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在公议会受审,然后被带到彼拉多那里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27章
先在公议会受审,然后被带到彼拉多那里
马太福音27:1-11;马可福音15:1;路加福音22:66-23:3;约翰福音18:28-35
耶稣清早在公议会受审
加略人犹大试图上吊自尽
犹太人把耶稣押到彼拉多那里,要把他处死
彼得第三次不认耶稣时,天就快亮了。公议会结束他们装模作样的审讯后,所有成员就都散去。他们在星期五清早再次聚集,看来是想制造假象,让人以为他们非法的夜间审讯是合法的。现在,耶稣被带到公议会面前。
他们再次逼问耶稣:“如果你是基督,就告诉我们吧。”耶稣说:“就算我告诉你们,你们也绝不会相信。就算我问你们,你们也不会回答。”但耶稣还是勇敢地表明,自己就是但以理书7:13预告的“人子”。耶稣说:“从此以后,人子会坐在大能者上帝的右边。”(路加福音22:67-69;马太福音26:63)
他们追问:“那你是不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回答:“对,我是。”在这些想要以亵渎罪处死耶稣的人看来,这个答案已经够了。他们说:“我们还需要其他证词吗?”(路加福音22:70,71;马可福音14:64)他们把耶稣捆绑起来,押去交给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
加略人犹大也许看见耶稣被带去彼拉多那里。他知道耶稣已被定罪,就感到后悔和绝望。不过,他并没有在上帝面前真心悔改,而只是想去把30块银子还给那些祭司长。犹大对他们说:“我犯了罪,出卖了无辜的人。”他们却只是冷冷地说:“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是你自己的事!”(马太福音27:4)
于是犹大把那30块银子丢在了圣殿里。接着,他做了另一件错事,就是自杀。犹大在一棵树上上吊自尽的时候,看来树枝断了。他就掉在下面的石头上,“肚子爆裂”。(使徒行传1:17,18)
耶稣被押到彼拉多的府第时,仍然是清晨时分。押送耶稣的犹太人不肯进入总督府,因为他们认为进入外族人的地方会使他们受到玷污,使他们不能在无酵节的第一天(尼散月十五日)用餐。当时的以色列人把无酵节看作逾越节节期的一部分。
于是彼拉多出来见他们,说:“你们指控这个人什么罪名呢?”他们回答:“如果这个人不是罪犯,我们就不会把他交给你处置了。”彼拉多也许感觉到他们想要逼他处理这个案件,于是说:“你们自己把他带走,按照你们的法律审判他吧。”犹太人回答:“我们没有权杀人。”这句话显示,他们多想置耶稣于死地。(约翰福音18:29-31)
事实上,如果他们在逾越节期间杀死耶稣,就很可能会引起骚乱,因为很多人都十分敬重耶稣。不过,罗马人有权以政治罪名处死罪犯。所以,这些犹太人如果借罗马人的手除掉耶稣,就不用向民众交代了。
宗教领袖并没有告诉彼拉多,他们之前给耶稣定了亵渎罪。现在,他们捏造出不同的罪名,说:“我们发现这个人[1]煽动我们的同胞造反,[2]禁止人纳税给凯撒,[3]还说自己是基督,是王。”(路加福音23:2)
作为罗马帝国的代表,彼拉多有理由关注耶稣自称为王这个指控。于是彼拉多回到总督府里,把耶稣召来,问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他等于是在问:“你有没有违反帝国的法律,声称自己是个与凯撒敌对的王呢?”耶稣也许想知道,彼拉多究竟听了多少关于自己的事,就问他:“你这样问,是自己的意思,还是听了别人议论我的事呢?”(约翰福音18:33,34)
彼拉多接下去的话表明,他对耶稣的事一无所知,不过他也想了解一下。他说:“难道我是犹太人吗?你本族的人和那些祭司长把你交给我处置。你到底做了什么事?”(约翰福音18:35)
