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規模叛道的發展經過
「主只有一位、信仰只有一個。」(以弗所書4:5,《新譯》)使徒保羅在上帝感示之下寫這段話的時候(約公元60-61年),世上只有一個基督教信仰。可是,今日我們卻見到林林總總的教派和派系。雖然他們提倡彼此衝突的主張,所遵守的行為標準也各異,他們卻都聲稱是基督徒。這種情形與在公元33年五旬節建立的團結一致的基督徒會眾簡直有如霄壤!這些派別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了獲知答案,我們必須追溯到公元第一世紀。
從基督徒會眾的肇始,大仇敵撒但便極力試圖使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的傳道工作沉寂下來。他起初所用的方法是把來自會眾之外的逼迫加於他們身上。(彼得前書5:8)這種逼迫最初來自猶太人,後來則來自外邦的羅馬帝國。早期基督徒成功地忍受各種各式的反對。(可參閱啟示錄1:9;2:3,19。)但大仇敵並沒有就此罷休。他既然無法以外界的壓力使基督徒沉寂下來,何不從內部將他們腐化呢?當基督徒會眾仍在嬰孩時期之際,它的存在已受到一個內部的仇敵——叛道的勢力——所威脅。a
可是,叛道的勢力並非毫無預先警告便滲進會眾裡。會眾的元首基督留意使他的跟從者獲得預先的警告。——歌羅西書1:18。
「在你們中間,……必有假教師出現」
耶穌提醒門徒說:「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馬太福音7:15)耶穌深知撒但會試圖令他的跟從者發生分裂,從而加以腐化。因此耶穌在執行服事職務的早期便警告門徒務要提防假教師。
這些假教師來自何處呢?大約公元56年,使徒保羅對以弗所的監督們說了一番話,指出假教師會來自「你們中間」。不錯,有些人會從會眾當中「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使徒行傳20:29,30)這些自私自利的叛道者並不以招收自己的門徒為足;他們還會試圖「引誘門徒」,意即基督的門徒。
使徒彼得(約在公元64年)也預言到基督教內部的腐化,甚至描述叛道者會怎樣下手:「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教師出現。他們偷偷把使人滅亡的異端引進來,……他們因為有貪心,就用捏造的話,想在你們身上圖利。」(彼得後書2:1,3,《新譯》)像仇敵營中的探子或內奸一樣,假教師雖然從會眾中興起,卻在背地裡以奸狡的手段使他們那腐化人的見解滲進基督徒的組織中。
耶穌和使徒所發出的警告並沒有落空。內部的反對有個微小的起頭,但在基督徒會眾的早期便呈現了。
「已經發動」
耶穌死後不及20年,使徒保羅即表示,撒但企圖造成分裂藉此引誘人偏離純真信仰的陰謀「已經發動」了。(帖撒羅尼迦後書2:7)早在公元49年左右,治理機構在一封致各群會眾的信中指出:「我們聽說,有幾個人從我們這裡出去,用言語攪擾你們,惑亂你們的心。其實我們並沒有吩咐他們。」(使徒行傳15:24)當時在會眾之內有些人明目張膽地提倡相反的見解——在這個事例上,顯然牽涉到外邦的基督徒是否必須受割禮及謹守摩西律法的問題。——使徒行傳15:1,5。
在第一世紀,隨著時間過去,造成分裂的思想像毒瘡一般蔓延。(可參閱提摩太後書2:17。)到公元51年左右,帖撒羅尼迦有些人謬誤地預言,主耶穌的「臨在」已迫在眉睫了。(帖撒羅尼迦後書2:1,2,《新世》)大約公元55年,哥林多有些人棄絕了關於死者復活的清晰基督教主張。(哥林多前書15:12)在公元65年左右,另一些人聲稱復活已經發生過了,所指的乃是活著的基督徒經歷象徵性的復活而言。——提摩太後書2:16-18。
