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珊
(Bashan)〔意思可能是:肥沃(沒有石頭)的平原〕
加利利海以東一個遼闊的地區。巴珊的範圍大致如下:北至黑門山,東至豪蘭山(德魯茲山)一帶,南至基列,西至加利利海東岸的山丘。(申3:3-14;書12:4,5)
巴珊地區大部分是高原,平均海拔約600米(2000英尺)。地勢大致平坦,但也有一些山嶺。土地由火山爆發形成,有許多堅硬的黑色玄武岩,能長久地保存水分。土壤成分是石灰華和紅棕色泥土。黑門山上流下來的河水與融雪使整個地區農業發達。巴珊平原由於土地非常肥沃,所以盛產糧食,又有不少肥美的牧場,出產品種優良的牛羊。巴珊的公牛和公綿羊是人們歌唱吟詠的題材,也是富饒、力量、繁榮的象徵。(申32:14;結39:18;詩22:12)
巴珊平原看來曾經沒有樹木,山嶺上卻草木繁茂,有大樹,可能是橡樹(至今當地還可以見到)。在聖經的預言中,這些大樹用來象徵偉大崇高。(賽2:13;亞11:1,2)以西結書27:5,6說泰爾人建造腓尼基船隻時,用示尼珥的圓柏木造船板,用黎巴嫩山的雪松造桅杆。至於堅實的船槳,就用巴珊的大樹來造。
巴珊土地肥沃,出產豐盈,在聖經裡常跟迦密和黎巴嫩山等富饒之地一併提到。(耶50:19;賽33:9)耶利米提到巴珊高原和黎巴嫩山,說這兩個地方是觀看以色列人因背棄耶和華而遭受懲罰的理想地點。(耶22:20)詩篇68:15,16說巴珊的山區是「上帝的山」,是「峰巒起伏的山」,所指的可能是豪蘭山(德魯茲山)。撒們(詩68:14提到)可能是當地最高的山峰。
聖經首次提到巴珊地區看來是在創世記14:5。經文記載亞伯拉罕的日子(公元前1933年之前),有幾個王入侵,在亞斯他羅加寧擊敗利乏音人(身材異常高大的人)。後來,以色列人進軍應許之地時(約公元前1473),打敗並殺了當地利乏音人惟一的餘孽巴珊王噩,佔領了他的土地。(民21:33-35;申3:1-3,11;書13:12)分土地時,巴珊分給瑪拿西部族做產業,不過看來有些迦得部族的人後來住在巴珊的南部。(書13:29-31;17:1,5;代上5:11,16,23)
巴珊的主要城鎮有亞斯他羅(巴珊王噩的城,後來成為利未人的城)、以得雷(位於邊境,以色列人在這裡擊敗噩)、戈蘭(也成為利未人的城,而且是約旦河東岸三座庇護城之一)和撒勒迦。(申4:41-43;書9:10;12:4,5;20:8,9;代上6:64,71)當時,單在亞珥歌伯地區就有60座城,今天古城古鎮的遺跡散布全境。(申3:3-5;見亞珥歌伯2)
所羅門在位期間,立了十二個長官,負責供應食物給王家,其中一個長官管轄巴珊。(王上4:7,13)
在約旦河東岸,貫穿南北的主要大道叫「王家大道」,經過亞斯他羅,穿過巴珊。由於交通便利,加上巴珊土地肥沃,又鄰近大馬士革,巴珊因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耶戶在位期間(約公元前904-前877),大馬士革的哈薛王奪取了巴珊。不過,約阿施在位期間(王下10:32,33;13:25)或至少在耶羅波安二世的日子(約公元前844-前804),以色列人顯然收復了巴珊。(王下14:25)到了比加作王的時候(約公元前778-前759),亞述王提革拉比列色三世侵佔了巴珊全境。(王下15:29;代上5:26)
以色列人從巴比倫獲釋回鄉以後,巴珊就由希臘統治,後來成為羅馬帝國的重要小麥產地。巴珊分為四個地區,除了東北地區叫特拉可尼之外,別的地區都多少保留了原名:西部的戈蘭尼蒂斯地區源於戈蘭這個名稱,南部的奧拉尼蒂斯源於浩蘭這個名稱,中部的巴坦尼亞源於自巴珊這個名稱。《希臘語經卷》只提過特拉可尼(路3:1)一次,卻完全沒有提過巴珊。(見浩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