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訓
(Gihon)〔爆發;噴出〕
1.從伊甸園流出的河一分為四,基訓是其中一條,「環繞古實全地」。(創2:10,13)今天,要確定這條河的位置已完全不可能。聖經後期的記載常常用古實來指埃塞俄比亞,但看來創世記中的「古實全地」不可能指埃塞俄比亞,至少從地理上來說不可能。上帝在巴別使人的語言混亂之後,人們分散到全地。古實地可能是指在此之前古實所佔據的地方。(創11:9)有些人認為基訓河就是現今的阿拉斯河,這條河發源於凡湖西北面的山脈,流入裡海。有些詞典編纂者認為創世記2:13中的「古實全地」是指喀西特人(阿卡德語:kassu卡蘇)的地區。古代楔形文字的銘文中提到喀西特人是中亞高原的民族,但他們的歷史不詳。(《舊約全書辭典》,L.凱勒和W.鮑姆加特納合編,萊頓,1958,429頁;《舊約希伯來語英語詞典》,布朗、德賴弗和布里格斯合編,1980,469頁)另一方面,值得留意的是,阿拉伯半島上的一些阿拉伯人叫做Kusi(庫斯)或Kushim(庫欣),哈巴谷書3:7把古珊(Cushan)跟米甸並列,顯示古珊就是米甸,或是鄰近米甸的一個地方。因此,雖然有幾個地點可能是古實的所在地,但由於大洪水使地球的地形地貌發生了顯著改變,人們無法下定論。(見古實2)
2.一個現稱哈基訓的水泉,源頭位於汲淪溪谷的一個天然洞穴中,在耶路撒冷城內古稱「大衛城」的區域北端以東不遠處。(代下32:30)在古代,基訓泉是大衛城的一個主要水源,因為附近只有兩個水泉。基訓這個名稱非常合適,因為泉水不時噴出,多雨的冬季過後一天噴水達四五次,旱季噴水的次數則沒那麼多。
一般認為,約押將軍利用基訓泉攻進耶布斯人的堡壘,使大衛得以佔領這個幾乎堅不可摧的城。(代上11:6)儘管撒母耳記下5:8的希伯來語原文不容易翻譯,但一般來說譯文表示堡壘有一條「水道」,大衛激勵手下攻城時提到這條水道。1867年,查爾斯·沃倫發現一條水道從基訓泉發源的洞穴出來,經過一段約20米(66英尺)的距離,在一個池子或水庫終止。池子上方有一個在岩石裡開鑿出來的豎井,向上伸展11米(36英尺)。豎井的頂部有一塊地,人們可以站在這裡用繩子放下容器,從下面的水池打水。另一條傾斜的隧道從這個豎井向後延伸將近39米(128英尺),向上通到城內。耶布斯人遇到敵人進攻而不能到城牆外面來時,看來通過這條隧道也能取水。雖然約押攻城的記載中沒有直接提到基訓泉,但人們認為約押和手下就是從這條汲水隧道冒險進城的。
後來,人們按照大衛的吩咐,在基訓膏立所羅門作王。民眾跟隨所羅門回到耶路撒冷,歡聲雷動。妄自尊大的亞多尼雅在名叫隱羅結的水泉旁擺設筵席,那裡距離基訓約700米(2300英尺),他和賓客雖然看不見行進的民眾,但很容易聽見他們的聲音。(王上1:9,10,33-41)
考古學家還發掘出一條地面的水道,從基訓泉出來,沿著「大衛城」的斜坡向南延伸,在一個水池終止。水池位於大衛城最初所在山脊的底部,在山脊的南端,對著泰路平谷和汲淪溪谷的交界處。這條水道的坡度很小,所以水流很緩慢。亞哈斯王在位期間(公元前761-前746),以賽亞在預言中提到「涓涓流水」,很可能是描寫這條水道的水。以賽亞預告,亞述人終必攻擊猶大,勢如洪水暴漲,跟這條水道的「涓涓流水」形成強烈對比。(賽8:5-8)
希西家在位期間,亞述人揮兵攻城(公元前732)。希西家王採取措施,確保耶路撒冷的水源不致落在敵人手裡。(代下32:2-4)歷代志下32:30的記載很可能是發生在另一個時候,經文說希西家堵塞了基訓泉以前的水道,把水引到「大衛城」的西邊,進入耶路撒冷的防禦工事之內。1880年,人們發現了希西家完成這項工程所用的方法。有一條輸水隧道通往舊「大衛城」西邊現稱西羅亞池的池子,隧道壁上刻有一段銘文,銘文所用的早期希伯來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這段銘文記述,兩隊人員分別從堅固的岩石兩端相向開鑿隧道。1910年,人們把隧道完全清理乾淨後,發現隧道長約533米(1749英尺),平均高度是1.8米(6英尺),有些地方比較狹窄,寬度只有0.5米(20英寸)。顯然,這項傑出的工程是希西家為了保護基訓泉的水源及維持耶路撒冷的供水而建造的。
希西家的兒子瑪拿西王在位期間(公元前716-前662),擴展耶路撒冷的防禦工事。他在「大衛城外」,「基訓泉西邊」築了一道牆,因此沒有把基訓泉圍在城牆以內。(代下32:33;33:14)
今天基訓泉的水仍然從希西家修築的「西羅亞水道」流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