沒有任何受感示的記載向我們透露,接著的30年間基督徒會眾裡有些什麼事發生。但是到使徒約翰寫他的書信(約公元98年)時,已有『好些敵基督者』出現。這些人「不認耶穌為基督」,也不承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以及他曾「成了肉身」來到地上。——約翰一書2:18,22;4:2,3。
有60多年的一段時間,眾使徒形成一股『攔阻的力量』,力圖制止叛道的勢力發展。(帖撒羅尼迦後書2:7;可參閱約翰二書9,10。)但是當基督徒會眾行將進入公元第二個世紀之際,最後一位使徒——約翰——在公元100年左右逝世。以前叛道的勢力慢慢滲進會眾裡,但現今卻行將不受約束地爆發,結果對基督徒的組織和信仰均產生極具破壞性的影響。
教士與平信徒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都是弟兄。……你們的領袖只有一位,就是基督。」(馬太福音23:8,10,《新世》)因此,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會眾並沒有任何教士階級。身為受靈所膏的基督弟兄,所有的早期基督徒均懷有在天上與基督一同作祭司的希望。(彼得前書1:3,4;2:5,9)至於組織的結構,每群會眾均受一組監督(屬靈的長老)所督導。b所有長老均具有相等的權柄,沒有任何長老有權作威作福地「轄制」他們所照料的羊群。(使徒行傳20:17;腓立比書1:1;彼得前書5:2,3)可是,隨著叛道的勢力逐漸形成,事態便開始迅速改變了。
最早期的偏差之一是將「監督」(希臘文,以辟斯高普斯)和「長老」(希臘文,伯列斯比特羅斯)這兩個名詞分開,以致這兩個字詞不再被用來指同一個負責的職位。在使徒約翰死後僅十年左右,安提阿的「主教」依納爵在致士每拿人的信中寫道:「你們要留意跟從主教[監督],好像耶穌基督跟從天父一般,並且聽從長老團,彷彿他們是眾使徒一般。」依納爵主張每群會眾均受一位主教(監督)所監管,c而主教則被視為與長老有別,所操的權柄也較大。
可是,這種分離是怎樣產生的呢?奧古斯塔斯·尼安德在他所著的《首三百年的基督教與教會歷史》一書中解釋事情的經過:「在第二世紀,……常設的長老元首之職必然已經確立。既然這位首席長老特別負責監管各事,他遂獲得[以辟斯高普斯]這個名稱,從而使他與其餘的長老有別。」
這樣根基便奠下了,結果導致一個教士階級逐漸形成。大約一個世紀之後,北非迦太基的「主教」西普里安大力提倡主教擁有特別的權柄——形成一個與長老(後來稱為教士d)、執事和平信徒有別的群體。但他並不贊成有一位主教居於高過其他所有主教的地位。e
隨著主教和長老攀登教廷的階梯,他們把會眾裡的其他信徒撇下,以致造成了教士(帶頭的人)與平信徒(信徒群體)的分隔。麥克林托克與斯特朗合編的《百科全書》解釋說:「西普里安[死於大約公元258年]乃是教廷制度之父。從他的日子以降,教士(cler-gy)與平信徒的分別變得很顯著,不久便受人普遍接受了。的確,從第三世紀開始,克勒留斯[clerus]一詞……差不多完全被用來指傳道職分,使之與平信徒有別。隨著羅馬教廷形成,教士們不但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教團,……同時也被視為惟一的祭司團。」
這樣,最後一位使徒死去之後不及150年,在組織方面有兩項重大的改變滲進了會眾之中:首先是主教和長老的區分,主教在教廷的階梯上居於最高的層次;第二是教士與平信徒的區分。「王家祭司團」不再由一切受靈所膏的信徒共同形成了,現今只有教士才被「視為惟一的祭司團」。f——彼得前書2:9,《新世》。
這些改變偏離了聖經裡使徒時期管理會眾的方法。可是,組織上的改變並非叛道所造成的惟一後果。
異教主張滲入會眾
基督的純淨教訓是有稽可考的——它們給保存在聖經裡。例如,耶穌清楚表明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人的魂是會死的。(約翰福音17:3;馬太福音10:28)可是,在眾使徒去世和會眾的組織結構受到削弱之後,異教的道理開始滲進基督教裡,把這些清晰的教訓腐化了。這種情形是怎樣發生的呢?
