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上帝王国的希望而撒种
1.一个女学生认为向她发问的皇帝属于什么王国?她的回答没有问题吗?
中欧一个国家的皇帝到国内的一间公立学校视察。他问班上的学生几个问题。据报道说,他向一个小女孩问及“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他对女孩的答案很感注意。他接着问她说:“我属于什么王国呢?”他以为女孩会回答说,“动物王国”,但女孩却回答说:“上帝的王国。”皇帝听了不禁热泪盈眶。虽然皇帝所隶属的教会认为女孩的回答是正确和恭敬的,皇帝真的属于上帝的王国吗?这个俗世政府的统治者真的得以进入“上帝的王国”吗?这的确有商榷的余地!
2.(甲)得以进入上帝的王国意味到能够加入什么等级的政府?(乙)耶稣日子的犹太人怎样表明他们并没有怀着王国的希望而撒种?
2 得以进入上帝的王国乃是地上的人所能享有的最大光荣。上帝的王国是宇宙最伟大的政府,这便是基督教的创始者在中东所宣扬的政府。历史论及耶稣基督说:“[施洗]约翰[在公元30年]被捕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讲上帝的福音,说:‘时候到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相信福音。’”(马可的记载,第一章14,15节,《新译》)可是,绝大多数的犹太人却没有悔改相信福音,令人震惊地,他们将耶稣视为罗马皇帝该撒的仇敌而将他处死。在比喻上说来,他们并没有怀着上帝王国的希望而撒种。但是我们今日当中有什么人正如此行呢?我们怎么知道呢?我们一会儿便会知道了。
3.耶稣的门徒向他问及他对海边一群听众所说的什么比喻?他怎样谈及耳?
3 今日我们当中大部分人都喜欢听比喻。耶稣基督曾以擅说比喻闻名。当时他周游传道,吸引了大群听众。有一次他在加利利海的一只船上教训海边的一群听众。他作了一个比喻,谈及四种不同类型的泥土。他的亲密门徒在私下问他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过比喻的意思及作了进一步的评论之后,他对这些亲密同伴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马可福音4:1-23)我们不知道海边的听众当中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耳。但是耶稣却期望门徒有‘可听的耳’,而他曾将比喻的意思向他们解释清楚。借着这样的耳,他们会从将他听到的教训永远藏在心里而给予他们启迪。今日我们当中有谁具有这种‘可听的耳’呢?有这样的耳可以帮助我们怀着上帝王国的希望而以正确的方式撒种。
4.人有‘可听的耳’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我们不希望成为好像路边的泥土一般?
4 我们若没有‘可听的耳’,就不会留意耶稣的教训了。留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圣经的执笔者马可接着报道说:“耶稣又对他们说:‘要留心你们所听到的。’”(马可福音4:24,《新译》)我们绝不应当像耶稣的比喻所说的第一种泥土一般。这便是路旁的泥土。这种泥土被人踩得如此坚硬以致种子无法透入其中;因此种子遂暴露在地面上,被雀鸟飞来吃掉。(马可福音4:4,15)我们绝不想由于自己不留心的缘故,以致让魔鬼撒但借着他的臣仆将基督教的真理从我们夺去。我们若这样行,便会表示对伟大的导师耶稣基督以往和现今在上帝的安排中所居的地位缺乏尊重了。
5.耶稣劝勉人要留意聆听之后怎样论及量出和得回一事?
5 时常被人引用的一条律则是,一分努力,一分收获。耶稣表明我们若对他所说的话予以适当的留意便可以获得什么裨益。他在劝勉我们留意聆听之后进一步补充说:“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可福音4:24,25。
6.关于人对他量出的兴趣和注意,耶稣是否仅应许他们会得回所付出的?
6 因此,我们若仅“量给”耶稣很少的兴趣和注意,我们就不能期望从他,或至少从他为了指引和造益我们而说的话,获得很多教益。但是我们若表明我们赏识他作为我们的导师,从而量给他我们全部的注意,这样他便会相应地给我们大量的知识和启迪。可是,在这方面他所关心的并非仅是“平衡账目,收支相抵”而已。反之,由于他的慷慨和根据他的能力,他会赐给我们超过我们所期望的。这样我们便会更为富足而更能够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将我们对事情的了解传授给别人。
7,8.耶稣在以上所说的话怎样对他的亲近门徒证明为真实?为什么?
