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特人,勇敢的圣经宣扬者
约翰·威克利夫的去世使他的仇敌得意洋洋,兴高采烈。他们以为他们不再会受到威克利夫的主张所引起的种种难题所困扰了。他们会能够恢复他们对人民的控制。威克利夫的著作和英文圣经译本会逐渐被人遗忘。虽然他们可能怀有这样的希望,这个希望却未能实现。威克利夫的跟从者,罗拉特人,比以前更决心要继续推行威克利夫的工作。
“罗拉特人”这个绰号在以前曾有人用过。这个名字起源于十四世纪的荷兰,可是在威克利夫死后这个名字才大受人注意。这个名字来自中古世纪荷兰文的罗伦(lullen,英文的“lull”一字即来自此字,在古代的意思是歌唱、低声哼唱或咏唱)一字,含有‘上帝的赞美者’的意思。除了赞美的意思之外,这个名字也含有中古世纪英文罗勒(loller)一字的意思,意指一个游手好闲的流浪汉或无业游民。但罗拉特人绝非游手好闲的人,这从他们走遍英国各地努力向人传讲上帝的道一事足以见之。
第二本威克利夫圣经
威克利夫的圣经译本引起了人民阅读圣经的愿望,而这种愿望需要获得满足。同时,在传道方面运用这部译本使人意识到其中的译文颇难了解。当时需要有一本修订本,使圣经的信息能为普通一般人所了解。威克利夫的若干个跟从者遂合力从事这件工作,而他最亲近的同伴约翰·普尔维(John Purvey)看来在这件事上带头。
第二部威克利夫译本的序言描述译者在翻译方面所运用的若干原则。译者们并非毫无异议地接受全部的拉丁经文,因为他们意识到在许多世纪中有些谬误渗入到经文的版本中。因此他们尽量将许多部古老的版本收集起来加以比较,“以求使一部拉丁文圣经更为真实可靠;然后再次研究其中的经文和译文”——在当时这种方法几乎是前所未闻的。为了获得一部较纯正的拉丁经文版本,译者们也设法找出一些艰深的字词和片语最准确的意思,并且试图了解经文所用的文法。最后,译者会“尽可能紧守句子的原意”,然后将译文加以查阅和更正。——《英文六国语对译书》,29页。
这项努力所产生的英文译本一方面尽量保持拉丁文的原意,同时也使用英文的成语。这部修订本大受欢迎,因此今日这部较后的译本现存的数目比较早一部译本的数目多五倍。这部译本中的许多字词和片语后来被丁度尔的译本所采用,然后被收纳在《钦订本》中。
许多早期的英文圣经版本很巨大和装饰华丽,这表明它们为富有和受过教育的阶级所使用。可是,较后的威克利夫译本则有相当多较小的版本,字写得很密而被设计成供普通人所用,并且较易收藏在口袋里和外袍下。较小和较简单的版本所费较廉,而且切合实际,因为当时人若拥有当地文字的圣经便有被势力强大的宗教权威所处罚的危险。
遍及全国的传道者
罗拉特人的传道者大部分步行周游各地,他们携带一根粗重的杖供防身及助步之用。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多半在乡村地区传道。每逢他们抵达一个乡村或小镇时,当地的武士或乡绅便会将居民召集起来听他们讲道,时常在露天的地方,在茅舍或谷仓里,在较大的房屋的客厅里。他们将一本论文小册和圣经给在座的人传阅,有时所用的只是一本或两本圣经书。周游的传道者离去之后,当地的人会将这些书本辗转传阅和加以讨论。在这些聚会中传道者不但诵读圣经,同时教人识字以便使更多人能够亲自阅读圣经。
传道者引用圣经去支持他们的教训。威克利夫自己在训练传道者时曾强调他们需要跟从耶稣在派出七十个门徒时所作的简单训示。(路加福音10:1-11)罗拉特人倚靠朋友供给他们食住;他们衣着简朴,时常披着赤褐色的粗布斗篷以资辨识。许多听到上帝的道的人接纳了他们的教训,因此罗拉特人的工作由牛津和列斯特扩展到英国中部诸郡,威尔斯的边界和英伦的西部。当地的居民则可以与其他渴望学习的人一同研读圣经。
