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典范 | 马利亚
从极度的痛苦中振作起来
马利亚跪倒在地上,此刻她的痛苦无法用言语形容。她的儿子在受了多个小时的折磨后死去,死前的呼号仍然在她的耳际回荡。当天从正午开始,天空就变得一片漆黑,这时大地还强烈地震动起来。(马太福音27:45,51)耶和华这样做是要让世人知道,对于耶稣基督的死,他比任何人更加伤痛。马利亚或许也感受到这点。
现在,阳光再次出现,驱散了笼罩着各各他(髑髅地)的黑暗。马利亚为她儿子的死悲恸不已。(约翰福音19:17,25)她脑海里也许充满了回忆,尤其是33年前发生的那件事。当天,她和约瑟在耶路撒冷的圣殿把儿子呈献给上帝之后,一个叫西缅的老人在上帝启示下说了一个预言。他预告了一些会发生在耶稣身上的大事,也预告马利亚会遭受极大的痛苦,有如被剑刺透一样。(路加福音2:25-35)现在耶稣死了,马利亚才完全明白这个预言的意思。
有些人说,孩子离世是人间最痛苦、最痛苦的事。死亡是个可怕的仇敌,没有人能够避开它带来的伤害。(罗马书5:12;哥林多前书15:26)经历丧亲之痛的人能够振作起来吗?让我们看看,从耶稣开始传道到他死后不久的那段日子,马利亚经历过怎样的考验和伤痛,她怎样靠着对上帝的信心克服了这些考验,以及我们可以从她身上学到什么。
“他吩咐你们什么,你们都要照着做”
首先,让我们看看在耶稣死前三年半发生的事。当时,在拿撒勒这个小镇里,人人都在谈论施浸者约翰和他劝人悔改的信息。马利亚从她的大儿子耶稣的反应看出,有些事快要发生了。耶稣知道,自己是时候要离开家人,开始执行传道职务。(马太福音3:1,13)可是,耶稣的离开会为马利亚一家带来很大的改变。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时,马利亚的丈夫约瑟看来已经去世。这就是说,马利亚早已经历过丧亲之痛。a耶稣除了被称为“木匠的儿子”,也被称为“木匠”,显然那时他已经继承父业,而且负起了养家的责任,要负担至少六个弟妹的生活。b(马太福音13:55,56;马可福音6:3)虽然耶稣可能也训练了二弟雅各做木匠,但耶稣是长子,家里没有了他,对整家人始终会有很大的影响。马利亚的担子本来就不轻,现在还要面对这种转变,她会不会很忧虑呢?也许会。不过一个更值得关心的问题是,当耶稣从一个普通的拿撒勒人成为基督,也就是圣经应许的弥赛亚时,马利亚有什么反应呢?我们看看圣经的一个记载,就可以知道了。(约翰福音2:1-12)
耶稣到约翰那里受浸后,就受到上帝膏立,成为弥赛亚。(路加福音3:21,22)之后,他开始拣选门徒。虽然耶稣的工作很紧迫,但他仍然拨出时间跟家人和朋友一起参加喜庆活动。有一次,他跟母亲、门徒和弟弟一起到迦拿参加婚宴。迦拿是个小镇,位于距离拿撒勒大约13公里(8英里)的一个山上。在婚宴中,马利亚察觉到有些问题发生了。也许她看见新郎新娘的家人紧张地互相交换眼色,又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原来是他们的酒喝光了。犹太人以好客见称,如果在婚宴上宾客不够酒喝,不但令大家扫兴,主人家也会觉得很丢脸。马利亚很同情他们的处境,于是去找耶稣帮忙。
她告诉耶稣:“他们没有酒了。”她想要耶稣做什么呢?圣经没有说。不过,既然她知道这个儿子会成就许多伟大的事,也许她希望儿子现在就施展他的能力。她对耶稣说的话可以理解为:“儿子,请你为他们做点事吧。”耶稣的回答必定令马利亚很诧异。他说:“妇人,你为什么要我这样做呢?”有些人觉得耶稣这样说很不敬,其实他只是温和地纠正他的母亲。他提醒母亲不该试图左右他执行弥赛亚职务的方式,只有他的天父耶和华才有权指示他怎么做。