耶稣并没有试图避开王权这个核心问题。耶稣将要作出的回答,无疑会令彼拉多这个罗马总督大感意外。
-
-
彼拉多和希律都裁定耶稣无罪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28章
彼拉多和希律都裁定耶稣无罪
耶稣没有试图向彼拉多隐瞒自己是王这个事实,不过他的王国并不对罗马帝国构成威胁。耶稣对彼拉多说:“我的王国不属于这个世界。要是我的王国属于这个世界,我的人民就会战斗,使我不致被交给犹太人。可是,我的王国实在不是源于这个世界的。”(约翰福音18:36)耶稣的确拥有一个王国,但他的王国并不属于这个世界。
彼拉多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追问:“那么,你是王吗?”耶稣告诉彼拉多他的结论是正确的,说:“对,我是王。我要给真理作见证,我是为这件事而生,为这件事来到世上的。凡是在真理这边的,都听我的声音。”(约翰福音18:37)
之前,耶稣曾对多马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现在,他甚至对彼拉多说,他被派来地上就是要为真理作见证,特别是为他王国的真理作见证。耶稣决心忠于真理,即使要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彼拉多接着说:“真理是什么?”不过,他并没有等耶稣回答这个问题。他觉得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作出判决。(约翰福音14:6;18:38)
彼拉多回到在总督府外等候的民众那里,看来当时耶稣就站在他旁边。彼拉多对那些祭司长和民众说:“我查不出这个人有什么罪。”对于这个结果,他们非常不满,坚持说:“他在全犹地亚传道,煽动民众,从加利利起,直到这里。”(路加福音23:4,5)
这群丧失理智的犹太人如此疯狂,肯定让彼拉多大感惊讶。祭司长和长老继续大声叫嚷,彼拉多于是问耶稣:“他们作证告你这么多的事,你没听到吗?”(马太福音27:13)耶稣却一言不发。他在面对猛烈的指控时仍保持镇定,这让彼拉多非常意外。
那些犹太人提到,耶稣的活动是从加利利开始的。彼拉多循着这条线索了解到,原来耶稣是个加利利人。这让他想到一个主意,也许可以把审判耶稣的责任推给别人。当时正值逾越节期间,加利利的分封侯希律·安提帕(希律大帝的儿子)也在耶路撒冷。于是,彼拉多把耶稣送到希律那里。先前派人把施浸者约翰的头砍下来的,就是这个希律。后来他听说了耶稣施行奇迹的事,就很担心,害怕耶稣可能是死而复生的约翰。(路加福音9:7-9)
希律很高兴有机会见到耶稣,但不是因为想要帮助他,或真的想要弄清楚人们对他的指控是否属实。其实,希律只是对耶稣感到好奇,“希望看他显显神迹”。(路加福音23:8)不过,耶稣没有满足希律的好奇心。事实上,当希律盘问他时,他一句话都不说。希律和他的士兵都非常失望,就一起“侮辱他”。(路加福音23:11)他们给耶稣穿上华丽的衣服,戏弄他,然后把他押回彼拉多那里。从前希律和彼拉多一直是敌人,现在却成了好朋友。
耶稣被押回总督府后,彼拉多就召集祭司长、犹太人的首领和民众,对他们说:“我在你们面前审问过他,你们告他的罪状,我找不到任何根据。希律也找不到,就把他押回这里来,可见他实在没有犯该死的罪。我会惩戒他,然后放了他。”(路加福音23:14-16)
彼拉多很想释放耶稣,因为他看出那些祭司是出于嫉妒才把耶稣交给他的。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彼拉多更想释放耶稣。彼拉多坐在审判座上的时候,他妻子派人来对他说:“跟那个正义的人有关的事,你不要插手,今天我在梦里[看来这个梦来自上帝]因他受了很多苦。”(马太福音27:19)
彼拉多知道他应该释放这个无辜的人,但是他可以怎么做呢?
-
-
“看看这个人!”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29章
“看看这个人!”
