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
(Arabia)
阿拉伯半島位於亞洲大陸西南端,東臨波斯灣和阿曼灣,西傍紅海,南瀕阿拉伯海和亞丁灣,北界以色列、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的「肥沃新月」地帶。這個半島三面環海,有點像個巨型海島,當地人多稱為「阿拉伯人之島」。
阿拉伯半島的面積約為260萬平方公里(100萬平方英里),相當於美國大陸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西面海岸線長達2900公里(1800英里),東西最寬處約為1900公里(1200英里)。
阿拉伯半島有一大片岩石嶙峋的台地,西面是跟海岸線平行的山脈,地勢自西向東的波斯灣逐漸下降。西南角的一座山峰高達海拔3600米(1萬2000英尺)。半島南端由東到西是魯卜哈利沙漠,是地球上最大的連片沙漠,又稱「空域」。內志省以北的中央高地是面積小一點的內夫得沙漠,大片沙海一直延伸進敘利亞沙漠。
在半島外圍和中部內志高原的溪流不多,而且只在某些季節才有水流。古人約伯看來就住在現今的敘利亞沙漠一帶,曾形容「冬天的溪流」如何隨天氣轉變而乾涸消失。(伯6:15-20)
雖然這片遼闊的台地普遍乾燥少雨,不過在西部山脈、中部高原以及南部一帶的雨量還是充沛的,足以應付當地眾多人口的需要。在這些地區以及在比較大的綠洲城鎮,農民可以種植各種不同的穀物如小米、小麥、大麥和玉米,棗椰樹(出15:27)和無花果樹在這裡也很茂盛。對古阿拉伯人來說,產樹膠(阿拉伯膠)的金合歡樹以及其他芳香草木非常珍貴,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當然,阿拉伯半島發現石油這種「黑色的黃金」後,樹膠香木就不及以前那麼重要了。(創2:12)
阿拉伯半島普遍水源不足,動物和飛禽的數量相對較少,但跟聖經時代一樣,今天那裡依然是很多動物的棲息地,包括山羊、綿羊、駱駝、野驢、胡狼、隼鳥和鷹。(結27:21;代下17:11;士6:5;伯39:5-8,26,27;賽60:7;34:13)然而,獅子、野牛和鴕鳥等野生動物卻已完全絕跡。(伯38:39,40;39:9-18)當地的阿拉伯馬素以體型美、力氣大見稱,至今仍然聞名於世。(參看伯39:19-25)
阿拉伯的部落與民族 創世記第10章記載,大洪水後地上衍生了很多家族,不少都在阿拉伯半島定居。閃的後代中,約坍生的十三個兒子後來成了十三個阿拉伯民族的祖先;阿拉米的三個兒子烏斯、基帖和瑪施,看來分布於阿拉伯北部和敘利亞沙漠一帶。(創10:23,26-29)以實瑪利人住在帳幕裡,過著遊牧生活,足跡踏遍西奈半島、阿拉伯北部以至亞述。(創25:13-18)米甸人主要聚居於亞喀巴灣以東的阿拉伯半島西北部。(創25:4)以掃的後人住在死海東南面,即以東一帶的山區。(創36:8,9,40-43)至於含的後代,古實的子孫比如哈腓拉、撒弗他、拉阿瑪、撒弗提迦、拉阿瑪的兒子示巴和底但,看來主要分布於阿拉伯半島的南部地區。(創10:7)
在亞述和巴比倫的古代銘文中,也不時提到阿拉伯的不同部落。比如撒縵以色三世談及「從阿拉伯來的金迪布」;提革拉比列色三世在銘文上提過阿拉伯女王莎比貝和桑茜;薩爾貢二世談到「阿拉伯女王桑茜和示巴人伊泰邁爾」。其他楔形文字的銘文也列出不同民族的名稱,比如瑟巴伊人、納拜提人、吉德里人、伊迪拜利人、馬賽人、泰邁人。(參看創25:3,13-15)
聖經的記載 據說,阿拉伯南部四大古國之一的哈德拉毛就是創世記10:26中的哈薩瑪非。哈德拉毛王國建都於舍卜沃,中心為一道狹長的河谷,叫哈德拉毛乾河,跟阿拉伯南面海岸平行。聖經提到的底但、提瑪、度瑪和布斯,據悉都是阿拉伯地名。(賽21:11-14;耶25:23,24)
亞伯拉罕繞著阿拉伯的邊緣,從迦勒底的吾珥移居迦南地。後來,他被迫南下埃及時,可能也是取道西奈半島北部、穿過阿拉伯去的(而不是沿地中海的海岸走),回程的路線也一樣。(創12:10;13:1)約伯記所載的事都發生在阿拉伯北部的烏斯地。(伯1:1)聖經說約伯「在東方的人中……是最尊大的」,前來搶走他財產的示巴人就是阿拉伯某部落的人,也許是約坍的後代。(伯1:3,15;創10:26-28)另外,約伯的三個所謂「朋友」和以利戶,看來都來自阿拉伯地區。(伯2:11;32:2)摩西在阿拉伯地區,即米甸人葉忒羅家裡,住了四十年。(出2:15-3:1;徒7:29,30)接著在阿拉伯發生了一件大事。以色列人被救脫離奴役後,聚集在西奈半島南部的西奈山前,與上帝訂立律法之約(出19:1,2);使徒保羅在大約1500年後說,這件事發生在「阿拉伯的西奈山」(加4:25)。
