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亚
(Mary)〔源自希伯来语“米利暗”,意思可能是:反叛〕
圣经曾提及六个马利亚。
1.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在路加所写的世系记录中,虽说马利亚的丈夫约瑟是“希里的儿子”,但其实马利亚才是希里的女儿,约瑟不过是希里的女婿。麦克林托克和斯特朗合编的《百科全书》(1881,第3卷,774页)说:“众所周知,犹太人编家谱时只记录男丁的名字。即使祖父的血脉是通过女儿传给孙子,家谱也都会省略女儿的名字,将女婿视为岳父的儿子(民26:33;27:4-7)。”正因为这样,历史家路加说,约瑟是“希里的儿子”。(路3:23)
马利亚属于犹大部族,是大卫的后代。因此圣经论及马利亚的儿子耶稣说:“按血统来说,这个儿子出于大卫的苗裔。”(罗1:3)耶稣的养父约瑟也是大卫的后代,因此在法律上 耶稣有权继承大卫的王位。按母亲的血统,耶稣则是“大卫的子孙”、“大卫的苗裔”和“大卫的根”,因此在血统上 有权继承“他祖先大卫 的宝座”。(太1:1-16;路1:32;徒13:22,23;提后2:8;启5:5;22:16)
据传统说,希里的妻子(马利亚的母亲)是安娜,安娜的姊妹有一个女儿名叫“伊利莎白”(施浸者约翰的母亲)。按照这个传统说法,伊利莎白和马利亚就是表姊妹。虽然伊利莎白是“亚伦的后人”,属于利未部族,但圣经的确说马利亚是伊利莎白的亲戚。(路1:5,36)有些人认为,马利亚的姊妹是西庇太的妻子撒罗米;撒罗米的两个儿子(雅各和约翰)都是耶稣的使徒。(太27:55,56;可15:40;16:1;约19:25)
天使造访 大约公元前2年年初,天使加百列奉上帝差遣,到拿撒勒城去见处女马利亚。天使以极不寻常的口吻向马利亚问好,说:“蒙大恩的人,你好!耶和华与你同在了。”天使告诉马利亚,她必怀孕生子,要给孩子起名叫“耶稣”。可是,当时马利亚只不过跟约瑟订了婚而已,因此她问天使说:“我从没有与男人同寝,这件事怎么发生呢?”天使解释说:“圣灵必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力量必荫庇你,因此你将要生的,必称为圣者,称为上帝的儿子。”这个前景虽令马利亚兴奋不已,她却谦卑自抑地说:“看哪!我是耶和华的婢女!愿你所说的事在我身上实现。”(路1:26-38)
为了进一步强化马利亚对这件大事的信心,天使让马利亚知道,她的亲戚伊利莎白虽然年老,却已怀孕六个月了,因为耶和华施行奇迹使她恢复生育能力。马利亚于是前往探望伊利莎白。她一进伊利莎白的家,伊利莎白腹中的婴儿就欢喜跳动,伊利莎白就祝福马利亚,说:“你在妇女中是蒙福的,你腹中的胎儿也是蒙福的!”(路1:36,37,39-45)接着,马利亚受圣灵启示说了一段称颂上帝的话,显扬耶和华的良善。(路1:46-55)
马利亚在犹地亚山区跟伊利莎白住了约莫三个月之后,就回到拿撒勒。(路1:56)后来约瑟得知马利亚怀了孕(很可能是马利亚向他透露的),就打算暗中跟她离婚,免得她公开受到羞辱(犹太人视订婚等同结婚,双方要离婚才能取消婚约)。可是,耶和华的天使向约瑟显现,告诉他是圣灵使马利亚怀孕的。于是约瑟就照着上帝的指示,娶了马利亚。“等她生了儿子才跟她行房。约瑟给孩子取名叫耶稣。”(太1:18-25)
在伯利恒生下耶稣 后来凯撒奥古斯都颁布法令,要所有人回乡登记户口。这个法令颁布的时间跟事情的发展配合得很好,因为正应验了上帝借先知预言耶稣会在哪儿出生的话。(弥5:2)当时马利亚已“有了多个月的身孕”,约瑟带着她离开以色列地北部的拿撒勒的家,长途跋涉了超过110公里(68英里),来到南部的伯利恒。由于客店已没有住宿的地方,马利亚不得不在最简陋的环境下分娩,婴儿出生后就放在饲槽里。这件事很可能发生于公元前2年10月1日左右。(路2:1-7;见下册537页图片;耶稣基督)
当晚有天使向牧人显现,对他们说:“今天在大卫的故乡,你们的救主诞生了,他就是主基督。”牧人听后急忙到伯利恒去,果然看见天使给他们的记号:马利亚新生的婴儿“用布带裹着,躺在饲槽里”。牧人告诉这对快乐的夫妇,他们听见一大队天军高唱说:“荣耀归于高天的上帝,平安临到地上蒙悦纳的人。”马利亚“牢记这一切,在心里反复思量”。(路2:8-20)
