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华手下敢作敢为的见证人!
使徒行传报道基督教的扩展
耶稣基督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向人宣扬上帝王国的好消息。他敦促门徒要发出光来。但是他们的人数颇少,而耶稣却预言会有一件传道工作在普世进行。(马太福音5:14-16;24:14)他的门徒能够完成这件传道工作吗?即使他们愿意执行这件工作,他们会获得什么帮助呢?
忠心的门徒路加,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医师,在上帝所感示而题名为“使徒行传”的书中对这些以及其他问题提出了答案。(可参阅路加福音1:1-4;使徒行传1:1,2)外在和内在的证据均表明路加是使徒行传的执笔者。很可能这本书是在公元61年左右在罗马写成的。——歌罗西书4:14;提摩太后书4:11。a
使徒行传的记载始于耶稣升天,结束于保罗在罗马被囚。因此这本书所叙述的事发生于公元33年至61年之间,共计28年。这本书对早期的基督教作了广泛的报道,对于耶和华手下勇敢的见证人所采取的行动提供一项令人振奋的记载。
使徒行传可以怎样造益我们呢?除了其他益处之外,它能够(1)向我们表明耶和华的手与他忠心的见证人同在;(2)使我们体会到圣灵的力量和影响;(3)加强我们对上帝所感示的预言的信心;(4)帮助我们在信心受到考验时将上帝置于首位;(5)鼓励我们勇敢地对人作一个彻底的见证;(6)帮助我们在逼迫之下保持坚忍;(7)推使我们在为上帝服务方面表现自我牺牲的精神;(8)促使我们勤于研读上帝的道;(9)激发我们对奇妙的王国希望怀具更大的信心。
彼得——一位勇敢和忠心的见证人
使徒行传开始时,耶稣行将与门徒告别了。当时他会将以色列国复兴过来吗?门徒希望知道。但是他告诉他们‘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他们可以知道的。’虽然耶稣的门徒当时对王国未能完全了解,他却吩咐他们在耶路撒冷、犹太和撒玛利亚为他作见证,“直到地极”。他们怎么能够执行这件工作呢?凭着圣灵的力量!——使徒行传1:6-8。
在五旬节的日子,耶稣手下大约120个门徒聚集在耶路撒冷城中一间楼上的房间里,他们突然被圣灵所充满。这推使他们以当时从远方来到耶路撒冷守五旬节的许多犹太人和改信者所说的各种语言作一个勇敢的见证,使徒彼得带头向人作见证。他解释圣灵降下乃是应验了约珥书的预言。(使徒行传2:14-21;约珥书2:28-32)在那一天有3,000人‘接受他的话而受了浸。’(使徒行传2:41)显然耶和华的手作用在他的见证人身上。圣灵的力量和影响十分显著。再者,彼得的话使我们更加坚信上帝所感示的预言必然会获得应验。
接着,使徒施行奇迹医好了一个瘸腿的人,借此进一步显示上帝圣灵的能力。然后彼得和约翰为耶稣作了一个勇敢的见证。这使宗教领袖无法忍受,于是将使徒逮捕及在次日加以审讯。彼得和约翰坦率地指出人必须借着耶稣基督才能得救。宗教领袖下令不准他们向人传道,但他们却断然拒绝听命。前者将他们恐吓一番之后便把他们释放了。于是他们与信徒同工会合,一同祷告求上帝帮助他们继续“大有胆量,传讲[他]的道。”结果“他们都被圣灵充满,放胆传讲上帝的道。”当宗教领袖再次下令禁止他们传道时,他们无畏地回答说:“服从上帝过于服从人,是应当的。”——使徒行传4:19,20,29-31;5:29,《新译》。
这无疑帮助耶和华的现代见证人在信心遭受考验时将上帝置于首位!这也应当鼓励我们甚至受人逼迫时也勇敢地作一个彻底的见证!
司提反,被圣灵任命负责分派粮食的七个男子之一,在被带到犹太公会面前时也作了一个有力的见证。他指出法官必须对耶稣的死亡负责;他们老羞成怒,遂用石头将他掷死。司提反在一切考验中所保持的镇静是个好榜样;这鼓励耶和华在现代的见证人不顾逼迫继续保持坚忍。——使徒行传6:1-7:60;可参阅腓立比书4:6,7,13。
逼迫继续加剧,但却无法制止门徒传道。反之,无论他们被驱散到何处,他们均继续‘宣扬好消息’;他们这样行赢得了耶和华的支持和祝福。(使徒行传8:4-8)不久之后,一度猛烈逼迫基督徒的扫罗由于耶稣在强烈的光芒中亲自向他显现而归信基督教。扫罗所见的荣光使他双目失明。亚拿尼亚将扫罗的视力恢复过来,于是这个以前逼迫基督徒的人[后来称为使徒保罗]遂成为上帝和基督手下一个勇敢的见证人。——使徒行传9:1-30;22:6-11。
这时教会‘得到平安,被建立起来,存着敬畏耶和华的心而行事,并且因着圣灵的激励,人数大大增加。’(使徒行传9:31,《新译》)彼得将深受爱戴的大比大(多加)复活过来。后来他奉派到该撒利亚去,对哥尼流及后者的家人宣扬‘好消息’。他们都一致归信,圣灵接着被倾浇在他们身上。彼得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原来在各民族中,凡敬畏他而行义的,都蒙他悦纳,”于是为这些外邦人施浸——这是成为耶稣门徒的第一批未受过割礼的外邦人。——使徒行传10:1-48,《新译》。
在此之后不久,希律·亚基帕一世将使徒雅各处死,并且逮捕了彼得,打算将他也杀死。但是天使却将彼得从狱中救出。再者,基督徒虽然遭受很多艰辛和逼迫,耶和华的手却与他的见证人同在,“上帝的道继续扩展,日见兴旺。”——使徒行传11:19-21;12:24,《现译》。
保罗的三次传道旅行
在圣灵指引之下,巴拿巴和扫罗从叙利亚的安提阿奉派往外地传道。(使徒行传13:2,3)在塞浦路斯岛上有许多人成为信徒,包括省长士求·保罗在内。这些王国见证人屡次由于遭受猛烈迫害而被迫离开各城。例如在路司得城保罗被人用石头掷打,人们以为他已死去而将他撇下。但是他醒过来之后恢复作见证的工作,并且鼓励别人保持信心,说:“我们进入上帝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苦难。”(使徒行传14:22,《新译》)这一切对耶和华在现代的见证人有莫大的鼓励作用,使他们能够不顾逼迫保持忍耐!