一個重要因素是希臘哲學的奸狡影響。《新大英百科全書》解釋說:「從公元第二世紀中期起,受到希臘哲學薰染的基督徒開始覺得需要按希臘哲學的思想方法去表達本身的信仰,一方面為了滿足自己的頭腦,同時也為了說服飽學的異教徒歸信基督教。」這些懷有哲學思想的人歸信成為基督徒之後,不久希臘哲學便和「基督教」打成一片了。
由於這種結合,諸如三位一體、靈魂不死一類的異教主張便滲進飽受污染的基督教裡。可是,這些主張的起源其實遠早於希臘的哲學家。希臘人實際從一些較古老的文化接收了這些信仰,因為有充分證據表明古代埃及和巴比倫的宗教均提倡這些主張。
隨著異教的道理繼續滲進基督教裡,其他基於聖經的教訓也受到歪曲或被人捨棄。
王國希望逐漸消退
耶穌的門徒清楚意識到他們必須保持警醒,等候耶穌所應許的「臨在」和他的王國來臨。後來,他們體會到這個王國會統治地球一千年,並且使地球成為一個樂園。(馬太福音24:3,《新世》;提摩太後書4:18;啟示錄20:4,6)基督教聖經的執筆者勸勉第一世紀的見證人在靈性上保持警醒,並與世界保持分離。(雅各書1:27;4:4;5:7,8;彼得前書4:7)但使徒們一去世,基督徒對基督臨在和王國來臨所懷的期望便消退了。為什麼呢?
一個因素是,接受靈魂不死的希臘思想所造成的屬靈污染。隨著這個主張在基督徒當中受到接納,千禧年的希望便逐漸被人拋棄了。為什麼呢?《新編國際新約神學辭典》解釋說:「靈魂不死的主張取代了新約的末世學以及死者復活和新天新地的希望(啟示錄第21章及其後),人們轉而相信靈魂會在死後受審判,然後進入現在被人視為屬於另一世界的樂園裡。」換言之,叛道的基督徒認為,既然靈魂在身體死後繼續生存,基督千年統治的種種幸福就必然是指靈界而言了。這樣,叛道的基督徒便將樂園從地上轉移到天上,因為他們相信得救的魂在人死後會到天上去。既然基督徒認為自己死後會到天上與基督會合,他們就無需留意等候基督再次臨在和他的王國來臨了。g
可是,另一個因素使等候基督的王國來臨變成似乎毫無意義。《新大英百科全書》解釋說:「由於派露西亞[看來]遲遲未至,早期教會所懷的熱切期望便受到削弱。在這個『削弱末世學』的過程中,教會本身逐漸取代了信徒所期待的上帝王國。天主教會之所以組織成為教廷一事,便與熱切期望的衰退直接有關。」(楷書本刊自排。)這樣,千禧年的幸福被人從地上轉移到天上去,王國則從天上被轉移到地上來。這項「轉移地點」的過程由希波的奧古斯丁(公元354-430年)加以完成。他在他那廣為人知的著作《天主之城》中說:「甚至在現今,教會便是基督的王國,也是屬天的王國。」
與此同時,在公元313年左右,在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執政期間,基督教受到法律上的認可。到這個時候,基督教在思想方面已遠遠偏離了正道。宗教領袖們甘願受國家所雇用,起初國家也的確控制宗教的事務。(可是不久之後,宗教反過來控制國家的事務。)這樣,基督教國便開始了,h其中的一部分(天主教)後來成為羅馬的國教。現在,「王國」不但在世界裡,同時也屬於世界。這與基督所傳講的王國多麼大異其趣!——約翰福音18:36。
宗教改革——恢復純真的崇拜?
羅馬教會勢力大張,彷彿茂盛的稗子在瘦弱的麥子當中一般。在教皇統治之下,這個教會支配世事達許多世紀之久。(馬太福音13:24-30,37-43)隨著教會與世界越來越打成一片,教會也越來越偏離了第一世紀的基督教。在多個世紀期間,有好些「異端」教派要求教會內部改革,但教會卻繼續濫用權力,積聚財富。後來在16世紀,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一場宗教反叛——終於爆發,並且迅速蔓延各地。
多位改革家,諸如馬丁·路德(1483-1546年)、烏爾里克·茨溫利(1484-1531年)和約翰·加爾文(1509-64年),在各個問題上對教會大事抨擊:路德反對教會售賣贖罪券,茨溫利反對教士獨身制度和崇拜馬利亞,加爾文則強調教會必須恢復基督教最初的原則。這些努力達成了什麼結果呢?