孩子出生后第八天,马利亚按照耶和华律法的规定,给儿子行了割礼。孩子出生四十天后,她和丈夫带孩子到耶路撒冷的圣殿,献上指定的祭牲。律法规定人要献上一只公绵羊羔以及一只雏鸽或斑鸠。如果当事人买不起一只绵羊,就要献上两只斑鸠或两只雏鸽。马利亚献上的,是“一对斑鸠或两只雏鸽”,可见约瑟的家境贫寒。(路2:21-24;利12:1-4,6,8)一个名叫“西缅”的义人见到孩子,就称颂耶和华,让他有幸去世前亲眼看见救主。西缅对马利亚说:“你也必像被利剑刺透一样。”他的意思不是说马利亚会实际被剑刺透,而是指她会经历很大的痛苦,因为圣经预告说,她的儿子会死在苦刑柱上。(路2:25-35)
返回拿撒勒 过了一段时间,天使向约瑟发出警告,说希律大帝正设法杀死孩子,吩咐约瑟赶快带耶稣逃往埃及。(太2:1-18)希律死了以后,约瑟一家回以色列地去,并在拿撒勒住了下来。在随后的岁月,马利亚生了其余的儿女,至少有四个儿子和几个女儿。(太2:19-23;13:55,56;可6:3)
虽然律法没有规定女子上耶路撒冷守节,马利亚却习以为常,每年都跟约瑟一起长途跋涉,走大约150公里(93英里)到耶路撒冷守逾越节。(出23:17;34:23)有一年(约公元12),约瑟一家过完节期回家,离开耶路撒冷走了一天的路程,才发觉耶稣没有随行。他父母立即返回耶路撒冷找他。找了三天,才发现耶稣在圣殿里,坐在老师中间,边听边问。马利亚禁不住说:“孩子,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呢?你父亲和我到处找你,找得好苦啊!”耶稣回答说:“你们为什么要到处找我呢?你们不知道我必在我父亲家里吗?”在圣殿里找上帝的儿子,无疑是最合理不过的事,因为圣殿是他接受圣经教诲的地方。马利亚“把这一切都谨记在心”。(路2:41-51)
耶稣年仅12岁就才智过人。“凡听见的人,都对他的悟性和对答诧异不已”。(路2:47)耶稣对圣经的认识和了解,显示他得到父母的优良教导。马利亚和约瑟必定很勤于教导和训练孩子,“照耶和华的意思管教他”,把他抚养成人。他们帮助孩子养成每个安息日都上会堂的习惯。(路4:16;弗6:4)
深得耶稣敬爱 耶稣受浸之后,对马利亚并没有表示任何特殊的尊崇。他称马利亚为“妇人”而非“母亲”。(约2:4;19:26)跟现代汉语不同,这个称呼在希伯来语并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德语的“妇人”一词含有夫人、太太、女士的意思,也是尊称。按血统来说,马利亚是耶稣的母亲;但耶稣受浸时从圣灵而生,从此他的主要身份是上帝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在上的耶路撒冷”。(加4:26)耶稣本人也刻意强调这一点,说明自己生活的重心已改变了。有一次,耶稣正在施行教导,马利亚和她其余的儿女来找耶稣,要他出来跟他们说话,当时耶稣清楚表示,他的属灵家庭才真正是他的母亲和家人。耶稣将属灵事务置于亲属关系之先。(太12:46-50;可3:31-35;路8:19-21)
另一次,耶稣和母亲出席在加利利的迦拿举行的婚宴,当时酒不够用,马利亚就对耶稣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回应说:“妇人,你为什么要我这样做呢?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约2:1-4)耶稣所用的是古代的一种反问形式,在《希伯来语经卷》中出现过好几次(书22:24;士11:12;撒下16:10;19:22;王上17:18;王下3:13;代下35:21;何14:8),在《希腊语经卷》中也出现过六次(太8:29;可1:24;5:7;路4:34;8:28;约2:4)。照字面意思去译,这个问题是:“对我和对你是什么?”也就是说,“我和你有什么共通之处?”“我和你有什么相同?”“我跟你有什么相干?”每逢使用这个问题,问的人都在提出异议,表示他不同意对方所暗示、建议或猜想的事。因此,耶稣其实是用温和客气的言辞,本着爱心对母亲提出责备,表明指挥他的不该是马利亚,而是差他到世上来的至高主宰。(林前11:3)马利亚善解人意、谦卑自抑,很快就明白耶稣的意思,并甘愿接受纠正。她乐意退让,由耶稣作主。马利亚对仆人说:“他 吩咐你们什么,你们都要照着做。”(约2:5)
