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
(Paul)〔微小;小〕
以色列人,属于便雅悯部族;耶稣基督的使徒。(弗1:1;腓3:5)这个使徒可能从小就拥有希伯来语名字“扫罗”和罗马名字“保罗”(徒9:17;彼后3:15),但他既奉差向非犹太人传讲好消息,就可能宁愿用“保罗”这个罗马名字。(徒9:15;加2:7,8)
保罗生于西利西亚的大数城,这座城相当有名。(徒21:39;22:3)他父母都是希伯来人,看来属于犹太教的法利赛派。(徒23:6;腓3:5)保罗生来就是罗马公民(徒22:28),也许因为他父亲立过什么功而获授予罗马公民的身份。保罗很可能从父亲那里学会以制造帐幕为业。(徒18:3)保罗曾在耶路撒冷的法利赛派名师迦玛列脚前受教育,可见他出自名门。(徒22:3;5:34)在语文方面,保罗至少精通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徒21:37-40)保罗踏上传道旅程时并没有家室。(林前7:8)在这段时期,或甚至更早的时候,他的姊妹和外甥住在耶路撒冷。(徒23:16-22)
使徒保罗享有很大殊荣:《希腊语经卷》中,有不少卷书出自他的手,比别的执笔者写的都要多;他曾有幸见过超自然的异象(林后12:1-5),也凭着圣灵能说多种外语。(林前14:18)
迫害信徒,悔改回头,热心传道 圣经初次提及保罗(扫罗)时,他还是个“年轻人”。当时,假见证人诬告基督的门徒司提反,用石头把他打死。他们动手前,把外衣放在扫罗脚前让他看守。(徒6:13;7:58)扫罗不但赞同杀死司提反,更由于热心维护祖宗的传统而对基督的门徒发动猛烈的迫害。基督的门徒被人处决,他投票支持;他们在会堂受审,他就设法强迫他们公开放弃信仰。他甚至把迫害基督门徒的范围扩大到耶路撒冷以外,求大祭司授予公函,让他到境外各城,甚至远达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去搜捕基督的门徒,好绑起来押回耶路撒冷,很可能在那里受公议会(犹太最高法庭)审讯。(徒8:1,3;9:1,2;26:10,11;加1:13,14)
扫罗快到大马士革的时候,基督耶稣在强光中向他显现,说要选派他做侍役和见证人,为他已看见和将要看见的事作证。与扫罗同行的人也在强光照射下跟他一起倒在地上,并且听见说话的声音,但只有扫罗才听得明白。扫罗从地上起来时什么也看不见,别人就牵着他的手,带他到大马士革去。(徒9:3-8;22:6-11;26:12-18)扫罗住在大马士革一个名叫“犹大”的人家里,三天不吃不喝;他正在祷告,在异象中看见基督的门徒亚拿尼亚进来,恢复他的视力。后来异象果然应验,扫罗就毅然受浸,圣灵随即降在他身上。他吃过东西后,就恢复力气。(徒9:9-19)
使徒行传9:20-25记载,扫罗在大马士革跟门徒来往,并“随即”在各会堂里传讲耶稣。记载说,扫罗在当地热心传道,直到犹太人密谋要杀掉他,他才不得不离开大马士革。后来保罗在写给加拉太人的信中透露,他归信基督后往阿拉伯去,然后又回到大马士革。(加1:15-17)我们无法断定保罗究竟是在哪个阶段到阿拉伯去的。
保罗悔改回头后可能立刻往阿拉伯去,好沉思上帝对他所定的旨意。如果是这样的话,路加所说的“随即”,意思就是:保罗一返回大马士革,就马上跟当地的门徒取得联系,然后开始传道。保罗在加拉太书1:17所说的话,显然是要强调他没有立即上耶路撒冷去;他在归信的早期,除大马士革以外所去过的惟一地方,就是阿拉伯。保罗归信后也无须立即起程前往阿拉伯。他可能先在大马士革逗留一段时间,急切地在各会堂里宣告他对基督的信仰,从而公开表示他不再反对基督教了。然后,保罗可能前往阿拉伯(没有透露理由),回来后继续在大马士革传道,并且越来越热心,以致反对者密谋要杀掉他。使徒行传和加拉太书两份记载是互为补足而非互相冲突的。惟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各事发生的先后次序,圣经并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明确资料。
