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一棵无花果树教导人要有信心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05章
用一棵无花果树教导人要有信心
马太福音21:19-27;马可福音11:19-33;路加福音20:1-8
用一棵枯萎的无花果树教导人要有信心
耶稣的权力受到质疑
星期一的黄昏,耶稣离开耶路撒冷,回到橄榄山东面山坡上的伯大尼。他很可能在他的朋友拉撒路、马利亚和马大的家过夜。
现在是尼散月十一日的早晨,耶稣和门徒再次上路,到耶路撒冷去。这是耶稣最后一次前往圣殿,而这一天是他公开传道的最后一天。在这之后,耶稣会庆祝逾越节,创立纪念他死亡的仪式,然后受审,最后被处决。
他们从伯大尼出发,越过橄榄山,前往耶路撒冷。途中,彼得看到那棵在前一天被耶稣诅咒的树,就高声说:“老师,你看!你诅咒的无花果树枯萎了。”(马可福音11:21)
但耶稣为什么要使这棵树枯萎呢?他解释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只要有信心,不怀疑,就不仅能做我对无花果树做的事,就算你们吩咐这座山说,‘起来,投进海里’,也会发生。只要你们有信心,凡是你们祷告求的,都会得到。”(马太福音21:21,22)由此可见,他是在重申之前说过的要点,那就是人只要有信心,连山也能移开。(马太福音17:20)
耶稣使这棵树枯萎,是想要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人需要对上帝有信心。他说:“凡是你们祷告求的,只要有信心,当作是已经得到的,就一定会得到。”(马可福音11:24)对于所有跟随耶稣的人来说,这是多么重要的道理啊!这番话对使徒们也特别重要,因为他们即将面对严峻的考验。然而,无花果树枯萎还说明了另一件跟信心的素质有关的事。
像这棵无花果树一样,以色列国族虚有其表。这个国族跟上帝立了约,他们表面上遵守上帝的法律。但事实证明,就整个国族而言,他们缺乏信心,没有结出好果实,甚至不接受上帝的儿子!因此,耶稣使这棵不结果实的无花果树枯萎,是要表明以色列这个不结果实、缺乏信心的国族会有怎样的下场。
不久后,耶稣和门徒到了耶路撒冷。他按照惯例去圣殿教导人。祭司长和民众的长老很可能想到耶稣前一天对那些兑钱商做的事,就质问耶稣:“你凭什么权力做这些事?谁给你权力做这些事?”(马可福音11:28)
耶稣回答说:“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回答我,我就告诉你们我凭什么权力做这些事。约翰的浸礼源于天上,还是源于人间?你们回答我吧。”现在,那些反对耶稣的人倒成了被质问的对象。祭司和长老彼此议论怎样回答耶稣,说:“要是我们说‘源于天上’,他就会说:‘既然这样,你们为什么不相信他?’但我们敢说‘源于人间’吗?”他们这样说是由于害怕民众,“因为众人都认定约翰是先知”。(马可福音11:29-32)
那些反对耶稣的人不知道怎样回答,就说:“我们不知道。”于是,耶稣对他们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凭什么权力做这些事。”(马可福音11:33)
-
-
跟葡萄园有关的两个比喻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06章
跟葡萄园有关的两个比喻
马太福音21:28-46;马可福音12:1-12;路加福音20:9-19
两个儿子的比喻
葡萄园农户的比喻
在圣殿里,耶稣刚刚反驳了那些祭司长和民众的长老。他们质问耶稣凭什么权力做事,耶稣的回答使他们无言以对。接着,耶稣用一个比喻来揭穿这些人的真面目。
耶稣说:“你们认为怎样?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对第一个儿子说:‘儿子,今天你到葡萄园去工作吧。’这个儿子回答:‘我不去。’后来他后悔,就去了。父亲也去对第二个儿子说了同样的话。这个儿子回答:‘好的,爸爸。’后来却没有去。这两个儿子,哪一个是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做的呢?”(马太福音21:28-31)很明显,答案是第一个儿子,他最终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做了。
耶稣接着对反对他的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现在收税人和娼妓比你们先进上帝的王国了。”收税人和娼妓最初不敬奉上帝。但他们像第一个儿子一样,后来悔改了,现在敬奉上帝。相比之下,宗教领袖像第二个儿子一样,他们自称敬奉上帝,实际上却没有这样做。耶稣说:“[施浸者]约翰来到,向你们指明正义的道路,你们却不相信他,收税人和娼妓倒相信他。你们看见后,还是不后悔,不肯相信他。”(马太福音21:31,32)