鑑於阿拉伯地區現時的面貌,說三百萬以色列人能在這片曠野活上四十年,也許有點像天方夜譚。(出12:37,38)當然,以色列人能衣食無缺,關鍵在於耶和華施行神跡,供給他們吃的喝的。(申8:2-4;民20:7,8)雖然聖經的記載表明(民20:4,5),古時這一帶環境也不理想,水源嚴重不足,但證據同時顯示,3500年前阿拉伯地區的水源要比現在的充足很多。事實上,只要看看曾是河床的一些乾河(或河谷)有多深,就知道昔日的雨水必然相當充沛,才足以讓這些山谷積水成河。後來,隨著雨量減少,一些動物就開始絕跡了。但說到底,無論古今,阿拉伯從來都是樹木不多的乾草原。
在士師的日子,來自阿拉伯的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的人」騎著駱駝大舉進侵,把以色列地都毀壞了。(士6:1-6)事實上,突襲素來都是阿拉伯人的主要作戰模式。(代下22:1)據說,最早懂得馴養駱駝的就是阿拉伯人。甚至早於亞伯拉罕的日子,駱駝已被人用做交通工具。(創24:1-4,10,61,64)要長時間穿越沙漠行進,駱駝比驢無疑優勝多了。難怪有人說,駱駝的馴養對阿拉伯的貢獻不下於一場經濟改革,阿拉伯南部地區後來成為「香料王國」,駱駝著實功不可沒。
駱駝商隊從相對肥沃的南部出發,穿越跟紅海平行的沙漠,從一個綠洲到下一個綠洲,從一口水井到下一口水井,直到進入西奈半島。在那裡,他們可以轉往埃及,也可以繼續前進,上巴勒斯坦或大馬士革去。這些商隊除了滿載乳香沒藥等昂貴香料以外(賽60:6),很可能也帶著俄斐出產的金子和檀香木(王上9:28;10:11)以至寶石,就像示巴女王拜訪所羅門王時帶去的一樣(王上10:1-10,15;代下9:1-9,14)。波斯灣水域盛產珍珠牡蠣。鑑於阿拉伯西南端跟非洲大陸只是一水之隔(中間的海峽寬度只有32公里[20英里]左右),因此商隊的貨物中說不定也有來自埃塞俄比亞(代下21:16)的貨品,比如象牙和烏木。(結27:15)
阿拉伯中部高原以北有個綠洲城鎮叫泰馬(即提瑪),巴比倫王拿波尼度在那裡住了十年。巴比倫陷落時(公元前539),在巴比倫城執政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兒子伯沙撒。(見提瑪2)
到了公元前5世紀,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依然操有一定的影響力,這從尼希米記2:19和6:1-7提到「阿拉伯人基善」就足以見之。
公元前115年左右,希木葉爾王國攻佔了阿拉伯南部,建都於宰費爾(有人說,宰費爾即創世記10:30中的西發)。從公元前4世紀起,北面的納巴泰人(也許是創世記25:13說的尼拜約的後代)崛起,定都佩特拉城,這是以東境內從山谷峭壁開鑿出來的一個石城。此後,納巴泰人的勢力不斷擴張,遠達南地南部、摩押以及約旦河東的地區。公元前1世紀以及公元1世紀,大馬士革曾兩度受納巴泰人管轄。在關於保羅逃離大馬士革的記載中(詳見使徒行傳9:23-25),哥林多後書11:32提到的亞里達四世(約公元前9-公元40),就是納巴泰人的王。亞里達王的女兒本是希律·安提帕的妻子,後來希律為了娶希羅底為妻,索性把她休了。(可6:17;見亞里達)
保羅說他成為基督徒後曾往「阿拉伯去,然後又回到大馬士革」。(加1:17)這裡說的「阿拉伯」既可指附近的敘利亞沙漠一帶,也可指阿拉伯半島的任何地方。
公元前1世紀,大馬士革東北面的巴爾米拉逐漸繁華起來,成為阿拉伯人的活動中心,後來還取代佩特拉成為貿易主區。到了公元270年,在芝諾比阿女王領導下,巴爾米拉人佔領埃及,搖身一變成為羅馬的勁敵,直到公元272年吃了敗仗為止。
語言 阿拉伯人的語言屬南部閃族語系,由於一直變化不大,比其他閃族語言更穩定,對於研究聖經中古希伯來語字眼與修辭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