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
(Jonah)〔鴿子〕
1.亞米太的兒子;耶和華的先知;迦特希弗人。(王下14:25)迦特希弗是西布倫地的一個邊城。(書19:10,13)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收復了以色列的邊境,從哈馬地入口直到亞拉巴海[鹽海]」,從而應驗了耶和華藉約拿所說的話。(王下14:23-25;另見申3:17)由此看來,約拿在耶羅波安二世執政期間在十部族的以色列國做先知。他顯然就是奉派向尼尼微人宣告耶和華判決的人(拿1:1,2),也就是約拿書的執筆者。
約拿非但沒有執行上帝委派的任務,去警告尼尼微城的人,反而決定逃往外地。他在約帕港找到一條開往他施的船;他施(一般認為就是西班牙)位於尼尼微城以西3500多公里(2200英里)。(拿1:1-3;4:2)
約拿付船費上了船,就躺在船艙裡熟睡。這時,上帝使海上狂風大作,船也幾乎毀壞。船員害怕起來,紛紛向自己的神求助,又不斷把船上的物品拋到海裡,好減輕船的重量。船長叫醒約拿,促請他也呼求自己的神。最後船員決定抽籤,看看是誰招來這場風暴的。顯然耶和華使約拿被抽中。在船員查問下,約拿承認自己辜負了上帝的重託。他不想連累別人,就請船員將他拋進海裡。船員竭力要把船攏岸,卻是不能,海上的波濤越發洶湧,只好照約拿的話將他拋進海裡,大海的怒濤就平息了。(拿1:4-15)
約拿沉沒在水裡,海草纏住他的頭。最後遇溺的感覺消失了,約拿發覺自己在一條大魚的腹中。他向耶和華禱告,稱頌上帝救了他一命,並應允實踐誓願。第三天,大魚將約拿吐在陸地上。(拿1:17-2:10)
尼尼微人聽見約拿的警告,就披上麻布,衷誠悔改。相信這一點是合理的嗎?
上帝再次差約拿到尼尼微去。約拿就照著吩咐踏上漫漫長路。他抵達後,「進城走了一天的路程,不斷宣告說:『還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覆亡了』」。(拿3:1-4)約拿到底是懂亞述語,還是上帝施行奇跡使他能說這種語言,聖經並沒有提及。約拿甚至可能是說希伯來語,然後由懂希伯來語的人替他傳譯。如果約拿說的是希伯來語,就可能引起許多人的好奇心,想知道這個陌生人究竟說些什麼。
有些批評家認為,尼尼微人(包括國王)聽見約拿所傳的信息,竟然信從上帝,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拿3:5-9)關於這一點,評注家C.F.凱爾的話值得留意。他說:「我們只要想想以下幾方面,就不難明白為什麼約拿所傳的信息,能這樣深深打動尼尼微人,以至全城的人都披上粗布,坐在灰中表示悔改。首先,東方民族一般都是很感性的,容易受感情影響,而亞洲的異教徒尤其對至高的主宰心生敬畏,加上亞述人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預言和神諭。……此外,我們也可以想想當時的環境:一個異鄉人前來不為出名,不求私利,卻勇敢無畏地揭發這個偉大王城的惡行,並懷著上帝使者的獨特自信,宣告這城不久就要遭受毀滅,城內居民自然因此大感震驚。如果有關以色列先知施行奇跡的報導早已傳到尼尼微城,深入民心的話,那麼約拿傳講的信息對尼尼微人所產生的影響,就無疑更大了。」(《舊約評注》,1973,第10卷,約拿書3:9,407-408頁)
四十天之後,尼尼微城仍安然無事。約拿看見耶和華沒有把先前宣布的災禍降在這城,就非常不悅,甚至禱告求上帝取去他的性命。但耶和華反問約拿:「你這樣發怒有道理嗎?」(拿3:10-4:4)約拿就出了城,在城的東邊搭了一個棚子,要看看城到底會怎樣。(拿4:5)
上帝施行奇跡,使一棵葫蘆長起來,可以遮陰,約拿非常高興。可惜好景不常。第二天黎明,上帝派一條蟲子來咬這棵葫蘆,葫蘆就枯萎了。約拿飽受東方的熱風吹襲,兼受烈日曝曬,於是一再求死。(拿4:6-8)
上帝藉著這棵葫蘆,讓約拿學會以慈悲待人。葫蘆不是約拿種的,他也沒有出力栽培,尚且因葫蘆枯萎而感到可惜,甚至奇怪這棵葫蘆為何會枯死。那麼,耶和華創造了眾生,又維持眾生的生命,無疑有充分得多的理由顧惜尼尼微城。城內居民和牲畜的價值,遠高過一棵葫蘆。因此耶和華問約拿:「這座尼尼微大城,裡面有十二萬多人連左手右手也分不清,又有許多牲畜,難道我不該顧惜嗎?」(拿4:9-11)既然約拿毫不隱瞞地將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他必定從這件事接受了教訓。
後來,約拿可能在耶路撒冷的聖殿遇見至少一個曾跟他一起在船上的人,獲知船員在風浪減退後向耶和華獻祭起誓。(拿1:16;對照拿2:4,9;見約拿書;尼尼微)
2.使徒彼得和安得烈的父親。(太16:17;約1:40-42)在某些抄本的約翰福音1:42和21:15-17,約拿也稱為「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