耶稣接下来说了另一个比喻。这次耶稣指出,宗教领袖的问题不只是没有好好敬奉上帝,其实他们还很邪恶。耶稣说:“有一个人开垦了一个葡萄园,四面围上栅栏,挖了个酒槽,盖了座塔楼。他把葡萄园租给一些农户后,就到国外去了。到了收获的季节,他派一个奴隶到农户那里去,向他们收取葡萄园的一部分果实。可是,他们竟然抓住那个奴隶,打了一顿,使他空手回去。主人又派另一个奴隶到他们那里去。他们却打伤这个奴隶的头并羞辱他。主人再派另一个人去,他们竟把这个人杀了。许多人也去了,有的被打,有的被杀。”(马可福音12:1-5)
那些听耶稣说话的人会明白比喻的意思吗?他们可能记得,以赛亚谴责以色列人的时候曾说:“以色列国民是天军的统帅耶和华的葡萄园,犹大国民是他所爱、所培植的园子。他一直期盼公正,却没有公正。”(以赛亚书5:7)耶稣的比喻也类似。葡萄园的主人就是耶和华,葡萄园是以色列国族。这个葡萄园四面有栅栏;同样,以色列国族也有上帝赐下的法典作为保护。耶和华还派先知去教导他的子民,帮助他们结出好果实。
可是,“农户”恶待并杀害了被派来的“奴隶”。耶稣说:“主人还有一个人,就是他深爱的儿子。他最后派儿子到他们那里去,说:‘他们会尊重我儿子的。’但农户商量说:‘这个是继承人。来,我们杀了他,他要继承的产业就归我们了。’他们就抓住他,把他杀了。”(马可福音12:6-8)
耶稣接着问他们:“葡萄园的主人会怎么做呢?”(马可福音12:9)宗教领袖回答说:“既然他们那么邪恶,主人就要把他们彻底毁灭,并把葡萄园租给按时交果实的农户。”(马太福音21:41)
就这样,这些宗教领袖不知不觉定了自己的罪。在耶和华的“葡萄园”里,也就是在以色列国族中,宗教领袖就是“农户”。耶和华期望从农户那里收取的“果实”,包括对他的儿子弥赛亚显出信心,这个期待是合情合理的。耶稣看着这些宗教领袖说:“圣经上的这段话,你们从来没有读过吗?‘建造的人弃绝的石头,成了首要的房角石。这是耶和华的作为,在我们眼中实在奇妙。’”(马可福音12:10,11)然后,耶稣毫不含糊地说:“因此我告诉你们,上帝的王国会从你们那里夺去,赐给一个能结果实的国族。”(马太福音21:43)
抄经士和祭司长看出“这个比喻是针对他们说的”,就更想要杀害这位合法的“继承人”。(路加福音20:19)但他们知道民众认为耶稣是先知,他们害怕民众,当时就没有下手。
-
-
一个王邀请人参加婚宴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07章
一个王邀请人参加婚宴
婚宴的比喻
耶稣在传道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继续用比喻揭穿那些抄经士和祭司长的真面目。因此,这些人想要杀害他。(路加福音20:19)但耶稣并没有就此停止揭发他们,而是说了另一个比喻。
他说:“天上的王国好比一个王为儿子举行婚宴。他派奴隶出去,召集那些被邀请的人来参加婚宴,他们却不愿意来。”(马太福音22:2,3)耶稣在比喻的开头提到了“天上的王国”。这样看来,比喻中的王就是耶和华上帝。那么,王的儿子和那些被邀请来参加婚宴的人是谁呢?显然,王的儿子就是耶和华的儿子,也就是当时正在说比喻的耶稣,而受到邀请的就是那些将会跟上帝的儿子一起在天上王国里的人。
哪些人最先受到邀请呢?请想想,耶稣和使徒们一直向谁传讲天上的王国呢?就是犹太人。(马太福音10:6,7;15:24)这个国族在公元前1513年跟上帝订立了法典之约,因此他们有机会最先成为“祭司的王国”。(出埃及记19:5-8)但实际上,他们是什么时候被召集去参加“婚宴”的呢?这个邀请看来是在公元29年发出的,耶稣从那时开始传讲天上的王国。
大多数以色列人对这个邀请有什么反应呢?耶稣说:“他们却不愿意来。”绝大多数的宗教领袖和民众都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是上帝指定的君王。
虽然如此,耶稣指出犹太人还会有另一次机会。他说:“[王]又派别的奴隶出去,吩咐他们说:‘告诉被邀请的人:“我的宴会准备好了,公牛和肥畜已经宰了,万事俱备。来参加婚宴吧。”’那些人却满不在乎,各忙各的,一个去自己的田里,一个去做生意。其他人则抓住王的奴隶,虐待他们,杀死他们。”(马太福音22:4-6)耶稣的这番话跟基督徒会众成立后发生的事有关。在那个时候,犹太人仍然有机会去天上的王国。但他们大多数人对这个邀请都不屑一顾,甚至恶待“王的奴隶”。(使徒行传4:13-18;7:54,58)
这个国族会有什么下场呢?耶稣说:“王就勃然大怒,派军队杀掉那些杀人凶手,烧掉他们的城。”(马太福音22:7)犹太人在公元70年经历了这样的事,那时罗马人摧毁了“他们的城”,也就是耶路撒冷。
他们拒绝了王的邀请,王就不会再邀请别人了吗?根据耶稣的比喻,情况并不是这样。耶稣继续说:“然后王对奴隶说:‘婚宴准备好了,但是被邀请的人不配。所以,你们要到出城的大路上去,遇见谁,就邀请谁来参加婚宴。’于是那些奴隶就出去,把在大路上遇见的人全都召集起来,有邪恶的,也有良善的。举行婚礼的大厅就坐满了赴宴的人。”(马太福音22:8-10)