马利亚向来善解人意,为人谦卑,她马上就接受了儿子的纠正。她对那里的仆人说:“他吩咐你们什么,你们都要照着做。”马利亚明白,自己再也没有权吩咐耶稣做事,相反,她和其他人都该听从耶稣的指示。至于耶稣,他接下来做的事显示他跟母亲一样,很同情这对新婚夫妇的窘境。他施行了自己的第一个神迹,把水变成了上等的酒。于是,“他的门徒就信从了他”。马利亚也信从了耶稣。在她的眼中,耶稣不再只是她的儿子,而是她的主和救主了。
父母们可以从马利亚表现的信心得到不少教益。虽然没有人养育过像耶稣那样的完美孩子,但不完美的孩子也会长大成人,这个转变会为父母带来考验。儿女长大后,有些父母可能仍然把他们当作小孩看待。这是不恰当的。(哥林多前书13:11)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看待成年的儿女呢?如果儿女是基督徒的话,要让儿女知道你真心信任他们,相信他们会继续听从圣经的教导和得到耶和华的赐福。父母表现谦卑,信任成年的儿女,会为儿女带来很大的益处。在接着那段忙碌的岁月,耶稣无疑会很感激母亲马利亚的支持。
“他的弟弟还没有信从他”
在耶稣传道的三年半期间,福音书没怎么提到马利亚。不要忘记,马利亚那时很可能是个寡妇,家里还有需要照顾的孩子,即使她不能跟随耶稣到以色列各地传道,也是可以理解的。(提摩太前书5:8)然而,她继续沉思跟弥赛亚有关的事,也继续保持家里的优良习惯,经常带孩子到犹太会堂参加聚会。(路加福音2:19,51;4:16)
有一次,耶稣在拿撒勒的会堂朗读一个几个世纪前的预言,当时马利亚很可能也在场。试想想,听到儿子宣布这个跟弥赛亚有关的预言正应验在他身上,马利亚必定很兴奋。可是,当她看见拿撒勒的乡亲不肯信从耶稣,甚至要杀死他,肯定会很难过。(路加福音4:17-30)
此外,眼见其他儿子都不愿相信耶稣,马利亚肯定也很难受。我们从约翰福音7:5可以看出,那时耶稣的四个弟弟不像母亲那样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经文说:“他的弟弟还没有信从他。”耶稣起码有两个妹妹,至于她们有没有相信耶稣,圣经完全没有提及。不过,马利亚必定明白,生活在一个信仰分裂的家庭里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她在忠于上帝的同时,也要努力引导家人信从真理,但又不能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
有一次,耶稣有些亲人认为耶稣疯了,要去拿住他,他的弟弟们很可能也在当中。(马可福音3:21,31)马利亚当然不会这么想,但她也跟着几个儿子一起去。也许她希望他们这次会学到一些什么,从而对耶稣产生多一点信心。结果怎样?虽然耶稣行了不少神迹,也教导人认识许多美好的真理,但马利亚的其他儿子仍然不信从他。马利亚会不会因为他们内心刚硬而有点生气呢?也有这个可能。
你是不是也生活在一个信仰分裂的家庭里呢?那么,马利亚的榜样必定能给你不少鼓励。她没有放弃跟自己信仰不同的亲人。她让他们看出,她的信仰能够带给她内心的安宁和喜乐。此外,她也尽力支持自己那忠于上帝的儿子。马利亚想念耶稣吗?她会不会有时也希望耶稣还在家里,一家人一起好好过日子呢?就算有,她也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想太多。对她来说,能够支持和鼓励耶稣是一件光荣的事。你也会这样支持自己的儿女,鼓励他们把事奉上帝放在生活的首位吗?
