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子洞悉聖經(下冊)
-
-
象徵意義的「男孩子」剛生下來,就被提到上帝的寶座那裡去。
不過,根據馬太福音24:30和路加福音21:27的記載,耶穌首先提及天空會顯出令人生畏的景象(聖經常把這種景象與上帝對惡人執行判決作個對比),隨即預告「人子顯現的憑證」出現(可將太24:29及路21:25,26跟賽13:9,10及珥2:30,31作比較)。既然「地上所有民族」都會「看見人子在天雲上帶著力量和大榮耀而來」,並為此「悲慟捶胸」,這裡所指的,必定是耶穌以超自然的方式顯示他的王權,使一切不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大起恐慌。
啟示錄所記載的異象(啟17:12-14;19:11-21)預示,彌賽亞君王會全面執掌王權,統治「各民族、國家、語言的人」。(但7:14)這樣,啟示錄14:14所說的「好像人子」的那位,無疑也代表耶穌基督;啟示錄1:13所描述的統治者亦然。
至於人子「在天雲上」來臨,「每一個人的眼」都會看見他(太24:30;啟1:7),這究竟是什麼意思,見雲條下的「用做比喻」;眼睛;臨在。
-
-
仁慈洞悉聖經(下冊)
-
-
仁慈
(Kindness)
這種美德指主動關心別人;也指親切地幫助別人或給人恩惠。在《希臘語經卷》,譯做「仁慈」的希臘語主要是khre·stoʹtes(克雷斯托泰斯)。耶和華上帝是仁慈的典範,處處帶頭表現仁慈,甚至恩待那些忘恩負義的惡人,勸他們改過自新。(路6:35;羅2:4;11:22;多3:4,5)基督仁慈體貼,給門徒負的軛都是容易負的。(太11:30)因此,聖經勉勵基督徒要穿上仁慈(西3:12;弗4:32),並要結出聖靈的果實,包括仁慈這種美德(加5:22)。這樣,他們就表明自己真的是上帝的僕人。(林後6:4-6)「愛是……和藹仁慈的。」(林前13:4)
仁慈(或譯「通情達理」,希臘語e·pi·ei·kiʹa埃皮伊基阿,字面意思是「讓步」)是耶穌基督的顯著美德。(林後10:1,Rbi8 腳注)馬耳他島的居民對保羅非常有「人情味」(希臘語phi·lan·thro·piʹa菲蘭特羅皮阿,字面意思是「對人的溫情」)。(徒28:2,Rbi8 腳注)
分外恩典 在《希臘語經卷》,khaʹris(卡里斯)一詞出現過150多次,譯法不一,視乎語境而定。但無論是哪個譯法,都保留了「卡里斯」最基本的概念,例如譯做可喜的事(彼前2:19,20)、中聽的話(路4:22)等;有時也引申指捐款、捐獻一類的善事(林前16:3;林後8:19),以及樂善好施的精神(林後8:4,6)。另外,這個詞也指格外仁慈的舉動所引發的感激或嘉許。(路6:32-34;羅6:17;林前10:30;15:57;林後2:14;8:16;9:15;提前1:12;提後1:3)
學者R.C.特倫奇在《新約同義詞》中指出,「卡里斯」隱含這樣的意思:「白白地施與,施恩不圖報。因此[在基督教的著作裡],這個詞用來強調新的意義……闡明上帝賜人的恩典慈愛,是完全無償的施與。事實上,亞里士多德為[卡里斯]所下的定義也突顯了這一點:恩惠是白白施與的,是不圖報償的,完全是出於慷慨好施的精神,絕無其他動機。」(倫敦,1961,158頁)約瑟夫·塞耶在他編著的詞典中指出:「[卡里斯]包含的意思是:向不配蒙恩的人所施的恩惠……新約聖經的執筆者大都用[卡里斯]來指上帝對人所施的恩典仁慈,就是施恩給不配蒙恩的人,赦免罪人的過犯,勸導人接受藉基督而來的永恆救恩。」(《新約希臘語英語詞典》,1889,666頁)在希臘語裡,跟「卡里斯」密切相關的另一個詞是khaʹri·sma(卡里斯馬)。關於「卡里斯馬」,威廉·巴克利在《新約原文詞語選釋》(1956,29頁)中指出:「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是:白白施與的恩惠,不是蒙恩的人配得的,不是他賺來或應得的。」(參看林後1:11,Int)
「卡里斯」用來表達上述意義時,譯做「分外恩典」是很貼切的,意思是施與恩典並不是施恩者分內必須做的事,他所表現的仁慈是另一方不配得到的。耶和華向人施恩就是一個好例子。(徒15:40;18:27;彼前4:10;5:10,12)
