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儿女的心灵
制陶工匠凭灵巧的双手,把一块不值几文钱的黏土,改造成一件精美的器具。这样技术高明,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工巧匠,不是到处都能找到的。过去几千年,陶匠制造了大量的杯盘碗碟、瓶罐壶锅,这些器具不仅实用,许多还有玩赏价值。陶匠对社会的确大有贡献。
父母陶冶儿女的思想品格,对社会同样大有贡献。圣经把我们每个人都比喻为黏土,父母的重要职责,就是把儿女“塑造成形”。(约伯记33:6;创世记18:19)正如制作一件精致的陶器不能一蹴而就,教养儿女,使他们长大后做个稳重可靠的人也颇不容易。父母不能以为听其自然,孩子就会被塑造成一个这样的人。
外界很多事物都可以影响孩童的心,无奈有些影响造成的伤害,是事后难以补救的。因此,明智的父母不会听之任之,让孩子随心所欲,以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他们会训练孩子“走合宜的路”,深信“这样他到老也不偏离”。(箴言22:6)
教养儿女既重要又令人兴奋,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审慎的基督徒父母会花时间陶冶儿女的心,把任何对儿女心灵有害的影响及早抵消。父母也要怀着无比的爱心和耐性,“照耶和华的意思管教他们,纠正他们的思想,把他们抚养成人”。(以弗所书6:4)父母只要早早开始陶冶儿女的心,就能事半功倍。
宜早不宜迟
对陶匠来说,最好的黏土既要柔软,方便塑造,也要坚实,不易变形。陶匠都认为,黏土经过精炼后,就该在六个月内使用。父母陶冶儿女的心,道理也是一样,儿童还在孺子可教的时候,就要开始教导他,把他塑造成形。
研究儿童的专家指出,儿童到八个月大的时候,已能够认得母语的音调,跟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开始运用身体的感官,探究四周的事物。因此,父母适宜在孩子还很年幼的时候,就陶冶他的心灵。你的孩子如果像提摩太一样,“从婴儿时期就认识圣经”,这对他就最好不过了!(提摩太后书3:15)a
婴孩模仿父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他们听到或见到父母的表情、声音、动作,就会依样画葫芦。他们看见父母流露爱心、仁慈、怜悯,也会照着去做。要是我们想照耶和华的律法管教孩子,我们心里就必须先有上帝的诫命。父母本身热爱上帝的律法,就自然渴望经常向儿女谈及耶和华和他的话语。圣经劝告父母:“无论在家还是走路,躺下还是起来,都要教导他们。”(申命记6:6,7)弗朗西斯科和罗萨有两个年幼儿女,请听听他们怎样把这个劝告实行出来。b
“闲话家常之余,我们还特地每天最少用15分钟跟每个孩子说话。如果感到事情不对劲,我们会深入多谈一会,这样,有时我们真的会发现问题。例如,最近我们五岁大的儿子放学回家后,告诉我们他不相信耶和华。看来他曾被某个同学取笑,同学对他说根本没有上帝。”
弗朗西斯科和罗萨意识到,他们要帮助儿女培养对造物主的信心。小孩子天生就对上帝创造的东西着迷,父母不妨从这里入手。不错,小孩子一碰到动物,就会兴奋莫名。他们也爱采摘野花,或在海滩的沙堆上玩个不亦乐乎。父母可以向儿女指出,这些东西都是造物主创造的。(诗篇100:3;104:24,25)儿女要是赏识上帝所造的万物,就会对耶和华肃然起敬,这种感觉会延续一生。(诗篇111:2,10)他们还会渴望取悦上帝,尽力“远离恶事”。(箴言16:6)
大部分儿童都很好奇,也很喜欢学习,却未必都愿意服从。(诗篇51:5)他们有时会固执己见,或者坚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父母不希望儿女这种态度变得根深蒂固,就必须立场明确,施行教导,却不可操之过急。(以弗所书6:4)菲莉斯和保罗有五个孩子,他们管教儿女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菲莉斯回忆说:“孩子性格各异,唯一相同的,就是都希望自己作主。这种情况不容易处理,可幸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终于明白我们说‘不行’就是‘不行’。”她的丈夫保罗补充说:“孩子慢慢长大,能够明白事理了,我们便会就所作的决定向他们解释。我们会尽量保持仁慈,但也使他们明白,父母之权是上帝赐予的,儿女必须尊重父母。”
大部分父母都意识到,尽管孩子在幼年会遇到各种难题,但十多岁的时候,才是最高危的阶段。那时他们仍旧少不更事,却要面对许多从未经历过的考验。
了解少年人的内心世界
陶匠要在黏土干硬之前就进行塑造工序,为了多一点时间进行塑造,他可能要一边搓揉黏土,一边加水,使黏土保持湿润柔软。父母陶冶儿女的心,情况也一样。父母也要格外努力,以防儿女的心变得刚硬,不易受教。父母陶冶儿女的主要工具,当然是圣经。他们可以用圣经来“责备、纠正”,使孩子“装备齐全,做各样的善工”。(提摩太后书3:15-17)
可是,跟小孩子不同,少年人未必乐于接受父母的忠告。少年人开始比较在意同辈的看法,跟父母沟通时,可能已不那样直接坦率。随着亲子关系进入新阶段,父母教导儿女时要更有耐性,更灵活变通。少年人要适应身体和情绪上的变化,也要开始自己作决定,树立人生目标。(提摩太后书2:22)在困难重重的少年时代,他们还必须抵抗一股足以腐化心灵的力量,那就是同辈压力。
许多时,同辈压力不是由个别的事情所触发,而是慢慢形成的。少年人三番五次听见同辈负面的言谈,看到同辈消极的反应,就会感受到压力,信念开始动摇。许多少年人从心底里害怕被同辈排斥,而这正正击中了他们的要害。少年人要么服从良心指引,要么屈服于同辈压力。挣扎一番之后,他们可能会开始认同其他少年人所鼓吹的“世界的事”。(约翰一书2:15-17;罗马书12:2)
更糟的是,在内心错误欲望推波助澜之下,同辈的话显得更有说服力。这样一来,听到同辈说“管它呢,玩个痛快吧”,或“想怎样就怎样”之类的话,就会觉得非常中听。玛丽亚回忆过去说:“有些与我同龄的同学认为,少年人应该尽情去玩,后果可以不理。同学所做的事,我也很想去做。我听了他们的话,差点儿就做了些后果很严重的事。”如果你的儿女是十多岁,你无疑想帮助他们应付同辈压力。但应该怎样着手呢?
