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看宗教
第16部分:公元第9-16世纪——一个亟需改革的宗教
“每一种弊端均应加以改革。”——18世纪法国散文家及历史家伏尔泰
早期的基督徒从不教人相信炼狱、崇拜偶像、尊崇“圣者”或崇拜圣物。他们既不参与政治,亦不投入世俗战争之中。但是到公元15世纪,许多自称效法早期基督徒的人已不再如此洁身自爱了。
“异端分子”要求改革
“[反对罗马天主教的]异端看来在公元1000年左右于法国及意大利北部萌芽,”《科林斯世界历史地图集》说。有些早期的所谓异端分子只是在教会眼中是“异端”而已。时至今日,要准确地判断个别的异端分子紧守最初的基督教信仰至什么程度实非易事。但至少他们当中显然有些人曾尝试过如此行。
公元第九世纪初期,里昂大主教阿戈巴尔德谴责人崇拜偶像及向“圣人”祷告。a一位生于公元11世纪的大助祭,图尔的贝朗瑞,质疑变体论——认为于天主教弥撒举行时所用的饼和酒实际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的主张b——结果被判以绝罚的处分。过了一个世纪,布鲁斯的彼得和洛桑的亨利拒绝接受婴孩受洗和崇拜十字架的习俗。c亨利为此系身囹圄,彼得则丧掉性命。
据历史家杜兰特报道,“时至公元12世纪中叶,西欧许多城市已充满许多异端教派。”这些教派以韦尔多派(Waldenses)最为重要。他们于公元12世纪末期在法国商人韦尔多(Peter Waldo)领导之下十分活跃。这一派人跟教会在许多事情上均意见分歧,例如他们不同意崇拜马利亚、向牧师告诫、为死人举行弥撒、售卖罗马教廷发行的赎罪券、要求教士独身及运用实际武器等。这项运动扩展得很迅速,很快便席卷法国及意大利北部,并进一步伸展到佛兰德、德国、奥地利和波希米亚(捷克)等地。
与此同时,在英国,被后人誉为“英国宗教改革运动晨星”的牛津学者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也公开谴责公元14世纪教会那种“争权夺势的制度”。借着把整本圣经翻译成英文,威克里夫和他的同工使普通平民可以首次读到圣经。威克里夫的跟从者被人称为罗拉德派(Lollards)。罗拉德派公开向人传道,分派单张和圣经的某些部分。这种“异端”行为绝不受教会所欢迎。
威克里夫的见解后来散播到海外。在波希米亚,布拉格大学校长胡斯(Jan Hus)受到这些思想所吸引。他质疑教皇的合法地位,并且否认教会建于彼得之上。d继售卖赎罪券引起争论之后,胡斯被指控为异端分子而受法庭审讯,最后于1415年被缚在木柱上活活烧死。按照天主教的主张,凭着赎罪券的安排,人因犯罪而招致的惩罚可以全部或部分得到赦免,于是当人还未进入天堂之前,在炼狱里暂时受苦或经历炼净的时间便可以相应地缩短或取消。
要求改革的呼声持续不断。公元15世纪,意大利多明我会修士萨伏那洛拉(Girolamo Savonarola)嗟叹说:‘教皇和主教抨击傲慢和野心,但自己却是其中的魁首。他们叫人贞洁自守,自己却与情妇姘居。他们只思念这个世界和世俗的事物;对人类却漠不关心。’甚至天主教会的枢机主教们也察觉到这个难题。1538年他们在一份致教皇保禄三世的备忘录中请求教皇处理有关教区、财政、司法及道德上的种种弊端。然而教廷并没有就此采取显然亟需的改革措施,结果触发了基督新教的改革运动。早期的宗教改革领袖包括马丁·路德、茨温利和加尔文。
路德与‘16世纪的宾戈’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把一篇载有95点抗议声明的文章钉在维滕贝格教堂的大门上以抨击教会售卖赎罪券一事。他的行动震撼了整个宗教世界。
售卖赎罪券源于十字军时代,当时甘愿冒生命危险参与“圣”战的信徒可获赠赎罪券。后来,向教会提供财政支持的人也可以获得这些赎罪券。不久之后赎罪券进一步成为筹募经费以兴建教堂、寺院和医院的方便方法。宗教历史教授班顿(Roland Bainton)说,“中古时代最宏伟壮丽的纪念物都是以这种方法筹得经费兴建的。”他把售卖赎罪券称为“十六世纪的宾戈”。
以词锋锐利著称的路德问道:“倘若教皇真的有能力[根据赎罪券]把人从炼狱中释放出来,何以他不凭着爱心,干脆把炼狱废除,将其中所有的人都释放出来呢?”有一次有人为要支助罗马的一项建筑计划而向路德募捐,他回答说,教皇“最好把圣彼得大教堂卖掉,将得来的钱送给现正饱受贩卖赎罪券者所剥削的穷苦百姓。”
路德也抨击教会的反犹太主义,说:“我们对待犹太人不应采用教皇那套爱的律则,而是要采用基督所倡导的。”至于崇拜圣物,他嘲笑道:“有人声称拥有天使加百列的一根羽毛,美因茨的主教则拥有来自摩西所见的焚烧荆棘丛的一撮小火苗。为何会有十八位使徒葬于德国,而基督其实只有十二位使徒呢?”