工人得工資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這是他應有的權利,是雇主欠他的債;所以說,工資不是恩賜,也不是什麼分外恩典。(羅4:4)但被判死刑的罪犯(我們生來就是罪人,跟死囚沒有分別)要是得免一死,還被算作義人的話,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恩典,絕不是他應得的。(羅3:23,24;5:17)如果說,摩西律法叫罪過更明顯,因此生在律法下的人的罪特別重,特別該死,那麼我們也不要忘記,猶太人首先蒙恩得救,因此他們得到的分外恩典也特別大。(羅5:20,21;1:16)
耶和華犧牲愛子基督耶穌,讓人類靠著基督的血獲得救贖,罪蒙赦免,由此顯出了非凡的分外恩典。(弗1:7;2:4-7)全憑上帝的分外恩典,各種各樣的人才得蒙拯救(多2:11),正如眾先知所指出的一樣。(彼前1:10)保羅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既然是憑著分外恩典,就不再是由於行為,要不然,恩典就不再是恩典了。」(羅11:6)
保羅在他的14封書信中提到上帝的分外恩典90多次,比聖經其他執筆者都要多。除了希伯來書,保羅在每封信的起頭都提到上帝和耶穌的分外恩典,更無一例外地在結尾重提。聖經其他執筆者也有類似的做法,在他們所寫的聖經書卷裡,無論起頭還是結尾都提到上帝和耶穌的分外恩典。(彼前1:2;彼後1:2;3:18;約二3;啟1:4;22:21)
保羅再三強調耶和華的分外恩典是不難理解的,正如他自己說:「我從前褻瀆上帝,迫害人,凌辱人,後來卻蒙了慈悲,因為我先前無知,由於不信才做出這些事。但我們主的分外恩典特別豐盛,於是我們的信心和因基督耶穌而有的愛也加深了」。(提前1:13,14;林前15:10)跟行事愚蠢的人不同,保羅沒有輕看上帝的分外恩典(猶4),他不但決心不白白領受,還敦促其他已經領受上帝分外恩典的人「不要辜負這個美意」。(徒20:24;加2:21;林後6:1)
-
-
忍耐洞悉聖經(下冊)
-
-
忍耐
(Endurance)
希臘語動詞hy·po·meʹno(希波梅諾),字面意思是「留下」,在路加福音2:43和使徒行傳17:14都譯做「留」。這個詞引申指「站穩立場,堅持不懈,堅定不移」,經文的譯法是「忍耐」。(太24:13)希臘語名詞hy·po·mo·neʹ(希波莫內)通常指勇敢而堅定的「忍耐」,即使面對障礙、迫害、考驗、引誘,仍然滿懷希望。
為什麼需要忍耐 基督徒可能遭遇各種逆境,包括別人的冷淡反應、責難、詆毀、極度的仇視、近親的憎恨、虐待、監禁,甚至死亡。(太5:10-12;10:16-22;24:9,10,39;可13:9,12,13;啟13:10)因此基督徒必須忍耐。沒有這種不可或缺的特質,人就不可能得到永生。(羅2:7;來10:36;啟14:12)重要的不是起初做基督徒做得多好,而是能不能堅持到底。耶穌基督說得好:「忍耐到底的人,必然得救。」(太24:13)「只有忍耐,才能得到生命。」(路21:19)
有些人很快就接受「上帝的話語」,可惜流於表面,不夠忍耐,一遇到患難或迫害就放棄了,得不到上帝的悅納和賜福。那些珍視上帝話語的人卻堅定不移,「忍耐著結出果實」,不顧艱辛、苦楚、挫折,忠心耿耿地傳講上帝的信息。(路8:11,13,15)
如何保持忍耐 當人受苦的時候,沉思上帝的僕人(基督教創立之前的先知、約伯、使徒保羅和約翰,以及其他許多忠僕)的好榜樣,留意他們一生忠心有什麼結局,就能大受鼓勵,堅忍不拔。(林後6:3-10;12:12;帖後1:4;提後3:10-12;雅5:10,11;啟1:9)耶穌基督在忍耐方面所立的完美榜樣,特別值得我們緊緊注視。(來12:2,3;彼前2:19-24)
緊記不忘基督徒的希望,期待享有無罪永恆的生命,也是十分重要的。就算基督徒受迫害至死,這個希望也不會落空。(羅5:4,5;帖前1:3;啟2:10)跟將要實現的偉大希望相比,目前所受的苦就顯得微不足道了。(羅8:18-25)任何苦楚不管在目前多麼難受,但比起永恆的福樂,其實都是「短暫而輕微」的。(林後4:16-18)人緊記考驗只是暫時的,緊緊持守基督徒的希望,就不會因失望而對耶和華上帝不忠。
基督徒的忍耐並不在乎個人的力量,而在乎至高的上帝。上帝藉著聖靈,也藉著聖經所帶來的安慰,扶持和強化他的僕人。他把忍耐賜給那些全心倚靠他的人,因此基督徒應該向他禱告求助,例如求他賜予智慧去應付某種考驗。(羅15:4,5;雅1:5)耶和華絕不會讓人遭遇無法承受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