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偉大的導師加深我們對造物主的認識
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的人民「正在期待」某件事情發生。期待什麼呢?他們都在期待上帝在多個世紀前,通過先知所預告的「基督」(即「彌賽亞」或「受膏君」)來臨。當時的人堅信,聖經是在上帝指引之下寫成的,含有不少關於未來的預言。其中一個記載在但以理書裡的預言透露,彌賽亞會在他們那個世紀的初期來臨。——路加福音3:15;但以理書9:24-26。
可是,他們需要在這件事上小心謹慎,因為有些騙子會起來,聲稱自己是彌賽亞。(馬太福音24:5)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提及其中幾個:杜達曾率領跟從者到約旦河,聲稱河水會分開;一個來自埃及的男子把人帶到橄欖山,斷言他能夠使耶路撒冷的城牆倒塌;在施政官非斯都的日子,有個騙子聲稱自己可以救人脫離苦難。——參閱使徒行傳5:36;21:38。
當時有一群人卻與上述受騙的人截然不同;這群人稱為「基督徒」,他們一致承認拿撒勒人耶穌是偉大的導師和真正的彌賽亞。(使徒行傳11:26;馬可福音10:47)耶穌絕不是冒充彌賽亞的騙子。他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自己的身分;此外,四卷稱為福音書的歷史記載,a也有力地證實了這件事。例如,猶太人知道彌賽亞會在伯利恆出生,出於大衛的家系,並且有能力施行奇跡。耶穌應驗了這一切預言,甚至反對者也不得不承認這件事。不錯,耶穌的確符合聖經就彌賽亞所定的一切條件。——馬太福音2:3-6;22:41-45;約翰福音7:31,42。
很多人由於目睹耶穌所行的奇事,聽過他的雋語箴言,賞識他的真知灼見,於是深信他就是彌賽亞。在耶穌執行服事職務期間(公元29-33年),不斷有更多證據表明,他就是真正的彌賽亞。事實上,他的言行表明,他不僅是彌賽亞這麼簡單。一個知道實情的門徒指出:「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b——約翰福音20:31。
由於耶穌跟上帝的關係十分親密,他能夠清楚說明造物主是怎樣的。(路加福音10:22;約翰福音1:18)耶穌透露,他跟天父的親密交往開始於天上;他曾在天上跟上帝合力造出萬物來,包括生物和無生命的東西在內。——約翰福音3:13;6:38;8:23,42;13:3;歌羅西書1:15,16。
聖經說,上帝把他的兒子從靈界轉移到地上來,成為「人的模樣」。(腓立比書2:5-8)事情確實有點異乎尋常,但這樣的事可能發生嗎?科學家證實,有些天然的元素,例如鈾,可以轉變為另一種元素;他們甚至能夠算出質量轉變為能的數學公式(E=mc2)。既然這樣,聖經說一個靈體受造物被轉移到地上來,成為人而在地上生活,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懷疑呢?
我們可以舉另一個例子去說明這件事。請想想,有些醫生運用體外受精的方法使嬰兒誕生。他們把在「試管」裡孕育的生命,轉移到某個女子體內,後來誕生為嬰孩。在耶穌的事例上,聖經告訴我們,憑著「至高者的力量」,耶穌的生命被轉移到一個名叫馬利亞的處女體內。馬利亞是大衛的後人,因此耶穌也是大衛的後代,能夠永遠繼承上帝應許賜給大衛的彌賽亞王國。——路加福音1:26-38;3:23-38;馬太福音1:23。
由於耶穌具有造物主的形像,跟天父的關係十分親密,他能夠說:「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親。」(約翰福音14:9)他也說:「沒有人知道父親是誰,只有兒子和兒子所願意啟示的人知道。」(路加福音10:22)因此,我們一旦認識耶穌的教訓,知道他在地上所做的事,我們就能更清楚看出造物主的個性和品格。地上有些人曾有幸跟耶穌來往,我們可以看看他們的經歷,藉此加深對造物主的認識。
一個撒馬利亞女子
一個撒馬利亞女子跟耶穌交談了一會兒後,不禁納罕:「莫非這就是基督?」(約翰福音4:29)她甚至鼓勵鄰近敘加城的居民去見耶穌。究竟什麼感動她接受耶穌為彌賽亞呢?
