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付驚恐發作
羅伯特安坐辦公室裡,忽然間,他的心臟跳得很厲害,額上汗流如雨,他連忙挺腰而坐。羅伯特認為自己必然是心臟病發作了!他立即打電話求救。「我身體很不妥啊,」他喘著氣說,「我快要昏倒了!」
這是羅伯特首次感到莫名的驚恐,可惜並不是最後的一次。他後來再次出現同樣的驚恐感覺,一次在餐館,另一次在購物商場。他甚至在探訪朋友時也會突然驚慌起來。不久,家裡就成了羅伯特惟一感到「安全」的地方。他漸漸變得抑鬱寡歡,並且承認說,「我甚至想過自殺。」
六個月後,羅伯特偶然在報章上讀到一篇文章,內容談及驚恐發作和廣場恐懼症。這些資料挽回了他的性命。
因何驚恐?
驚恐是身體對於危險情勢的正常反應。假設你正橫過公路,突然間,一輛汽車高速向你駛過來,這時,身體的即時反應和體內化學上的改變有助你閃避汽車,以保安全。
現在你可以想像自己有同樣的驚恐感覺,但沒有明顯的因由。里德·威爾遜博士說:「當驚恐騙倒腦部,使腦部誤以為大難臨頭,驚恐的感覺就會產生。假設你正站在雜貨店裡的通道上,沒有犯著別人。突然間,『噼啪』一聲,身體的『緊急開關』給按著了。『緊急警報!身體所有系統準備作戰!』」
惟有親身經歷過這種身體現象的人才能完全了解這種強烈感覺。《美國健康》雜誌把這種現象形容為「腎上腺素高漲,驚擾身體達五分鐘,或是一小時,甚或整天,然後這種感覺突然間又神奇地消失了,就像來時一般突然;最後使你軟弱無力、疲倦不堪,你擔心這種現象會再次出現」。
驚恐的根由
驚恐發作通常在人的青壯年時期開始,患者多屬女性。成因是什麼?答案尚未完全確定。有說患者腦部的邊緣系統由於失常,導致患者在生理上預先作出反應。許多人認為這種病症可以是從遺傳而來;另一些人則認為某些因素使患者大感緊張,導致腦部的化學物質發生改變。
有時這種突然而來的驚恐是由某些痛苦的回憶觸發起的,例如戰爭、強姦或童年時受到淫辱。據一項調查顯示,亂倫受害者患上驚恐發作的機會是一般人的13倍。誠然,驚恐發作及有關徵狀本身已是個徹頭徹尾的難題,然而,它們可能也是作家休·布盧姆所描述的「車輪的輻條,但輪軸卻是亂倫」。
當然,並非所有驚恐發作都是由創傷引起的。可是,韋恩·克里斯伯格醫生指出,如果驚恐發作是由創傷引起的話,「只是醫治創傷的後遺症,而非治愈創傷本身,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情形就像人單靠服用止咳藥水去醫治肺炎一樣。」
驚恐發作可以治愈嗎?
驚恐發作是可以受到控制的。許多患者由於害怕驚恐的感覺再次出現,於是把自己的活動囿限在家裡。可是,有一種療法是讓患者暴露在若干環境下,這種療法對他們也有幫助。接受這種療法的病人必須置身於某些他恐懼的環境下,然後他們受到幫助繼續留在這種環境中,直至恐懼的感覺逐漸減弱為止。然而,患者如果同時患有心臟病、哮喘、消化性潰瘍、結腸炎,或類似的病症,他應當事先請教醫生,然後才嘗試接受這種療法。
鬆弛法有助於減輕憂慮的感覺。a關於這些療法,請參考題名為「保持冷靜的技巧」的附框。然而,不要等待驚恐的感覺出現時才採用這些療法。反之,患者最好在憂慮程度較低的時候就加以練習。這樣,當患者對於這些技巧已相當熟練時,他們就能夠減輕,甚或預防恐懼的感覺。
完美主義者和自卑的人最容易有驚恐發作出現。一位患者說,「在我深感憂慮的時候,消極先生就操縱我的生活。我告訴自己,由於我感到憂慮,所以比不上別人,也不能討人喜歡。」人如果逆轉自己這種態度,就可以減輕憂慮。憂慮足以導致驚恐。b
患者如果把憂慮向一位自己信任的朋友傾訴,這會是大有幫助的。藉著將難題說出來,患者能夠辨明什麼難題是他必須忍耐的,以及什麼難題是可以解決的。在這方面,千萬不要忽略禱告的價值。詩篇55:22說:「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你;他永不叫義人動搖。」
誘發驚恐的原因許多時不是一個如山的大難題,而是由許多細小、看來無關重要的憂慮累積所致。情況就像有太多獨立的電器用品在同一個電路上使用時,保險絲就會熔斷一樣。應付方法之一是,試把每個難題分別寫在一張卡片上,然後按難題的棘手程度排好先後次序,較容易解決的難題可以放在前面。你每次只需處理一個難題就可以了。試寫下你怎樣害怕和逃避這些難題,然後怎樣能夠正視和加以解決。
有些患者服用醫生所開的鎮靜劑或抗抑鬱藥。可是,當事人必須三思。顧問梅爾文·格林說,「我並不認為單靠藥物就可以解決問題。藥物只能作輔助用途,但患者必須繼續找尋真正的解決方法。……藥物可能讓你生活得較為正常,這樣,你就有機會找尋其他解決廣場恐懼症成因的方法,並且設法使自己康復過來。」
靈性上的問題?