耶稣被挂在苦刑柱上时,马利亚就站在旁边。对马利亚来说,耶稣不仅是她疼爱的儿子,也是她本人的主,是弥赛亚和拯救者,是上帝的儿子。看来当时马利亚已经寡居。耶稣既是约瑟家的长子,就履行责任,请使徒约翰(很可能是他的表弟)将马利亚接到家里住,当作自己的母亲看待。(约19:26,27)为什么耶稣不将马利亚交给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们照顾呢?圣经没有提及当时他们有任何一个人在场。再说,当时他们还没有信从耶稣,而耶稣一向都将属灵关系看得比亲属关系更重要。(约7:5;太12:46-50)
是耶稣的忠心门徒 圣经最后一次提及马利亚时,说她是虔诚的信徒,在耶稣升天之后继续跟其他信徒密切来往。当时十一个使徒、马利亚和其他门徒聚集在楼上的一个房间里,“齐心一意,恒切祷告”。(徒1:13,14)
2.马大和拉撒路的姊妹马利亚。这家人住在伯大尼,位于橄榄山东面的山坡,离耶路撒冷的圣殿山约2罗马里(2.8公里;1.7英里)。(约11:18)耶稣跟这家人交情很深,常到他们家里作客。耶稣在传道的第三年期间,曾往伯大尼探望他们,马大想好好款待耶稣,以致过度关心提供食物一事。马利亚的慷慨好客却不同形式,她“坐在主的脚前,听他讲话”。马大怪妹妹不帮她的忙,可是耶稣称赞马利亚,说:“马利亚选了最好的一份,谁也不能从她那里夺去。”(路10:38-42)
目睹拉撒路复活 耶稣探访之后过了几个月,拉撒路病重垂危。当时耶稣很可能在约旦河东比利阿的某处,马利亚和马大派人通知他,但耶稣抵达时,拉撒路已死去四天。两姊妹听见耶稣快到了,马大就赶紧去迎接,马利亚却“仍然坐在家里”。直到马大从村外回来,悄悄地对伤心欲绝的妹妹说,“老师到了,他叫你去呢”,马利亚才急忙起来,去见耶稣。她俯伏在耶稣脚前,哭着说:“主啊,要是你早在这里,我的兄弟就不会死了。”她的话跟此前马大见到耶稣时所说的完全一样。耶稣看见马利亚和跟她一起来的犹太人痛哭,也就心里悲叹,禁不住掉下泪来。耶稣施行惊人的奇迹,复活了拉撒路。之后,“来看马利亚[给她安慰]的犹太人……有很多都信从了耶稣”。(约11:1-45)
拿馨香油膏耶稣 耶稣在地上过最后一个逾越节之前五天,带着门徒再次到伯大尼作客,但这次是在麻风病人西门家里。当时马利亚和她的家人也在场。马大帮忙预备晚餐,马利亚则再次专心听上帝的儿子说话。耶稣坐席的时候,马利亚“拿了三百多克馨香油,是真纯的甘松油,非常贵重[约值一年的工资]”,倒在耶稣的头上和脚上。虽然对耶稣的挚爱和尊敬促使马利亚这样做,但当时在场的人都看不出,这件事其实是要为耶稣即将遭遇的死亡和埋葬做好准备。像之前一样,马利亚对耶稣的挚爱和尊敬招来非议,耶稣却深表赏识,并为马利亚辩护说:“这个好消息无论传到全世界哪个地方,都会有人提到这个女人所做的事来记念她。”(太26:6-13;可14:3-9;约12:1-8)
马太、马可和约翰报道关于马利亚拿馨香油膏耶稣一事,跟路加福音7:36-50所记载的并非同一件事。两件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若干差异。路加记载的事,发生在北部的加利利,时间较早;其余三个执笔者所报道的事,则发生在南部的犹地亚伯大尼,时间较后。较早的事件在一个法利赛派的人家里发生,较后的事件则在麻风病人西门家里发生。前一个场合中,膏耶稣的是一个不具名的女子,是人所共知的“罪人”,很可能是个娼妓;后一个场合中,膏耶稣的则是马大的妹妹马利亚。还有,两件事发生的时间也相隔超过一年。
有些批评家认为,约翰的记载跟马太、马可的记载也有冲突,因为约翰说馨香油是倒在耶稣的脚上而非头上。(太26:7;可14:3;约12:3)艾伯特·巴恩斯评论马太福音26:7的经文说:“圣经的记载其实并没有冲突。女子很可能把馨香油倒在耶稣的头上,也 倒在他的脚上。马太和马可记述女子把馨香油倒在耶稣的头上,但没提及脚。既然约翰写福音书的部分原因是要补遗,所以他补充:馨香油也倒在救主的脚上。将馨香油倒在头上 是惯常的做法,但将馨香油倒在脚上 却是异乎寻常的谦卑之举,表明这样做的人对救主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值得特别记下来。”(《巴恩斯新约评注》,1974)
3.末大拉人马利亚。“末大拉人”(意思是:属于末大拉)一词很可能源自名叫“末大拉”的市镇(见马加丹)。这个镇坐落在加利利海西岸,大约位于迦百农和提比里亚中间。虽然耶稣花了不少时间在这个镇的周围地区传道,圣经却没有说他曾到过末大拉。我们也不能肯定这个镇就是马利亚的家乡或住处。路加描述马利亚时说,“有称为 末大拉人的马利亚”。有些人认为,路加的说法暗示,这个称呼有特殊的含意。(路8:2)