當時耶穌正在路旁稍作休息;他在撒馬利亞塵土飛揚的山區步行了整個上午,覺得有點兒累了。耶穌雖然疲倦,卻樂於跟這個女子交談。他留意到女子對屬靈的事深感興趣,於是告訴她一些深奧的真理,指出人需要「用靈和真理來崇拜[父親]」。後來他更透露自己就是基督;這件事是他在以前從來沒有公開承認過的。——約翰福音4:3-26。
撒馬利亞女子覺得,她跟耶穌的這番對話深具意義。她以前信奉的宗教以基利心山為崇拜中心,信仰的基礎僅限於聖經的最先五卷書。猶太人瞧不起撒馬利亞人,不願跟他們來往,因為大部分撒馬利亞人都是由以色列十個部族和其他民族通婚後所生的後代。耶穌的態度卻跟一般猶太人的態度有如霄壤!他樂意教導這個撒馬利亞女子,即使他的使命是要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綿羊」那裡去。(馬太福音15:24)耶穌所做的事顯示,耶和華願意接受萬國中所有誠心正意的人。(列王紀上8:41-43)不錯,雖然今天世上瀰漫著狹隘的宗教仇視精神,耶穌跟耶和華卻絕不受這種偏見所影響。了解到這一點,我們無疑會樂於親近造物主和他的愛子。
耶穌甘願教導撒馬利亞女子,我們還可以從這件事學到另一個教訓。 當時這個女子正跟一個男子同居,男子卻不是她的丈夫。(約翰福音4:16-19)可是,耶穌並沒有因此就不屑跟她說話。你可以明白,這個女子一定很感激耶穌顧及她的尊嚴而以仁慈待她。她並不是惟一受到這種對待的人。有一次,猶太領袖(法利賽派的人)批評耶穌跟悔改的罪人一起吃飯,他回應說:「健康的人不需要醫師,生病的人才需要。『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犧牲。』你們去學習一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吧。我來不是要召正義的人,而是要召罪人。」(馬太福音9:10-13)這些人自知違反了上帝的律法或標準,他們為自己的罪深感痛苦;耶穌很樂於對這些人伸出援助之手。人即使由於以往所做的錯事而在現今經歷苦難,上帝和他的愛子仍會很樂於幫助他們。知道這件事令人多麼感動!——馬太福音11:28-30。c
我們也不該忘記,蒙耶穌溫言勸導的撒馬利亞人是個女子。為什麼這件事值得注意呢?當時猶太男子受到囑咐,他們應該避免在街上跟女子說話,甚至對自己的妻子說話也不該。猶太教的拉比認為女子不配領受深入的屬靈訓示,因為她們「頭腦膚淺」。有些宗教領袖說:「律法的訓言就算給燒毀了,也勝於傳給女人。」由於耶穌的門徒自小受這種思想影響,他們回來時「覺得奇怪,因為耶穌正跟一個女子講話」。(約翰福音4:27)可是這個記載——還有其他很多記載——足以說明,耶穌的想法跟他的天父完全一致;上帝創造了男女,賦予兩者同樣的尊嚴。——創世記2:18。
撒馬利亞女子跟耶穌談話之後,說服城裡的人也聆聽耶穌的教訓。許多人查考過事實之後,就相信了耶穌,說:「我們……知道這個人真是世界的拯救者。」(約翰福音4:39-42)既然我們是人類「世界」的一部分,耶穌對我們的未來也有極大影響。
一個漁夫的看法
現在讓我們通過耶穌兩個親密同伴的觀點去看看耶穌。他們是彼得和約翰,這兩個平凡的漁夫是耶穌的早期跟從者。(馬太福音4:13-22;約翰福音1:35-42)法利賽派的人覺得,這兩個人「沒有學問,不過是普通人」,跟一般「土地之民」(希伯來語安-哈阿雷茨)無異。法利賽派的人看不起這樣的人,因為他們不像拉比那樣受過高深的教育。(使徒行傳4:13;約翰福音7:49)當時許多這樣的人在宗教傳統的重擔下「勞勞碌碌、擔子沉重」,他們渴望在靈性上受到啟迪。巴黎大學神學院的查爾斯·吉內伯特教授論及這些人說:「他們全心歸向雅威[耶和華]。」耶穌絕沒有偏愛權貴,對卑微的平民不屑一顧。相反,他通過自己的教訓和待人方式,把天父向這些人顯示出來。——馬太福音11:25-28。
