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阻止你受浸?
『看哪!這裡有一片水;什麼可以阻止我受浸呢?』——使徒行傳8:36,《新世》。
1.在耶路撒冷和迦薩之間的路上有什麼事發生?
耶和華的天使剛說過話,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正在耶路撒冷與迦薩之間的沙漠路上發生。一個衣索匹亞人坐在一輛疾行的馬車上閱讀聖經。不久之後,另有一個男子在車旁奔跑。「你實際知道自己所讀的是什麼嗎?」他問道。衣索匹亞人回答說,「老實說,除非有人指導我,我又怎能知道呢?」奉命前往的傳福音者腓利遂提供這項指導。腓利上了車之後開始解釋以賽亞所寫的預言,向衣索匹亞人傳講「關於耶穌的好消息」。
2,3.(甲)衣索匹亞人對好消息有什麼反應?(乙)這件事引起了一些什麼問題?
2 他們到了路上一個地方,衣索匹亞人喊道:「看哪!這裡有一片水;什麼可以阻止我受浸呢?」於是他吩咐馬車停下來。兩個人下到水裡,腓利為他施了浸。然後耶和華的靈將傳福音者帶到別處去,衣索匹亞人便繼續歡歡喜喜地上路。——使徒行傳8:26-39,《新世》。
3 你若正與耶和華見證人交往,但卻尚未受浸,這些事件可能促使你問道:為什麼衣索匹亞人這麼快便受浸?浸禮應當怎樣施行?浸禮是代表什麼的象徵?什麼阻止我受浸呢?
並非太快受浸
4.這個衣索匹亞人是誰?
4 既然衣索匹亞人「上耶路撒冷禮拜」,他是個受過割禮而歸信猶太教的人。他是個「太監」,但並非在肉體上說來是如此,因為性器官殘缺不全的男子是不能加入以色列會眾的。(申命記23:1)在他的事例上,「太監」是指一位長官而言,因為他是「衣索匹亞女王干大基手下有權力的人,掌管女王全部國庫。」——使徒行傳8:27,新譯。
5.為什麼衣索匹亞的太監能夠這麼快便受浸?
5 衣索匹亞人是外邦人。可是,既然他已歸信猶太人的宗教,他能夠在王國信息於公元36年傳給未受過割禮的外邦人——例如哥尼流——之前便受浸成為基督的門徒。這個衣索匹亞人既然歸信了猶太教,他認識上帝和上帝的話語,雖然他仍需要獲得屬靈的幫助。因此腓利奉派去向這個男子傳道,並且能夠在好消息開始傳給外邦人之前為他施浸。
早期基督徒的浸禮
6.衣索匹亞人以什麼方式受浸?為什麼你這樣回答?
6 衣索匹亞人是怎樣受浸的呢?「施浸」(英文baptize)一詞來自希臘文的巴普提佐(ba.pti’zo)意思是「浸,投入」。同一個字的另一個形式在希臘文的《七十人譯本》的列王紀下5:14被用作「浸」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衣索匹亞人在他和腓利來到有「一片水」的地方時才請求受浸。他們在受浸時「下到水中」,事後「從水裡上來」。(使徒行傳8:36-39,《新譯》)因此,衣索匹亞太監藉著被沒入水中而受浸。
7.水浸禮有什麼先例?
7 耶穌本人也曾被沒入水中而受浸。因此,他在約但河裡受了浸之後,聖經說他「從水裡上來」。(馬太福音3:13,16)事實上,為了找一個適當的地方施行浸禮,施浸者約翰揀選了約但河谷近撒冷的一個地方。為什麼呢?「因為那裡水多。」(約翰福音3:23)因此聖經授權給人在有一片水的地方施浸。
8.關於浸禮,我們從法利賽人和其他猶太人的習俗可以獲得什麼結論?
