶太人彼此團結一致,相親相愛。他們不但分享物質東西,還共享屬靈事物。——羅馬書15:26,27。
由於馬其頓基督徒本身十分貧窮,保羅可能起初沒有邀請他們參與賑濟行動。可是,他們再三求保羅允准他們享有施予的殊榮。雖然他們「在苦況中大受試驗」,但他們仍然歡歡喜喜地施予,「甚至超過了實際能力!」(哥林多後書8:1-4)當時有人誣衊馬其頓的基督徒,說他們奉行一種違反羅馬的宗教,這是他們所受的考驗之一。與此同時,猶地亞的基督徒也面對同樣的艱辛而備嘗痛苦。馬其頓的基督徒對他們的遭遇感同身受,是可以理解的。——使徒行傳16:20,21;17:5-9;帖撒羅尼迦前書2:14。
哥林多人起初踴躍支持收集捐款的行動,所以保羅鼓勵馬其頓人該像他們一樣熱心,可惜他們的熱誠卻漸漸冷卻了。現在使徒保羅反過來提及馬其頓人所表現的慷慨,以此激勵哥林多人。保羅不得不提醒他們,一年前發起的賑濟行動,現在該完成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哥林多後書8:10,11;9:1-5。
提多在哥林多發起籌款行動,但發生了難題,以致這項行動不能順利進行。於是,提多前往馬其頓跟保羅商議,之後和其他兩個人返回哥林多,以求強化當地的會眾及完成收集捐款的工作。有些人可能暗示保羅企圖剝削哥林多人,由於這緣故,他大力推薦這三個人,派他們協助完成收集捐款的工作。保羅寫道:「我們處理這項大方的捐獻的時候,就不致被人挑剔了。因為我們『立志要做事誠實,不但在耶和華眼前是這樣,就是在人眼前也是這樣』。」——哥林多後書8:6,18-23;12:18。
遞送捐款
到公元56年春季,捐款已經準備就緒,可以送到耶路撒冷去了。保羅跟捐款者所揀選的代表一起遞送這筆捐款。使徒行傳20:4說:「伴隨他的,有比里亞人畢羅斯的兒子所巴特、帖撒羅尼迦人亞里達古和西公都、特庇的該猶,還有提摩太以及亞細亞區的推基古和特羅非摩。」路加代表腓立比的基督徒,所以他顯然也與保羅同行。於是,至少有九個男子共同執行這個任務。
學者迪特爾·格奧爾基說:「保羅和多個代表合力執行這項任務,由此可見捐款的總數必然相當可觀,不然動用這麼多人力物力就不值得了。」此外,一大批人一同遞送捐款不但可以確保金錢安全抵達目的地,同時也保護保羅不致遭人誣衊,說他行事不誠實。奉差的人代表各地的外邦會眾,到耶路撒冷跟聖民會面。
他們從哥林多出發,啟航往敘利亞去,本該在逾越節到達耶路撒冷,可是,由於獲知有人密謀殺害保羅,他們改變了計劃。(使徒行傳20:3)保羅的敵人也許想在海上把他殺死。
保羅還有其他的憂慮。在啟程之前,他致信羅馬的基督徒,請他們為他禱告,好叫他「獲得解救,擺脫在猶地亞不信之徒,也叫[他]為耶路撒冷而作的服事職務可以得到聖民悅納」。(羅馬書15:30,31)聖民收到送來的捐款,自然感激不盡,但保羅可能擔憂他在耶路撒冷出現,會在猶太人當中引起騷動。
使徒保羅無疑沒有忘記窮人。雖然經文沒有說明捐款在什麼時候交給聖民,但這次賑濟行動,讓外邦基督徒有機會對猶地亞信徒同工所提供的屬靈幫助表示感激,同時也促進彼此之間的團結。保羅抵達耶路撒冷之後不久,就進入聖殿,結果在猶太人當中引起一場騷亂,以致保羅被逮捕。但事情的發展讓他有機會向總督和君王作見證。——使徒行傳9:15;21:17-36;23:11;24:1-26:32。
今日的捐獻
自從公元1世紀以來,世界的景象改變了,但聖經的原則卻仍舊不變。如果需要經費,長老就會通知基督徒同工。他們解囊襄助,該是受到愛耶和華和愛同胞的心所推動,對貧乏的弟兄提出援手。——馬可福音12:28-31。
在公元1世紀為聖民發起的賑濟行動表明,收集捐款的工作需要以有條不紊的方式進行,捐款要以誠誠實實的方式處理。耶和華上帝當然知道手下僕人有什麼需要,他作出安排去照料他們,因此他們雖然面對逆境,仍然能夠繼續宣揚王國好消息。(馬太福音6:25-34)所以,不論我們的經濟狀況怎樣,讓我們都敏於負起自己的責任。這樣,「多的,不致太多;少的,也不致太少」。——哥林多後書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