以下是一个例证:“尼哥拉斯·贝尔华德是这个教派的成员,他在伦敦花了四个马克四十便士买了一本新约,并且教导威廉·莱特及其妻子马姐利。他与他们一同工作了一年,勤恳地研读新约。”——《霍克斯的行传与纪念文》。
在十四世纪的末叶,罗拉特人的运动继续扩展,但大部分限于在罗马天主教会之内。另立门户在当时是前所未闻的事。威克利夫自始至终均力图从内部改革教会,他的跟从者继续以此为目标。但是随着罗拉特人的势力在国内各处继续增加,这引起了更多的争论。罗拉特人的传道者并没有表现威克利夫的著作所含的机巧论据。反之他们直言指责朝圣、各种迷信、赎罪券、圣者、神龛和采用偶像等事,若干显要的罗拉特人逐渐意识到他们无法继续留在教会中。可是,教会的势力如此强大,以致许多传道者在被人逮捕时由于害怕被逐出教会而宁愿放弃他们的新信仰。当局的猛烈反对迫使这项运动转而在暗中进行。
为了谋求更多永久的合法改革,罗拉特人在1395年将一份宣言呈递给英国议会,其中列出罗拉特人的主要信仰。他们也将信条钉在圣保罗大教堂和其他著名教堂的门上。这使主教们大感愤怒,于是他们吁请英王李察二世采取行动。他以危言恐吓迫使罗拉特人的领袖们屈服,而英国议院则拒绝接受他们的请求。从那时起,主教们力图说服政府明令压制罗拉特人的活动。
迫害加剧,但却劳而无功
在十五世纪的初叶,罗拉特人仍然受到一些有势力的友人所庇护;后者帮助他们抗拒敌人对他们所作的许多攻击。但是新登位的国王亨利四世却赖罗马天主教会之助而得位。虽然他的父亲,干特的约翰,是威克利夫最忠心的友人之一,兰卡斯特的亨利却刚相反。在1401年,英国议院通过一项法案授权给主教们将异端焚毙。
当约翰·普尔维在1401年受审时,他公开撤消了自己的信仰。可是另一位杰出的领袖,威廉·沙特利(William Sawtry)却拒绝改变他的信仰;他坚信在教士举行圣礼之后,饼仍然是饼而没有化为基督的肉体。经过两天的辩论之后,他在伦敦的士密夫菲尔牲畜市场被活活焚死。虽然获得这场胜利,坎特伯雷大主教汤麦士·亚伦度尔仍然小心翼翼。在有些郡中罗拉特人仍受到很多人所支持,在这些地区中主教们不敢带头逼迫他们。当约翰·伯比,乌斯特郡伊夫沈的一个裁缝,在1410年被缚在柱上准备将其焚毙时,年轻的亨利王子亲自试图说服他改变主意。有一个时候行刑者将柴移去,但一切游说均未能使他动摇。最后行刑者终于将火点燃。当王子登位成为亨利五世时,他决定继续执行他父亲的政策。他逮捕了一位显要的罗拉特人,约翰·奥特卡素爵士;他认为此举在压制异端方面可能更有效。
可是奥特卡素却成功地逃出伦敦塔的监狱,他的支持者于是发动武装叛变以保卫他。这是他们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因为前此他们曾声称战争违反了基督教的原则而加以弃绝。他们试图在伦敦附近的艾尔探绑架国王,但却未能成功。于是他们向伦敦的圣纪尔进发以便与其他的叛党会合,但他们全被掳获或击败。虽然奥特卡素得以逃脱,并在此后三年逍遥法外,但他却终于被逮捕,并在1417年被绑在柱上焚毙。在此之后罗拉特人不再试图以武力干预政事或参与政治了。虽然逼迫加增,有其他许多罗拉特人被焚毙,这却未能制止他们的信息传播出去。甚至在诺福克,发动十字军的史宾赛主教一旦去世,他们的信息便迅速传播有如燎原之火一般。他们开设了许多学校教人写读,并且设立了许多未经政府授权的聚会处所。
使用圣经一事变成了逼迫的一个焦点。较早时候,教会在1229年的吐露斯会议中通过的一项法令禁止平信徒拥有当地语言的任何圣经,但这项法令在英国却没有大力执行。可是,任何人在翻译圣经之前均必须从主教获得许可才行。1408年,坎特伯雷的一个会议下令禁止人翻译圣经的任何部分,而且宣告人不可阅读“在约翰·威克利夫的日子或他之后所写成的任何这类书本、小册或论文……不论公开抑或私下地如此行,违令者会招致逐出教会的处分。”1414年,有另一条法令颁布惩罚英国境内擅自阅读圣经的人。这样行的人会失去田地、财产和生命。
