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耶穌的方式教導人嗎?
「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馬太福音7:28,29。
1.耶穌在加利利從事教導時,什麼人尾隨他不捨?耶穌的反應如何?
無論耶穌往哪裡去,群眾都蜂擁而至。「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隨著有關他的活動的消息傳播出去,「當下,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坡里、耶路撒冷、猶太、約旦河外來跟著他。」(馬太福音4:23,25)耶穌看見群眾,「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耶穌教導群眾的時候,他們能夠感受到他對他們所懷的憐憫和親切溫情;這有如敷在他們傷口上的藥膏一樣令他們感到舒暢,從而使他們樂於親近他。——馬太福音9:35,36。
2.除了耶穌所施行的奇跡之外,群眾也受什麼所吸引?
2 耶穌施行了一些多麼神奇的醫治——使痲瘋患者復元,使聾者復聰、盲者復明、瘸腿的能夠行走,甚至使死者復生!耶和華的大能通過耶穌以這種壯觀的方式表現出來,無疑吸引了許多群眾!但是,吸引他們的並非僅是耶穌所施行的奇跡;許多民眾來到耶穌那裡也是為了要從他的教導獲得屬靈的醫治。例如,請留意群眾聽過著名的登山寶訓之後有什麼反應:「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馬太福音7:28,29)他們的律法師引用古代律法師遺留下來的口頭傳統作為權威。耶穌卻憑著來自上帝的權威教導他們:「我所講的話正是照著父對我所說的。」——約翰福音12:50。
他的教導打動人心
3.耶穌傳講他的信息的方式怎樣跟文士和法利賽人截然不同?
3 在所施行的教導方面,耶穌與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確有天淵之別。兩者的分別不僅在於教導的內容——前者是來自上帝的真理,後者卻是有如重擔的人為傳統——同時也在於施行教導的方式。文士和法利賽人專橫武斷、苛刻不仁。他們自命不凡,要求人用尊貴的頭銜去稱呼他們;他們瞧不起平民百姓,將這些人稱為「被咒詛的」。可是耶穌卻虛懷若谷、和藹可親;他富於同情心而時常願意讓步,並且對人充滿憐憫。耶穌教導人的時候不但運用正確的話語,他所說的也是可喜的由衷之言,從而能夠深深打動聽者的心。他所傳的喜樂信息吸引了許多人,使他們清早就到聖殿聽他講道,尾隨他不捨,樂此不疲地聆聽他。他們蜂擁而來,聽過他講道之後宣布說:「從來沒有像他這樣說話的!」——約翰福音7:46-49;馬可福音12:37;路加福音4:22;19:48;21:38。
4.耶穌傳道的什麼特色特別吸引許多人?
4 人們深受耶穌的教導所吸引,原因之一無疑是他善用比喻。耶穌所看見的東西是別人也看見的,但他卻想到別人從未想到的事。野地裡的百合花、鳥兒築巢、農夫撒種、牧人找回迷途的羔羊、婦人縫補舊衣、兒童在市場上玩耍、漁夫把魚網拉上來——這些都是人人常見的事,但在耶穌看來卻絕不尋常。耶穌隨時見到可以讓他用來作比喻的事物;他運用這些東西去說明上帝和他的王國,或者提出一個與周遭的人類社會有關的教訓。
5.耶穌的比喻都基於什麼?什麼使他的比喻十分有效?
5 耶穌的比喻基於人們見過許多次的日常事物;藉著將各種為人熟知的事物與真理連接起來,耶穌迅速將他的教訓深印在聽者腦中。他們不但聽見這些真理,同時也能夠用心眼看見,因此以後會很容易記得。耶穌的比喻都簡單直截,並不含有許多非屬必需的資料,以致妨礙聽者明白真理。例如請想想關於善待鄰舍的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你能夠清楚看出一個好鄰舍是怎樣的。(路加福音10:29-37)此外還有關於兩個兒子的比喻——一個說他會到葡萄園裡工作,但卻沒有去,另一個則說他不會去,但結果卻去了。你可以迅速看出真正服從的基本意思是什麼——執行受委派的工作。(馬太福音21:28-31)耶穌施行教導時總是生氣勃勃的,聽者絕不會打瞌睡或心不在焉。相反,他們聚精會神,一面聆聽,一面想像。
耶穌憑著愛心作出讓步
6.在什麼時候,表現合理的態度或願意讓步特別對人有所幫助?
6 每逢聖經談及表現合理的態度,很多時腳注都注明這話的意思其實是願意讓步。在情有可原的環境下,來自上帝的智慧會樂於讓步。我們應當通情達理,不時作出讓步。只要愛心容許,對方亦的確衷誠悔改,長老就應當願意讓步。(提摩太前書3:3,《新世》;雅各書3:17,《新世》)耶穌在讓步方面立下極優良的榜樣,只要有充分理由表現慈悲或憐憫,他就甘願撇開一般性的律則而予以通融。
7.有些什麼例子表明耶穌願意讓步?