7 教师所喜爱的门徒必须虚怀若谷,乐于受教,不错,对教师怀有真正的尊重和赏识所受的教导。由于怀有这样的态度,学生会受到更大的教益。例如,耶稣在船上作过演讲之后,门徒并没有将所听见的话视为无关重要而置诸脑后。反之他们将耶稣的比喻记在心里。后来他们私下请他加以解释。由于他们作出额外的努力要获悉耶稣的教训的意思,他们比海边的听众获得更大的教益。耶稣在较早时候所说的话并没有使他们灰心:“你们不明白这个比喻,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马可福音4:13,《新译》)海边听众中的大部分都留在这种情况中。但是耶稣的使徒却渴望学习和了解。因此他们留意向耶稣发问而非仅是知道事情的梗概便算了。结果他们获得超过他们意料之外的知识。对他们而言,耶稣的话说得不错:
8 “上帝的国的奥秘,只给你们知道,但对于外人,一切都用比喻。”——马可福音4:11,《新译》。
9,10.外人的情形又如何?为什么?
9 “外人”仅是知道比喻所描述的事情梗概便感觉满足了。他们并不渴望获悉比喻背后所含的事实,因此他们未能了解比喻的含意。他们并不想根据比喻的教训采取行动。因此他们避免负起与了解俱来的更大责任。他们不想先求上帝的国,反之他们赏识物质的事过于属灵的事,过于“上帝的国的奥秘”。
10 既然外人不想把握耶稣的比喻向他们打开的机会,他们在实际上失去了一切。他们对耶稣的比喻所具有的些少认识亦被夺去。魔鬼撒但借着他手下的臣仆或玄秘术将这种知识从他们夺去。他们由于听见耶稣的比喻而得着的一点光明最后亦被黑暗所遮盖。真理的光超过了他们从耶稣的比喻所获得的初步了解而将他们撇下在相对的黑暗中,他们对圣经教训的认识仅是皮毛而已,因此他们像盲人一般在暗中摸索。
撒种者的比喻
11.据马可福音4:26-29报道,耶稣接着说了一个什么比喻?
11 为了以比喻说明上述的论点,马可福音4:26-29说:“[耶稣]又说:‘上帝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谷既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a
12.有些圣经研究者认为,关于上帝的王国,这个比喻提出什么教训?
12 在耶稣于较早时候在船上所作的比喻中,他描述一个撒种者所撒的种子落在四种不同的泥土上。(马可福音4:1-9)这个撒种者与较后的比喻中的撒种者预表同一的人物吗?许多圣经研究者认为是的。他们认为把种撒在地上的人也预表上帝王国首要的宣扬者,耶稣基督。根据这个理由,他们认为‘种子’预表天国阶级的成员。这样,整个比喻预表王国阶级144,000人的完满数目。(启示录14:1)因此,我们现在必然处于‘收割’上帝王国后嗣的最后一批成员的时候。可是,对耶稣的比喻所作的这项解释却引起了若干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些难题是什么呢?
13.耶稣在什么时候开始建造他那从灵而生的教会?当时他处于什么情况中?
13 首先比喻说撒种的人“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自从得了荣耀的耶稣基督在五旬节的日子开始建造他那从灵而生的教会以来,这样的一项描述适合他吗?完全不适合!彼得前书3:18(《新世》)说耶稣“在肉身被处死,但在灵里被复活,”因此他不再是他以前在地上时的完美男子了。自从全能的上帝在公元33年尼散月16日星期日将耶稣复活以来,被擢升的上帝儿子一直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希伯来书1:3。
14.仅是从撒种者在晚间睡觉一事看来,为什么将种子撒在地上的人不可能预表得了荣耀的耶稣基督?
14 若然,那又如何呢?诗篇121:1-4说:“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他必不叫你的脚动摇。保护你的,必不打盹。保护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觉。”(也可参看耶利米书1:12。)既然如此,在上帝右手边得了荣耀的耶稣基督又怎能像地上的凡人一样,经常随着中东的日落而入睡呢?他已不再需要任何黑夜的睡眠才能恢复体力做白日的工作。事实上,在人看来的一千年对与上帝相若的耶稣基督说来仅像一天一般!(诗篇90:4;彼得后书3:8)仅是根据这个理由,我们便可以看出在地里撒种的人不可能预表得了荣耀和不死性的耶稣基督。b
15.什么表明上帝的儿子在降世为人之前已对种子的生长及地怎样结出果子一事了如指掌?
15 值得留意的另一点是,耶稣的比喻接着说:“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地生五谷[是逐渐的]。”(马可福音4:27,28)发芽长大的种子若预表基督的教会从起初的少数成员增加至后来很多的成员,这便意味到撒种者并不知道教会成员的数目怎样增至足足有144,000人了。但是耶稣基督在未降生为人之前已是耶和华上帝的同工;他很明白在第三个创造日所发生的事,“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创世记1:12)因此,上帝的儿子在未降生为人之前已对于植物的生长以及地怎样逐渐结出果子来一事了如指掌。
16.圣经最后一本书的什么异象表明得了荣耀的耶稣基督对于基督徒小组的真相是否昏昏欲睡或懵然不觉?