马太福音27:15-17,20-30;马可福音15:6-19;路加福音23:18-25;约翰福音18:39-19:5
彼拉多试图释放耶稣
犹太人要求释放巴拉巴
耶稣被戏弄、被虐待
彼拉多对那群想要杀害耶稣的人说:“你们告他的罪状,我找不到任何根据。希律也找不到。”(路加福音23:14,15)为了释放耶稣,彼拉多现在尝试用另一个方法。他对那群人说:“你们有个惯例,要我在逾越节给你们释放一个人。那么,你们要我释放犹太人的王给你们吗?”(约翰福音18:39)
彼拉多记得有一个囚犯叫做巴拉巴,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强盗,知道他因为参与叛乱和杀人而被关在牢里。所以,彼拉多问:“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是巴拉巴,还是耶稣,那个所谓的基督?”在那些祭司长的怂恿下,民众要求释放巴拉巴,而不是耶稣。但彼拉多再次问:“这两个人,你们要我释放哪一个给你们?”民众喊叫说:“巴拉巴。”(马太福音27:17,21)
彼拉多十分惊愕,问他们:“那么,我该怎么处置耶稣,那个所谓的基督?”民众呼喊说:“在柱上处死他!”(马太福音27:22)这些人竟然要求处死一个无辜的人,多么可耻!彼拉多为耶稣辩护说:“为什么?这个人做了什么坏事?我查不出他有该死的罪。我会惩戒他,然后放了他。”(路加福音23:22)
尽管彼拉多再三尝试释放耶稣,愤怒的民众还是异口同声地喊叫说:“在柱上处死他!”(马太福音27:23)在宗教领袖的煽动下,民众已经狂热到想要杀人害命的地步。他们想要杀害的,不是一个有罪的人,不是一个杀人犯,而是一个清白无辜的人。仅在五天前,这个人曾以君王的身份进入耶路撒冷,受到众人的欢迎。现在,就算耶稣的门徒在人群当中,他们也必定保持沉默,避免引人注意。
彼拉多见说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而引起骚乱,就拿水在民众面前洗手,说:“这个人的死跟我无关。你们要为这件事负责。”民众却不为所动,反而说:“他的死由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负责好了。”(马太福音27:24,25)
这个罗马总督知道怎样做是对的,他也想要做对的事,不过他更想要讨好民众。所以,彼拉多按照这群狂热民众的要求释放了巴拉巴。彼拉多吩咐人脱去耶稣的衣服,押去鞭打。
士兵把耶稣毒打一顿后,又把他带进总督府。全体士兵聚集起来,进一步虐待他。为了羞辱耶稣,他们用荆棘编了个“冠冕”,用力戴在他头上。他们还把一根芦苇放在他右手里,并且拿一件王族穿的那种外袍搭在他身上,嘲笑他说:“犹太人的王啊,万岁!”(马太福音27:28,29)不仅如此,他们还向他吐唾沫,一再打他耳光。他们也把那根结实的芦苇从耶稣手里拿过来,不断打他的头,使他那顶“冠冕”上的尖刺更深地扎进他的头皮里。
尽管受到种种虐待,耶稣依然沉着镇定,显出非凡的勇气和自制。彼拉多大感震撼,于是又做了一件事,尝试避开杀害耶稣的责任。他说:“看!我把他带到外面来见你们,让你们知道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彼拉多会不会觉得,如果现在把血流满面、遍体鳞伤的耶稣带出来,民众看到后就会心生怜悯而改变主意呢?耶稣出来,站在这群铁石心肠的民众面前。这时,彼拉多高声说:“看看这个人!”(约翰福音19:4,5)
彼拉多的话看来同时带着尊重和同情的口吻。他必定留意到,耶稣虽然伤痕累累、体无完肤,却仍保持平静,不失尊严。
-
-
耶稣被押去处死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30章
耶稣被押去处死
马太福音27:31,32;马可福音15:20,21;路加福音23:24-31;约翰福音19:6-17
彼拉多设法释放耶稣
耶稣被定罪并被押去处死
彼拉多一再尝试释放耶稣,耶稣也已经受尽戏弄和残忍的虐待。尽管如此,祭司长和他们的同伙却仍然无动于衷。他们一心要置耶稣于死地,什么都阻止不了他们。他们不断呼喊说:“处死他!在柱上处死他!”彼拉多对他们说:“你们自己把他押去处死吧。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约翰福音19:6)
犹太人无法说服彼拉多以政治罪名处死耶稣,就转而用宗教罪名指控他。先前公议会指控耶稣犯了亵渎罪,现在他们又用这个罪名来做文章。他们对彼拉多说:“我们有自己的法律,按照这个法律他是该死的,因为他自命为上帝的儿子。”(约翰福音19:7)对彼拉多来说,这是一项新的指控。
彼拉多回到总督府里,想要找一个办法释放眼前这个囚犯。这个人经受住了残酷的对待,彼拉多的妻子也做过关于他的梦。(马太福音27:19)现在,犹太人说这个囚犯是“上帝的儿子”,这项新的指控让彼拉多更加疑惑。他知道耶稣来自加利利。(路加福音23:5-7)但他还是问耶稣:“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约翰福音19:9)彼拉多会不会在想,耶稣曾经住在天上,是个神明呢?