誠然,宗教改革帶來了若干好處,最值得注意的是將聖經譯成平民的語言。宗教改革所提倡的自由精神導致較客觀的聖經研究及對聖經語文有進一步的了解。可是,宗教改革卻沒有恢復純真的崇拜和教義。i為什麼沒有呢?
叛道的影響已深深滲進基督教國裡,連這個組織的根基也受到腐蝕。因此,雖然各基督新教團體擺脫了羅馬教皇的轄制,他們卻保留了羅馬天主教會的若干基本缺陷。這些乃是捨棄純真的基督教所造成的惡果。例如,雖然基督新教各教派管理教會的方式彼此有若干差異,但將教會分為管治的教士階級和被治的平信徒階級這種基本劃分仍然保留。此外,諸如三位一體、靈魂不死、死後永遠受苦等違反聖經的主張,也被保留下來。再者,像羅馬天主教會一樣,基督新教的各教會繼續屬於世界,與政治制度和統治階級打成一片。
與此同時,基督徒所懷的期望——等候基督臨在和他的王國來臨——又如何?宗教改革之後的幾個世紀,各教會——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在內——均大力支持世俗權威而把對基督王國來臨一事的期望撇開一旁。
期待的復甦
可是在19世紀,當時的宗教氣氛導向基督徒期待的復甦。由於有些教士和聖經學者研究聖經的結果,諸如靈魂不死、死後永遠受苦、宿命論和三位一體一類的道理受到重新檢討。除此之外,有些研究聖經的人士仔細查考聖經中與末世有關的預言。結果有好些分屬不同團體的人士開始認真考慮主耶穌所應許的復臨。——馬太福音24:3。
在美國,威廉·米勒預告基督會在1843年或1844年以顯形的方式復臨。德國神學家J.A.本格爾提出1836年;英國的歐文派首先期待1835年,然後改為1838年、1864年和1866年。俄國的門諾派則首先期待基督於1889年復臨,然後改為1891年。
由於這些人試圖保持警醒,結果使許多人對主復臨一事醒覺過來。可是,這些基督徒雖然試圖保持警醒,但結果卻大失所望。何以故呢?以大部分而言,由於他們過度仰賴人而非仰賴聖經。這些團體僅存在了數十年,現今大部分均消失蹤影了。
與此同時,這段時期中世事的另一些發展卻對人所懷的希望與期待產生了重大影響。
開明與工業化的時代
1848年,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克·恩格斯發表了《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將宗教稱為「人民的鴉片」,因此他們鼓吹無神主義而非鼓吹宗教。雖然他們在表面上看來反對一切宗教,其實卻助長人對國家及其領袖的崇拜。
大約十年之後,查爾斯·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了《物種起源》一書;這本書對當時的科學和宗教思想深具影響。進化的理論導致許多人對聖經中有關創造及罪通過人類始祖的忤逆而來的記載不再篤信不疑。(創世記第1-3章)結果許多人對聖經的信心就這樣給破壞了。
與此同時,工業革命正方興未艾。工作的重點從農業轉向工業和機器生產。蒸汽機車的發明(19世紀早期)使鐵路在全國興建起來。19世紀後半葉見到電話(1876年)、留聲機(1877年)、電燈(1878-79年)的發明,除此之外,人開始使用長條活字鑄造機去鑄成整行活字供印刷之用(1884年)。
人類正進入有史以來在迅速的交通和通訊方面獲得最大發展的時期。雖然這些裨益會被用來達成商業和政治目的,它們也可以供人在宗教方面運用。這樣,當時的環境正好適合一小群聖經研究者發動一項小規模的運動,但這項運動卻在後來產生了普世的影響。
[腳注]
b 在聖經裡,「監督」和「長老」所指的是同一個職位。(使徒行傳20:17,28;提多書1:5,7)「長老」一詞著重受任命的人所具有的各種成熟特質,「監督」則著重這項委派所負有的職責——看顧奉派去照料的人的權益。
c 英文的「主教」(“bishop”)一詞由希臘字詞以辟斯高普斯(「監督」)按以下的次序逐步演變而成:希臘文的e·piʹsko·pos,晚期拉丁文的異文episcopus,通俗拉丁文的biscopus,古英文的bisceop,中古英文的bisshop。
