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亲友的心,帮助他们认识真理
耶稣对一个想跟随他的男子说:“你回家吧,要到你亲戚那里去,把耶和华为你做的一切,他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当时耶稣可能在加利利海东南边的加大拉城附近。耶稣的话显示,他了解人的一种天性,就是喜欢把自己认为有趣、觉得重要的事告诉亲人。(马可福音5:19)
今天,我们也常看到人这样做,特别是某些文化的人。可想而知,一个人开始敬拜真神耶和华,通常会很想把学到的真理告诉亲人。不过,要是你的亲人有自己的信仰或是不信神的,你应该怎样跟他们讲呢?可以怎样打动亲人的心呢?圣经里有正面又实用的劝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们找到弥赛亚了”
在公元1世纪最早看出耶稣是弥赛亚的人中,安得烈是其中一个。他一看出耶稣的身份,就马上告诉谁呢?“安得烈首先去找自己的兄弟西门,对他说:‘我们找到弥赛亚了。’(‘弥赛亚’翻译出来就是‘基督’。)”随后,安得烈就带着彼得去见耶稣,这让彼得后来有机会成为耶稣的使徒。(约翰福音1:35-42)
大约六年后,彼得在约帕城受到呼召,要往北去凯撒里亚,拜访一位叫哥尼流的军官。彼得和一些弟兄来到哥尼流的家时,看到谁呢?经文说:“哥尼流已经在恭候他们,而且把亲朋好友都叫来了。”哥尼流请亲朋好友来听彼得说话,让他们自己决定要不要接受真理。(使徒行传10:22-33)
在对待亲人方面,我们从安得烈和哥尼流身上学到什么呢?
安得烈和哥尼流没有让机会白白溜走。安得烈介绍彼得认识耶稣,哥尼流则请亲朋好友来听彼得讲话。不过,他们并没有给亲人压力,也没有软硬兼施、威迫利诱地勉强亲人做基督徒。同样,我们可以效法安得烈和哥尼流,跟亲人谈谈自己学到的一些知识,并制造机会让他们可以认识真理和弟兄姊妹。我们也会尊重亲人的选择,不会给他们压力,令他们反感。在这方面,我们来看看一对德国夫妇的例子。
佩特拉跟耶和华见证人学习圣经一段日子后就受了浸。她丈夫于尔根是个军官。起初,于尔根不喜欢妻子成为基督徒。不过,他渐渐看出耶和华见证人传讲的道理的确是来自圣经的,于是献身敬奉耶和华。现在,他是会众的一个长老。于尔根提出了一些建议,让我们知道该怎样帮助信奉其他宗教的亲人,打动他们的心。
于尔根说:“要帮助亲人认识真理,就不能操之过急,开口闭口说的都是圣经。这只会弄巧成拙,令他们反感而已。要是我们看情况每次讲一点,长远来说效果其实会更好。我们也可以安排一下,让亲人认识一些年纪跟他们差不多、有类似爱好的弟兄姊妹,借此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在1世纪,使徒彼得和哥尼流的亲友很快就接受了真理,但不是每个人都像他们那样,有些人需要过一段时间才决定崇拜上帝。
耶稣的弟弟们
耶稣在地上传道期间,他的一些亲人信从了他。看来使徒雅各和使徒约翰是耶稣的表兄弟,因为他们的母亲撒罗米可能是耶稣的姨母。那时,有许多妇女都拿自己的财物资助耶稣和他的门徒,撒罗米可能也这样做。(路加福音8:1-3)
不过,耶稣的其他亲人却没有马上信从他。耶稣受浸一年多后的某天,有些人聚集在一间房子里,要听他讲话。“他的亲人听说了,就出来要抓住他,因为他们说:‘他疯了。’”后来有一次,耶稣同母异父的弟弟说耶稣应该到哪里去,耶稣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自己的打算。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弟弟还没有信从他”。(马可福音3:21;约翰福音7:5)
耶稣对待亲人的态度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呢?耶稣没有因为亲人说他疯了而生气。耶稣死而复生后,仍继续鼓励亲人。他怎样做呢?他向弟弟雅各显现,让雅各深信他就是弥赛亚,看来耶稣的其他弟弟也因此信了他。不久,使徒和其他人聚集在耶路撒冷一个楼上的房间,当中有耶稣的弟弟们,他们显然也领受了神圣力量。后来,耶稣的弟弟雅各和犹大都享有宝贵的服务机会。(使徒行传1:12-14;2:1-4;哥林多前书15:7)
有些亲人需要较长时间