保罗到了耶路撒冷(可能是公元36年;加拉太书1:18所提及的三年,可能不是指完整的三年),发觉当地的弟兄不相信他是门徒。这时,“巴拿巴就来帮助他,带他去见使徒”,看来“使徒”是指彼得和“主的弟弟雅各”(雅各虽不在十二使徒之列,却是耶路撒冷会众的使徒,因此也可以称为“使徒”)。保罗在矶法(彼得)那里住了15天。他在耶路撒冷的时候,放胆奉耶稣的名传道。后来弟兄们获知说希腊语的犹太人想杀掉保罗,“就带他下到凯撒里亚,差他往大数去”。(徒9:26-30;加1:18-21)
看来保罗(约公元41)有荣幸见到一个超自然的异象。他在异象里被提到“三重天”去,情景逼真得连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带着身体被接上去的,还是不带着身体被接上去的。“三重天”,看来是指弥赛亚王国极为优越的统治形式。(林后12:1-4)
后来,巴拿巴到大数去找扫罗,找到后就带他到安提阿,向说希腊语的犹太人传道。保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辛劳了差不多一整年,公元46年左右,会众差他们把物资送到耶路撒冷,以赈济当地的弟兄。(徒11:22-30)完成救济的任务后,他们带着别名马可的约翰回到安提阿。(徒12:25)之后,圣灵指示会众委派保罗和巴拿巴去执行特别的任务。(徒13:1,2)
第一次传道旅程(下册747页地图) 按照圣灵的指引,保罗和巴拿巴带着他们的助手,别名马可的约翰,踏上第一次传道旅程。(约公元47-48)他们从安提阿的海港塞琉西亚启航,往塞浦路斯去,到了塞浦路斯东岸的萨拉米斯,就开始在犹太人各会堂里“宣讲上帝的话语”。他们走遍全岛,直到西岸的帕福斯。那里的巫师以吕马反对他们,企图阻止他们向行省总督士求·保罗作见证,保罗就使以吕马暂时失明。士求·保罗看见所发生的事,十分惊讶,因此成了信徒。(徒13:4-12)
保罗和同伴从帕福斯启航,往小亚细亚去。到了罗马行省潘菲利亚的佩尔吉,别名马可的约翰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保罗和巴拿巴继续向北进发,到了皮西迪亚的安提阿。那里的人很感兴趣,可是当地的犹太人却煽动城内的首领,把保罗和巴拿巴赶到境外。(徒13:13-50)他们不屈不挠,转而向东南面的以哥念去。以哥念的犹太人也煽动群众攻击他们。保罗和巴拿巴获悉官长和民众打算拿石头打死他们,就逃往利考尼亚,到路司得去。保罗在路司得医好了一个生来就跛了脚的人,群众看见保罗所做的事,就以为保罗和巴拿巴是化身为人的神明。后来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到,挑唆群众,于是群众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死了,就拖出城外。门徒围住他的时候,他竟然站起来,走进路司得城里。第二天,他跟巴拿巴一起离开,到特庇去。他们在特庇帮助了好些人成为门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皮西迪亚的)安提阿去,强化门徒,鼓励他们持守信仰,并在这些地方的各群会众里委任长老。后来他们在佩尔吉传道,接着下到亚大利海港,从那里启航回叙利亚的安提阿去。(徒13:51-14:28)
割礼引起争议 公元49年左右,有些人从犹地亚来到安提阿,声称非犹太人必须照摩西律法的规矩受割礼,才能得救。保罗和巴拿巴跟他们纷争辩论,闹得不小。保罗虽是使徒,却没有倚仗使徒的权势,自行解决这个争议。相反,他和巴拿巴、提多以及另外几个人,到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当地会众的长老,把问题交给他们处理。使徒和长老所作的决定是:外邦信徒不必受割礼,但必须禁戒偶像、禁戒血,也要禁戒淫乱。耶路撒冷会众的弟兄除了在信中说明他们的决定之外,更选派犹大和西拉做代表,到安提阿去澄清这个问题。此外,他们跟彼得(矶法)、约翰和门徒雅各商议过后,决定派保罗和巴拿巴继续向没受割礼的外邦人传道。(徒15:1-29;加2:1-10)
