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鄰人的心為什麼冷卻了?
無數人感到抑鬱沮喪、驚恐絕望。一個婦人哀嘆說:「我常常獨自一人,十分孤單,除了自己以外,就沒有其他傾訴的對象了。」願意扶危濟急、雪中送炭的人實在寥寥無幾。
一個退休女商人說:「一天晚上,住在我同一層樓的一個寡婦敲我的門,說她很寂寞。我用有禮貌卻又決絕的語氣告訴她我很忙。她說很抱歉打擾了我,然後就離去了。」
女商人又說:「我既然打發那個寡婦走了,免得她煩著我,就不禁沾沾自喜。第二天晚上,有朋友打電話給我,說在我所住的樓宇有一個女人於早一個晚上自殺死了,還問我認識不認識她。也許你已猜中了——自殺的就是那個敲門的女人。」事後女商人說自己學了一個「痛苦的教訓」。
眾所周知,嬰兒得不著愛就可能會夭折,老年人也可以由於得不著關懷而死去。一個人見人愛的15歲少女在遺書裡寫道:「人要是得著愛就不會寂寞。」
近年的悲劇
幾年前,《新聞週刊》就種族仇恨的問題評論說:「『要恨鄰人』似乎是今年的格言。」前南斯拉夫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爆發衝突期間,逾一百萬人被迫逃離家園,幾萬人被殺。這個悲劇是誰促成的呢?一個逃離家鄉的女孩悲嘆說:「就是我們的鄰人,這些人都是我們認識的。」
魯甘達村曾有3000個分屬胡圖族和圖西族的居民,論到這群居民,一個婦人說:「我們以往都相處得很好。」《紐約時報》報導:「這條村子的情況可說是盧旺達的縮影:胡圖族人和圖西族人彼此融洽相處、互相通婚,管他是胡圖族人,還是圖西族人,大家都不分你我。後來,情勢突然改變,……爆發了大屠殺。」
在以色列,情形也類似。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雖然毗鄰而居,但許多人卻互相仇視。事實上,在整個20世紀,北愛爾蘭、印度和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和印尼、美國境內的不同種族——不錯,世界的每個角落,彼此仇恨的情形屢見不鮮。
關於種族或宗教的仇恨事例確實不勝枚舉。在歷史上,世界從沒有像今天這麼缺乏愛心。
誰之過?
仇恨跟愛心一樣,都是通過學習而來的。一首流行歌透露兒童怎樣學習到仇恨:「學習太晚悔恨遲/學習當趁童年時/家族對頭我亦仇。」今天,人尤其容易習染到仇恨的情緒。教會在教導信徒學習愛方面簡直一敗塗地。
法國的《世界報》問道:「在布隆迪和盧旺達,圖西族人和胡圖族人互相仇殺,他們不都是受到同一批基督教傳教士薰陶嗎?不都上同一宗教的教堂嗎?諸如此類的問題,人怎能不去想?」據《全國天主教報導》指出,盧旺達「有七成國民是天主教徒」。
本世紀初,東歐有多個國家採納無神論的共產主義。為什麼呢?196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一間神學院的院長說:「是我們,就是我們這些基督徒,該為共產主義猖獗而負責。……別忘記不少共產黨員也一度是基督徒。他們要是不相信有一位公正的上帝,這是誰的過錯呢?」
請想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教會的情況。論到這場大戰,英國陸軍准將弗蘭克·克羅澤說:「基督教國屬下教會是我們手上最嗜血的劊子手,而且也很聽話、很賣命。」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紐約時報》報導:「在以往,各地的天主教會差不多總是支持他們所屬國家的戰爭,祝福軍隊,又為勝利而祈禱;可是,另一個國家的主教卻為相反的結果而公開祈禱。」
然而,耶穌基督在凡事上都表現愛心,使徒保羅也寫道:「上帝已經教導你們怎樣彼此相愛。」(帖撒羅尼迦前書4:9)溫哥華《太陽報》的一個記者寫道:「真正的基督徒都是耶穌基督主內的弟兄姊妹。……他們永不該蓄意彼此傷害。」
由此可見,現今世人愛心冷卻,教會必須為此負上沉重的責任。《今日印度》的一篇文章寫道:「不少令人髮指的罪行都是假宗教之名進行的。」然而,現今世代這麼缺乏愛心、人情紙薄,還有一個基本的原因。
愛心冷卻的因由
創造主向我們透露愛心冷卻的因由。他的話語聖經把我們這個時代稱為「最後的日子」。聖經預告,在這個時期裡,人會「毫無親情」。聖經把這個「難以應付的兇險時代」也稱為「事物制度的末期」。論到這個時期,耶穌基督預言「大多數人的愛心都會冷卻下來」。——提摩太後書3:1-5;馬太福音24:3,12。
因此,現今世人缺乏愛心,其實是我們正生活在世界末期裡的一個明證。令人欣慰的是,這也意味著這個不敬神的人類世界快將消逝,取而代之的卻是一個彌漫著愛的正義新世界。——馬太福音24:3-14;彼得後書3:7,13。
然而,這場改變可信嗎?我們真的能夠生活在一個人人彼此相愛、和平共處的世界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