8 我們若考慮一下法利賽人和其他猶太人的習俗,便可以對受浸一事獲得正確的結論。福音執筆者馬可說:「從市場上回來,[他們]若不先灑水[希臘文ran·ti’zo, 倫提佐]自潔,便不吃東西,還有其他許多傳統,他們都沿襲謹守,例如浸洗[希臘文ba·pti·smous’,巴普提斯莫斯]杯、罐、銅器等。」(馬可福音7:3,4,《新世》)這些人從市場回來之後故作神聖地灑水自潔,然後才吃飯。但是他們卻把進食所用的各種器皿加以浸洗,意即浸入水中。
9.特土良怎樣論及受浸一事?
9 甚至在背教的勢力興起之後,「教會父老」特土良(約公元160-230年)仍論及浸禮說:「上帝作為的簡單從這項行動的可見部分足以見之,但應許產生的影響卻極為重大。既然這件事如此簡單,沒有任何鋪張,也沒有任何新奇的準備工夫,最後也不用什麼花費,只是將人浸入水裡,說幾句話,灑點水,然後再次從水裡出來,並不因此比以前潔淨多少(或與以前一樣),卻足以使人獲致永恆的生命,沒有什麼比這件事更令人固執地將事情視為無法置信。」請留意特土良說,「將人浸入水裡,……然後再次從水裡出來。」
10.關於基督徒最早的受浸方式,學者們怎樣說?
10 學者們也指出基督徒原本以完全沒入水中的方式為人施浸。一本著名的法國百科全書說:「最初的基督徒在有水的地方以沒入水中的方式受浸。」《天主教百科全書》則說:「通常使用的最古老形式無疑是浸入水中。」——第二卷,261頁(1907年版)。
教人和為人施浸
11.耶穌將什麼任務授予門徒?
11 人在受浸之前必須獲得確切的知識,並且將所得的知識付諸實行。基督對門徒所說的話很清楚地表明這點,他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國的人成為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浸,我吩咐你們的一切,都教導他們遵守。看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事物制度的終結。」——馬太福音28:19,20,《新世》。
12.『奉父的名』受浸是什麼意思?
12 『奉父的名』受浸的意思是受浸者承認上帝的地位和權威。我們要承認耶和華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造物主和宇宙的主宰。(詩篇83:18;36:9;列王紀下19:15)受浸的人也承認耶和華是他的審判者、賜法律者和君王。——以賽亞書33:22;詩篇119:102;啟示錄15:3,4。
13.『奉子的名』受浸意味到什麼?
13 『奉子的名』受浸意味到承認基督的地位和權威,同時承認他是上帝所賜的「對應的贖價」。(提摩太前書2:5,6,新世)耶穌緊守忠誠至死之後,「上帝將他升到一個更高的位置,」凡是受浸的人都必須承認基督「是主,使榮耀歸於父上帝」。(腓立比書2:9-11,《新世》)他們也必須承認耶穌是耶和華所立的「忠心的見證人」和「萬王之王」。——啟示錄1:5;19:16,《新世》。
14.人必須怎樣才能『奉聖靈的名』受浸?
14 人也必須『奉聖靈的名』受浸。他必須意識到聖靈並不是一位個體而是上帝的動力,上帝曾運用這種力量從事創造,感示聖經的執筆者等。(創世記1:2;撒母耳記下23:1,2;彼得後書1:21)我們若要明白「上帝深奧的事」和表現「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等敬虔的果子,就必須承認耶和華的靈是不可或缺的。(哥林多前書2:10;加拉太書5:22,23)此外,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需要上帝的靈才能繼續執行宣揚王國的工作。——約珥書2:28,29。
浸禮象徵什麼
15.為什麼基督徒的浸禮並不會把罪洗去?
15 施浸者約翰憑著聖靈的支持為人施浸。(使徒行傳13:24)他為別人施浸不是要洗去他們的罪,而是要象徵他們的悔改。(使徒行傳19:4)約翰也為耶穌施浸,而耶穌「並沒有犯罪」。(彼得前書2:22)亞拿尼亞敦促大數城的掃羅說:「起來受浸吧;求告[耶穌]的名,就能洗去你的罪。」(使徒行傳22:12-16,《新世》)因此,基督徒的水浸禮並不會將罪洗去。使赦罪成為可能的不是浸禮而是傾出耶穌的血及「求告他的名」。——希伯來書9:22;約翰一書1:7。
16.(甲)既然浸禮並不會把罪洗去,這件事象徵什麼?(乙)比喻地說來,人受浸時有什麼事發生?
