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拉多
(Pilate)
耶稣在地上传道期间,这人是犹地亚的总督。(路3:1)希律大帝的儿子阿基劳斯不再统治犹地亚之后,罗马皇帝委任总督去管治这个行省,彼拉多看来是第五任总督。凯撒提比略于公元26年委任他做总督,他的管治延续了十年。
我们对本丢·彼拉多本人的生平事迹所知不多。历史记载只提及他做犹地亚总督的时期。1961年在凯撒里亚出土的碑铭,上面刻着本丢·彼拉多的名字,是现存的出土文物中惟一刻有他名字的碑铭;碑铭提及他为尊崇提比略而建的“提比略殿”。
总督是皇帝的代表,奉派全权管治辖下的行省,有权将人处死。有些人声称,公议会(犹太最高法庭)有权处人死刑;可是,处以死刑的判决必须经总督批准才能执行。(对照太26:65,66;约18:31)罗马统治者的官邸设于凯撒里亚(参看徒23:23,24),因此有一大支罗马军队在那里把守,只有一小支军队派驻耶路撒冷。但过节期间(例如逾越节),总督惯常带着重兵住在耶路撒冷。彼拉多的妻子也跟他一起来到犹地亚(太27:19),这是因为罗马政府在此之前改变了政策,让派驻危险地区的总督可以携家眷随行。
彼拉多出任犹地亚总督以后,时局一直不稳。据犹太历史家约瑟夫斯说,彼拉多一开始就触怒了辖下的犹太人民。他差遣罗马士兵,打着有皇帝肖像的军旗在夜间进入耶路撒冷。此举令犹太人大起反感,于是派一个代表团到凯撒里亚去抗议,要求彼拉多除去城中的军旗。讨论了五天之后,彼拉多试图恐吓请愿者,说要将他们处死,但他们也不为所动。彼拉多最后只好无奈让步,应允了他们的要求。(《犹太古史》第18卷55-59节[3章1段])
公元1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历史家斐洛,也记述了一件彼拉多执政期间的类似事件,同样招来犹太人的抗议。事件涉及一些刻有彼拉多和提比略名字的金盾牌,彼拉多把这些盾牌放在耶路撒冷的军营里。犹太人上诉罗马皇帝,结果皇帝命令彼拉多把盾牌移到凯撒里亚去。(《大使团谒见盖约》,第38章,299-305节)
此外,约瑟夫斯还提及另一次骚动。彼拉多为了建筑一条水道,好把水从约40公里(25英里)外输送到耶路撒冷,就动用耶路撒冷圣殿宝库的金钱。彼拉多前往耶路撒冷视察时,大群民众聚集起来喧嚷抗议。彼拉多吩咐士兵改装混进群众当中,一有信号发出,就攻击民众,结果有不少犹太人受伤,有些甚至丧生。(《犹太古史》第18卷60-62节[3章2段];《犹太战记》第2卷175-177节[9章4段])看来建筑水道的工程终于完成。路加福音13:1提及,加利利人“在献祭的时候,被彼拉多杀害流血”。常有人说,经文所指的就是这次事件。从经文来看,这些加利利人是在圣殿区被杀的。但我们无法确定这个记载跟约瑟夫斯所描述的事件有关,还是指另一件事。不过,既然加利利人是受分封侯希律·安提帕管治,这次流血事件可能加深了彼拉多和希律之间的仇恨,直到耶稣受审的时候才化解。(路23:6-12)
耶稣受审 公元33年尼散月十四日清晨,耶稣被犹太领袖押到彼拉多面前。由于他们不愿进入外邦统治者的住宅,彼拉多就出去见他们,查问耶稣犯了什么罪。他们开口指控耶稣煽动同胞造反,禁止人纳税,又说自己是王,跟凯撒作对。彼拉多叫他们把耶稣带走,自己审判他好了。但指控耶稣的人回应,他们没有权将人处死。彼拉多于是吩咐人把耶稣带进总督府,亲自审问他到底犯了什么罪。(见下册741页图片)之后,彼拉多回复指控者,说他查不出耶稣犯了什么罪。但犹太人继续提出指控。彼拉多一知道耶稣来自加利利,就把他解到希律·安提帕那里。由于耶稣不肯显神迹给希律看,希律大感不悦,就侮辱耶稣,戏弄他一番,然后押回彼拉多那里。
彼拉多再次召集犹太领袖和民众,试图尽点力去营救耶稣,免得处死一个无辜的人。按惯例,总督在逾越节会为民众释放一个囚犯。彼拉多于是问民众是否愿意让他释放耶稣。民众在宗教领袖怂恿下,竟嚷着要释放犯了偷窃、杀人、叛乱等大罪的巴拉巴。彼拉多虽然一再想法释放耶稣,却引起群众大叫大嚷,坚持要把耶稣挂在柱上。彼拉多既害怕群众会暴动,又想讨好他们,于是照他们的要求惩办。他拿水在民众面前洗手,仿佛要表明他不用为耶稣丧命流血一事负责,无需担负血债。在此之前,彼拉多的妻子曾差人告诉他,为了“那个义人的事”,她在梦里受了很多苦。(太27:19)