布蓮達說,「我最初認為基督徒不應當受到憂慮所困擾,因為耶穌曾說『不要憂慮』。所以,我總認為自己必定是依賴上帝不夠了。」然而,耶穌在馬太福音6:34的話顯示,他所討論的並不是驚恐發作。反之,他正強調專注物質需要過於靈性需要的危險。
不錯,甚至把屬靈事物置於首位的人也可能會受到這種徵狀折磨。以下來自芬蘭一位婦人的經驗便足以表明這點。
「我和同伴都是耶和華見證人。有一次,我們一起從事逐戶傳道時,突然間,我感到很眩暈,無法清晰地思想。眼前的景物好像不大真實似的,我很擔心自己會失足跌倒。當我們來到第二家住戶時,我的思想非常混亂,完全無法跟住戶交談。
「這個可怕的經歷在1970年發生。可是,這只是一連串苦頭的第一個而已。在隨後的二十年,這種突發的怪異感覺不時都會出現,令我非常苦惱。許多時我發覺自己的思想很混亂,很難清晰地思想。我感到頭昏昏的,心跳得很厲害。不但這樣,我說話時總會結結巴巴的,有時甚至突然忘記自己要說些什麼。
「我以往是個朝氣勃勃的耶和華見證人,是個喜樂的年輕全時傳道員。我多麼喜歡幫助人明白聖經!可是,這些怪異的身體現象經常折磨我。我想,『我有什麼不妥嗎?』我接受過一位神經病學家的診斷,他說我患了顳癲癇。在接著的十年期間,我一直服用他開給我的藥物。可是,療效仍然不大。結果,我認為自己的病不會痊愈,只好接受現實,忍耐下去。
「後來我發覺自己所患的不是顳癲癇,故此所服用的藥物並沒有什麼效用。甚至平時走路也變得極其吃力。我很擔心在路上會遇到任何人。我費盡所有氣力去參加基督徒聚會。我坐下來時就汗流浹背,頭昏眼花的,只好用手按著太陽穴,心也砰砰地猛跳,腦海一片空白。有時我全身的肌肉很緊張,甚至痙攣。有一次,我還以為自己必定會死哩。
「可是,我仍然能夠從事傳道工作,雖然繼續下去看來的確是沒有可能。傳道工作幫助我保持堅忍。主持聖經研究有時也相當艱難,我不得不讓我的傳道同伴代我主持下去。不錯,傳道教人是一件群策群力的工作,最終會由上帝繼續使其生長。(哥林多前書3:6,7)雖然聖經老師能力有限,綿羊般的人也會願意聆聽,對好消息有良好反應。
「1991年3月,一天,我丈夫給我看一本冊子,內容跟驚恐發作有關。它論到的徵狀跟我的非常相似!我於是閱讀更多有關這種身體紊亂現象的資料,還出席一些講座,並且去看專科醫生。二十年後,我終於知道自己的難題,同時逐漸康復過來!