值得注意的是,后来使徒彼得确实开始帮助没有归信上帝的外族人成为真基督徒。公元36年,罗马军官哥尼流和他的家人得到了上帝的神圣力量,有机会进入耶稣提到的天上王国。(使徒行传10:1,34-48)
耶稣指出,不是所有参加婚宴的人最终都能得到王的认可。他说:“王进来视察客人,见有一个人没有穿婚宴的礼服。王就对他说:‘朋友,你怎么没有穿婚宴的礼服就进来了?’他无言以对。于是王对仆人说:‘绑住他的手脚,把他扔到外面的黑暗里去。在那里,他就会痛哭流泪,咬牙切齿了。’被邀请的人多,选上的人少。”(马太福音22:11-14)
宗教领袖听了耶稣的话,可能没有完全明白比喻的含意。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非常愤怒,更加决心要除掉这个让他们颜面扫地的人。
-
-
耶稣挫败了敌人的阴谋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08章
耶稣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马太福音22:15-40;马可福音12:13-34;路加福音20:20-40
属于凯撒的要给凯撒
人复活后的婚姻关系
最大的诫命
那些反对耶稣的宗教领袖非常生气,因为耶稣刚刚用了几个比喻揭穿他们邪恶的一面。现在,法利赛派的人密谋要陷害他。他们试图让耶稣说出一些话,想从中找出把柄,好把他交给罗马政府。于是,他们付钱给自己的一些门徒,要他们去陷害耶稣。(路加福音6:7)
这些人对耶稣说:“老师,我们知道你讲的教的都对,又不偏心,只按照真理教导人认识上帝的道。我们纳税给凯撒,可不可以呢?”(路加福音20:21,22)耶稣看穿了他们的虚伪和狡诈,没有被他们的奉承骗倒。如果他说纳税是不对的,就会被指控煽动民众反叛罗马政府。如果他说要纳税,那些对罗马统治不满的人就可能会误解他的话而批评他。那么,耶稣会怎样回答呢?
耶稣说:“虚伪的人,你们为什么试探我?拿一枚交税用的钱币给我看。”他们就拿来一枚罗马银币。耶稣问:“这是谁的像,谁的名号?”他们回答:“是凯撒的。”耶稣接着给出了一个权威的指引:“因此,属于凯撒的要给凯撒,属于上帝的要给上帝。”(马太福音22:18-21)
这些人对耶稣的话感到惊讶。听到他巧妙的回答,他们无话可说,就离开他走了。但反对耶稣的人没有罢休,他们继续试图陷害他。法利赛派的人走后,另一个派别的宗教领袖来见耶稣。
撒都该派向来说没有复活这回事,却问了耶稣有关复活和娶兄弟遗孀的事。他们说:“老师,摩西说:‘人死了,要是没有孩子,他的兄弟就必须把遗孀娶过来,替死了的兄弟立后。’我们这里有兄弟七人,第一个结了婚,死了,没有孩子,留下的妻子就给了他的兄弟。第二个、第三个,直到第七个,全都这样。最后那个女人也死了。这样,复活的时候,她是七个人中哪一个的妻子呢?他们都娶过她啊。”(马太福音22:24-28)
既然撒都该派相信摩西写下的经卷,耶稣就引用摩西的话回答他们:“你们错了,不就是因为你们不了解圣经,也不了解上帝的力量吗?死人复活以后,既不娶也不嫁,而是像天上的天使一样。关于死人复活的事,在摩西的经卷上,荆棘丛的记载里,上帝对摩西说,‘我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难道你们没有读过吗?他不是死人的上帝,而是活人的上帝。你们大错特错了。”(马可福音12:24-27;出埃及记3:1-6)众人都对耶稣的回答感到惊讶。
耶稣的回答使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的人都无言以对。现在,这些反对耶稣的宗教领袖聚集起来,要进一步试探他。一个抄经士问耶稣:“老师,法典中哪一条诫命是最大的呢?”(马太福音22:36)
耶稣回答说:“最重要的是,‘以色列啊,听吧!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独一的耶和华,你要全心,全意,全力,用全部生命爱耶和华你的上帝’。其次是,‘要爱人如己’。再没有别的诫命比这两条更大了。”(马可福音12:29-31)
那个抄经士听到后就说:“老师,你说得好,你说的符合真理,‘上帝是独一的,除了他,再没有别的神’。一个人全心,全意,全力爱他,又爱人如己,这就比一切全烧祭和别的祭牲更有价值。”耶稣见他答得有智慧,就对他说:“你离上帝的王国不远了。”(马可福音12:32-34)
在尼散月九、十、十一日,耶稣一连三天在圣殿教导人。有些人很喜欢听他的教导,例如那个抄经士。宗教领袖却不喜欢听耶稣说话。现在,他们再也不敢问耶稣什么了。
-
-
耶稣谴责反对者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09章
耶稣谴责反对者
马太福音22:41-23:24;马可福音12:35-40;路加福音20:41-47
基督是谁的子孙?