彼得曾親自體驗到耶穌對人關懷備至的態度。他跟從耶穌開始傳道之後不久,他的岳母害了熱病。耶穌來到彼得家裡,拉著他岳母的手,熱病就不藥而愈了!我們不知道耶穌用什麼方法醫好這個女子,正如今天的醫生也無法清楚解釋為什麼有些病會好過來。但是,當時這個女子的確退了燒。比知道耶穌醫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出耶穌努力醫病扶危,把他對人的憐憫表露無遺。他衷心渴望幫助別人,他的父親也一樣。(馬可福音1:29-31,40-43;6:34)彼得從他與耶穌的相處可以看出,造物主的確愛惜每個人;在造物主看來,人人都是值得他眷顧的。——彼得前書5:7。
後來有一次,耶穌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女院觀察群眾把錢放進寶庫的錢箱裡。有錢的人投下許多錢幣。耶穌觀察入微,看見一個窮寡婦投入兩個價值極小的錢幣。耶穌告訴彼得、約翰和其他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投進寶庫錢箱的,比所有人投進去的都多。因為他們所有人都是從盈餘中拿出來投進去,但這個女子是從匱乏中,把所有的一切……都投進去了。」——馬可福音12:41-44。
你可以看出,耶穌總是敏於留意別人的優點,並且很賞識每個人所付出的努力。你認為這件事對彼得和其他使徒有什麼影響呢?彼得從耶穌的榜樣看出耶和華具有怎樣的特質,因此他後來引用詩篇說:「耶和華的眼留意正義的人,他的耳傾聽他們的懇切祈求。」(彼得前書3:12;詩篇34:15,16)既然造物主和他的兒子留意到你的優點,樂意垂聽你的懇求,你難道不渴望親近他們嗎?
彼得跟從了耶穌兩年之後,確信耶穌就是彌賽亞。有一次耶穌問門徒說:「眾人說我是誰呢?」門徒的回答各有不同。然後他問他們說:「但你們呢?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充滿信心地回答說:「你是基督。」耶穌接著所做的事也許令你覺得奇怪。他「嚴嚴吩咐他們,不要把他的事告訴任何人」。(馬可福音8:27-30;9:30;馬太福音12:16)為什麼耶穌要這樣吩咐門徒呢?當時他就在門徒當中,因此他們有機會清楚認識他,但他卻不想別人只是根據道聽途說而作出結論。這不是很合理嗎?(約翰福音10:24-26)換句話說,造物主希望我們通過親自查考可信的證據來認識他。他希望我們所懷的信念是基於事實的。——使徒行傳17:27。
如你所料,雖然證據充分顯示耶穌是造物主所支持的,耶穌有些同胞卻不願接受他。許多人不是只關心自己的地位就是熱中政治,他們覺得這個誠懇卻卑微的彌賽亞根本不合他們心意。耶穌在他的傳道工作行將結束時感嘆說:「耶路撒冷,既殺掉預言者,又用石頭打死奉差到她這裡來的人——我多少次想把你的孩子聚集起來,……只是你們不肯。看啊!你們的『家』被捨棄,留給你們了。」(馬太福音23:37,38)上帝的旨意是要使萬國萬族得福;猶太國族所經歷的轉變,標誌著上帝在實現他的旨意方面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在此之後不久,彼得和其他三個使徒聽見耶穌說了一個詳細的預言,論及「事物制度的末期」d。在公元66-70年期間,羅馬人兩度前來攻打耶路撒冷,最後把城徹底毀滅;耶穌的預言在當時得到初步的應驗。歷史表明,耶穌所預言的各事確曾發生。我們從彼得所寫的彼得前、後書可以看出,他曾親眼目擊耶穌所預告的許多事應驗。——彼得前書1:13;4:7;5:7,8;彼得後書3:1-3,11,12。
耶穌從事傳道工作期間,一直耐心地以仁慈對待周遭的猶太人。但他並沒有畏縮不譴責罪惡。耶穌的態度不但幫助了彼得,也應當幫助我們更清楚了解造物主的品格。彼得看見耶穌的預言紛紛應驗,於是在信中提醒基督徒要「等候耶和華的日子臨在,緊記在心,有如近在眼前」。彼得也說:「耶和華對於他的應許並不遲緩,不像有些人認為他遲緩一樣;其實他是對你們有耐心,因為不願有一個人被毀滅,只願人人最終都悔改。」然後彼得鼓勵我們耐心等待那「有正義住在其中」的「新天新地」。(彼得後書3:3-13)我們像彼得一樣,看出上帝在耶穌身上顯出的各種特質嗎?我們全心信賴上帝,深信他的應許在未來必定會一一實現嗎?