你要借着言语和行动,再三让儿女知道,你是关心他们的。你也要找出他们对事情所怀的真正感觉,认识他们的问题所在。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比你在学时遇过的复杂得多。要儿女吐露心事,就要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交心的人。(箴言20:5)他们的语气和身体语言或许向你透露,他们正感到困扰,充满忧虑。你要回应他们这些内心的呼喊,使他们的心“得着安慰”。(歌罗西书2:2)
这里有一点很重要,事情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父母的态度必须坚定。父母和儿女有时会各持己见,但父母的决定如果理由充分,就不该退让。另一方面,在你打算本着爱心管教儿女之前,要清楚了解情况,才决定要不要管教和怎样管教。(箴言18:13)
在会众里的考验
一件陶器也许已大致制成,但除非它在窑里烧过,否则一用来盛水放汤,就会溶掉。圣经把我们遭受的考验和困难比做烘烤,我们在困难考验之下的表现,能反映我们是怎样的人。圣经所讲的,当然特别指信心方面的考验,但其他考验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雅各书1:2-4)你也许没有想过,少年人不仅在会众以外遇到考验,在会众以内也可能遇到。
表面上,你孩子的属灵健康不错,但内心深处,他们可能三心二意,摇摆不定。(列王纪上18:21)梅甘就有这样的经历。在王国聚会所里,有些少年人怀有世俗思想,这为她带来了考验。她说:
“会众里有一伙少年人,他们觉得基督徒生活很沉闷,毫无乐趣可言,我也受到他们影响。他们有的说:‘一到18岁,我就会马上离开会众。’有的说:‘我恨不得快点离开。’这伙少年不会跟那些体会真理的年轻人来往,还把他们叫做圣人。”
在一伙人中,只要一两个怀有不良的态度,其他人就会受到感染。人们往往喜欢跟随大伙儿行动,但这时候,人很容易因为一时愚妄而丧失智慧、罔顾规矩。令人感慨的是,在许多国家里,确有一些年轻基督徒因为跟随大伙儿,结果惹来许多麻烦。
少年人都需要结交朋友,享受一点快乐时光。父母可以怎样满足儿女这方面的需要呢?父母可以安排一些富有趣味的娱乐活动,给整家人一起参加,也可邀请其他少年人和成年人加入。邀请你儿女的朋友回家坐坐,或一起吃一顿晚饭,认识他们。(罗马书12:13)你也可以鼓励儿女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例如学一种乐器、新语言或手工艺等。这些活动通常可以在家里进行,不用受外界影响。
学校教育可以保护孩子
少年人努力求学,就不会那么容易沉迷娱乐。洛利在一所颇具规模的学校里从事行政工作20年,他说:“就我所知,在这里完成学业的学生,不少是耶和华见证人。他们大都品行优良,但也有一些看来跟不是见证人的学生没有分别。那些做得好的见证人学生,全都很用心学习。我呼吁所有家长,你们要多关心儿女的学业,多认识他们的老师,要叫你们的儿女知道,品学兼优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否认,部分学生特别出类拔萃,但是只要付出努力,所有学生应该都能取得不错的学业成绩,也能做个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求学读书也有助于在属灵上进步。少年人勤于学业,可以养成良好的研读习惯,学会保持自律和培养责任感。有了良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就更乐于学习,和改善教导圣经的技巧。(尼希米记8:8)少年人专注于学业和属灵研读,就不会以玩乐为先了。
耶和华和父母都享光荣
在古希腊社会,花瓶上都刻有陶匠和修饰花瓶的人的名字。在家庭里,类似的情况是,通常有两个人一起陶冶儿童的心,那就是父亲和母亲,他们仿佛都在孩子身上“署名”。他们像能工巧匠一样,把孩子塑造、修饰得内外俱佳,并以自己的作品为荣。(箴言23:24,25)
你付出了多少心血来陶冶孩子的心,能大大影响你成功的程度。但愿他朝你可以这样描述你的孩子,说:“他上帝的律法在他心里,他的脚步必不动摇。”(诗篇37:31)孩子内心的情况着实至为重要,决不能让它放任自流。
[脚注]
a 他们亲切的声音,能使孩子乐在其中,或许孩子会就此爱上阅读,毕生与书为友。
b 部分不是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