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有援手
巴斯特是个15岁的中学生。每逢星期六下午,他都有特别活动。他会到养老院,探望一班老人家,给他们奏乐唱歌。巴斯特的老师说:“他给院中的老人家带来了不少欢乐。”78岁的露西尔也乐于行善。她经常送食物给有需要的人,又到医院探望孤独的病人。一个朋友这样描述露西尔,说:“别人有需要,而她又能帮忙的话,她一定给予援手。”
志愿服务的定义
现今世界各地有千百万人抱有以下的人生观:“别人有需要,一定给予援手”。他们乐意到任何地方帮助别人,足迹遍及建筑工地、办公室、工厂、疗养院、庇护所、难民营、收容所、消防局、援助中心、动物收容中心等地方。几乎处处有援手!他们利用自己的技能去参与各种志愿服务,从盖房子到筹集捐款,从照顾弃婴到安慰身患绝症的病人不等。他们都是志愿人员,致力扶助穷苦人。
志愿工作被人描述为“实现理想的行动”。做志愿工作的人必须有责任感、甘愿牺牲、不计报酬和没有私心。两位资深的志愿人员评论说:“参与志愿服务需要我们施与,献出自己,包括时间、体力、心思、才干、智力和专业知识。”值得留意的是,志愿人员也能从施与得益。——参看附栏“志愿人员也受益”。
人数和需求与日俱增
在美国,据估计有一亿人参与志愿服务,而且人数逐年递增。志愿组织纽约援助会的总干事凯瑟琳·贝伦斯最近告诉《儆醒!》杂志说:“我们的组织扩展神速。单单在过去的一年,就有五千多人加入了我们的组织,成为志愿人员。”欧洲的志愿团体也有类似的增长。例如,在过去的二十年,法国志愿人员的数目每年都增加百分之六。不过,全球对志愿人员的需求却没有减少。相反,联合国志愿人员(联合国的一个机构)综观全球的情况,指出“今日比以往需要更多志愿人员”。一所博物馆的主管表示:“志愿人员是我们博物馆的血液。”
可是,矛盾出现了。尽管督导志愿人员的主管、总干事、统筹员都认为志愿人员犹如黄金一样可贵,但志愿人员的工作却大多被忽视。为了扭转这个局面,联合国决定利用2001年来唤起大众对志愿人员的注意。联合国希望在这一年达成的目标可参看附栏“国际志愿人员年”。
时移世易,今日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看法改变了。这些改变使志愿人员和统筹员陷入困境。可是,虽然困难重重,世界各地还有不少人乐意献出自己,扶助别人。什么推使这些人献出自己呢?他们成就了什么事?他们怎样影响到你的生活?
[第4页的附栏或图片]
志愿人员也受益
迈克尔利用公余参与志愿服务。他说:“帮助别人使我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愉快。这是全心做生意没法给我的报酬。”这种感觉不是迈克尔独有的。联合国志愿人员统筹员莎伦·开普林-阿拉佳说:“世界各地……参与志愿服务的人,都清楚看出他们从自身的经历得益不浅。”专门研究志愿工作的道格拉斯·劳森博士表示,研究员发现“人在参与志愿工作的几个小时里,往往会感到精力充沛,心情兴奋,这种现象也给叫做‘志愿人员的亢奋’”。“志愿人员的亢奋”并不会转瞬即逝。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员观察了一组人超过30年,发现当中“做志愿工作的比没有做的更快乐、更健康”。值得留意的是,圣经也说:“施与比接受更快乐。”——使徒行传20:35;箴言11:25。
[第5页的附栏或图片]
国际志愿人员年
1997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宣布把2001年定为“国际志愿人员年”a。联合国也为该年定了以下四个目标。
增进认识 鼓励政府官员重视志愿人员的供献,认识和记录他们的成就,并且颁发奖状给志愿人员,褒扬他们的出色表现。
增加帮助 促请各国推广志愿服务,方法包括容许国民以志愿服务代替兵役,或者豁免一些税项。
交流经验 请传媒协助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志愿服务的成功例子,供其他人借镜,“省去地方团体自辟蹊径的工夫”。
推动发展 鼓励志愿团体举办展览会,让大众知道志愿人员对社会的贡献。
联合国希望2001国际志愿人员年能增加人们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推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为志愿团体筹集更多经费和物资,以应付社会与日俱增的需要。全球共有123个政府资助各项活动,好达成联合国所定的四个目标。
[脚注]
a 香港称为“国际义工年”,台湾称为“国际志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