耶穌為什麼要死去?
耶穌與使徒共處的最後一晚,跟他們一起吃飯。這頓飯具有特別的意義。猶太人每逢設宴請客,做東的都會表現好客的精神為客人洗腳,因為客人很可能穿著涼鞋走過多塵的道路。可是,沒有人自願為耶穌洗腳。於是他謙卑自抑,起來拿著毛巾和盆子,開始洗使徒們的腳。輪到洗彼得的腳時,彼得覺得讓耶穌這樣做實在說不過去,於是說:「你千萬不可洗我的腳,永遠不可。」耶穌回答說:「我不洗你,你就跟我無分了。」他知道自己不久就會去世,因此補充說:「我身為主,身為導師,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我為你們立下模式,我向你們怎樣做,你們也該照樣做。」——約翰福音13:5-17。
過了幾十年之後,彼得勸勉基督徒要效法耶穌,但不是舉行洗腳的儀式,而是謙卑地為別人服務。他們切不可「作威作福,主宰」別人。彼得也看出,耶穌的榜樣證明「上帝反對高傲的人,賜分外恩慈給謙卑的人」。關於造物主,這是個多麼重要的教訓!(彼得前書5:1-5;詩篇18:35)可是,彼得還學到更多的教訓。
吃完最後一頓晚餐之後,加略的猶大——他本來是使徒,後來卻淪為竊賊——帶領一群手持武器的人前來逮捕耶穌。他們動手捉拿耶穌時,彼得連忙拔出劍來,砍傷了群眾中一個人。耶穌糾正彼得說:「把劍收回原處吧,因為凡拿劍的,都會被劍所滅。」然後耶穌當著彼得的面摸一摸那男子,醫好了他。(馬太福音26:47-52;路加福音22:49-51)耶穌曾教導人要效法天父,「繼續愛你們的仇敵」,正如天父「叫太陽升起,照邪惡的人,也照良善的人,叫雨降下,給正義的人,也給不正義的人」。顯然耶穌是個言行一致的人。——馬太福音5:44,45。
那一夜,耶穌受到極大的壓力。猶太高等法庭匆匆審訊他。他被人誣告犯了褻瀆罪,給帶到羅馬的施政官那裡,然後冤屈地被判處極刑。猶太人和羅馬人都肆意嘲弄他。他受到殘酷的虐待,最後被釘在柱上。他所受的種種虐待,大部分其實應驗了多個世紀之前寫下的預言。甚至看見耶穌死在苦刑柱上的士兵也禁不住承認說:「這確實是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26:57-27:54;約翰福音18:12-19:37。
你可以想像,事情這樣發展,必然促使彼得和其他門徒問道:「基督為什麼要死呢?」後來他們才明白箇中原因。原因之一是,發生在耶穌身上的事,應驗了以賽亞書53章的預言。這個預言表明,基督不但會使猶太人,同時也會使全人類獲得解救。彼得寫道:「他在木柱上親身承擔了我們的罪,好叫我們與罪隔絕,可以對正義而活。『因他所受的累累傷痕,你們就得蒙醫治。』」(彼得前書2:21-25)彼得深深領會耶穌所說的這句話確是實情:「人的兒子來到,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並且獻出自己的魂,作為換取許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28)耶穌是個完美的人,但他必須捨棄擁有這種生命的權利,以求購贖人類,使他們脫離從亞當遺傳下來的有罪情況。這是個基本的聖經道理,稱為贖價。
贖價牽涉到什麼事呢?你可以想想這個比方。假設你有一台電腦。由於有人在本來完好無缺的程式裡加入了一個錯誤的指令(或電腦病毒),結果把電子檔案損壞了。這可以說明亞當蓄意忤逆上帝而犯罪,對人類所造成的影響。我們可以繼續看看這個比方。如果你用損壞了的電子文件複製副本,這些副本都會有錯誤。可是,事情並非無可補救。你可以用某個特定的程式,找出損壞文件的指令,然後把它從文件和電腦中除去。人類的處境正好與此類似。人類從亞當夏娃承受了一種「病毒」——罪,我們需要外界的幫助才能夠把病毒消除。(羅馬書5:12)聖經透露,上帝通過耶穌的死亡為人類預備了潔淨罪過的方法。這是一項極為仁愛的安排,是人人都可以從中得益的。——哥林多前書15:22。
