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继续警醒守望!
1980年二月十四日的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名为“想到无法想象的事”的文章。该篇文章报道哈佛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侯活·海艾特(Howard H. Hiatt)博士论及一个核子弹,“绝非现今武器中威力最大的一种”,会对波士顿地区所发生的影响。他说:
“这件武器会将四英里之内的一切东西摧毁。炸弹坑本身的直径会达半英里,而且深达数百英尺。除了周围四英里以内的地方完全遭受毁灭之外,一道压力浪潮以及随之而来、时速超过一千英里的强风,会造成一场极巨大的烈火风暴。在四十英里之外,朝着爆炸的方向观看的人会因为视网膜被灼伤而失明。生活在波士顿都市地区的三百万人当中,二百二十万人会即时被爆炸或烈火风暴所杀死。”
今日世界各国贮有数以千计的核子弹,以上所描述的只是其中一个“击中目标”所产生的初步影响而已。
不错,甚至“无法想象的事”也可能发生;这使人有充分理由考虑到世界的情势。有许多人正在考虑这件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80年二月十一日刊的一份特别报告分析地上各大强国的军事力量,该篇文章的起头说:“在一个充满恐惧的世界注视之下,今日苏联看来好像一个军事的印度护持神神像一般,不顾一切地向统治全球的目标推进。”世界正在充满恐惧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因为一场核子战争所带来的浩劫实在令人难以想象。无可置疑地,统治世界的霸权已在事实上成为我们这时代的一个重大争论。
这种“末日”情况有任何解决的方法吗?许多人不禁感觉绝望。他们见到列国极力增加他们所贮存的火箭、潜艇发射的飞弹、长程轰炸机、核子弹头和诸如此类的武器。当他们注视之际,他们很痛苦地意识到现在有可怕的危险从天空和海洋对人类形成重大的威胁,正如主耶稣在论及地上这个邪恶事物制度的末期时所预言一般。耶稣说:
“有可怕的奇迹异象在空中出现。那时候,太阳、月亮、星星都要显出异象。地上的国家都要因为海洋的怒啸而惊惶失措。人人在等待着那将要临到世上的事,恐惧战栗,以致于昏厥;因为太空的一切系统都要摇动。”——路加福音21:11,25,26,《现译》。
“要挺身昂首”
对一些仅凭俗世的观点去注视世事发展的人来说,前途可能看来的确令人恐惧。可是,耶稣接着说:
“这些事发生的时候,你们要挺身昂首,因为你们得救的日子就到了!”(路加福音21:28,《现译》)因此人若对耶和华的预言性的道怀有信心,并且凭着这样的观点去观察世事,就无需感觉恐惧。这样的人不会对于在一场核子大战中可能发生的事怀有病态的恐惧,反之他们充满信心地期待上帝所应许的拯救来临。
你渴望见到人类恢复以前较安全的时代吗?若然你就应当留意耶稣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所作的解释。正如耶稣所预言,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列国的痛苦、不法、罪行、粮食短缺、地震、流行病和其他苦难在地上与日俱增;这些事件标明了‘他临在和事物制度终结的征象’。(马太福音24:3-12,《新世》;路加福音21:10,11)但是耶稣补充说:“你们看见了这一切的现象,就该知道上帝的国快要到了。你们要记住:这些人还没有都去世以前,这一切事就要发生。天地要消逝,我的话却永远存在。”——路加福音21:31-33,《现译》。
目击这个不法的时代在1914年开始的那一代人当中,至少有些人能够期望在这个时代结束时仍然活着。届时但以理书2:44论及现今自私地争夺世界统治权的“列王”的预言将会获得应验:“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列国的核子武器会完全无法与基督耶稣所统治的上帝王国的无比威力对抗。这位“万王之王”会凭公义审判列国,消灭恶人而保全一切警醒守望的谦卑人。在此之后王国会带来多么奇妙的幸福!“谦卑人要承受地土,以丰盛的平安为乐。”——诗篇37:10,11;启示录19:11-21。
要保持警醒!
耶稣在他那论及事物制度末期的预言的末了提出警告说:“你们应当自己小心,免得在贪食醉酒和生活的挂虑压住你们的心的时候,那日子突然临到你们,正如网罗临到全地的所有居民。”在上帝对一切邪恶的列国和不法的人施行报复的日子,唯一享有安全的人乃是那些从“人子”基督耶稣获得有利判决的人。所有希望渡过世界末日的人都必须听从耶稣的劝告:“你们要时时警醒,常常祈求,好让你们能逃避这一切要发生的事,可以站在人子面前。”——路加福音21:34-36,《新译》。
根据马可的记载,耶稣在结束同一个预言时说:“你们要小心,要警醒,因为你们不知道那日期什么时候来到。……所以你们要警醒,……恐怕[家主]忽然来到,发现你们正在睡觉。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的,‘你们要警醒’。”今日耶和华见证人正如此行,因为他们正努力‘将好消息传给万民’,告诉人上帝的基督王国已临近了。(马可福音13:10,33-37,《新译》)《守望台》杂志一直致力于向人作这项伟大的普世见证,现在这本杂志已发行了102年。我们希望本刊能够继续为千千万万的读者带来安慰,鼓励所有人‘继续警醒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