过了一段时间,彼得来到叙利亚的安提阿,跟当地的外邦基督徒交往。后来,一些犹太裔的基督徒从耶路撒冷抵达当地,彼得看来怕受到非议,就退缩,跟外邦信徒隔离了。既然圣灵已清楚显示,上帝认为人在血统上的差别不再重要,彼得这样做就违背圣灵的指引了,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不跟外邦信徒交往。保罗留意到这种情形,就公开责备彼得,指出他这样做会妨碍基督教的发展。(加2:11-14)
第二次传道旅程(下册747页地图) 过了一段日子,保罗和巴拿巴想回到他们在第一次传道旅程中去过的各城,探望当地的弟兄。由于约翰(别名马可)在第一次传道旅程中半途离开他们,保罗和巴拿巴就因为该不该带他同行而起了冲突,结果两人分道扬镳。保罗选了西拉做伙伴,走遍叙利亚,并向小亚细亚进发(约公元49-52)。看来,保罗在路司得还邀请了年轻的提摩太与他同行,并给提摩太行了割礼。(徒15:36-16:3)虽然基督徒无需受割礼,但只有一半犹太血统的提摩太若坚持不受割礼,犹太人无疑会对保罗所传的信息怀有偏见。为了除去这个可能的障碍,保罗采取了必需的行动,跟他后来对哥林多人所说的话一致,那就是:“对犹太人,我就做犹太人。”(林前9:20)
一天晚上,保罗在爱琴海滨的特洛阿斯看见异象,有一个马其顿人恳求他说:“请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吧。”保罗推断这是耶和华的旨意,就带着他的传道伙伴和路加医生,启航往欧洲的马其顿去。在马其顿的主要城市腓立比,吕底亚和她一家成了信徒。后来,保罗将附在一个少女身上的邪灵逐出,使少女不再有占卜的能力,他和西拉为此被囚。但一场地震使他们获得自由,狱卒和他一家都成了基督徒。保罗表明自己是罗马公民,坚持要民政官亲自来带他和西拉出狱。出狱后他们去见弟兄,鼓励他们一番,就离去了。保罗和同伴经过安菲波利斯和阿波罗尼亚,到了帖撒罗尼迦。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一群基督徒会众,犹太人就嫉妒起来,煽动暴民攻击保罗。于是弟兄送保罗和西拉到比里亚去。那里也有很多人归信,但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跟着又来挑唆群众,引起骚乱,保罗只好离去。(徒16:8-17:14)
弟兄们把使徒送到雅典。他在市集广场上向人传道,结果被带到亚略巴古的法庭去。保罗的申辩感动了其中的一个审判官丢尼修和一些人,使他们归信基督教。(徒17:15-34)后来,保罗到哥林多去,跟亚居拉和百基拉这对犹太夫妇同住,并跟他们一起用部分时间制造帐幕谋生。看来保罗在哥林多写了两封信给帖撒罗尼迦人。保罗在哥林多传道教人一年半,并建立了一群会众。犹太人向行省总督迦流控告保罗,但总督不愿受理。(徒18:1-17)过了一段日子,保罗启航到凯撒里亚去,但先在以弗所停留,并在那里传道。之后,使徒从凯撒里亚“上去向会众问了好”,所指的无疑是耶路撒冷会众。然后他到叙利亚的安提阿去。(徒18:18-22)他可能之前从哥林多,或这时从叙利亚的安提阿,写了给加拉太人的信。
第三次传道旅程(下册747页地图) 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约公元52-56),保罗又在以弗所停留,并辛勤工作了三年。他从以弗所写了给哥林多人的第一封信,看来同时差提多到哥林多协助当地的基督徒。后来银匠底米特挑唆群众攻击保罗,他就离开以弗所,到马其顿去。保罗在马其顿通过提多获知哥林多弟兄的近况,就写了第二封信给哥林多人。后来保罗带着马其顿和亚该亚的弟兄赈济耶路撒冷贫寒弟兄的捐款,离开欧洲返回巴勒斯坦,但他很可能是此前仍在哥林多的时候,写了给罗马人的信。(徒19:1-20:4;罗15:25,26;林后2:12,13;7:5-7)