耶稣曾把七个邪灵从末大拉人马利亚身上赶出来,因此马利亚无疑能够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并能将这信心化作行动,专心为主服务。圣经初次提及末大拉人马利亚,是在耶稣传道的第二年期间,耶稣带着使徒们“逐城逐村,宣扬上帝王国的好消息”。当时马利亚跟希律的管家古撒的妻子约亚拿,以及苏珊娜和许多别的妇女,拿自己的财物资助耶稣和使徒。(路8:1-3)
末大拉人马利亚备受注意的,是跟耶稣去世和复活有关的记载。身为上帝的绵羊羔,耶稣被带往宰杀之地时,末大拉人马利亚和一些妇女“从加利利跟着耶稣来侍候他”。耶稣被挂在苦刑柱上时,她们“从远处观看”。跟末大拉人马利亚在一起的,还有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撒罗米和“另一个马利亚”(本条4)。(太27:55,56,61;可15:40;约19:25)
耶稣下葬后,末大拉人马利亚和别的妇女趁安息日还没开始(日落时分开始)之前,回去预备香料和馨香油。安息日一过,也就是接着那周的头一天,天快亮的时候,马利亚和几个妇女带着馨香油来到坟墓。(太28:1;可15:47;16:1,2;路23:55,56;24:1)马利亚看见纪念墓门的石头已经移开了,而且不见主的遗体,就急忙跑去告诉彼得和约翰,他们俩立即跑到坟墓去。(约20:1-4)看来,马利亚回到坟墓时,彼得和约翰已经走了。她俯身往纪念墓里看,吃了一惊,只见两个穿着白衣的天使坐在里面。马利亚向后转身,就看到耶稣站着。她以为是园丁,于是问他耶稣的遗体在哪里,好让她将遗体领回去。耶稣对她说:“马利亚!”她马上认出这人原来是耶稣,就冲动地搂住他,喊道:“拉波尼!”但耶稣能够跟门徒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实在没空畅叙别情。马利亚必须赶快去告诉别的门徒,耶稣已经复活了,就如耶稣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亲,也是你们的父亲,见我的上帝,也是你们的上帝”。(约20:11-18)
4.“另一个马利亚”;克罗巴(亚勒腓)的妻子(见克罗巴),小雅各和约西的母亲。(太27:56,61;约19:25)传统说,克罗巴是耶稣的养父约瑟的兄弟,但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圣经根据。如果属实,这个马利亚就是耶稣的伯母或叔母,她的儿子就是耶稣的堂兄弟了。
这个马利亚不单是“从加利利跟着耶稣来侍候他的”妇女之一,还曾在场目睹耶稣被钉死。(太27:55;可15:40,41)尼散月十四日那个叫人悲痛万分的下午,她跟末大拉人马利亚在耶稣的坟墓外徘徊。(太27:61)第三天,她们两人和几个妇女带着香料和馨香油来到坟墓,要抹耶稣的遗体,却发现纪念墓门的石头已经移开了,就大吃一惊。一个天使告诉她们,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了,并嘱咐她们“去告诉他的门徒”。(太28:1-7;可16:1-7;路24:1-10)她们还在路上的时候,复活了的耶稣向这个马利亚和一些妇女显现。(太28:8,9)
5.别名马可的约翰的母亲马利亚。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徒12:12;西4:10)马利亚的家是早期基督徒会众在耶路撒冷聚集的地方。马利亚的儿子马可跟使徒彼得关系很亲密。彼得称马可为“我的儿子”,可见他对马可的属灵成长有颇大影响。(彼前5:13)彼得从希律的监狱获释之后,径直前往马可的母亲家,那里“有不少人聚集祷告”,想必她家的地方相当大,才能容纳这么多人。此外,马利亚家里有女仆,显示她可能相当富有。(徒12:12-17)圣经说她的 家而不是说她丈夫的家,看来她很可能是个寡妇。(徒12:12)
6.罗马的马利亚。保罗在写给罗马人的信中指名向这个马利亚问好,并称赞她为罗马会众“多多劳苦”。(罗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