由於感激耶穌所做的事,彼得決心「不再順著人的慾望,而是順著上帝的旨意,度肉體上餘下的時光」。對彼得和我們來說,這樣做表示我們必須避免一切腐敗的惡習和不道德的生活方式。雖然決心遵行「上帝的旨意」的人可能被別人故意刁難,可是這樣做的人會發覺,他們的生活會過得更充實,也更有意義。(彼得前書4:1-3,7-10,15,16)彼得的情形就是這樣。如果我們把自己的一生「託付給忠信的創造者」,我們也可以享有這樣的福分。——彼得前書4:19。
門徒體會真愛
使徒約翰跟耶穌的關係也十分親密,因此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造物主。約翰寫了一卷福音書和三封信(約翰一、二、三書)。他在一封信裡作了以下意義深刻的評論:「我們知道,上帝的兒子已經來了,又賜給我們智力,好叫我們認識真實者[造物主]。我們藉著他兒子耶穌基督,就跟真實者團結起來。這就是真神和永遠的生命。」——約翰一書5:20。
約翰運用「智力」,才得以認識「真實者」。約翰看出造物主具有什麼特質呢?約翰寫道:「上帝就是愛;留在愛裡的,就留在跟上帝團結的關係中。」為什麼約翰能夠這麼肯定呢?因為「我們還沒有愛上帝,上帝就愛我們,差他的兒子來,為我們」獻上贖價犧牲。「這就是愛了。」(約翰一書4:10,16)上帝差遣愛子為我們犧牲生命,這個行動把他的愛心表露無遺。像彼得一樣,約翰深受上帝的愛所感動。
約翰一直跟耶穌親密無間,因此很了解耶穌的內心感受。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大尼發生的一件事,令約翰有很深印象。當時耶穌獲知他的朋友拉撒路患了重病,於是前往伯大尼探視他。可惜,他和使徒抵達時,拉撒路死去至少已有四天了。約翰深知造物主——人的生命來源——是支持耶穌的。既然這樣,耶穌能夠使拉撒路復活過來嗎?(路加福音7:11-17;8:41,42,49-56)耶穌對拉撒路的姊妹馬大說:「你的弟兄會起來的。」——約翰福音11:1-23。
接著,約翰看見拉撒路的另一個姊妹馬利亞來見耶穌。耶穌有什麼反應呢?他「在靈裡悲嘆,難過起來」。為了描述耶穌的反應,約翰用了一個希臘詞語(漢語譯作「悲嘆」)。這個詞語含有發自內心的深刻感情的意思。約翰可以看出,耶穌十分「難過」;他內心非常激動,大為憂傷。耶穌絕不是冷漠無情的。他「不禁掉下淚來」。(約翰福音11:30-37)耶穌顯然懷有深摯、溫厚的感情,這幫助約翰明白到造物主的感覺。同樣,這件事也應該幫助我們更了解造物主。
約翰也看出,耶穌豐富的感情推使他採取積極行動。耶穌大聲喊道:「拉撒路,出來!」這件事果然發生。拉撒路立即從死裡復生,從墳墓裡走出來。這必然使拉撒路的姊妹和其他旁觀者喜出望外!當時有許多人立即信從了耶穌。耶穌的仇敵無法否認他施行了這場復活;但消息一經廣傳開去,他們就商議要把耶穌殺死,同時「要把拉撒路也殺了」。——約翰福音11:43;12:9-11。
聖經把耶穌稱為「上帝本質的精確形像」。(希伯來書1:3)這樣,耶穌的服事職務提出充分證據,顯示他自己和他天父都熱切渴望把疾病和死亡在世上造成的傷害消除。這並不是僅指聖經所載的幾宗復活事件而已。事實上,約翰親耳聽見耶穌說:「時辰要到,所有在紀念墓裡的人都會聽見[兒子]的聲音,就出來。」(約翰福音5:28,29)請留意約翰在這裡使用的不是普通的墳墓一詞,而是一個譯作「紀念墓」的詞語。為什麼呢?