16 雖然基督徒的浸禮並不會將罪洗去,這件事卻是個象徵,表示受浸的人已通過耶穌基督對耶和華上帝作了一項無條件的獻身。(可參閱馬太福音16:24。)呈獻的意思是「宣布、證實、獻出」。獻身給上帝是指一項行動,憑此獻身的人藉著基督與上帝協議要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分別出來去遵行上帝的旨意。受浸者暫時「埋」入水中,然後從水裡出來;比喻地說來,這表示他對以前的途徑已經死去,起來要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毫無保留地遵行耶和華的旨意。——可參閱羅馬書6:4-6。
17.為什麼嬰兒受浸是不對的?
17 顯然,浸禮是個嚴肅的步驟。為嬰孩施浸是不對的,因為嬰兒根本無法明白,作出決定成為基督的門徒。(馬太福音28:19,20)腓利在撒瑪利亞傳道時,受浸的是『男人和女人』而非僅是嬰孩。(使徒行傳8:4-8,12)浸禮是為了那些年紀大到足以學習、相信而懷具信心的人而設的。(約翰福音17:3;使徒行傳5:14;18:8;希伯來書11:6)論到這件事,宗教歷史家尼安達(Augustus Neander)寫道:「信心和洗禮總是相輔並行的;因此極可能……為嬰兒施洗一事在這段時期[第一世紀]尚未發生過。……這件事到第三世紀才被人認為是使徒的傳統;至於是否使徒的主張,這其實是不利而非有利的證據。」——《使徒培育基督教會的歷史》(紐約,1864年),162頁。
18.(甲)按聖經來說,人需要符合什麼條件才能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乙)什麼顯示信心的證據表明人可以受浸?(丙)講者怎樣向打算受浸的人強調對贖價的信心?
18 聖經屢次提及信徒受浸一事。(使徒行傳4:4;5:14;8:13;16:27-34;18:8;19:1-7)因此,人若要成為耶和華見證人,就必須是個信徒——一個懷具信心而受浸的人。甚至在受浸之前,這樣的信心已藉著敬虔的行為、對耶和華的信賴、參加宣揚王國的工作和接受耶穌的贖價祭物而表現出來。浸禮演講的講者也向打算受浸的人強調對贖價的信心,因為他向他們提出的兩個問題中的第一個是:「根據耶穌基督所獻的祭物,你是否已對自己的罪衷誠悔悟,並且將自己呈獻給耶和華以遵行他的旨意?」打算受浸的人必須回答『是』,並且了解到他的獻身受浸表明他是與上帝那受聖靈指引的組織交往的耶和華見證人之一,然後他才有資格受浸。
在禱告中作出獻身
19.為什麼人要在禱告中對耶和華作出獻身?
19 受浸的人必須對上帝和基督懷具信心。但是為什麼耶和華見證人說人應當在禱告中對上帝作出獻身呢?因為既然我們決定要將耶和華所配得的專一效忠獻給他,在禱告中將這個決定向耶和華表達出來是再適當不過的事。(申命記5:8,9;歷代志上29:10-13)看來耶穌在禱告中將他渴望對天父作專一的神聖服務一事告訴上帝。(希伯來書10:7-9)事實上,耶穌受浸時『正在禱告』!(路加福音3:21,22)因此顯然人應當在禱告中對上帝作出獻身。
20.為什麼很可能早期的基督徒囑咐新門徒要在禱告中對上帝作出獻身?
20 早期的基督徒顯然促請新門徒在禱告中作出獻身,因為甚至在稍後的時期,特土良說:「打算受浸的人應當再三禁食,屈膝向上帝禱告。」在較早時候,殉道者游斯丁(約公元100-165年)寫道:「我也要敘述當我們藉著基督而更新之後將自己呈獻給上帝的方式。……凡是被說服去相信我們所傳講的道理,並且能夠按之而生活的人,均受到囑咐要禁食向上帝禱告,祈求他赦免他們在以往所犯的罪,而我們也與他們一起禱告禁食。」
21.即使我們在若干年前受浸時講者並沒有強調在禱告中向上帝獻身一事,情形卻很可能是怎樣?