耶稣揭发反对者的伪善
反对耶稣的人试图让民众不再相信他,而且想要陷害他,把他交给罗马政府,但他们没有得逞。(路加福音20:20)现在仍然是尼散月十一日,耶稣还在圣殿。这时耶稣转守为攻,向他们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他采取主动,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对基督有什么看法?他是谁的子孙呢?”(马太福音22:42)众所周知,基督(即弥赛亚)会是大卫的后代。这也是他们给出的答案。(马太福音9:27;12:23;约翰福音7:42)
耶稣问他们:“这样,大卫怎么在神圣力量指引下称他为‘主’呢?大卫说:‘耶和华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直到我把你的敌人放在你脚下。”’大卫既然称基督为‘主’,基督又怎么是大卫的子孙呢?”(马太福音22:43-45)
法利赛派的人默不作声,因为他们一直期望在大卫的子孙中,会有一个人出来解救他们摆脱罗马的统治。但耶稣引用大卫在诗篇110:1,2的话表明,弥赛亚不是一个凡人。他是大卫的主,他会坐在上帝的右边,之后才会执掌王权。耶稣的话使反对的人无言以对。
门徒和民众一直在旁聆听。现在耶稣对他们说,要提防抄经士和法利赛派。这些人“自行坐在摩西的位子上”教导人上帝的法律。耶稣说:“他们告诉你们的一切,你们都要做,都要遵守,却不要仿效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只会说不会做。”(马太福音23:2,3)
耶稣接着举例说明他们的虚伪:“他们弄宽了护身的经文匣子。”一些犹太人会把装有摩西法典片段的小匣子,戴在额头或手臂上。法利赛派故意把这些匣子做得比较大,让人以为他们对法典很热心。另外,以色列人会在衣服上做穗边,但法利赛派会把穗边加长。(民数记15:38-40)他们的所作所为,“全都是做给人看的”。(马太福音23:5)
这些人总想高人一等,连耶稣的门徒也可能会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所以,耶稣对门徒说:“你们不要接受‘拉比’的尊称,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老师’,你们全都是弟兄。你们也不要尊称地上任何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天父。你们也不要接受‘领袖’的尊称,因为你们的‘领袖’只有一位,就是基督。”那么,门徒应该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处世为人呢?耶稣告诉他们说:“你们中间最大的,必须做你们的仆人。谁抬高自己,就会被贬低;谁谦卑下来,就会被抬高。”(马太福音23:8-12)
接着,耶稣向虚伪的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人宣布了一连串的灾祸。他说:“抄经士和法利赛派啊,你们这些虚伪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在众人面前把天上王国的门关起来,自己不进去,连想要进去的人,你们也不准他们进去。”(马太福音23:13)
耶稣谴责法利赛派的人,因为他们用自己武断的观点去判断事情,没有留意耶和华的观点。例如,他们说:“谁指着圣殿发誓,可以不算数;谁指着圣殿里的黄金发誓,就必须遵守誓言。”圣殿是崇拜耶和华的地方,他们却把圣殿里的黄金看得比圣殿更重要。可见,他们在辨别是非方面是瞎眼的。另外,对于“法典上更重大的事,就是公正、怜悯、忠信”,他们“反而漠视了”。(马太福音23:16,23;路加福音11:42)
耶稣对这些法利赛派的人说:“你们这些瞎眼的向导,蚊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反倒吞下去!”(马太福音23:24)他们从酒里把蚊虫滤出来,因为蚊虫在礼仪上是不洁的。但法律中更重要的事,他们却漠视了,这就好像把骆驼吞下去一样,而骆驼在礼仪上也是不洁的,并且比蚊虫大得多。(利未记11:4,21-24)
-
-
耶稣在圣殿的最后一天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10章
耶稣在圣殿的最后一天
马太福音23:25-24:2;马可福音12:41-13:2;路加福音21:1-6
耶稣再次谴责宗教领袖
圣殿会被毁灭
一个穷寡妇捐了两文小钱
耶稣最后一次出现在圣殿的时候,继续揭发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伪善,当众把他们称为虚伪的人。耶稣用生动的措辞对他们说:“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贪婪和放纵。瞎眼的法利赛派啊,要先洗净杯盘的里面,这样外面也会洁净。”(马太福音23:25,26)法利赛派的人很注重礼仪上的洁净,注重外表,却忽视了内在的为人,也没有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洁净。
还有一件事也显示他们的虚伪,就是他们热心建造和装饰先知的坟墓。但耶稣说,他们是“杀害先知的人的子孙”。(马太福音23:31)他们一直设法杀害耶稣,就证实了这一点。(约翰福音5:18;7:1,25)
耶稣接着指出,这些宗教领袖要是不悔改,会有怎样的下场。他说:“你们这些蛇,毒蛇的子孙啊,你们怎能逃避判决,不被丢进欣嫩谷去呢?”(马太福音23:33)欣嫩谷是耶路撒冷附近一个焚烧垃圾的地方,象征永远的毁灭,而这就是邪恶的抄经士和法利赛派将要面临的下场。
耶稣的门徒将会是他派出的“先知、智者、导师”。他们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呢?耶稣对宗教领袖说:“有的[门徒]你们会杀死,在木柱上处决;有的你们会在会堂里鞭打,从一个城迫害到另一个城。这样,地上所有正义的人被杀的血债都要由你们偿还,从正义的亚伯开始,到……撒迦利亚为止,这个撒迦利亚就是你们……杀害的。”耶稣警告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一代人要为所有这些事承担责任。”(马太福音23:34-36)公元70年,罗马军队摧毁耶路撒冷,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丧生,耶稣的话就应验了。
耶稣想到这场可怕的灾难,就感到痛心。他悲伤地说:“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常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奉派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少次想把你的儿女聚集起来,就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到翅膀底下!但是你们不愿意。看!你们的圣殿被抛弃,留给你们自己了。”(马太福音23:37,38)
然后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你们绝不会再看见我,直到你们说:‘奉耶和华的名而来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23:39)耶稣引用了诗篇118:26的预言:“奉耶和华圣名而来的人有福了;我们在耶和华的殿宇为你们祝福。”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毁灭后,就不会再有人到那里崇拜上帝了。
现在耶稣到了圣殿的另一个地方,这里设有宝库的钱箱。钱箱的外形像个号筒,人们可以把捐款从钱箱顶部的小开口投进去。耶稣看到许多犹太人来捐款。很多富有的人“投进了很多钱币”作为献给上帝的礼物。后来耶稣留意到一个穷寡妇,她“投进了两文小钱”。(马可福音12:41,42)耶稣无疑知道,上帝会因这个穷寡妇的礼物感到高兴。
耶稣叫门徒来,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个穷寡妇投进钱箱的,比其他所有人投的还多。”耶稣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解释说:“他们都是从剩余的钱中拿一些来投进去,这个寡妇却是从匮乏中,把她所有的钱,赖以为生的一切,全都投进去了。”(马可福音12:43,44)这个穷寡妇的想法和行为跟那些宗教领袖多么不同!