因為事情牽涉到上帝的記憶。造物主既然創造了廣大無垠的宇宙,自然能夠記得我們死去親者的所有細節,包括他們天生和後天的各種特徵在內。(參閱以賽亞書40:26。)上帝不只是有能力記憶這些事而已。他和他的愛子都很想這樣做。論到復活的奇妙希望,忠心的約伯對上帝說:「人死了,能再活嗎?……那時,你[耶和華]要呼喚,而我要回答;你會喜歡你所創造的。」(約伯記14:14,15,現譯;馬可福音1:40-42)這麼奇妙的一位造物主,實在值得我們敬拜!
耶穌復活——我們一生才有意義
在耶穌生前,他的心愛門徒約翰一直留意他的一言一行。不但這樣,約翰還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復活事件記錄下來。這件事是個穩固的基礎,確保人類能夠享有恆久而富於意義的生命。
耶穌的仇敵把他釘在柱上處決了,就像對待普通罪犯一樣。耶穌死前的幾個小時,除了受盡肉體的折磨外,也飽受包括宗教領袖在內的旁觀者冷嘲熱諷。在柱上受盡苦楚的耶穌看見自己的母親時,對她提及約翰說:「女子,看!你的兒子!」當時馬利亞必然已經是寡婦,但她的兒女還沒有成為耶穌的門徒。e因此,耶穌託他的門徒約翰去照顧年老的母親。這件事再次反映出造物主的想法,他在聖經裡明令吩咐人要照顧孤兒寡婦。——約翰福音7:5;19:12-30;馬可福音15:16-39;雅各書1:27。
耶穌既然死了,他又怎能成為「後裔」,使「地上萬國」得福呢?(創世記22:18)耶穌在公元33年4月的一個下午死去。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作為贖價的基礎。他那宅心仁厚的天父,看著自己無辜的兒子受盡痛苦折磨,必然大感痛心。可是,耶穌藉著自己的死亡付出了贖價,使人類得以從罪和死的奴役中獲得釋放。(約翰福音3:16;約翰一書1:7)一切事情已經準備妥當,最後一幕要展開了。
耶穌基督是成就上帝旨意的關鍵人物,因此他必須復活過來才行。這正是接著發生的事,約翰曾親眼目睹這件事發生。耶穌死去和埋葬了之後的第三天,有些門徒走到他的墓穴去看看,發覺墓穴是空的。門徒不禁大感困惑,直至後來耶穌向不同的門徒顯現,他們才定下心來。末大拉人馬利亞告訴別人說:「我看見主了!」門徒卻不相信她的話。後來門徒在一個上了鎖的房間內聚集時,耶穌再次顯現,甚至跟他們交談。一兩天後,五百多人親眼目睹耶穌確實已活過來了。當時如果有人懷疑這件事,大可以親自問問這些可靠的證人,印證一下他們所說的話。基督徒可以肯定,耶穌已復活過來,並且已成為像造物主一樣的靈體,在天上活著。這件事的證據極為充分可信,因此許多人甚至寧死也不肯否認耶穌已復活了。——約翰福音20:1-29;路加福音24:46-48;哥林多前書15:3-8。f
使徒約翰也曾為了傳講耶穌的復活而受人迫害。(啟示錄1:9)他雖然被放逐到外地去,卻獲得異乎尋常的獎賞。耶穌使他看見一連串的異象,一方面把造物主向我們更清楚顯明出來,另一方面也預告將來會有些什麼事發生。你可以在啟示錄裡讀到這些異象。這卷書把耶穌基督描述為一位戰無不勝的君王,不久就會把仇敵完全征服。這些仇敵包括死亡(的確是我們所有人的大敵),以及稱為撒但的邪惡靈體。——啟示錄6:1,2;12:7-9;19:19-20:3,13,14。
約翰在啟示錄信息的末了看見一個異象,預示將來地球會成為樂園。天上有聲音描述屆時地上的情形說:「上帝會親自同[人類]在一起。上帝會擦去他們眼睛裡的一切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慟、呼號、痛苦。從前的事已經過去了。」(啟示錄21:3,4)上帝的旨意終於大功告成,完全實現了他對亞伯拉罕所作的應許。——創世記12:3;18:18。