「大部分驚恐發作患者都可以通過正確的療法而獲得幫助。富同情心的朋友對患者也起支持作用。富辨識力的友伴不會雪上加霜,埋怨驚恐發作患者不合群,反之,他們意識到患者並不是故意與眾寡合的。——請參看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回顧過去的20年,我能夠毫無間斷地繼續留在全時服務的崗位上令我非常快慰。從事這項工作實在是個莫大的福分,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我意識到有些人像以巴弗提一樣,由於健康難題而放棄一些服務特權。可是,耶和華並沒有對他們感到失望。上帝不會期望人付出超過他們在合理範圍內所能付出的。
「應付這種身體紊亂現象使我學會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並且幫助我對那些能力有限的人表現同情。但最重要的,就是這幫助我跟耶和華的關係更親密。在過去的痛苦歲月裡,耶和華屢屢表明,他是我力量和安慰的真正來源。」
[腳注]
a 基督徒必須提防一些涉及催眠或自我催眠的療法。然而,至於某些視覺或沉思方面的鍛鍊,接受療法的人顯然並沒有讓自己的思想變成空白一片,或讓別人控制自己的思想。患者是否接受這些療法純屬個人決定。——加拉太書6:5。
b 關於怎樣逆轉消極的思想,請參看《儆醒!》1993年4月8日刊,第3-9頁,以及1987年10月22日刊(英語版),第7-16頁。
[第22頁的附欄]
保持冷靜的技巧
呼吸冷靜。人驚恐時通常都會過度呼吸。為了放鬆呼吸,你可以嘗試以下練習:讓身體俯臥。吸氣時從1數至6,呼氣時也從1數至6。接著,坐下來做同樣的深呼吸。然後站起來,也做同樣的深呼吸。要從橫隔膜的位置深深地呼吸,並且要每天練習,直至掌握自如為止。有些人還一邊做這個練習,一邊想像自己周圍有美麗的環境,這個方法很有幫助。
思想冷靜。『我昏倒了怎麼辦?』『身邊沒有人可以幫助,我怎麼好?』『我的心臟如果停止跳動了又怎樣?』想起災難性的事件只會誘發驚恐。這樣的思想通常跟未來的災難,或過去的驚恐有關,因此,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目前的情況。艾倫·戈爾茨坦醫生說,「把焦點集中在現在的環境能夠起即時的鎮靜作用。」有些人建議你在手腕箍上一條橡皮筋,這樣,當災難性的思想萌生時,你可以彈響橡皮筋,然後告訴自己:「不要再想了!」要在焦慮升級至驚恐之前,就要打擾這種感覺。
反應冷靜。要是你實際感到驚恐,不要試圖消除這種感覺。它只是一種感覺,而感覺是不會傷害你的。假設你正在海邊觀看海浪。波濤升起,升至頂峰,然後又消散。驚恐的感覺也有同樣的模式。與其逆水行舟,不如順水推舟。這種驚恐的感覺將會成為過去。這種感覺過了以後,不要反應過度,也不要過度分析。它已成為過去,就像一個噴嚏,或是一陣頭痛,已經成為過去。
驚恐就像個惡霸,你如果激怒他,他就攻擊你;因此,不要惹上他,他自會離去。里德·威爾遜博士解釋,保持冷靜的技巧「並不是設計成讓你可以即時『對抗』或『消除』恐慌;反之,當恐慌侵擾你的時候,這些技巧有助你消磨那段時間」。
[第23頁的附欄]
廣場恐懼症——對恐懼感到恐懼
許多有驚恐發作的人逐漸也患上廣場恐懼症。雖然廣場恐懼症被界定為對於公共場所感到恐懼,可是,較正確的說法是:對恐懼感到恐懼。廣場恐懼症患者非常害怕那些他們曾在那裡感到恐懼的地方,因此,他們會避免再次前往所有這些地方。不久,他們只剩得一個「安全」的地方,通常是家裡。
作家梅爾文·格林說,「假如你步出家門,突然間,一名大漢不知怎的出現在你跟前,還無緣無故地舉起球棒,向你的頭打去。你嚇得連忙跑回家裡。你驚魂稍定,於是從門縫向外窺視,一切看來正常。你於是再次走下小徑。那人突然出現,再次用球棒襲擊你。你於是再次跑回房子,以確保安全。你從後門往外觀看,……他在那裡。你從窗戶向外張望,……他在那裡。你知道如果離開房子,準會再次挨揍。問題是:你會踏出房子嗎?」
不少廣場恐懼症患者把自己的感覺跟上述例子相比,並且感到自己的情況無望。然而,艾倫·戈爾茨坦醫生提出這樣的保證:「這個難題並不是你獨有的。……你是能夠幫助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