在尼散月十一日稍晚的时候,耶稣最后一次离开圣殿。一个门徒高声说:“老师,请看,这是多壮观的石头,多壮观的建筑!”(马可福音13:1)圣殿围墙的一些石头的确非常巨大,让圣殿看起来坚不可摧。因此,耶稣接下来说的话也许令人不解:“你看到这些宏伟的建筑吗?这里绝不会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全都会被拆下来。”(马可福音13:2)
耶稣说完话后,就跟使徒一起过了汲沦谷,登上橄榄山。之后,耶稣跟彼得、雅各、约翰、安得烈这四个使徒坐在一起,从他们所在的位置可以俯瞰宏伟壮观的圣殿。
-
-
这个制度末期的征象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11章
这个制度末期的征象
马太福音24:3-51;马可福音13:3-37;路加福音21:7-38
四个门徒想知道这个制度的末期会有什么征象
预言在公元1世纪以及之后应验
我们必须保持警觉
现在是星期二下午,尼散月十一日快要结束,耶稣在地上的时间也接近尾声了。过去这几天他特别忙碌,白天在圣殿教导人,晚上到城外住宿。很多人喜欢听他的教导,他们“一大早就到圣殿去见他,听他讲话”。(路加福音21:37,38)现在,耶稣跟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这四个使徒坐在橄榄山上。
这四个使徒是私下来见耶稣的。耶稣刚预告过,圣殿绝不会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所以他们十分关注跟圣殿有关的事。不仅如此,他们心里还有其他疑问。耶稣早些时候提醒过他们,说:“要做好准备,因为在你们认为不大可能的时刻,人子就来了。”(路加福音12:40)他也说过跟“人子显现出来的那一天”有关的事。(路加福音17:30)这些话是不是跟耶稣刚才说的圣殿的事有关呢?使徒们非常好奇,于是问耶稣:“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呢?将来会有什么征象显示你已经回到我们这里,显示这个制度已经是末期了?”(马太福音24:3)
看着不远处的圣殿,使徒们可能想知道,这座圣殿什么时候会被毁灭。另外,他们也想知道跟人子回到他们那里有关的事。他们可能想起了耶稣说的关于“一个贵族”的比喻,那个贵族“要到远方去获取王权,然后回来”。(路加福音19:11,12)最后,他们还想知道“这个制度的末期”会发生什么事。
对于这些问题,耶稣给出了详尽的答案,其中包括一个综合的征象,帮助人看出耶路撒冷和圣殿什么时候会被摧毁。不仅如此,耶稣说的征象也能帮助后来的基督徒看出,耶稣已经回到他们那里,而且整个制度的末日近了。
随着时间过去,使徒们看到耶稣的预言的确应验了。耶稣预告的许多事在他们的时代开始发生。因此在37年后,也就是公元70年,保持警觉的基督徒看到圣殿和犹太制度濒临毁灭时,并没有措手不及,他们已经做好准备了。不过,耶稣预告的事,并不是全都在公元70年来到前或那一年应验的。有些事要等到耶稣获取王权回来时才应验。包括哪些事呢?耶稣向使徒透露了答案。
耶稣预告,将来会有“战争的声音和战争的消息”,“民族要攻打民族,国家要攻打国家”。(马太福音24:6,7)他还说:“会有大地震,一处接一处有粮荒和瘟疫。”(路加福音21:11)耶稣对门徒说:“人们会下手迫害你们。”(路加福音21:12)将来会有很多假先知出现,他们会误导很多人。不法的事会增多,大多数人的爱心都会冷淡下来。另外,他说:“这王国的好消息会传遍天下,让所有国族都能听见,到时末日就会来到。”(马太福音24:14)
在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毁灭之前以及期间,耶稣的预言已经有了小规模的应验,但他的预言后来还会有更大规模的应验吗?证据表明,耶稣的预言主要在现代应验。你看到这些证据了吗?