同样,今天我们有些亲人也可能需要过一段时间,才选择跟我们一起行走永生的路。举个例,罗斯维塔的丈夫在1978年受浸成为耶和华见证人,那时,罗斯维塔是个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起初,她反对丈夫的信仰。但一年一年过去,她慢慢改变了态度,看出耶和华见证人传讲的是真理。2003年,她受了浸。她怎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她反对丈夫的时候,丈夫没有恶言相向,反而耐心地对待她,使她能改变过来。在帮助家人方面,罗斯维塔的提议是:“想要有好结果,就一定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行。”
莫妮卡在1974年成为耶和华见证人。十年后,两个儿子也受了浸。她丈夫汉斯虽然从没有反对过他们的信仰,但直到2006年才受浸。回想以往,这家人说:“要忠于耶和华,千万不要在信仰上妥协。”而且,他们总是让汉斯感受到他们的爱。他们觉得汉斯总有一天会接受真理,从来都没有放弃这个希望。
受真理之水滋润
耶稣把圣经的真理比作水,这种水能使人得到永远的生命。(约翰福音4:13,14)我们希望亲人能吸收纯净的真理之水,感到舒畅。但要是一下子给亲人太多,硬要他们猛灌下去,真理之水再好,他们也可能被呛得喘不过气来。我们当然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真理之水能不能令亲人感到舒畅,取决于我们怎样表达自己的信仰。圣经说“义人的心经过沉思才回答”,又说“明智人的心使他说出洞悉事理的话”。我们可以怎样应用这些原则呢?(箴言15:28;16:23)
做妻子的基督徒一定很想向未信主的丈夫谈自己的信仰。开口前她该“沉思”,意思就是好好考虑该说什么,不会随意冲口而出。妻子不该让丈夫觉得,妻子自命清高,以为自己什么都对,什么都比丈夫好。经过思考所说的话能令丈夫感到舒畅,也能促进和睦。妻子可以想想:“丈夫什么时候比较轻松,心情比较好呢?他喜欢谈什么话题,看什么题材的刊物呢?是科学,是政治,还是运动呢?怎样才能引起丈夫对圣经的兴趣,同时顾及他的感受,尊重他的意见呢?”妻子想想这些问题,就能洞悉事理,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该怎样做。
要帮助不是基督徒的亲人认识真理,打动他们的心,单单跟他们讲圣经的知识是不够的,我们也要有良好的品行。
要有好品行
上文提到的于尔根说:“要天天按圣经的原则行事。这样做效果很大,亲人很容易会注意到,只是他们不一定会说出来。”汉斯在妻子受浸后30年才成为基督徒,他深有同感地说:“显出基督徒应有的好品行很重要,这样亲人就能看到真理在我们身上发挥的作用。”我们应该让亲人看出,圣经的教诲并没有对我们产生任何坏影响,反而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与众不同。
对于有未信主丈夫的姊妹们,使徒彼得提出宝贵的劝告:“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样,即使丈夫不服从上帝的话语,你们也许能靠着自己的品行感化丈夫,用不着一言一语,因为丈夫亲眼看见你们有贞洁的品行,而且深深尊重他们。你们不要注重外表的装饰,例如编头发、戴金饰、穿华丽的衣服,却要注重内心深处的为人,以安静温和的心灵作为不朽的装饰。这在上帝眼中是非常宝贵的。”(彼得前书3:1-4)
彼得说,妻子的好品行可以感化丈夫。克丽斯塔姊妹在1972年受浸后,就一直努力实践这个圣经原则。虽然丈夫曾跟耶和华见证人学过圣经,却没有跟耶和华建立紧密的关系。她丈夫偶尔会参加聚会,跟弟兄姊妹也相处得不错。弟兄姊妹也尊重她丈夫的选择自由。克丽斯塔怎样打动丈夫的心呢?
她说:“我决心要服从耶和华,紧守真理。同时,我也尽力‘靠着自己的品行感化丈夫,用不着一言一语’。只要没有跟圣经原则冲突,我就会尽量顺着丈夫的意思去做。我尊重他选择的自由,并把事情交给耶和华。”
克丽斯塔的例子说明,通情达理、灵活变通是很重要的。她经常参与崇拜活动,例如聚会和传道。她也明白事理,知道自己应该花时间在丈夫身上,关心丈夫,向丈夫表达爱意。跟不是基督徒的亲人相处时,通情达理、灵活变通是明智的做法。圣经说:“凡事都有特定的时间”。因此,我们要花时间跟家人在一起,特别是未信主的配偶。有相处的时间,才会有沟通的机会。许多事例表明,要是跟亲人有良好的沟通,他们就不会那么容易感到孤单、被忽略,或心生嫉妒。(传道书3:1)
不要放弃希望
霍尔格和家人受浸20年后,他爸爸才成为基督徒。霍尔格说:“我们必须关爱未信主的家人,为他祷告。”克丽斯塔也说,她一直期待丈夫会接受真理,崇拜耶和华,从没有放弃这个希望。我们要积极地看待未信主的亲人,对他们总是抱持希望。
我们的目标是跟亲人维系良好的关系,让他们有机会认识真理,以圣经的信息打动他们的心。在一切事上,我们都“要态度温和,深深尊重”他们。(彼得前书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