那時人所享有的生命會是「真正的生命」,足以跟亞當受造時所享有的生命媲美。(提摩太前書6:19)人類不用再憑著摸索才能尋得造物主,也不用經過苦思冥想才能了解自己跟造物主的關係。可是,你也許會問:「這件事會在什麼時候實現呢?造物主既然關心人,為什麼要容許世上有這麼多罪惡、痛苦,直到如今呢?」我們接著會探討這些問題。
[腳注]
a 馬太、馬可、約翰(其中三卷福音書的執筆者)都是目擊見證人。至於路加,就對有關的文獻和第一手證言作了深入的研究。四卷福音書的內容顯示,其中的記載是翔實可信、準確無誤的。——請參閱《一本造益萬民的書》16-17頁,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b 《古蘭經》說:「他的名字將是馬爾嫣(馬利亞)之子買希哈、爾撒(彌賽亞、耶穌)。他將享有今世和後世的尊榮。」(3:45)耶穌降世為人時是馬利亞的兒子。但他的父親是誰呢?《古蘭經》說:「在安拉看來,爾撒(被造化的情形)就和亞當一樣。」(3:59)聖經說亞當是「上帝的兒子」。(路加福音3:23,38)亞當和耶穌的生父都不是凡人,他們都不是女子通過性關係而產生的後代。因此,正如亞當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也是。(上述《古蘭經》經文引自閃目氏·仝道章譯注的《古蘭經中阿文對照詳注譯本》,譯林出版社。)
c 耶穌的態度跟詩篇103篇和以賽亞書1:18-20就耶和華所作的描述,完全吻合。
e 其中至少有兩個人後來成為耶穌的門徒,並且寫了聖經裡充滿鼓勵的雅各書和猶大書。
f 一個羅馬高級軍官聽見彼得以目擊見證人的身分作證說:「你們知道,……[在]全猶地亞,人人都議論紛紛……。第三天,上帝使他興起,叫他顯現出來……。他還吩咐我們向人民宣講,徹底作見證,表明他就是上帝所立要審判活人死人的。」——使徒行傳2:32;3:15;10:34-42。
[第150頁的附欄]
你也許會喜歡把聖經報導耶穌醫好彼得岳母的幾段類似記載比較一下。(馬太福音8:14-17;馬可福音1:29-31;路加福音4:38,39)路加醫生提及醫學上的一個細節,說彼得的岳母「發高熱」。什麼使耶穌有能力醫好她和其他人呢?路加承認說:「耶和華的力量在那裡使耶穌施行醫治。」——路加福音5:17;6:19;9:43。
[第152頁的附欄]
歷來最具影響力的傳道演講
印度領袖甘地說過,只要人人都跟從這個演講的教訓,「我們就能夠解決……整個世界的難題了」。著名的人類學家阿什利·蒙塔古指出,現代的研究發現了愛在心理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但這不過是「證實了」耶穌的主張罷了。
這些人所說的是耶穌的登山寶訓。甘地也說過:「登山寶訓的教訓對我們每個人都適用。」漢斯·迪特爾·貝茨教授最近指出:「總的來說,登山寶訓所產生的影響遠遠超越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甚至超過西方文化的界限。」他更說,這個演講「具有獨特、廣遠的感染力」。
何不讀讀這個篇幅不長、卻十分引人入勝的演講呢?你可以在馬太福音5至7章和路加福音6:20-49讀到演講的內容。以下是我們從這個歷來最具影響力的傳道演講學到的一些要點:
怎樣獲得快樂——馬太福音5:3-12;路加福音6:20-23。
怎樣保持自尊——馬太福音5:14-16,37;6:2-4,16-18;路加福音6:43-45。