耶稣说,在显示他已经获取王权回来的征象中,还包括将会出现“那造成荒凉的可憎之物”。(马太福音24:15)公元66年,可憎之物出现了。罗马军队高举着被视为偶像的军旗来到耶路撒冷,而且“扎营围城”,摧毁了部分城墙。(路加福音21:20)就这样,“可憎之物”站在了不该站的地方,也就是犹太人视为“圣地”的地方。
耶稣进一步预告:“会有大患难,这样的患难,从世界的起头直到现在都没有发生过,将来也绝不会再发生。”公元70年,罗马军队毁灭了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圣城”以及其中的圣殿都被他们摧毁,成千上万的人也惨遭杀害。这确实是一场大患难。(马太福音4:5;24:21)这么大的灾难是耶路撒冷城和犹太民族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这场灾难也结束了犹太人千百年来以圣殿为中心的崇拜制度。由此可见,耶稣的预言在将来以更大规模应验的时候,情形一定会更可怕。
在这个制度的末期保持信心
耶稣继续描述征象,告诉门徒有什么事显示他已经获取王权回来,以及这个制度已经是末期了。耶稣提醒门徒不要跟从“假基督和假先知”。他说,这些人“如果可能,就连被选上的人也想迷惑”。(马太福音24:24)但被选上的人并不会被迷惑。假基督是人凭肉眼能看见的,但耶稣在王国里施行统治却不是人能看见的。
谈到这个制度末期将会爆发的大患难,耶稣说:“太阳就会变黑,月亮也不放光,星辰从天上坠落,天上的力量也会动摇。”(马太福音24:29)使徒们听到这些令人震惊的话时,并不知道将来究竟会发生什么事。不过,将要发生的事一定会让人非常震惊。
这些令人震惊的事会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耶稣说:“人们想到世上要发生的事,就会害怕得头晕目眩。天上的力量也会动摇。”(路加福音21:26)的确,耶稣描述的是人类最黑暗的时期会发生的事。
可是,耶稣向使徒清楚表明,“人子在天云上带着力量和大荣耀来到”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感到悲痛。(马太福音24:30)他说过,上帝会“为了被选上的人”采取行动。(马太福音24:22)那么,这些忠心的门徒看到耶稣提到的大事发生时,应该有什么反应呢?耶稣鼓励门徒说:“一有这些事,你们就要挺身昂首,因为你们快要得救了。”(路加福音21:28)
不过,那些生活在这个制度末期的门徒,怎么知道终结近了呢?耶稣用无花果树讲了一个比喻,说:“树开始发嫩枝,长新叶,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照样,当你们看到所有这些事,就该知道他近在门口了。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一切会先发生,这一代人才会消逝。”(马太福音24:32-34)
所以,当耶稣预告的征象在许多方面都应验时,他的门徒就该看出终结近在眼前了。耶稣提醒那些生活在这段关键时期的门徒,说:
“至于那个日子、那个时刻,谁也不知道,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儿子也不知道,只有我的父亲知道。挪亚的时代怎样,将来人子回到你们这里的时候也会怎样。大洪水以前的时代,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直到挪亚进方舟的那一天;他们毫不留意,大洪水一来,就把他们全都冲走了。将来人子回到你们这里的时候也会这样。”(马太福音24:36-39)挪亚时代的大洪水是影响全球的历史事件。耶稣用这件事跟这个制度的末期作了一个对比。
在橄榄山上听耶稣说话的使徒肯定看出,他们需要保持警觉。耶稣还说:“你们要当心,免得你们的心被滥食、纵酒和生活的忧虑重重压住,那一日就突然临到你们,像网罗一样。那一日会临到全地所有居民身上。你们要时刻警醒,常常恳切祈求,使你们能逃过这一切要发生的事,可以站在人子面前。”(路加福音21:34-36)
耶稣的话再次表明,他预告的事会有更大规模的应验。这些预言主要不是在几十年后应验,也不会只是影响到耶路撒冷或犹太民族而已。他预告的事将会“临到全地所有居民身上”。
耶稣说,他的门徒要保持警觉,不断守望,做好准备。他用另一个比喻强调这一点,说:“有一件事你们要知道,一家的主人如果早知道几更天有贼来,就会保持警醒,不让贼挖洞进家里来。所以你们也要做好准备,因为人子会在你们认为不大可能的时刻来到。”(马太福音24:43,44)
耶稣接下来说了一些让门徒感到安心的话。他向门徒保证,在预言应验的时候,会有一个“奴隶”保持警觉并勤奋工作。耶稣用使徒容易明白的话来描述这件事,说:“到底谁是忠信睿智的奴隶,受主人委派管理他的仆役,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食物呢?他的主人来到,看见奴隶正这样做,奴隶就有福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会委派他管理所有财物。”但如果这个“奴隶”变得邪恶,恶待别人,主人就会“给他最严厉的惩罚”。(马太福音24:45-51;参看路加福音12:45,46)
不过,耶稣并不是说有些跟随他的人会变得邪恶。那么,耶稣想让门徒明白什么道理呢?他希望门徒保持警觉、勤奋工作。接下来的比喻会清楚说明这一点。