7 耶穌有一次說:「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但是,雖然彼得三次不認他,他卻沒有捨棄彼得。耶穌顯然考慮到當時的環境有情有可原之處。(馬太福音10:33;路加福音22:54-62)另一次,一個婦人雖然由於患血漏而不潔,卻違反摩西律法的規定混進群眾裡。但耶穌並沒有譴責她。他很明白婦人在絕望中鋌而走險。(馬可福音1:40-42;5:25-34;也可參看路加福音5:12,13。)耶穌曾吩咐使徒不要告訴人他是彌賽亞,可是他卻沒有墨守這項規定,因為有一次他在井旁向一個撒馬利亞女子透露他就是彌賽亞。(馬太福音16:20;約翰福音4:25,26)在所有這些事例上,為了表現愛心、慈悲和憐憫,作出這樣的讓步是適當的。——雅各書2:13。
8.文士和法利賽人在什麼時候願意放寬律則?在什麼時候卻不願意?
8 文士和法利賽人卻心硬如鐵而與耶穌迥異。他們自己不惜違反他們的安息日傳統,牽牛去喝水。要是他們的牛或兒子掉進井裡,他們就會不顧安息日的規定,將牛或兒子救上來。但是對一般平民,他們卻絲毫不願讓步!對於這些規條,他們「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馬太福音23:4;路加福音14:5)在耶穌看來,人比大部分規條更重要;但在法利賽人看來,規條卻比人更重要。
成為「誡命之子」
9,10.耶穌的父母返回耶路撒冷之後在什麼地方找著他?耶穌的發問用意何在?
9 關於耶穌的少年時期,聖經只記錄了一宗事件,有些人以此為憾。可是許多人都不意識到這宗事件的重要性。事情的經過載於路加福音2:46,47:「過了三天,就遇見他在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他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基特爾的《新約神學辭典》指出,在這個事例上,「問」一詞的希臘原文意思並非僅指孩子的好奇而已。這個字詞可以指在司法審訊、調查、質詢方面所用的盤問,甚至可以指「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所作的尖銳、奸狡的詰問」,例如馬可福音10:2和12:18-23所提及的。
10 同一本辭典繼續說:「鑑於這個用法,我們大可以質疑,……[路加福音]2:46所指的很可能不是孩子出於好奇的發問,而是他所作的成功辯駁。第47節正好與這個看法吻合。」a羅瑟拉姆將47[節]譯成當時發生了一場戲劇性的對抗:「由於他的了解和對答,所有聽見他的人都大驚失色。」羅伯遜的《新約語詞寫真》說,他們驚奇不已,「彷彿眼球突出眼眶似的」。
11.馬利亞和約瑟對所看見和聽見的事有什麼反應?一本神學辭典提出什麼意見?
11 耶穌的父母最後來到聖殿找著他,他們「非常驚奇」。(路加福音2:48,《新譯》)羅伯遜說這句話在希臘原文的意思是「揮拳打去,以猛擊逐出」。他補充說,約瑟和馬利亞所看見和聽見的事『將他們擊倒』。在一種意義上,當時耶穌已經是個令人驚訝的教師了。鑑於在聖殿發生的這件事,基特爾的辭典聲稱,「耶穌在少年時期已經開始了他與反對者的鬥爭,最後他的敵手不得不屈服。」
12.耶穌後來跟宗教領袖的辯論導致什麼結果?
12 他們的確不得不屈服!若干年後,耶穌以反問的方法擊敗了法利賽人,以致「從那日以後,也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馬太福音22:41-46)撒都該人則在復活的問題上變得同樣啞口無言,「以後他們不敢再問他什麼。」(路加福音20:27-40)文士的遭遇也好不了多少。他們當中有一個人跟耶穌辯駁了一番之後,「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馬可福音12:28-34。
13.什麼使聖殿裡發生的事在耶穌的一生中深具意義?這進一步顯示耶穌清楚知道什麼事?
13 為什麼聖經從耶穌的少年時期只揀出這件牽涉到他在聖殿裡跟教師辯論的事來報導呢?因為這是耶穌一生的一個轉捩點。他在大約12歲的時候成為猶太人所謂的「誡命之子」,從此有義務要遵守律法的所有規定。馬利亞向耶穌埋怨他使父母大為擔憂,當時耶穌的答覆顯示他很可能已知道自己以神奇的方式誕生以及他會是未來的彌賽亞。這從他直接將上帝稱為他的父親一事足以見之:「為什麼找我呢?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的家裡麼?」可附帶一提的是,這是聖經記載裡耶穌所說的第一句話;這段話顯示耶穌清楚知道耶和華為了什麼目的將他差到地上來。因此,這整件事其實含有重大的意義。——路加福音2:48,49,《新譯》。
耶穌深愛和了解兒童
14.耶穌年輕時在聖殿裡所做的事可以使年輕人學得什麼饒有趣味的教訓?