彼拉多命人把耶稣押去鞭打,士兵用荆棘编了个冠冕,戴在耶稣头上,又给他披上紫色外袍。彼拉多再次到外面去见民众,一再声明他在耶稣身上找不着什么错处。之后,他吩咐人将耶稣带出来见民众;耶稣身上披着紫色的外袍,头上戴着荆棘的冠冕。彼拉多喊道:“你们好好看一看,这是个怎样的人!”民众的领袖继续要求彼拉多把耶稣挂在柱上。他们首次提及耶稣犯了亵渎罪,自命为上帝的儿子。这令彼拉多更恐惧不安,于是将耶稣带进总督府,进一步盘问他。彼拉多仍想作最后的努力要释放耶稣,但犹太人恐吓说,他要是释放耶稣,就等于跟凯撒作对。彼拉多听到他们这样说,只好吩咐人将耶稣带出来,自己坐在审判座上。他对犹太人说:“看!你们的王!”他的话令民众再次呼喊要把耶稣挂在柱上,祭司长则断言:“除了凯撒,我们没有王。”彼拉多于是把耶稣交给人挂在柱上。(太27:1-31;可15:1-15;路23:1-25;约18:28-40;19:1-16)
在斐洛等犹太作家笔下,彼拉多是个固守成法、刚愎自用的人。(《大使团谒见盖约》,第38章,301节)虽然彼拉多曾以强硬的手段对付犹太人,但这也许是犹太人自己惹来的。无论如何,福音书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确切地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彼拉多的处事方式跟一般罗马统治者无异;他说话简明扼要、率直爽快,表面上抱着愤世嫉俗的人的怀疑态度(例如他曾反问耶稣:“真理是什么?”),但内心其实充满恐惧(例如他听说耶稣自命为上帝的儿子,“就更加害怕”,这很可能是一种基于迷信的恐惧)。彼拉多显然不是乐于屈尊的那类人,倒是个见利忘义的典型政客。他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位。要是上司听说他辖下的行省又再发生骚乱,他们会怎样说呢?彼拉多怕受到指责,说他对那些被控颠覆政府的人过度宽容。他明知耶稣是无辜的,看出指控他的人只是出于嫉妒,却依然向民众屈服,宁可将一个无辜的人交给他们杀害,也不愿冒险断送自己的政治前途。
身为“在上当权的”,彼拉多凭上帝允准操有大权(罗13:1),必须为自己所作的决定负责,这个责任不是洗洗手就能推卸的。显然,彼拉多的妻子所发的梦、耶稣杀身成仁那天发生的地震、黑暗笼罩全地的异常现象、圣所的帷幔裂成两半的情景,全都是上帝促成的。(太27:19,45,51-54;路23:44,45)妻子所发的梦本应使彼拉多看出,这场审讯绝不寻常,被指控的人也非等闲之辈。没错,正如耶稣指出,把他交给彼拉多的人“罪更大”。(约19:10,11)耶稣将出卖他的犹大称为“灭亡之子”。(约17:12)圣经说,合谋杀害耶稣的法利赛派的人要“被丢到欣嫩谷去”。(太23:15,33;对照约8:37-44)公议会将上帝的儿子交给外邦统治者处死,主持公议会的大祭司在上帝面前就尤其要为这宗大罪负责。(太26:63-66)彼拉多的罪责虽不及犹太领袖那么重,但他的行动仍是极其可责的。
彼拉多对引发这宗罪行的人甚为不齿,从他叫人钉在苦刑柱上的牌子就可以看出这点。牌子上面写着罪名:“犹太人的王。”祭司长要彼拉多更改牌子上的字眼,他断然拒绝,说:“我所写的,已经写了。”(约19:19-22)亚利马太的约瑟请求领取耶稣的遗体,彼拉多显出罗马官员常有的谨慎,先向军官查证,确定耶稣已死了,才允准约瑟的请求。(可15:43-45)祭司长和法利赛派的人向彼拉多表示,他们担心耶稣的门徒会在夜间来把他的尸首偷去,彼拉多只是简单地说:“你们有守卫。去用你们懂得的办法,尽量稳当地看守好了。”(太27:62-65)
免职和去世 约瑟夫斯报道,彼拉多后来因为撒马利亚人向他的顶头上司叙利亚总督维特利乌斯投诉,结果丢了官职。据称有一群撒马利亚人被骗子所愚,聚集在基利心山,想要寻找摩西埋藏在山上的神圣珍宝,可是彼拉多竟将他们杀了,撒马利亚人于是指控彼拉多滥杀无辜。维特利乌斯命令彼拉多到罗马受提比略审讯,并派马尔塞鲁斯接替他做总督。彼拉多还未抵达罗马,提比略就于公元37年去世了。(《犹太古史》第18卷85-87节[4章1段];第18卷88-89节[4章2段])至于审讯的结果,历史并没有提及任何可靠的资料。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的历史家优西比乌斯声称,彼拉多在提比略的继任人盖约(卡利古拉)执政期间被迫自杀身亡。(《基督教会史》,第2卷,7章,1节)
[第139页的图片]
1961年在凯撒里亚出土的碑铭上面刻着本丢·彼拉多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