-
-
十个处女的比喻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12章
十个处女的比喻
耶稣提出十个处女的比喻
耶稣一直在回答门徒的问题,他们很想知道,将来会有什么征象显示耶稣已经获取王权回来,显示这个制度已经是末期了。现在,耶稣又要说另一个比喻,向门徒提出明智的劝告。当耶稣获取王权回来的时候,人们就能看出这个比喻的含意。
他开始说这个比喻:“天上的王国好比十个处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她们五个是愚蠢的,五个是睿智的。”(马太福音25:1,2)
耶稣的意思不是说,在他那些将要继承天上王国的门徒中,有一半是愚蠢的,另一半是睿智的。其实,耶稣想要强调的是,在跟王国有关的事上,每一个门徒都可以作出选择:或者保持警醒,不断守望;或者漫不经心,结果被其他事分了心。不过,耶稣对门徒很有信心,相信他们人人都可以忠心到底,最终得到天父赐下的福分。
在比喻中,十个处女全都出去,准备迎接新郎并加入迎亲的队伍。新郎来到时,处女们会点灯照亮道路,新郎会把新娘带到新房。处女们点灯迎接,就是向新郎表示敬意。但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耶稣说:“愚蠢的拿着灯,却不带油;睿智的却用瓶子装了油,连灯一起带来。新郎迟迟不来,她们就都昏昏欲睡,最后睡着了。”(马太福音25:3-5)新郎没有在预期的时间来到,看来耽搁了很长一段时间,处女们等着等着就睡着了。这可能让使徒们想起,耶稣曾说过关于一个贵族的比喻,说这个贵族去了远方,一段时间之后才带着王权回来。(路加福音19:11-15)
回到十个处女的比喻。当新郎最终来到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耶稣说:“就在半夜,有人喊叫说:‘新郎到啦!快出来迎接他。’”(马太福音25:6)处女们有没有做好准备,保持警醒呢?
耶稣接着说:“于是所有处女都起来,准备她们的灯。愚蠢的对睿智的说:‘把你们的油分一点给我们吧,因为我们的灯快要灭了。’睿智的回答:‘恐怕不够你我共用。你们自己到卖油的那里去买吧。’”(马太福音25:7-9)
五个愚蠢的处女没有保持警醒,没有为新郎的到来做好准备。她们没有为灯准备足够的油,结果需要想办法补充一些。耶稣说:“她们去买的时候,新郎来到,那些做好准备的处女跟他进去参加婚宴,门就关了。后来,其余的处女也来了,说:‘先生,先生,给我们开门吧!’新郎回答:‘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马太福音25:10-12)愚蠢的处女没有做好准备、没有保持警醒,结局多么可悲!
使徒们可以看出,耶稣提到的新郎指的就是他自己,之前他就曾把自己比作新郎。(路加福音5:34,35)睿智的处女指的是谁呢?之前耶稣谈到“小群羊”会得到王国时,他也说:“你们要束上腰带,点上灯。”(路加福音12:32,35)所以使徒们能够明白,耶稣在比喻中提到的睿智的处女,指的是像他们一样忠心的门徒。那么,耶稣说出这个比喻,是想要传达什么信息呢?
在比喻的结尾,耶稣毫不含糊地说:“所以,你们要不断守望,因为不知道那个日子、那个时刻。”(马太福音25:13)
显然,耶稣是在劝告他的忠心门徒,要在最后的日子“不断守望”。耶稣一定会来,对这个邪恶的世界执行判决。所以门徒需要做好准备、保持警醒,就像那五个睿智的处女一样。这样,他们就不会分心,忘记他们拥有的宝贵希望,结果错失本可以得到的奖赏。
-
-
另一个关于银元的比喻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13章
另一个关于银元的比喻
耶稣提出另一个关于银元的比喻
耶稣和四个使徒还在橄榄山上,使徒们很想知道,将来会有什么征象显示耶稣已经获取王权回来,显示这个制度已经是末期了。几天前在耶利哥,耶稣曾用1000银元的比喻说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王国才会来临。现在耶稣提出一个相似的比喻,继续回答使徒们的问题。这次他强调的是,门徒必须勤奋工作,完成他交托的任务。
耶稣说:“这好像一个人快要出国,就召见奴隶,把财物交托给他们。”(马太福音25:14)此前,耶稣曾把自己比作一个“要到远方去获取王权”的人,所以使徒们很容易明白,这个“快要出国”的人指的就是耶稣。(路加福音19:12)
在出国前,比喻中的这个人把宝贵的财物交托给奴隶。耶稣在执行传道职务的三年半期间,不仅自己集中精力传讲上帝王国的好消息,而且也培训门徒做这项工作。现在耶稣要离开了,他相信门徒会善用受到的培训,继续完成传道工作。(马太福音10:7;路加福音10:1,8,9;参看约翰福音4:38;14:12)
比喻中的这个人怎样分配自己的财物呢?耶稣说:“他按照奴隶各自的才能,一个给了五袋银元,一个给了两袋银元,一个给了一袋银元,自己就出国去了。”(马太福音25:15)这些奴隶会怎样处理交托给他们的财物呢?他们会不会勤奋工作,努力为主人赚钱呢?耶稣接着说:
“领了五袋银元的,立刻用这些钱去做生意,另外赚了五袋。同样,领了两袋银元的,另外也赚了两袋。只领了一袋银元的,却出去在地上挖了个坑,把主人的这些钱藏起来。”(马太福音25:16-18)主人回来后,会有什么反应呢?