21 我們若在多年前受了浸,而當時講者並沒有強調在禱告中獻身一事,這並不一定使我們的浸禮成為無效。甚至在那些日子,無疑也有許多人像一位在40多年前受浸的男子一般;他現今仍能夠清楚記得當時他仍是個少年,但卻跪下來在熱切的禱告中對耶和華作出獻身。在那些日子,即使一個人沒有在較早的時候以正式的禱告作出獻身,事情仍然牽涉到禱告,因為在他受浸的日子,當講者作出浸禮演講時,打算受浸的人和其他的人都一同禱告。
為什麼有些人遲遲不受浸
22.為什麼有些人遲遲不願受浸?
22 既然作耶和華手下獻了身的見證人是這麼寶貴的權利,為什麼有些人遲遲不願受浸呢?缺乏真正的愛心是原因之一。由於這緣故,有些人沒有順從上帝的話語,跟從耶穌的榜樣毅然受浸。(約翰一書5:3)當然,未受浸的人通常不會說他們不願跟從耶穌的榜樣或不願服從上帝。他們只是繼續忙於照料世俗的事務,以致他們很少時間留意屬靈的事。這若是你的難題,毅然改變自己的喜好、興趣和願望豈不是明智之舉嗎?真正愛上帝的人不能也同時愛這個世界。(約翰一書2:15-17)也不要容許自己被『錢財所迷惑』,以致懷有錯誤的安全感。(馬太福音13:22)真正的安全惟獨藉著與耶和華上帝締結獻身的關係才能獲致。——詩篇4:8。
23.為什麼另一些人不願獻身給耶和華及以水浸禮象徵這件事?
23 還有些人自稱愛上帝,但卻不願獻身,因為他們覺得只要他們尚未獻身,他們便可以逃避責任而無需對上帝負責。他們想生活在樂園裡,但卻至今還沒有在這方面作出什麼努力。(箴言13:4)這樣的人其實無法避免對上帝負責,因為當他們聽見耶和華的話語時,責任便臨到他們身上了。(以西結書33:7-9)他們若要作出獻身,就必須表明他們明白上帝的旨意,並且渴望加以遵行。這樣的服從並不會為他們帶來更沉重的負擔,反而會贏得耶和華的祝福而為他們帶來喜樂,因為他們不是只聲稱愛上帝,而且也切實如此行。
24.還有些人則為了什麼理由遲遲不願受浸?
24 還有些人則由於感覺他們知識不夠,無法解釋某些經文而不願受浸。但是衣索匹亞的太監僅在馬車上與腓利作了一次討論便樂於以浸禮象徵自己獻身給上帝了。無疑這個衣索匹亞人在起初無法回答他向之傳講真理的人所提出的一切問題。但是由於他深深體會所聽見的真理,他心裡洋溢著感激;他絕沒有因為恐懼而畏縮不前。「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一書4:18)促使人獻身給上帝而受浸的並不是滿腦袋的知識而是一顆充滿摯愛的心。——路加福音10:25-28。
25.耶和華上帝期望一切自稱愛他的人怎樣行?
25 你若尚未受浸,請問問你自己:耶和華期望那些說他們愛上帝的人怎樣行呢?他要求人對他作專一的效忠,而且他正在找尋那些願意「用心靈按真理」敬拜他的人。(約翰福音4:23,24,《新譯》;出埃及記20:4,5,《新世》;路加福音4:8)衣索匹亞太監便對上帝作這樣的崇拜,他一有機會受浸便絕不耽延。你豈不應當現在就為獻身給耶和華這件事熱切禱告,並且問問自己:「什麼阻止我受浸」嗎?
複習的問題
◻ 為什麼衣索匹亞的太監能夠這麼快便受浸?
◻ 早期的基督徒採用什麼受浸的方式?
◻ 奉父、子、聖靈的名受浸是什麼意思?
◻ 基督徒的浸禮象徵什麼?
◻ 為什麼人要在禱告中向耶和華作出獻身?
◻ 有些人由於什麼理由遲遲不願獻身受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