d 英文的「教士」(“priest”)一詞逐步由伯列斯比特羅斯(「長老」)按以下的步驟形成:希臘文的pre·sbyʹte·ros,晚期拉丁文的presbyter,通俗拉丁文的prester,古英文的prēost,中古英文的pre(e)st。
e 後來羅馬主教自稱是彼得的繼承人,便被人視為最高的主教和教皇。——可參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在1990年出版的《人類尋求真神》第270-2頁。
f 令人感興趣的是,尼安德博士評論說:「當時的人作出錯誤的結論,認為既然在舊約裡有一個顯形的祭司團由特別某群人所擔任,在新約裡情形也必然一樣。……由於將基督教的祭司團與猶太的祭司團作出錯誤的比較,這進一步導致把主教階級的地位提升到長老的職位以上。」——《基督教與教會歷史》,亨利·約翰·羅斯譯,第二版,紐約,1848年,111頁。
g 這種見解錯誤地認為所有基督徒死後都會到天上去。可是,聖經主張只有14萬4000人蒙召與基督一同在天上統治。(啟示錄7:4-8;20:4-6)其他無數的人則有希望在基督的王國治下在地上的樂園裡享永生。——馬太福音6:10;啟示錄7:9,15。
h 本書所用的「基督教國」一詞乃是指自謂的基督教而言,與聖經所倡導的真正基督教截然不同。
i 關於宗教改革及其成就的事,《人類尋求真神》第13章,題名為「宗教改革——另闢蹊徑尋求真神」,作了較詳細的討論。
[第33頁的精選語句]
當仍在嬰孩時期之際,基督徒會眾已受到叛道的勢力所威脅
[第34頁的精選語句]
內部的反對有個微小的起頭
[第37頁的精選語句]
叛道者不但將千禧年的幸福從地上轉移到天上,也將王國從天上轉移到地上
[第36頁的附欄或圖片]
柏拉圖與「基督教」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生於公元前428年左右)絕沒有想到他的主張最後被叛道的基督教所採納。柏拉圖對「基督教」的「貢獻」主要在《三位一體》及靈魂不死的主張方面。
柏拉圖對上帝和自然界的觀念影響到基督教國的《三位一體》教義。《新通用辭典》解釋說:「柏拉圖的《三位一體》觀念本身僅是將較古老而源於較早民族的三合一神加以重新安排而已;看來柏拉圖的這套屬性三分哲學,成了基督教各教會所倡導的三個位格或神格的理論根據。……這位希臘哲學家對三合一神的觀念……可見於所有的古代[異教]宗教中。」——第2冊,1467頁。
論到靈魂不死的教義,《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說:「基督教認為上主創造了一個屬靈的魂,在人成孕時輸進身體裡,使人成為一個活的個體;這個觀念乃是基督教哲學一項悠長發展所導致的結果。直至由東方的奧利金[死於公元254年左右]和西方的聖奧古斯丁[死於公元430年]大力提倡,魂才被人確立為具有屬靈的本質,並對其性質形成了一項哲學化的觀念。……[奧古斯丁]的主張……大部分(包括若干短處在內)來自新柏拉圖主義。」——第13冊,452、454頁。
[第35頁的圖片]
迦太基的「主教」西普里安認為主教是與長老、執事及平信徒有別的一個階級
[第38頁的圖片]
「甚至在現今,教會便是基督的王國,也是屬天的王國」(希波的奧古斯丁)
[第39頁的圖片]
在各個問題上抨擊教會的宗教改革者
馬丁·路德
約翰·加爾文
烏爾里克·茨溫利
[第40頁的圖片]
卡爾·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其實助長人對國家的崇拜。查爾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對當時的科學和宗教思想深具影響
[第41頁的圖片]
蒸汽機車
[第41頁的圖片]
電燈
[第41頁的圖片]
第一副電話
[第41頁的圖片]
早期的長條活字鑄造機
[第41頁的圖片]
留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