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异教的庙塔
在许多城市中地势最高的地方往往由一座宗教性的建筑物占据着,而这座建筑物本身亦很可能是当地最高的建筑物。这种将宗教置于如此崇高显著的地位的习俗可以一直追溯到猎户宁录的时候。他生于洪水之后不久的时候。
历史看来表明这位宁录借着暴力和威吓的手段把挪亚后代中相当多的家族联合起来。在他们向东的迁徙中,他们在今日称为肥沃的新月地带,米索不达美亚平原上一个称为示拿的地方,定居下来。在那里他们建立了巴别,以力,亚甲,和甲尼这几个古代的城市。自此之后,头一个巴比伦帝国迅速地向四周扩展,不久便吞并了北方的尼尼微城。首先煽动民众建造庙塔的人是宁录。他后来更成为一个假神,直到今日仍有千千万万的人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尊崇他。
这位国王和他属下的城市曾建造了一些巨大的庙塔或阶坛庙。圣经的记载描述他们建筑巴别城和其中的庙塔的内由说:“他们说:‘来罢!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地上。’”我们若将这项记载仔细地考查一下,便可以发现当时他们建造城市和庙塔的主要目的有三:(1)将民众们在一个显形的统治者或君王之下团结起来以便和真正的君王和上帝耶和华作对;(2)由于他们不信任上帝说他将永不再以洪水消灭地上邪恶人类的应许,他们筑造了一个避难的处所;(3)为他们的神或诸神预备一个居住的地方。——创世记11:4。
混乱
可是他们图谋征服世界的计划却由于言语被混乱而突受挫折。当他们无法彼此交谈时,他们亦无法继续合作。“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建造城市和庙塔的工程遂就此终止,一班企图建立帝国的野心家亦被分散到全球的各处。圣经的记录告诉我们在法勒的日子“人就分地居住,”这句话很可能暗示言语的混乱发生在他活着的时候,即洪水之后150年左右。——创世记11:5-9;10:25。
现代的人种学家和语言学家也许会嘲笑道项简明而中肯的记载,但这均是一件圣经的史实,同时也是可以由历史,考古学和各地的民间传说加以证实的一项事实。第一世纪的犹太作家和历史家约西佛斯(Josephus)在叙述言语被混乱一事时常引证《神巫》(The Sibyl)一书中的记载说:“当所有人类都说一样的话时,他们中间有些开始建造一座高塔,好像他们可以由此攀登天上一般,可是诸神降下狂风暴雨,推倒了高塔,并使每个人说他自己特有的言语;为了这个原因那城被称为巴比伦。”在巴比伦的玛德(Marduk)庙之北曾有一座巨塔矗立,在这个地区内考古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发现了一块刻着一项类似的记载的石版。这块石版上的记载的一部份说:“建筑这座辉煌的巨塔触怒了诸神。一夜之间他们推倒了人们所建造的工程,将他们放逐外地,并且改变他们的言语。这些人的进展因此受阻。”其他各地的民间传说亦支持这件事迹,从而证实了人类的语言突然被混乱的神迹:“在参悲西(Zambezi)和亚山蒂(Ashanti)附近的地方有关于这事的几种记录;在亚深(Assam)的西藏缅甸(Tibeto-Burman)人之间亦流传有关于一座塔和言语被混乱的故事。在墨西哥也发现了类似的故事。”(《大英百科全书》,第二册,第839页)这些关于塔的传说和故事也许彼此并不尽相同,可是值得注意地,它们都提及一座塔和人的言语被改变的事迹,由此一致支持圣经里真实的记载。
宁录的计划失败了,他的城市不但没有成为巴比卢(Babilu,意即“神之门”)反而被人称为巴别(即“混乱”的意思)。可是在放弃了他们建筑城市和巨塔的计划之后,散布各地的建筑者仍然保留着宁录最初的念头。因此在肥沃的新月地带所有主要的城市中都筑有巨大的庙塔,或称为“西嘉拉”(ziggurats)或“西嘉拉都”(zigguratu),意思即山顶。这些“西嘉拉”总是位于城中地势最高的部份;从后来圣经所提及的邱坛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在高地上崇拜的观念;高地上的邱坛其实便是变相的庙塔。