14 這段記載應當特別令年輕人感到興奮。記載顯示耶穌在逐漸長大之際,必然很努力研讀。這位年僅12歲的「誡命之子」所表現的智慧令聖殿裡的律法師大感驚奇。可是耶穌仍然在木匠店裡跟約瑟一同工作,並且繼續「順從」他和馬利亞;「上帝和人對他的喜愛,都不斷增長。」——路加福音2:51,52,《新譯》。
15.耶穌在地上從事服事職務時怎樣對年輕人十分支持?這對今日的年輕人有什麼意義?
15 耶穌在地上從事服事職務時對年輕人十分支持:「祭司長和經學家看見耶穌所行的奇事,又看見小孩子在殿中喊叫『「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就很忿怒,對耶穌說:『你聽見他們說什麼嗎?』耶穌說:『我聽見了。「你從小孩和嬰兒的口中,得著了讚美。」這話你們沒有念過麼?』」(馬太福音21:15,16,《新譯》;詩篇8:2)今日有數以十萬計的年輕人對上帝緊守忠誠和努力讚美他,有些甚至不惜為此犧牲他們的生命;耶穌無疑也全力支持他們!
16.(甲)耶穌有一次叫一個小孩子站在使徒當中,藉此提出什麼教訓?(乙)在耶穌一生的什麼重大關頭,他仍然撥出時間跟小孩子一起?
16 有一次使徒們為了誰是最大的問題發生爭論,耶穌對他們12個人說:「『誰想為首,就該作眾人中最末的一個,作眾人的僕人。』於是拉過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把他抱起來,對他們說:『凡因我的名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而是接待那差我來的。』」(馬可福音9:35-37,《新譯》)此外,他最後一次前往耶路撒冷,準備面對極大的痛苦和死亡時,他仍然撥出時間跟小孩子一起:「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上帝的國是屬於這樣的人的。」「於是耶穌把小孩子抱起來,為他們按手祝福。」——馬可福音10:13-16,《新譯》。
17.為什麼對耶穌來說,親近小孩子是一件易事?關於他,小孩子必然記得什麼?
17 耶穌深知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作小孩是什麼滋味。他曾跟成年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順從他們,同時也體驗過受他們愛護的那種溫暖、安全的感覺。孩子們,耶穌也是你們的朋友。他曾為你們犧牲生命;你們只要服從他的吩咐,就能夠永遠活下去。——約翰福音15:13,14。
18.特別在遭受壓力或經歷危險的時候,我們應當把什麼令人雀躍鼓舞的思想緊記在心?
18 照耶穌的吩咐去做並不像看來那麼難。年輕人,耶穌樂意隨時幫助你和其他任何人,正如我們在馬太福音11:28-30讀到:「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或譯「與我同負我的軛」,《新世》腳注],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請想想,只要你努力事奉耶和華,耶穌就會在你一生的路途上與你同行,使你的軛容易負起,使你的擔子輕省。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都是個令人雀躍鼓舞的思想!
19.關於耶穌的教導方式,我們可以不時將什麼問題檢討一下?
19 檢討過耶穌所用的一些教導方法之後,我們發現自己正以他的方式從事教導嗎?每逢我們見到身體有病或靈性飢渴的人,我們有受惻隱之心所感動,盡力加以援手嗎?我們教導別人的時候,所講的是上帝的話語嗎?抑或我們像法利賽人一樣,所講的是自己的主張?我們有留意觀察周遭的日常事物,看看有什麼東西能夠澄清、幫助人想像、體會和加強對屬靈真理的了解嗎?如果由於環境的緣故,我們在應用律則方面作出讓步會是較仁愛、慈悲的做法,我們會避免嚴格地墨守某些規條嗎?兒童又如何?我們像耶穌一樣對他們表現溫柔的關注和慈愛嗎?你鼓勵兒女像耶穌童年一樣努力研讀嗎?你像耶穌一樣行事果敢堅定,但卻宅心仁厚、樂於接納悔改的人,好像母雞將小雞聚集在翅膀下一般嗎?——馬太福音23:37。
20.當我們努力事奉上帝之際,我們能夠從什麼可喜的思想獲得很大安慰?
20 如果我們盡力以耶穌的方式教導人,他就必然會讓我們『跟他一同負起他的軛』。——馬太福音11:28-30。
[腳注]
a 當然,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耶穌會對較他年長的人,特別是年高之輩和祭司,表現適當的尊重。——可參閱利未記19:32;使徒行傳23:2-5。
你還記得嗎?
◻ 群眾為什麼蜂擁到耶穌那裡?
◻ 為什麼有時耶穌在某些律則上讓步?
◻ 我們從耶穌在聖殿裡向教師們發問一事獲知什麼?
◻ 我們能夠從耶穌與兒童的關係學得什麼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