耶稣说:“过了很久,奴隶的主人来跟他们结算账目。”(马太福音25:19)头两个奴隶按照“各自的才能”,尽心尽力地为主人效劳。他们勤奋工作,善用交托给他们的财物,为主人增添财富。领了五袋银元的,另外赚了五袋;领了两袋银元的,另外赚了两袋。a主人给了他们两人同样的称赞,说:“又良善又忠信的奴隶,你做得好!你在一些事上忠信。我要委派你管理很多事。来分享你主人的喜乐吧。”(马太福音25:21)
领了一袋银元的那个奴隶却不同。他上前说:“主人,我知道你是个苛刻的人,没有撒种也要收割,没有扬谷也要收聚。我很害怕,就去把你的银元藏在地里。你看,你的东西就在这里。”(马太福音25:24,25)如果他把钱存入银行,至少可以为主人赚取一些利息,但他竟然连这都没有做。他的做法其实损害了主人的利益。
难怪主人说他是个“又邪恶又懒惰的奴隶”。主人决定把他的银元全都拿走,给那个乐意为主人效劳、勤奋工作的奴隶。接着,主人清楚说明他的原则:“凡是有的,还要给他更多,使他丰足有余;凡是没有的,就连他有的,也要拿走。”(马太福音25:26,29)
对耶稣的门徒来说,这个比喻的确值得沉思。门徒可以看出,耶稣交托给他们的传道工作是个宝贵的殊荣,大有价值。耶稣期望他们勤奋工作,努力帮助人成为他的门徒。耶稣没有要求所有人在传道工作上有同样的贡献。正如比喻所说,每个人只需按照“各自的才能”尽力而为。但如果一个人像那个懒惰的奴隶一样,没有尽心尽力为主人效劳,他就绝不会得到耶稣的认可。
至于使徒们,他们听到耶稣的保证,“凡是有的,还要给他更多”,肯定大受激励!
a 一袋银元,直译“1塔兰特”,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大约20年的工资。
-
-
基督来到时审判绵羊和山羊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14章
基督来到时审判绵羊和山羊
耶稣提出绵羊和山羊的比喻
耶稣还在橄榄山上,继续回答使徒们的问题,说明将来会有什么征象显示他已经获取王权回来,显示这个制度已经是末期了。耶稣刚刚讲完了十个处女的比喻和银元的比喻,现在他要说出最后一个比喻,一个关于绵羊和山羊的比喻,来结束这次谈话。
耶稣首先说明了比喻开头的场景,他说:“人子带着他的荣耀跟所有天使一起来到时,就会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马太福音25:31)耶稣常常自称“人子”,在这里他清楚表明自己就是比喻中的主角。(马太福音8:20;9:6;20:18,28)
比喻中的事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呢?就是在耶稣“带着他的荣耀跟所有天使一起来到”的时候,到时他会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之前耶稣说过,人子会“在天云上带着力量和大荣耀来到”,他的天使也会跟他一起。那是什么时候呢?就是紧接着“那段时期的患难之后”。(马太福音24:29-31;马可福音13:26,27;路加福音21:27)所以,这个比喻谈到的事会在耶稣带着荣耀来到的时候发生。到时,他会做什么呢?
耶稣说:“人子……来到时……所有国族的人都会被聚集到他面前,他会把他们分开,就像牧人把绵羊山羊分开一样。他会把绵羊放在右边,山羊放在左边。”(马太福音25:31-33)
谈到绵羊,耶稣说:“到时王会对右边的说:‘你们这些得到我父亲赐福的,来承受从世界奠基以来为你们准备好的王国吧。’”(马太福音25:34)绵羊为什么能得到王的喜爱呢?
王解释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的;我渴了,你们给我喝的;我流落异乡,你们款待了我;我衣不蔽体,你们给我穿的;我生病,你们照顾我;我在监牢里,你们来看我。”这些绵羊,也就是“正义的人”,问王他们什么时候做过这些事。王回答说:“你们这样对待我这些最渺小的弟兄中的一个,就等于这样对待我了。”(马太福音25:35,36,40,46)既然天上没有疾病和饥饿,那么他们肯定是在地上善待基督的弟兄,而不是在天上这样做。
关于山羊,耶稣则说:“到时[王]会对左边的说:‘走开!你们这些受诅咒的,到永火里去吧,那是为魔鬼和他的天使准备好的。因为我饿了,你们没有给我吃的;我渴了,你们没有给我喝的;我流落异乡,你们没有款待我;我衣不蔽体,你们没有给我穿的;我病了,在监牢里,你们没有照顾我。’”(马太福音25:41-43)山羊般的人确实罪有应得,因为他们本该善待基督在地上的弟兄,却没有这样做。
耶稣最后说:“到时王会[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没有这样对待这些最渺小的弟兄中的一个,就等于没有这样对待我了。’这些人要遭受永远的毁灭,正义的人却要得到永远的生命。”(马太福音25:45,46)使徒们从耶稣的话学到,将来的这次审判会对人造成深远的影响,要么为人带来永远的毁灭,要么为人带来永远的生命。
耶稣就使徒们的问题给出的答复,值得所有跟随他的人深思。他的话能够帮助他们省察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