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长相怎么样?
关于耶稣的长相,世俗历史所作的记述,其实深受好几个因素所影响。这正好说明,为什么不同画家笔下的耶稣,在容貌上有这么大的差别。
一个因素是本国文化。另一个因素是艺术作品完成的年代。此外,耶稣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也取决于画家和委托人所信奉的宗教。
在不同的世纪,米开朗琪罗、伦勃朗、鲁本斯等著名画家,都下了极大功夫去刻画耶稣的外貌。他们的作品不但有浓厚的象征意义,还有很重的神秘主义色彩。这些画家所画的耶稣像,大大影响了一般人对耶稣外表的看法。他们到底根据什么去描绘耶稣的容貌呢?
世俗历史的说法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生于公元280年,终于公元337年。在这个年代之前的艺术作品往往把耶稣塑造成年轻的“好牧人”,他不是剪了短发,就是留着长长的鬈发。关于这一点,《历代艺术》一书有以下的评论:“好牧人这个主题的起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异教]文物和古埃及的艺术品,现已用来象征忠心保护基督徒群体的人。”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异教影响就更是彰明较著的了。该书又说:“耶稣的画像跟地中海沿岸居民所熟悉的神祇没有什么分别,同太阳神赫利俄斯(阿波罗)[他头上的光环后来转移到耶稣和其他‘圣人’的头上],或从东方引入的罗马神祇无敌太阳神最为相似。”在罗马圣伯多禄大教堂下面所发现的陵墓,耶稣居然被描绘成阿波罗“驾着一辆太阳马车在天际奔驰”。
可是,这个年轻的形象维持了一段时日就消失了。阿道夫·迪德龙在他所撰写的《基督教圣像》里讲述事情的发展经过:“耶稣的形象起初是挺年轻的。不过,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年深日久,耶稣的形象也……一个一个世纪地增添了岁月的痕迹。”
到公元13世纪,一个自称为普布利乌斯·伦图卢斯的人写信给古罗马的元老院。他在信里描述耶稣的外貌,说他“头发的颜色恰似未熟的榛子[淡褐色],从头顶到耳朵以上都是平滑的,但从耳朵开始就是一绺绺的鬈发。鬈发比头顶的直发深色一点,而且更有光泽。长长的头发披散在肩膀上,头顶中间有分界线;……他脸上长满胡子,颜色跟头发一样,不长也不短,下巴上的胡子略呈叉状;……一双灰眼睛……目光炯炯”。这样的描写虽然失实,对后来的画家却有很大影响。《新天主教百科全书》评论:“为了迎合不同时代的人的品味,画家笔下的耶稣不断改变形象。”
同样,耶稣的形象也因种族和宗教而有所不同。在非洲、南北美洲和亚洲,由于海外传教活动的影响,在宗教艺术品上,基督的样子跟西方所描绘的长发形象并无分别;不过,上述百科全书却指出,耶稣的外表有时也添加了“本土特色”。
基督新教也有属下的画家,他们各用自己的处理手法去刻画耶稣的容貌。戈弗雷在他撰写的《基督和使徒在宗教艺术中的转变》声称:“伦勃朗笔下的基督把基督新教的精神显露无遗:他样子悲哀、满脸愁云、面无人色、神情冷峻,……简直就是个不问世事、克己甚严的基督新教徒。”他又说,“[伦勃朗]所构想的伟人基督,身体瘦削、刻苦禁欲,‘谦卑自抑、表情严肃、叫人我见犹怜’”,处处反映出基督新教恬淡寡欲的精神。
可是,正如下文所载,基督教国的艺术品常常把基督描绘成身子羸弱、头上有光环、无男子气概、面带愁容、头发长长的,但事实可不是这样。这个形象跟圣经所描述的耶稣其实大相径庭。
圣经和耶稣的外表
耶稣是“上帝的绵羊羔”,完美无缺,理应是长得很帅的。(约翰福音1:29;希伯来书7:26)耶稣决不可能长期面带愁容,他的面容跟通俗艺术所刻画的形象迥然有别。耶稣虽然饱经忧患,但平常都是心情豁朗、精神愉快的,他把天父“快乐的上帝”的特质完全反映出来。——提摩太前书1:11;路加福音10:21;希伯来书1:3。
耶稣是头发长长的吗?只有拿细耳人才不可修剪头发,不可喝酒,但耶稣并不是拿细耳人。他的发式跟其他犹太男子没有两样,必然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民数记6:2-7)他同朋友交往的时候,也享用适量的葡萄酒,这进一步证实耶稣为人豁达开朗。(路加福音7:34)在加利利的迦拿,耶稣甚至在婚宴上施行奇迹,把水变成葡萄酒。(约翰福音2:1-11)他显然是蓄须的,有关耶稣受苦的预言可以证实这点。——以赛亚书50:6。
耶稣的肤色和相貌又怎么样?他很可能具有犹太人的特征。不用说,这些特征是经犹太裔母亲马利亚的遗传而得的。马利亚的祖先是犹太人,通通出自希伯来人的家系。所以,耶稣的肤色和容貌可能跟一般的犹太人没有什么分别。