前往耶路撒冷途中,保罗在特洛阿斯发表演说,并复活了意外跌死的犹推古。他还在米利都停留,跟以弗所会众的长老们会面,简述自己在亚细亚地区的传道活动,并鼓励弟兄效法他的榜样。(徒20:6-38)
被捕 保罗继续他的旅程,途中有些做先知的门徒预告他会在耶路撒冷被捆绑。(徒21:4-14;比照20:22,23)他们的预言果然应验。保罗带人到圣殿行洁净礼的时候,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煽动群众袭击他,但罗马士兵将他救了出来。(徒21:26-33)士兵带保罗到军营去,准许他在楼梯上对犹太人说几句话。但保罗一提及自己奉派向外邦人传道,犹太人就又再骚动起来。(徒21:34-22:22)在军营里,士兵把保罗的手拉开绑起来,想要鞭打审问他,好知道他到底犯了什么罪。保罗表明自己是罗马公民,士兵就不敢伤害他。第二天,保罗被带到公议会受审。他显然看出自己不会受到公正的审讯,于是设法在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之间制造分裂,刻意提及复活的问题,说自己是因这件事受审的。他声称自己相信复活,是“法利赛派的子孙”。结果,保罗令不相信复活的撒都该派跟法利赛派激烈争辩,两派人互相攻击。(徒22:23-23:10)
由于犹太人密谋要杀掉被囚的保罗,罗马将军决定把他从耶路撒冷送到凯撒里亚去。过了几天,大祭司亚拿尼亚带着几个犹太人的长老和一个名叫“帖土罗”的雄辩家来到凯撒里亚,向总督腓力斯控告保罗,声称他煽动叛乱,又亵渎圣殿。保罗指出他们的控诉根本没有理据。但腓力斯希望保罗送钱给他,就继续将保罗囚在监里两年。后来非斯都接替腓力斯做总督,犹太人又来指控保罗,总督就在凯撒里亚重审这宗案件。为了阻止总督把案件转移到耶路撒冷审讯,保罗向凯撒上诉。后来保罗有机会在希律·亚基帕二世面前申辩。公元58年左右,保罗和一些囚犯一同被押送到罗马去。(徒23:12-27:1)
第一及第二次在罗马被囚 往罗马途中,保罗和与他同行的人在马耳他岛遭遇海难。他们在岛上度过寒冬,最后来到罗马。(下册750页地图)保罗获准在士兵守卫下独自住在租来的房子里。保罗抵达罗马后不久,就请当地犹太人的首领来见面,但只有一部分人肯相信他。从公元59年至61年,保罗继续向所有来看他的人传道,前后约两年。(徒27:2-28:31)在这段日子,他分别写了信给以弗所人(弗4:1;6:20)、腓立比人(腓1:7,12-14)、歌罗西人(西4:18),以及腓利门(门9),很可能也写了给希伯来人的信。(下册750页图片)看来凯撒尼禄宣布保罗无罪,并将他释放。保罗继续传道,跟提摩太和提多并肩工作。后来保罗叫提摩太留在以弗所,叫提多留在克里特,同时很可能从马其顿写信给他们,说明他们的职责。(提前1:3;多1:5)我们无法确知保罗第二次在罗马被囚之前,有没有把传道工作扩展到西班牙。(罗15:24)保罗第二次被囚时(约公元65),写了第二封信给提摩太;他在信中暗示,自己离世的日子近了。(提后4:6-8)很可能没过多久,保罗就以身殉道,死在尼禄手中。
效法的好榜样 使徒保罗切实效法基督,所以他能够对基督徒同工说:“你们要效法我。”(林前4:16;11:1;腓3:17)保罗敏于遵从上帝圣灵的指引。(徒13:2-5;16:9,10)他绝没有贩卖上帝的话语,而是本着真诚传讲上帝的信息。(林后2:17)保罗虽是饱学之士,却从没有用高言大智说服人(林前2:1-5),也没有试图取悦于人。(加1:10)他绝不坚持要做自己有权做的事;相反,他甘愿迁就听道的人,留意不让任何人因他而失足绊倒。(林前9:19-26;林后6:3)