16 至于教会的增长,圣经的最后一本书,大约在耶稣于公元33年宜雅月廿五日星期四(公元33年五月十二日)升返天上之后大约六十三年写成的启示录,描述耶稣基督在七个金灯台当中行走,这七个灯台预表小亚细亚的七个小组。既然他的眼有如“火焰”一般,他在视察这七个小组的属灵情况时无疑应当十分清醒。因此圣经并没有将他描述为对小组的增长有如沉睡了一般懵然不觉。他无疑必定知道这些小组怎样演变成他所描述的属灵情况。——启示录1:14;2:18。
17.启示录5:6所描述的什么异象表明撒种在地上和晚上睡觉的男子是否可能预表得了荣耀的耶稣基督?
17 论到耶稣升返天上出现在上帝面前,圣经将他描述为一只被杀的羔羊,但却再次活过来而有“七眼,就是上帝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启示录5:6)上帝的羔羊有七眼一事无疑绝不暗示他昏昏欲睡或在沉睡中,反之这表示他时刻保持儆醒,明察秋毫。因此,既然比喻中的撒种者在晚上睡觉,而且不知道他所撒的种子怎样生长,他显然不可能预表得了荣耀的耶稣基督。
18.那末,比喻中撒种的男子按理说来预表谁?
18 那末,比喻中的撒种者预表谁呢?福音的执笔者马可在报道耶稣劝勉亲近的门徒要留意他们所听见的话之后,随即提及这个农夫。他们所付出的留意会获得相应的报酬,甚至会‘多给他们’。因此按理说来,比喻中的撒种者预表每个自称为耶稣基督——上帝王国最伟大的宣扬者——的门徒或学生的人。
比喻的特色所显示的含意
19,20.那两件重要的事将整个比喻总括起来?因此比喻所含的要点是什么?所注重的是什么——质或量?
19 耶稣在比喻的起头说:“上帝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马可福音4:26。
20 我们留意到两件主要的事将整个比喻总括起来。首先,撒下与上帝的王国有关的种子;其次,将种子所产生的收成加以收割。因此比喻的要点是,既然人将种子撒下,他就必然期望会有收成。这两件事是顺理成章的。严肃的真理是,一个人在与上帝的王国有关方面所撒的种子也与他所收的东西有直接关系。重要的乃是收成的质而非量!
21.耶稣有说明所撒的是什么种子或种子撒在怎样的土地上吗?可是关于种子,却有什么问题发生?
21 耶稣并没有说明所撒的是什么种子和种子撒在怎样的泥土里。他说:“谷既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马可福音4:29)听见耶稣的比喻的犹太人在一年中有三次收成。第一次收成紧接着春天的逾越节之后发生;尼散月16日,大祭司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将一束初熟的大麦献上。在此之后五十天,大祭司将小麦收成的初熟果子在圣殿中献上,在此之后收成继续进行,第三次收成发生于夏季的末了,而且由始于阴历七月(提斯利月)十五日的收藏节或住棚节加以纪念。(出埃及记23:14-17)比喻并没有说明收成的时候是指这三个收成时期的那一个而言。但是,姑勿论所撒的是什么种子,种子究竟预表什么呢?
22.种子若并非预表基督教会的成员,则预表什么?这些“种子”的生长是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吗?
22 耶稣的比喻说所撒的种子发芽长大,然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我们已留意到所撒的种子并不预表基督教会的成员。正如下一篇文章表明,撒在地上的种子预表撒种者个人的品质,态度及为上帝王国服务的能力。他必须滋养这些“种子”,仿佛从地里吸收养料一般。这些个人的特征长至可以收成的成熟地步是一段渐进的过程。这是我们需要留意的事,因为这件事并非我们所不能控制的。
[脚注]
a 可将以下所说与《守望台》(英文)1950年十月一日刊,492页34,35段比较。
b 可参阅洛克那尔所著的《圣经的比喻》(英文)一书252页,第8段。以及史宾斯与艾素尔合著的马可福音《讲坛注释》(英文),第一卷,159及205页。
[第13页的图片]
“上帝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马可福音4:26,27。
[第15页的图片]
每个自称为耶稣基督门徒的人都撒播种子;种子代表他们的个人品质、态度及为上帝的王国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