即使站在使徒中间,耶稣的外表也不见得有什么显著的分别;要不然,犹大就无需用吻来做暗号,把耶稣出卖给敌人了。这正好表明,耶稣可轻易同群众混在一起而不被发现。他确曾这样做,有一次他从加利利上去耶路撒冷,不管怎样,他并没有被人认出。——马可福音14:44;约翰福音7:10,11。
不过,有些人还是断定,耶稣准是身体虚弱的。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一则,耶稣需要别人帮他担起苦刑柱。二则,在三个被挂在柱上的罪犯中,他是最先死去的。——路加福音23:26;约翰福音19:17,32,33。
耶稣身体绝不虚弱
根据圣经的描述,耶稣既不是身体虚弱,也不缺少男子气概,这跟传说恰恰相反。圣经还指出,在少年时代,耶稣的“智慧和身量不断增长,在上帝和人面前越发蒙恩”。(路加福音2:52)在30岁以前,他大部分时间都干木工活。看来,这种重活不是体格瘦小、体质衰弱的人所能胜任的,况且在耶稣的年代,节省劳力的现代化机器还没问世。(马可福音6:3)此外,耶稣也把牛只、绵羊和换钱商从殿宇赶出去,又推倒换钱商的桌子。(约翰福音2:14,15)由此可见,耶稣不但有男子气概,而且身强力壮。
在地上最后三年半的生活,耶稣周游各地传道教人,走了几百里路。尽管旅途劳顿,门徒却从没有劝他“休息一下”。耶稣反过来吩咐门徒,当中有些是壮实的渔夫,说:“你们来,同我私下到僻静的地方休息一下。”——马可福音6:31。
麦克林托克与史特朗合编的《百科全书》说:“整个福音记载表明,[耶稣]身体强壮,精力充沛。”那么,他又为什么要别人帮他担起苦刑柱呢?他为什么比其他挂在柱上的罪犯先断气呢?
主要原因是耶稣饱受痛苦煎熬。他慷慨就义之前曾说:“我有一种浸礼,是我该受的浸,在完成之前,我受着多大的痛苦啊!”(路加福音12:50)耶稣在世的最后一晚,所受的痛苦已经接近顶点了:“耶稣陷入极度苦痛中,就继续祷告,而且更加恳切;他的汗也变成血一样,一滴一滴落在地上。”(路加福音22:44)耶稣深知,人类能否得享永生,完全有赖他至死保持忠诚。这么大的重担给压在他心头!(马太福音20:18,19,28)耶稣也知道,上帝的人民会把他当做“受咒诅的”罪犯般处决。他很担心自己受死的方式会使天父大受羞辱。——加拉太书3:13;诗篇40:6,7;使徒行传8:32。
耶稣被出卖之后,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残暴对待。在深夜进行的虚假审讯中,当地最高级的官员肆意耻笑耶稣,吐唾沫在他身上,还挥拳打他。第二天清早,他们一再审问耶稣,目的是要掩人耳目,使人觉得昨夜的审讯是合法的。在这次审讯中,耶稣先被彼拉多盘问,再受希律盘问。希律和手下的士兵戏弄耶稣后,就把他送回彼拉多那里。最后,彼拉多命人鞭打耶稣。这跟一般的鞭打大有分别。《美国医学协会杂志》论到古罗马帝国所施行的笞刑,说:
“一般所用的刑具是短鞭,是由几条长短不一的单皮带或辫带所组成的,每隔若干距离就给系上小铁球或尖锐的羊骨块。……罗马士兵连连使劲鞭打犯人,鞭上的铁球深深挫伤犯人的背部,皮带和羊骨则割进皮肤及皮下组织。随着鞭打持续下去,伤口就会裂开,裂口深至皮下的体壁肌,最后变得一片血肉模糊。”
很明显,耶稣给沉甸甸的苦刑柱压垮以前,已差不多精疲力竭了。《美国医学协会杂志》评论:“耶稣落在犹太人和罗马人的手上,除了缺水缺粮、得不到休息外,还饱受精神虐待、皮肉之苦。这些因素使耶稣变得虚弱无力。可见,耶稣被钉死去之前,至少已经身受重伤,甚至可能陷入危险期。”
他的外貌重要吗?
从伦图卢斯的虚假记述到名画家的作品,以至现代的彩绘玻璃窗,基督教国似乎对肉眼看得见的东西情有独钟。都灵总主教说:“耶稣基督的形像具有异常的力量,能使人产生联想,这种形像应当保存下来。”惹人争议的都灵裹尸布就是由他保管的。
关于耶稣的外貌,上帝的话语却刻意省略了这些“使人产生联想”的细节。原因是什么?这些细节可以使人转移目标,不再专心吸收带来永生的圣经知识。(约翰福音17:3)耶稣是我们学习的模范,他本人“不看人的外表”;换句话说,他不以人的外表衡量人。(马太福音22:16;参阅加拉太书2:6。)既然受灵示的福音记载并没有提及耶稣的外表,着重强调他的相貌就是违背福音的精神。事实上,正如下篇文章所载,耶稣再也不像人的模样了。a
[脚注]
a 主持圣经讨论的时候,使用图画,包括绘有耶稣的图画,并无不当。这些图画常常在守望台社的刊物出现。不过,主持人却不该故弄玄虚,吓唬学生,也不该助长没有圣经根据的观念、象征和崇拜。
[第7页的图片]
在基督教国画家的笔下,基督是身体虚弱、面带病容的,跟圣经记载所描述的耶稣截然不同
[鸣谢]
Jesus Preaching at the Sea of Galilee by Gustave Dor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