保罗对传道工作很热心,不惜长途跋涉,远行千里,历尽海上和陆上的艰辛,在欧洲和小亚细亚建立了许多会众。他无需任何用墨写的推荐信,因为他日夜辛劳,帮助了不少人成为信徒,这些人就是他的活荐信。(林后3:1-3)即使这样,保罗却谦卑自抑,说自己不过是奴隶(腓1:1),有义务要宣扬好消息(林前9:16)。他从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把一切荣耀归于上帝,说促成生长的是上帝(林前3:5-9),又说全凭上帝的帮助,他才能胜任传道工作(林后3:5,6)。保罗以他的传道职务为荣,珍而重之,承认他蒙上帝和基督的慈悲,才能享有这样的殊荣(罗11:13;林后4:1;提前1:12,13)。他对提摩太说:“我这个罪魁所以得蒙慈悲,就是要让基督耶稣可以借着我,显示他极大的坚忍,使我成为将来信靠他而得永生的人的先例。”(提前1:16)
保罗归信前曾经迫害过基督徒,因此认为自己不配称为使徒;他之所以能成为使徒,全凭上帝的分外恩典。为了不辜负上帝的分外恩典,保罗比其他使徒格外劳苦。不过,保罗也知道,惟独凭着上帝所赐的分外恩典,他才能担当传道职分。(林前15:9,10)保罗说:“我靠着那赐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应付。”(腓4:13)保罗虽然历尽艰辛,却从不诉苦抱怨。他比照自己和别人的经历时(约公元55),说:“我比他们劳苦更多,下狱更多,被人拷打过多,时常险死还生。我被犹太人打过五次,每次四十减一下;我被杖打过三次,被石头打过一次,遭遇海难三次,一日一夜在深海漂浮;我时常远行,历经江河的危险、强盗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上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劳苦艰辛,不眠不寐,又饥又渴,多次缺粮,赤身挨冷。除了这些外在的事,还有为各地会众忧虑的事,都天天压在我身上。”(林后11:23-28;6:4-10;7:5)除了这一切艰辛,以及后来经历的更多苦难之外,保罗“身上被扎了一根刺”(林后12:7),还不时要跟这根“刺”搏斗,这指的可能是他的眼疾或其他疾苦。(比照徒23:1-5;加4:15;6:11)
保罗也是个不完美的人,所以时常经历内心的煎熬,就是思想的律法与身体里罪的律法交战。(罗7:21-24)但保罗从没有灰心放弃,他说:“我是不断痛打自己的身体,使身体成为听命的奴隶,免得我传了好消息给别人,自己倒不蒙悦纳。”(林前9:27)保罗时刻将希望寄托在天上生命不息的荣耀奖赏之上。他认为自己所受的一切痛苦,比起至死忠心所带来的未来奖赏,根本算不了什么。(罗8:18;腓3:6-14)因此,保罗在殉道前不久能够自豪地说:“那美好的一仗我已经打过了,赛程我已经跑完了,信仰我已经守住了。从现在起,有正义的冠冕留给我。”(提后4:7,8)
保罗是蒙上帝启示的使徒,有权吩咐人听从他的指示,而他也不时这样做。(林前14:37;16:1;西4:10;帖前4:2,11;对照提前4:11)尽管如此,他却宁愿本着爱心,“凭着上帝的怜恤”恳求弟兄,“以基督的温和与仁慈”劝勉弟兄。(罗12:1;林后6:11-13;8:8;10:1;门8,9)保罗温柔和蔼,对弟兄深怀温情,劝勉他们,安慰他们,就像父亲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帖前2:7,8,11,12)他在物质需要方面虽然有权得到弟兄的照顾,却宁愿亲手作工,也不想成为别人的经济重担。(徒20:33-35;林前9:18;帖前2:6,9)结果,保罗跟他帮助过的人建立了真挚而深厚的弟兄情谊。以弗所会众的监督得知他们可能不再见到保罗,就都非常伤心,放声痛哭。(徒20:37,38)保罗十分关心基督徒同工的属灵益处,想尽办法去帮助他们使自己所蒙的天上呼召确定不移。(罗1:11;15:15,16;西2:1,2)他常常在祷告中为弟兄恳切祈求(罗1:8,9;林后13:7;弗3:14-19;腓1:3-5,9-11;西1:3,9-12;帖前1:2,3;帖后1:3),也请弟兄们为他代求(罗15:30-32;林后1:11)。保罗从基督徒同工的信心得到很大的鼓励。(罗1:12)此外,保罗也坚决维护正义,敢于提出责备。为了推广好消息,他毫不犹豫地纠正另一位使徒的不良倾向。(林前5:1-13;加2:11-14)
保罗是十二使徒之一吗?
