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耶穌的奇跡學到教訓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這宗事件促使耶穌施行了第一個奇跡。——約翰福音2:1-3。
這樣瑣碎的難題何以要驚動耶穌呢?一位聖經學者解釋說:「在東方人的社會裡,殷勤款客是神聖的職責。……尤其在婚宴中,真正好客的主人會為客人預備大量飲食。如果席間食物或飲料不夠供應,主人家和年輕的新婚夫婦就會顏面盡失了。」
因此耶穌採取行動。他看見主人「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個石頭水缸擺在那裡」。猶太人習慣在吃飯前行潔淨禮,為了這個緣故,主人為來賓預備了大量清水。耶穌吩咐用人說:「把水缸裝滿了水」。耶穌並非筵席總管,但他的命令卻是直截了當和具有權威的。聖經記載說:「管筵席的嘗出那水已變成了酒。」——約翰福音2:6-9,《呂譯》;馬可福音7:3。
看來奇怪,像婚宴這樣普通的場合竟會是耶穌施行第一個奇跡的地方。可是這宗事件卻使我們對耶穌的認識大增。耶穌是個獨身男子,他在後來的不同場合曾向門徒談及獨身的好處。(馬太福音19:12)然而,他既出席婚宴,這足以表明他並不反對人結婚。他懷有平衡的看法,將婚姻安排視為上帝所尊榮的事而予以支持。——可參閱希伯來書13:4。
耶穌並不像後來教會畫家所描繪一般是個鬱鬱寡歡的苦行者。他顯然喜歡與人來往,也不反對社交活動。(可參看路加福音5:29。)因此耶穌的行動為他的跟從者立下先模。他以身作則表明,基督徒毋須不必要地岸然道貌,不苟言笑,彷彿做義人就要毫無歡樂似的。與此相反,後來聖經吩咐基督徒:「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4:4)今日基督徒留意避免在娛樂方面失去控制。他們的喜樂來自事奉上帝。可是,他們像耶穌一樣,也偶爾安排時間作社交往來。
我們也從這件事看出,耶穌是個富人情味的人。他沒有義務要施行奇跡,也沒有任何與此有關的預言需要他去應驗。顯然,鑑於他母親的關注,以及這對新人所面對的窘境——耶穌顧及他們的感覺,希望他們不致感到尷尬——耶穌主動施行了這個奇跡。這件事豈不令你深信基督真正關心你,甚至在一些十分平常的事上亦然?——可參看希伯來書4:14-16。
既然每口缸「可以盛兩三桶水」,耶穌所行的奇跡把差不多390公升的水變成了酒!(約翰福音2:6)為什麼要這樣多?耶穌並非鼓勵人醉酒,因為醉酒是上帝所譴責的。(以弗所書5:18)相反,他表現了與上帝相若的慷慨精神。葡萄酒是當時很普遍的飲料,所以即使剩下一些,也可以在其他時候享用。——可參看馬太福音14:14-20;15:32-37。
早期基督徒效法耶穌的慷慨精神。(可參看使徒行傳4:34,35。)同樣,今日耶和華的子民也受到鼓勵要「常常給予人」。(路加福音6:38,《新世》)然而,耶穌施行的第一個奇跡也含有預言性的意義。它指向未來某個時候,上帝會慷慨地「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並澄清的陳酒,設擺筵席」。他會徹底終止飢餓。——以賽亞書25:6。
耶穌也施行了許多醫治身體疾病的奇跡,這些奇跡具有什麼含意呢?我們可以從這些奇跡學到什麼?
在安息日行善
「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耶穌對一個臥病38年的人說了這一段話。福音的記載接著說:「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令人大感意外的是,當時並非人人都為這件事感到高興。記載說:「猶太人逼迫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做了這事。」——約翰福音5:1-9,16。
安息日的原意是要讓人人都在這個日子獲得休息和安舒。(出埃及記20:8-11)可是,到了耶穌的日子,安息日已演變成一大堆令人不勝負荷的規條。學者艾爾弗·埃德希曼論及《塔木德經》裡有關安息日律法的冗長部分,說:「各項目都經過慎重的討論而被視為具有宗教重要性。任何有理智的學者都不會認真考慮這些事項。」(《彌賽亞耶穌的一生和年代》)這些繁瑣、武斷的條文泰半全不顧及人的感覺,但卻幾乎支配猶太人生活的每一方面。猶太的律法師把遵守這些條文視為生死攸關的大事。一項安息日的條文規定:「如果房子塌下壓住一個人,沒有人確定他是否在瓦礫中,也不知道他是外邦人還是以色列人,他們可以清除壓住他的瓦礫。如果發現他仍然活著,他們可以進一步清除壓住他的瓦礫;如果[他]已經死去,就可以置諸不理。」——《密西拿》,容馬8:7,赫伯特·丹比譯。
耶穌對於這種在律法上拘泥小節的態度有什麼看法呢?有一次猶太人指責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他回應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約翰福音5:17)當時耶穌所做的並不是以利己為目的的世俗工作。相反,他所做的是遵行上帝旨意的工作。正如律法准許利未人在安息日從事神聖的服務,耶穌在安息日執行上帝委派給他的彌賽亞職務也是適當的;這並沒有違反上帝的律法。——馬太福音12:5。