耶稣曾直接告诉彼拉多他是王,但他的王国不属于这个世界。现在耶稣一言不发,因为没必要再解释了。耶稣拒绝回答,这让彼拉多觉得颜面扫地。他十分恼怒,对耶稣说:“你不对我说话吗?你不知道我有权释放你,也有权把你处死吗?”(约翰福音19:10)
耶稣却只是简单地说:“要不是上面准许,你根本无权处置我。因此,把我交给你的人,罪就更大了。”(约翰福音19:11)看来耶稣说“把我交给你的人”时,想到的不只是加略人犹大,因为该亚法和该亚法的同伙也负有责任。所以耶稣的意思其实是,这些人的罪责都比彼拉多更大。
耶稣的言行和态度让彼拉多心生敬佩。彼拉多也越来越害怕,担心耶稣真的是个神明,于是再次设法释放耶稣。可是,那些犹太人接下去说的话,肯定也让彼拉多非常担心。他们威胁彼拉多说:“你要是释放这个人,就不是凯撒的朋友。谁自命为王,谁就是反叛凯撒。”(约翰福音19:12)
彼拉多这个总督就再次把耶稣带到外面。他坐在审判座上,对民众说:“看!你们的王!”犹太人却丝毫不肯让步,呼喊说:“除掉他!除掉他!在柱上处死他!”彼拉多说:“我可以处死你们的王吗?”尽管犹太人长期以来都对罗马人的统治感到不满,但那些祭司长还是厚颜无耻地说:“除了凯撒,我们没有王。”(约翰福音19:14,15)
由于犹太人持续不断地施压,彼拉多最终还是妥协了。于是,他让人把耶稣送去处决。士兵们脱去耶稣身上的那件外袍,给他穿上原来的外衣。耶稣被押走的时候还必须扛着自己的苦刑柱。
现在是尼散月十四日星期五接近中午的时候。耶稣自星期四清晨起来就一直没有睡觉,后来还经历了一连串的痛苦折磨。他扛着沉重的苦刑柱,艰难地往前走,最终耗尽了力气。这时,有个叫西门的人刚巧经过,他来自非洲的昔兰尼。士兵强迫他把耶稣的苦刑柱扛到行刑的地方去。有一大群人跟着耶稣,其中一些人悲伤捶胸,为他哀号。
耶稣对那些悲伤的妇女说:“耶路撒冷的妇女啊,不要为我哭了,为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哭吧。时候会到,人们会说:‘不能生育、没有生过孩子、没有乳养婴儿的妇女有福了!’到时他们会对大山说:‘倒在我们身上吧!’对小山说:‘遮盖我们吧!’树还有水分时,他们已经做了这些事,树干枯时,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路加福音23:28-31)
耶稣说的树指的是犹太国族。由于耶稣和一小群相信耶稣的人仍在这个国族中,当时的犹太国族可说是一棵快要死去却仍有一点水分的树。但是当这些“水分”不在了,这棵树就会彻底死去,也就是说犹太国族会成为一个跟上帝毫无关系的民族。到罗马大军以上帝的行刑官的身份对犹太国族执行判决的时候,那里的人将会放声大哭!
-
-
无辜的君王被钉在苦刑柱上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31章
无辜的君王被钉在苦刑柱上
马太福音27:33-44;马可福音15:22-32;路加福音23:32-43;约翰福音19:17-24
耶稣被钉在苦刑柱上
耶稣头上面的牌子招来嘲弄
耶稣提到地上乐园的希望
耶稣被带到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他和两个强盗将会在那里被处决。那个地方叫做各各他,意思是“骷髅头”,人们“从远处”也能看到那里。(马可福音15:40)
这三个死刑犯被人脱去了外衣,然后有人把混了没药和胆汁的酒递给他们。这些能减轻疼痛的酒看来是由耶路撒冷的妇女准备的,而罗马人并不禁止死刑犯喝这种药酒。但耶稣尝了尝,就不肯喝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想在面对这重大考验时麻痺任何感官,而是想一直保持清醒,忠心至死。
现在,耶稣要被钉在木柱上了。(马可福音15:25)士兵把钉子钉进他的手和脚,钉子穿过皮肉和韧带时带来剧烈的疼痛。木柱竖起来时,疼痛就更难以忍受了,因为这时耶稣的身体往下坠,伤口进一步被撕裂。耶稣却没有斥责那些士兵,而是为他们祈求:“父亲啊,求你宽恕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路加福音23:34)
罗马人的惯例是立一个牌子写上死刑犯的罪名。彼拉多给耶稣的牌子上写着:“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的王。”罪名是用希伯来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写的,所以几乎人人都能看懂。彼拉多这样做,看来是因为他对那些强迫他处死耶稣的犹太人非常不满。犹太人的祭司长很不高兴,说:“不要写‘犹太人的王’,要写‘他说:我是犹太人的王’。”但彼拉多不想再次受人摆布,回答说:“我写的,已经写了。”(约翰福音19:19-22)