若干当地的主教进一步颁布其他的法令,尤其以在索美塞得郡和林肯郡为然。在林肯郡,“詹姆士·布鲁斯特因为拥有一本英文的圣经书而被控。”艾利斯·亚殊福特曾教导一个男子“登山宝训的一部分”。艾利斯被带到六个主教之前,她受到特别警告不可将这些事教导人,甚至不可教导她自己的儿女。
威克利夫的主张对欧洲大陆的影响
虽然普通人民不能公开阅读圣经,居高位的人却能够如此行。英国的皇后和李察二世的妻子安妮拥有一本拉丁文圣经及一本波希米亚文的圣经。她在1382年下嫁英王;这宗婚姻曾蒙她的兄弟温塞斯劳王所认可。后者接受教皇的劝告同意这宗婚姻;教皇本想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却未能预期到这件事所导致的结果。安妮皇后不久便听闻威克利夫的著作而设法获得其中的几本,并且也获得英文的四福音。她赞同威克利夫的见解而予以支持。探视她的布拉格宫廷人士将威克利夫的若干著作带返波希米亚。布拉格大学也与牛津大学建立联系,而当时后者仍然对威克利夫怀有很大好感。
由于这项接触,约翰·胡斯得以读到约翰·威克利夫的著作。胡斯在布拉格大学受教育,后来升为该校的校长。他在1403年对威克利夫的主张作了一系列的讨论。这些讨论受到当局的谴责,但是胡斯却继续倡导这些主张。最后在1409年,教皇亚历山大五世颁布通谕下令查究这件事。胡斯和他的跟从者遭受逐出教会的处分,二百本威克利夫的著作被焚毁。但是当时胡斯和威克利夫的主张已传遍波希米亚而大为流行,而国王亦不支持教皇。教皇在1410年去世,次年布拉格的大主教亦接踵去世。胡斯于是利用这段时间继续传道。
为了试图制止深具破坏力的教皇分裂,西基斯文皇帝在1414年召开康士登斯会议。威克利夫的著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再次被提出来考虑。教皇这时可以见到威克利夫的主张在两个相隔很远的国家,英伦和波希米亚,所产生的影响。在1415年,胡斯虽然获得皇帝发给他的安全通行证,却被定罪及绑在柱上焚死。官方宣布威克利夫是提倡异端的魁首,他的书籍会被焚毁,他的尸骨则应从墓中掘起而抛出‘成圣的土地’。在当时林肯郡两位相继就任的主教看来,这项行动如此可憎,以致他们没有将其付诸实行。后来直至1428年人们才将威克利夫的尸骨从墓中掘出焚成灰烬,然后将骨灰撒在附近的斯威夫特河上。颇自然地,有些人在这项可悲的行动中看出一项象征性的意义:正如河水将威克利夫的灰带到广阔的海洋中,他的教训亦被散布到全世界。
1572年的一项褒扬状将威克利夫形容为燃起火花,胡斯点燃煤炭,然后路得高举起火炬。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把在黑暗的中古时期形成的若干传统和谬误主张除去,而当时开始流行的各种主张和原则有许多均是由威克利夫首次提倡的。罗拉特人在这段时期中仍然颇活跃。当路得的写作流传到英国时,罗拉特人的各小组汇合成为一项新的运动,因为两者之间的主张如此相似。
圣经逐渐得以摆脱所受的桎梏,这项缚束在以前使圣经沦为仅是少数富有的人的专利品。我们今日赏识先人所表现的勇气吗?他们珍惜圣经而体会到这是一本值得阅读和研究的书——甚至值得他们为其牺牲土地、自由和生命。我们重视这项历尽艰辛方才获得的自由吗?唯独我们亲自研读圣经,并且表现积极的信心将其中的真理与别人分享,我们才能够说我们的确珍惜这项研读圣经的自由。
[第27页的图片]
斯威夫特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