后来建造的庙塔
原来巴别或巴比伦的庙塔究竟是什么形状已不为人所知,虽然考古学家所作的发掘使人对这件事的暸解逐渐增加一点。后来所造的庙塔无疑是以巴别的庙塔为模式的;外表上看来形状和金字塔颇相似。在建造这些后来的庙塔时,建筑者首先将泥土堆积起来而压打成相当高的坚硬土邱。然后将土邱顶压平,并铺上烤砖或石块。于是他们在这土邱上建成一个两三尺高的塔基,在塔基的周围再堆压泥土以便使庙塔更为稳固。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开始用硬泥和晒干的砖块叠成好几个阶层,每一层的面积比下面的一层较小一点。这些阶层的数目通常是四层,七层或八层,而在最后的一层则筑有一个献给该城的神的圣所。吾珥的庙塔原来的面积为二百尺长一百五十尺宽和七十尺高。波希巴(Borsipps,或称为百斯-宁录,Birs-Nimrod)的庙塔共有七层。最下一层的每边长272尺,而第一,二层的高度都是26尺。塔顶的最后一层则高达153尺。
最近发现的一部古希腊文抄本(Harpocration)对于一座在耶稣死后第一世纪仍然为人所用的六层庙塔作了一段生动详细的描述。这座塔每一层的高度都是28尺,在其顶上则有一间高15尺的圣所。有一道365级的梯阶一直通到圣所的入口;这道梯阶首先的305级是用银子造的,最后的60级则用黄金铸成。庙塔的每一层都漆上不同的颜色,分别呈献给某一个星神。整个庙塔则呈献给该城的一个护城神,例如伊利都的伊亚(Ea of Eridu)尼普的安利(Enlil of Nippur),以利克的安奴(Anu of Erech)和吾珥的辛(Sin of Ur)等。近年来有些考古学家认为在塔的每一层都栽有树木和灌木丛,因此从远方看来一座庙塔会好像一座邱陵或小山一般。
塔顶所筑的一圣所其实并非真正的庙宇,真正的庙宇通常建筑在塔旁的一个土邱上。在这土邱上除了庙宇之外还有呈献给较小的神祇的许多神坛和寺院。这乃是城中的“帕蒂斯”(patesi)即兼任君王的大祭司以及其他的统治者和祭司所居的地区。祭祀会在一些特设的房间中举行。城中这一区的全部乃是一个堡垒,有一道墙将其与城市的其他部分隔开。城的主要部份则建筑于较低的地带,其中亦有为敬拜协助护城神看顾城市与其中居民的诸神所造的其他庙宇。
庙塔和庙宇的目的
巴比伦的宗教是一种基于占星学和占卜术的神秘崇拜。因此塔顶的圣所除了是护城神的居所之外还被用来作研究天文学与占星学的观察台。庙塔地区亦具有银行的作用,因为城市的资财都储藏在其中。既然祭司们被视为诸神的代表,他们很自然地成了掌管钱财的人。这些野心勃勃的祭司常以高达百分之二十或三十的高利借贷给人民而尽情加以剥削。这种高利贷结果使祭司们变成极为富有和极有权势。他们并且被人认为是医师和拥有超人的治病和预言能力的法术家,因此庙宇地区在当时甚至还是一种原始的医院。
这种对宁录(Nimrod)和闪米拉密斯(Semiramis)的崇拜从示拿散布到其他地区,而闪米拉密斯逐渐在各地被人以大约四十一种不同的名字和称号来崇拜。这种崇拜是邪恶,堕落而淫荡的。
今日的庙塔
令人深感兴趣的一座庙宇是巴比伦的玛德大庙;它由尼布甲尼撒王所造,在它的北方有一座巨大的塔,在古代被人称为伊·田门安·凯(E. trmenan-ki)。今日有许多人认这座塔位于原本由宁录所造的庙塔的故址。虽然这座塔今日已不存在,它却一度曾占据三百平方尺的面积。另外有些人则认为位于距离巴比伦的中心十哩左右的波希巴塔(现今仍有一部份存留)才是巴别塔的原址。
今日并没有人怀着和宁录及他的母亲兼妻子闪米拉密斯同样的意图来建造庙塔;可是庙塔其实仍以稍为不同的形态继续存留着。著名的历史家和作者伯来斯帖(James Breasted)在他所著的《早期世界古史》一书中指出回教庙宇的尖塔和“基督教”教堂的尖顶实际都是米索不达美亚平原的古代庙塔的变相。
真正的基督徒并不信赖任何人造的宗教庙塔,更不将它们视为特别神圣的地方。反之他们信赖耶和华上帝。“耶和华的名是坚固[的塔],义人奔入便得安稳。”——箴言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