保罗虽然坚信自己是使徒,而且有充分的证据,却从没有将自己算在“那十二人”之列。公元33年五旬节之前,由于彼得根据圣经提出建议,基督徒就聚集起来,要拣选人去取代不忠的加略人犹大。他们举荐了两个门徒做候选人。这两个候选人可能由当时在场的男子(彼得的话是对“各位弟兄”说的;徒1:16)投票选出。然后他们向耶和华上帝祷告(比较徒1:24和撒上16:7;徒15:7,8),求他 指示,在这两人当中他拣选谁去取代那不忠的使徒。祷告之后,他们就为这两人抽签,结果“选中了马提亚”。(徒1:15-26;另见箴16:33)
我们没有理由质疑马提亚是否蒙上帝拣选。保罗归信之后诚然脱颖而出,声望渐高,比其他使徒格外劳苦。(林前15:9,10)但即使这样,圣经并没有说,上帝根本没有回应基督徒会众的祷告,因为上帝已亲自预定了保罗成为十二使徒之一,刻意将犹大的空缺留给保罗,直到他归信,所以基督徒会众立马提亚为使徒就是自作主张。相反,圣经有充分证据表明,上帝确实任命马提亚为使徒,去取代犹大。
圣灵在五旬节降临,授予使徒独特的能力。圣经表明,只有使徒才能按手在新受浸的门徒身上,把圣灵的神奇恩赐传给他们。(见使徒条下的“行奇迹的能力”)如果马提亚不蒙上帝拣选,自然不会有能力把圣灵的神奇恩赐传给别人,那么这件事就会广为人知了。但圣经的记载表明,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执笔写使徒行传的路加曾屡次陪同保罗到各地传道,使徒行传的记载无疑应当反映出保罗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而且也必定跟他的想法一致。使徒行传提及“那十二人”委任七个男子去处理分配膳食的问题。这件事发生于公元33年五旬节之后,在保罗归信之前。显然当时的基督徒公认马提亚是“那十二人”之一,他跟其余的使徒一同按手委任选出那七个人。(徒6:1-6)
那么,在约翰所见的异象里,新耶路撒冷城墙的“十二块基石”上面有谁的名字呢?是马提亚还是保罗?(启21:2,14)也许有些人认为,是保罗的可能性较大。保罗既辛勤传道,又给基督徒写了多封书信(共计14封,占了《希腊语经卷》的大部分篇幅),对基督徒会众有莫大的贡献。在这几方面,保罗的光芒的确盖过了马提亚。因为圣经除了使徒行传第1章之外,就再没有直接提及马提亚了。
可是话说回来,保罗的光芒也盖过原本十二使徒当中的许多位,其中有些除了在使徒的名单中出现过之外,圣经就很少提及他们了。保罗归信的时候,基督徒会众(属灵的以色列)已经建立了一年或不止一年,并继续成长。圣经中收录了的保罗执笔的第一封书信,看来是公元50年左右才写成的(见帖撒罗尼迦前书、后书)。换句话说,“属灵的以色列”这个新国族于公元33年五旬节建立之后,又过了17年,保罗才写成这封信。这些事实,连同上文提出的证据,清楚显示了问题的答案。因此,合理的结论看来是,上帝的确拣选了马提亚去取代犹大,成为绵羊羔的“十二使徒”之一,这项任命并没有因后来拣选保罗做使徒而有所改变。
那么,拣选保罗做使徒是要达成什么目的呢?耶稣表明,他立保罗做使徒不是为了取代犹大,而是要差保罗去执行特定的使命(“使徒”的意思就是“奉差的人”),主要是向外邦人传道(徒9:4-6,15);保罗自己也承认,这是他被立为使徒的原因(加1:15,16;2:7,8;罗1:5;提前2:7)。既然如此,当属灵的以色列于公元33年五旬节建立时,根本无需保罗去构成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