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旋隊伍的遊行
(Triumphal Procession)
為慶祝勝利而舉行的遊行。希臘語詞thri·am·beuʹo(特里安表奧)的意思是「領著凱旋隊伍遊行」,這個詞只在聖經中出現過兩次,兩次的喻義都不盡相同。(林後2:14;西2:15)
列國的祝捷遊行 埃及、亞述和一些古代民族都會舉行祝捷遊行。在羅馬共和國時期,遊行儀式極其隆重鋪張,窮奢極侈。對一個打勝仗的將軍來說,能得到元老院批准去舉行這樣的一個凱旋慶典,就是得到最高榮譽了。
在古羅馬,遊行隊伍會沿著凱旋大道緩緩行進,然後順著蜿蜒的山路,登上卡皮托利諾山的朱庇特神廟。走在最前列的樂師邊奏樂邊唱凱歌,年輕人則牽著祭神的牲口緊隨其後。接下來的是滿載戰利品的敞篷馬車,還有刻畫了戰鬥場面及敵方城市與神殿被毀情況的巨型彩車,有的彩車還在頂部放著敵方敗將的像。在戰爭中被俘擄的國王、王子和將軍,連同他們的孩子和隨從都被鎖鏈拴著,跟隨隊伍遊行,他們通常會被剝光衣服以示羞辱。
接著出場的是將軍的馬車,裝點著象牙和黃金雕飾,月桂扎滿一車,由四匹白馬(有時是大象、獅子、老虎或鹿)拉著。將軍的孩子或坐在他腳前,或坐在後面的另一輛馬車上。執政官和地方長官緊隨其後,然後就是副官、保民官以及凱旋的士兵,他們頭戴桂冠身掛禮物,口裡歌頌著他們的元首。在士兵前面有祭司和一些隨從,牽著最主要的祭牲:一頭白色公牛。
遊行隊伍穿過羅馬城時,群眾會在勝利者所坐的馬車前面揚花瓣,一路上神殿祭壇燒香所散發的香氣隨風飄來。對凱旋的士兵來說,這股香氣意味著榮譽、地位、財富和有保障的生活,對不獲寬赦的俘虜來說卻意味著死亡,因為他們都會在遊行結束後被處決。明白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保羅在哥林多後書2:14-16的話有什麼喻義了。
凱旋門一般是為紀念某些將軍統帥的戰績而建的。聳立在羅馬的提圖斯凱旋門是紀念提圖斯將軍在公元70年摧毀耶路撒冷的。(見下冊536頁圖片)為了慶祝這場勝利,提圖斯跟父親韋斯巴薌皇帝一起舉行了一場遊行。凱旋門大多是紀念碑,但有些也用作城門。俘虜一般會被人用枷鎖拉著遊行示眾,凱旋門的設計也許跟枷或軛的形狀有關。
基督徒在凱旋隊伍中遊行 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會眾的信中說:「感謝上帝,他時刻帶領我們跟基督一起在凱旋隊伍中遊行」,顯然就是以當時人們熟知的祝捷遊行為喻。(林後2:14-16)在這個比喻中,上帝的忠貞臣民保羅和其他基督徒作為上帝的兒子、軍官和凱旋的士兵,在上帝帶領下,「跟基督一起」沿著飄散著香氣的大道,浩浩蕩蕩地在凱旋隊伍中行進。
歌羅西書2:15所說的情況有點不同。經文中執政的、當權的,是指受撒但控制、與上帝為敵的惡勢力,他們是俘虜是囚犯,被牽著跟凱旋隊伍一起遊行。上帝「藉著苦刑柱」戰勝了他們,要他們赤身示眾。基督在苦刑柱上犧牲生命,不僅取消了律法之約這份「文件」,還使基督徒不再受撒但牽制,脫離了黑暗的奴役。
其他場合的遊行 聖經也提到在其他場合中,群眾為了慶祝某些大事而結隊遊行。大衛曾描述耶和華如何率領凱旋隊伍,從西奈山前往耶路撒冷的聖殿;除了上帝的戰車,隊伍中有俘虜、歌手、樂師,還有大批民眾稱頌以色列的聖者。(詩68:17,18,24-26)尼希米為耶路撒冷的城牆舉行落成禮時,安排了兩大隊人遊行慶祝。(尼12:31)詩篇118:27提到的「節期的遊行隊伍」,顯然跟一年一度的住棚節的慶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