使徒和耶路撒冷的长老举行会议,解决了关于受割礼的问题。(使徒行传第15章)不,归信基督教的外邦人并不需要受割礼。圣灵在这件事上担任一个角色,因为当时寄给各小组的信说:“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唯有几件事是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和奸淫。”——使徒行传15:28,29。
保罗在第二次传道旅行期间带着西拉随行,在途中提摩太加入他们的行列。保罗在异象中见到有人恳求他前往马其顿予以协助。使徒和他的同工表现出自我牺牲的态度,将这件事视为他们在上帝的工作上所受到的委派。当我们有机会在耶和华的工作上作更大的服务时,我们有类似的反应吗?——使徒行传16:9,10。
在腓立比,为王国所作的见证导致一场骚乱,保罗和西拉被投入狱中。一场地震使他们获得释放,他们却没有匆匆离去。反之他们对狱卒及后者的家人传道,结果所有这些人均受浸成为信徒。——使徒行传16:11-34。
然后他们前往帖撒罗尼迦和比里亚。比里亚人“比帖撒罗尼迦人开明,热切接受主的道,天天查考圣经,要知道所听的是否与圣经相符。”(使徒行传17:10,11,《新译》)这岂不应当促使我们也勤于研读上帝的道——仿佛作现代的比里亚人吗?
保罗抵达雅典之后放胆在市场向人作见证,当地的哲学家将他带到亚略巴古。他在那里为耶和华创造万物、人类出自共同的起源和耶稣基督的复活等事作了一个有力的见证。结果如何呢?有些人成为信徒。(使徒行传17:16-34)接着使徒前往哥林多,他在当地找着很多对上帝的真理感兴趣的人,结果他在当地逗留了18个月。——使徒行传18:1-17。
保罗返回安提阿逗留了一段时期之后便开始他的第三次传道旅行。他在以弗所放胆向人作见证,上帝亦不断通过他施行了许多异乎寻常的奇迹。保罗在以弗所的传道活动有丰富的收获,但也在这个充满亚底米女神的崇拜者的城中引起了一场骚动。但是使徒却得以安然无恙地离去。——使徒行传19:8-20:1。
保罗在返回耶路撒冷的途中将以弗所小组的长老召去见他。他指出他在他们当中时凭着自我牺牲的精神所作的服务。他很忙于从事宣扬王国的工作,因此能够说他曾‘公开及逐户地教导他们。’保罗为今日一切在耶和华的百姓中负有责任的人立下多么优良的榜样!——使徒行传20:17-35。
逼迫无法制止王国的见证工作
虽然保罗受到警告叫他不要返回耶路撒冷,他却没有回头。(使徒行传21:10-14)雅各和当地小组的其他长老听见保罗告诉他们上帝如何祝福他在列国的人当中从事的传道工作,都为此而欢欣鼓舞。但是当使徒在圣殿出现时,他获得多么不同的接待!来自亚细亚省的犹太人鼓动全城的人反对他,罗马兵士及时将他从暴民手中救出。后来在由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组成的法庭上,保罗提出复活的问题,结果使两派人发生内哄。由于争执变得越来越激烈,罗马兵士将保罗带走。他们暗中将他送到该撒利亚腓力斯总督处。他在总督面前为自己辩护和反驳他的指控者。但是使徒在该地被囚禁了两年。他后来被带到波求·非斯都面前作了一个勇敢的见证,并且向该撒提出上诉。(使徒行传25:11)在较后的时候,保罗受到希律王亚基帕二世的审讯。虽然亚基帕看出保罗是无罪的,但保罗既已向该撒上诉,因此他们遂将他送到罗马去。
他们在往罗马途中遭遇暴风。船触礁沉没,但是正如一位天使向保罗提出保证,船上所有的人均得以安全抵达马尔他(米利大)岛上。三个月后,保罗和他的同伴乘船前往罗马。在罗马帝国的首都中,保罗有两年的时间‘住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他为什么这样行呢?为了要对别人作见证。使徒行传告诉我们,他“放胆传讲上帝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使徒行传28:30,31。
使徒行传以一项关于基督徒忠心地为王国作见证的记载作为结束。不错,使徒行传一书强调伟大的王国希望。这项受上帝所感示的记载应当推使上帝在现代的仆人像他们在第一世纪的同工一样——作耶和华手下敢作敢为的见证人!
[脚注]
a 欲知详情,可参阅《助人明白圣经的工具》(英文)32页及《圣经都是上帝所感示而有益的》(英文)198、199页。两本书均由守望台圣经书社所出版。
[第20页的图片]
像彼得在五旬节所为一般,所有忠心的基督徒均是耶和华手下勇敢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