同時,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一事也顯示出猶太的文士和法利賽人都「行義過分」;他們的想法僵硬死板、缺乏平衡。(傳道書7:16)顯然,上帝絕沒有限定人只能在週中某些日子行善。他也沒有打算使安息日變成毫無意義的例行慣例。耶穌在馬可福音2:27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耶穌深愛人,他絕不喜歡不合情理的規條。
因此,今日的基督徒最好不要過度嚴格死板、墨守規條。在會眾裡操有權柄的弟兄務要避免將太多人為的規條加諸別人身上。耶穌的榜樣同時激勵我們要找機會向人行善。例如,基督徒不應當認為,自己只需在正式從事逐戶傳道時或在講台上才與別人分享聖經的真理。使徒彼得說,基督徒應當「常常 作好準備,去回答那些問你們為什麼懷有盼望的人」。(彼得前書3:15,《新譯》)行善是沒有時間限制的。
在表現憐憫方面的教訓
耶穌施行的另一個奇跡載於路加福音7:11-17。根據這項記載,耶穌「往一座城去,這城名叫拿因,他的門徒和極多的人與他同行」。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在現代阿拉伯人所住的拿因村的東南面看見一些墓地。耶穌「將近城門」,看見一群嘈雜的民眾。「有一個死人被抬出來。這人是他母親獨生的兒子;他母親又是寡婦。有城裡的許多人同著寡婦送殯。」H.B.特里斯特拉姆評論說,自古以來「葬禮的形式並沒有多大改變」。他補充說:「我看過一些女子由職業送喪婦率領,走在棺材前面;她們張開雙臂,猛扯頭髮,作出最狂野的哀慟表情,並尖聲呼喊死者的名字。」——《聖經地區的東方習俗》。
在喧嚷的送葬行列中有個悲痛欲絕的寡婦。由於她已失去丈夫,正如作家赫伯特·洛克耶說,她把兒子視為「老年歲月的杖,寂寞日子的安慰,家庭的支柱。既失去這惟一的兒子,她連最後剩下的倚靠都沒有了。」(《聖經記載的所有奇跡》)耶穌對寡婦的遭遇有什麼反應呢?路加辭情並茂地報導說:「主看見那寡婦,就[動了慈心],對她說:『不要哭!』」譯作「動了慈心」的希臘文字詞的實際意思是「腸」;這句話的意思是「內心深受感動」(《瓦因新舊約語詞詮釋詞典》),不錯,耶穌的內心深處都受到感動。
當時耶穌自己的母親很可能已是寡婦,因此他知道,繼父約瑟去世時,他母親感到多麼悲痛。(可參看約翰福音19:25-27。)當時寡婦無需央求耶穌,因為耶穌主動地「[上前]按著槓」。雖然在摩西律法之下,觸摸死屍會使人變成不潔,耶穌並沒有介意。(民數記19:11)藉著施行奇跡的力量,耶穌能夠把不潔的根源除去!「耶穌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那死人就坐起,並且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他母親。」
關於表現憐憫,這項記載含有多麼感人的教訓!基督徒不應效法『末世日子』一般人那種毫無愛心、冷酷無情的態度。(提摩太後書3:1-5)相反,彼得前書3:8勸勉我們:「最後,你們大家都要思想相同,表現關切情誼,懷有弟兄感情,存有溫厚憐憫之心。」(《新世》)我們所認識的人若遭遇親者去世,或家人患上嚴重疾病,縱使我們不能使死者復生,也不能使病者康復,但我們能夠向人提出實際的幫助和安慰,也許僅是在場與他們一同哭泣,已能對別人大有幫助了。——羅馬書12:15。
耶穌施行的這個復活奇跡同時指向未來,屆時「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的聲音,就出來」!(約翰福音5:28,29)在普世各地,痛失親者的人會親自體驗到耶穌的憐憫;屆時他們死去的父母、兒女和朋友都會從墳墓裡出來與他們重聚!
從奇跡學得的教訓
顯然,耶穌施行奇跡不是僅為了表現自己的能力。這些奇跡都榮耀上帝,從而為基督徒立下模式,因為聖經敦促基督徒要『榮耀上帝』。(羅馬書15:6)這些奇跡鼓勵人行善,對人表現慷慨和憐憫。更重要的是,這些奇跡是個預觀,幫助我們看出基督在他的千年統治期間會為人類成就些什麼事。
耶穌在地上時僅在範圍狹小的地區裡施行奇跡。(馬太福音15:24)身為榮耀的君王,他所管轄的領域會遍及全球!(詩篇72:8)當日耶穌用奇跡醫好和復活的人最後都一一死去。但在他的屬天王國治下,罪和死亡會被徹底鏟除,人類會有機會得享永生。(羅馬書6:23;啟示錄21:3,4)不錯,耶穌的奇跡指向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耶和華見證人已幫助成千上萬的人懷有真正的希望,得以成為王國的臣民。直至這個時候來到,耶穌施行的奇跡幫助我們看出,不久將會有些多麼奇妙的大事發生!
[第7頁的圖片]
耶穌將水變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