“你也必像被利剑刺透一样”
耶和华有没有因马利亚显出的信心而奖赏她呢?上帝从不会忘记奖赏有信心的人,对马利亚肯定也不例外。(希伯来书11:6)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马利亚亲耳听到或从别人口中听到耶稣演讲的内容时,她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马利亚听到儿子所说的比喻时,脑海里也许浮现出耶稣小时候在拿撒勒生活的片段。比如说,耶稣曾在比喻中谈到妇人打扫房子寻找失去的银币、妇女推磨磨面、人点灯放在灯台上等等。这些比喻,会不会让马利亚想起以往她做这些家事时,待在她身旁的那个小耶稣呢?(路加福音11:33;15:8,9;17:35)当马利亚听见耶稣说,他的轭是容易负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会不会回想到许多年前的某个下午,约瑟怎样教耶稣做一些能让牲畜感到舒服的轭呢?(马太福音11:30)想到耶和华给了自己一个这么大的殊荣,可以养育未来的弥赛亚,马利亚必定感到心满意足。此外,耶稣懂得善用日常的事物和情景来教导人认识重要的道理,马利亚想必很欣幸自己能够受这位伟大的导师所教导。
与此同时,马利亚一直都很谦卑。耶稣自始至终都没有抬举过她,更没有让别人崇拜她。有一次,耶稣在传道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妇人高声对耶稣说,他的母亲有荣幸怀胎生他,真是有福。耶稣却说:“不是的。凡听见上帝的话语又遵守的人,才真有福!”(路加福音11:27,28)另一次,耶稣对一群人讲话时,有人告诉耶稣,他的母亲和弟弟们来了。耶稣却说,那些遵行上帝旨意的,才是他真正的母亲和弟兄。马利亚没有因此不高兴,她肯定明白耶稣的意思,就是属灵关系比血缘关系重要得多。(马可福音3:32-35)
不过,看见儿子被钉在苦刑柱上,受尽折磨而死去,马利亚的痛苦想必是笔墨难以形容的。其中一个目击耶稣被处决的人是使徒约翰,他在自己执笔的福音书里记下了一个细节。他说马利亚“站在耶稣苦刑柱旁边”。的确,没有任何事可以阻止这位慈母忠贞地留守在自己的儿子身边,直到儿子死去。耶稣看见了他的母亲。虽然他每呼一口气,每吐一个字,都要忍受极大的痛楚,但他还是开口,叫他所爱的使徒约翰照顾母亲马利亚。由于他的弟弟们还没有信从他,所以他没有把母亲托付给他们,而是交给一个忠心的门徒照顾。耶稣这样做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表明敬拜上帝的人必须好好照顾亲属,尤其是照顾他们的属灵需要。(约翰福音19:25-27)
耶稣断气的那一刻,马利亚感受到被利剑刺透一般的痛苦,许多年前西缅所说的预言应验了。我们很难完全明白耶稣的死令她多么悲痛,同样,我们也无法想象三天后发生的事叫她多么快乐。那就是耶稣复活了!世上最大的一个神迹发生了!后来,耶稣向同母异父的弟弟雅各显现,很可能是单独向他显现。马利亚知道这事,肯定也特别高兴。(哥林多前书15:7)耶稣的这次显现,想必大大改变了雅各和其他弟弟对他的看法。他们后来都相信了耶稣是基督,不久还跟母亲一起参加基督徒聚会,一起“恒切祷告”。(使徒行传1:14)其中两个弟弟雅各和犹大甚至成为了圣经的执笔者。
圣经最后提到马利亚时,说她跟她的儿子们一起参加聚会和祷告。这个结尾多么美好!马利亚为我们留下多么杰出的榜样!由于有信心,她能够从极度的痛苦中振作起来,最后还得到光荣的奖赏。只要我们效法她的信心,无论这个世界为我们带来多大的伤害,我们同样能从痛苦中振作起来,并且获得远远超过我们期望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