面对路德的攻击,教会的回应是判处他绝罚。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向教廷所施的压力屈膝,于是向路德宣布禁制令。这引起了严重的争论,以致奥格斯堡的国会不得不在1530年召开会议讨论这个问题。各项谋求妥协的努力都失败了之后,国会颁布了一项关于路德的信仰的简短声明。这份称为“奥格斯堡信纲”的声明可说是基督新教第一个教会诞生的宣布。e
茨温利与路德意见分歧
茨温利强调圣经是教会最高和惟一的权威。他虽然深受路德的榜样所激励,他却反对别人将他称为路德派。茨温利说他是从上帝的话语而非从路德那里获知基督的教训的。事实上,关于主的晚餐的若干问题以及基督徒与政府权威的适当关系,茨温利与路德的意见并不一致。
这两位改革者只曾在1529年见过一次面,《宗教改革运动的危机》一书把这次会面形容为“相当于一个宗教高峰会议”。这本书继续说:“这两个人并没有友好地分手,但……在会议结束时颁布了一份公报,这份由所有与会者签署的声明,技巧地掩饰了两者之间的歧见。”
在茨温利和他自己的跟从者之间也有难题产生。1525年,一群信徒由于在国家是否有权辖管教会这个问题上与茨温利意见不同而不再跟从他。茨温利认为政府有权这样行,这群人则加以否认。这些人称为再洗礼派(Anabaptists或rebaptizers),他们认为婴孩受洗其实是一种毫无价值的仪式,因为他们主张洗礼仅是为成年的信徒而设的。他们也反对使用实际的武器,即使在所谓正义的战争上使用也不行。他们当中有数以千计的人因信仰的缘故被处死。
加尔文在宗教改革上所担任的角色
许多学者把加尔文视为最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坚持教会应返回基督教最初的原则。但他所鼓吹的主要教义之一——得救预定论——却使人想起古希腊的主张,其中的斯多葛派声称万事均由宙斯所决定,因此人只有听天由命而已。这个教义显然并不是来自基督教的。
在加尔文的日子,法国的新教徒以胡格诺派(Huguenots)的名称为人所知。他们受到猛烈的逼害。在法国从1572年8月24日圣巴多罗买日的大屠杀开始,天主教势力杀害了成千上万的胡格诺派人士。逼害的浪潮始于巴黎,其后席卷全国。但胡格诺派不甘示弱,拿起刀剑加以还击。因此在16世纪晚期的血腥宗教战争中,他们也参与杀人。他们蓄意忽视耶稣的教训:“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马太福音5:44。
正如已故的基督新教教士福司迪克(Harry Emerson Fosdick)指出,加尔文自己也采用一些令人震惊的残酷手段去推广他的宗教主张。依照加尔文向日内瓦提出的教会规条,在四年内便有58人被处决和76人被放逐;到16世纪末叶,据估计共有150人被缚在柱上活活烧死。其中之一是西班牙医生和神学家塞尔维特(Michael Servetus)。他由于拒绝接受三位一体的教义而被教会视为“异端分子”。天主教当局焚烧他的肖像,基督新教徒则更进一步,把他缚在柱上烧死。
“可怕的现实”终于来到
有些赞成改革的人虽在原则上同意路德的主张,但却裹足不前。其中一位是荷兰学者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他在1516年成为第一位将“新约”的希腊原文刊印成书的人。“他一度是个宗教改革家,”《爱丁堡评论》说,“一旦宗教改革变成了可怕的现实,他就畏缩不前了。”
其他的人却继续推行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路德会的势力扩展得很快。1534年,英格兰脱离教廷的控制,苏格兰在宗教改革家诺克斯(John Knox)领导下也很快步英格兰的后尘。在法国和波兰,基督新教于16世纪结束前已取得法律的认可。
不错,正如伏尔泰说得好:“每一种弊端均应加以改革。”但伏尔泰补充说:“只要改革不比弊端更危险便行了。”若要进一步体会这句话的真实性,请阅读下一期刊登的“基督新教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吗?”一文。
[脚注]
a 证据显示早期的基督徒对上述各项教义及习俗均一无所知。详情请参阅由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的《根据圣经而推理》一书中“宗徒继位”、“浸礼”、“承认”、“十字架”、“命运”、“像”、“马利亚”、“弥撒”、“中立”及“圣者”等题目之下的资料。
b 证据显示早期的基督徒对上述各项教义及习俗均一无所知。详情请参阅由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的《根据圣经而推理》一书中“宗徒继位”、“浸礼”、“承认”、“十字架”、“命运”、“像”、“马利亚”、“弥撒”、“中立”及“圣者”等题目之下的资料。
c 证据显示早期的基督徒对上述各项教义及习俗均一无所知。详情请参阅由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的《根据圣经而推理》一书中“宗徒继位”、“浸礼”、“承认”、“十字架”、“命运”、“像”、“马利亚”、“弥撒”、“中立”及“圣者”等题目之下的资料。
d 证据显示早期的基督徒对上述各项教义及习俗均一无所知。详情请参阅由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的《根据圣经而推理》一书中“宗徒继位”、“浸礼”、“承认”、“十字架”、“命运”、“像”、“马利亚”、“弥撒”、“中立”及“圣者”等题目之下的资料。
e 耐人寻味的是,“新教徒”(Protestant)这个名词于1529年在施派尔的国会上首次采用去称呼路德的跟从者。这些跟从者抗议国会的一项法令,把较大的宗教自由给予天主教徒而非给予他们。
[第21页的图片]
马丁·路德,1483年生于德国,23岁受任命为牧师,在维滕贝格大学修读神学,1512年在维滕贝格成为圣经教授,终年62岁
茨温利,生于瑞士,较路德年幼两个月,1506年受任命为牧师,47岁于一场战役中阵亡,卒时为基督新教随军教士
[鸣谢]
Kunstmuseum, Winterthur
加尔文,比路德和茨温利年幼25年,年少时从法国移居瑞士,在日内瓦创立了一个实际受教会统治的国家,终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