怎樣改善人際關係——馬太福音5:22-26,38-48;7:1-5,12;路加福音6:27-38,41,42。
怎樣改善婚姻關係——馬太福音5:27-32。
怎樣應付憂慮——馬太福音6:25-34。
怎樣辨認虛假的宗教——馬太福音6:5-8,16-18;7:15-23。
怎樣找著人生的意義——馬太福音6:9-13,19-24,33;7:7-11,13,14,24-27;路加福音6:46-49。
[第159頁的附欄]
見義勇為的男子漢
耶穌基督並不是遁世隱居、庸碌怕事之輩,而是果敢進取、見義勇為的男子漢。他「周遊各村,到處教導人」,努力幫助同胞,因為他們「好像綿羊沒有牧人一樣,被人剝皮,四處丟棄」。(馬可福音6:6;馬太福音9:36;路加福音8:1)耶穌絕沒有像今天許多宗教領袖那樣斂財致富,相反,他甚至連「枕下頭來的地方」也沒有。——馬太福音8:20。
雖然耶穌致力施行屬靈的醫治和餵養,他卻沒有忽視人在身體上的需要。他曾經醫好有病、傷殘及邪靈附身的人。(馬可福音1:32-34)有兩次,他餵飽了數以千計熱切聽他講道的群眾,因為他憐憫他們。(馬可福音6:35-44;8:1-8)他施行奇跡,純粹是出於關懷別人之心。——馬可福音1:40-42。
耶穌也是個果敢的人,他曾把貪婪的商人逐出聖殿。目擊這件事的人不禁想起詩篇的話:「對你家所懷的熱心要把我吞噬了。」(約翰福音2:14-17)他譴責偽善的宗教領袖時毫不留情。(馬太福音23:1-39)就算受到權貴的大力壓迫,他也堅定不屈。——馬太福音26:59-64;約翰福音18:33-37。
你讀到耶穌那令人神往的傳道事跡,無疑會大感振奮。許多初讀耶穌生平的人,都先閱讀馬可的記載。馬可的記載雖然簡短,卻把這位頂天立地人物的一生描繪得活靈活現。
[第164頁的附欄]
耶穌感動了這些人
在使徒行傳, 我們讀到一份翔實的歷史,記述彼得、約翰和其他人怎樣為耶穌的復活作見證。這卷書有頗大部分敘述保羅的事跡。保羅精通律法,本名掃羅,後來改稱為保羅。他一度用殘暴的手段反對基督教,但復活了的耶穌後來向他顯現。(使徒行傳9:1-16)保羅既然看見無可置疑的證據,表明耶穌當時在天上活著,於是就開始熱心地向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哲學家和統治者,傳講耶穌復活這件事實。你讀讀他對這些飽學之士和權貴所說的話,無疑會令你肅然起敬。——使徒行傳17:1-3,16-34;26:1-29。
在一段長達幾十年的時期,保羅寫了所謂《新約》,亦即《基督教希臘語聖經》,的許多卷書。大部分聖經都有卷目,列出聖經各卷的名字。保羅寫了其中的十四卷,從羅馬書到希伯來書,給當時的基督徒提供了不少深刻的真理和明智的指引。今天,這幾卷書對我們價值更大,因為雖然使徒和其他人曾親自受耶穌教導、目擊他的作為和復活,我們卻無法直接受這些見證人所教導。你會發覺,保羅所寫的信息對你大有幫助,可以改善你的家庭生活及跟同事、鄰舍的關係,使你懂得掌握自己一生的路向,過著具有真正意義而又心滿意足的生活。
[第146頁的圖片]
科學家進行體外受精手術。造物主則將他兒子的生命從天上轉移到地上成為人
[第148頁的圖片]
許多曾聽見耶穌的教訓、目睹他怎樣待人接物的人,對他天父的認識大為加深
[第154頁的圖片]
耶穌為使徒洗腳,藉此教導人表現造物主所喜愛的謙卑精神
[第157頁的圖片]
人能夠把錯誤的指令(或病毒)從電腦中除去;人類需要耶穌的贖價,才能除去來自遺傳的缺陷
[第163頁的圖片]
證人目睹耶穌被人放在如圖示的這種墓穴裡,並且在死後第三天復活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