祭司们被激怒了,就再次提起公议会对耶稣的虚假指控。难怪路过的人也辱骂他,摇着头说:“哼!你说要拆毁圣殿,三天之内再建造起来,你救救自己,从苦刑柱上下来吧!”那些祭司长和抄经士也这样嘲笑他,彼此说:“让以色列的王基督现在从苦刑柱上下来吧,我们看见就会相信了!”(马可福音15:29-32)连钉在耶稣两旁木柱上的强盗也侮辱他,但其实耶稣是他们当中唯一一个清白无罪的人。
在场的四个罗马士兵也戏弄耶稣。他们或许正在喝酸酒,现在也把一些递到耶稣跟前。但他们显然是在捉弄耶稣,因为他根本不可能接过来喝。接着,这些罗马人用耶稣头上面的牌子讽刺他说:“如果你是犹太人的王,救救你自己吧!”(路加福音23:36,37)想想看:耶稣身为道路、真理、生命,现在竟然受到这样的虐待和讥嘲,实在太不应该了!然而,耶稣却还是意志坚定,甘愿忍受这一切。对于那些看他笑话的犹太人、戏弄他的罗马士兵,以及钉在他旁边柱上的那两个死刑犯,他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
那四个士兵还拿了耶稣的外衣,分成四份,然后抽签看谁得到哪一份。至于耶稣的内袍,他们却彼此说:“我们不要把它撕破,我们抽签决定归谁吧。”因为耶稣的内袍质量上乘,“没有缝口,是从上到下整件织成的”。这样,他们就应验了圣经的预言:“他们分了我的衣服,又为我的衣裳抽签。”(约翰福音19:23,24;诗篇22:18)
后来,其中一个罪犯看出耶稣必定真的是王,于是斥责另一个罪犯说:“你也受同样的判决,难道还丝毫不怕上帝吗?我们从前做过什么事,现在就有什么下场,我们是罪有应得的。可是这个人没有做过什么错事。”接着,他恳求耶稣说:“你领受王权以后,求你记得我。”(路加福音23:40-42)
耶稣对他说:“我今天实在告诉你,你会跟我一起在乐园里。”(路加福音23:43)请留意,耶稣说的是“在乐园里”而不是“在王国里”。耶稣给这个罪犯的承诺跟他给使徒的不同。他承诺使徒的是,他们将来会在王国里跟他一起坐在宝座上。(马太福音19:28;路加福音22:29,30)这个罪犯是犹太人,可能听说过地上的乐园,也就是耶和华最初为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代准备的家园。现在,他可以怀着这个希望死去了。
-
-
“这个人真是上帝的儿子”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32章
“这个人真是上帝的儿子”
马太福音27:45-56;马可福音15:33-41;路加福音23:44-49;约翰福音19:25-30
耶稣在苦刑柱上死去
耶稣去世前后发生了异乎寻常的事
现在是“中午12点”,黑暗突然“笼罩整个大地,直到下午3点”。(马可福音15:33)这场阴森恐怖的黑暗肯定不是由日食引起的,因为日食只会发生在新月的时候,而现在是逾越节期间,是满月的时候。此外,日食通常只会持续几分钟,但这场黑暗持续的时间却长得多。因此,这场黑暗显然是由上帝促成的。这必定让嘲弄耶稣的人大受冲击!
在这段黑暗的时间里,有四个妇女走近苦刑柱。她们分别是耶稣的母亲和撒罗米,还有末大拉人马利亚和使徒雅各(小雅各)的母亲马利亚。
使徒约翰也跟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一起“站在苦刑柱旁边”。马利亚看着自己怀胎生下并养育成人的儿子挂在柱上受苦,她悲痛欲绝,仿佛“被利剑刺透一样”。(约翰福音19:25;路加福音2:35)在这个时候,耶稣尽管承受着剧烈的疼痛,却还是不忘为母亲着想。他十分吃力地向约翰点头示意,然后对母亲说:“妇人,看,他是你的儿子了!”接着他向马利亚点头示意,对约翰说:“看,她是你的母亲了!”(约翰福音19:26,27)
就这样,耶稣把母亲托付给他特别喜爱的那个门徒照顾。这时,马利亚显然已经是一个寡妇。耶稣知道马利亚的其他儿子,也就是他同母异父的弟弟们,都还没有信从他。所以他这样安排,既能照顾母亲在物质方面的需要,也能让母亲在信仰方面继续得到扶持。耶稣立下了多么优良的榜样!
大约下午3点时,耶稣说:“我渴了。”这是为了应验圣经上的话。(约翰福音19:28;诗篇22:15)这时耶稣感觉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父已撤去对他的保护,好让他的忠义受到彻底的考验。于是他大声呼喊:“以利,以利,拉马·萨巴克塔尼?”意思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有些站在附近的人误解了他的意思,说:“看,他在呼唤以利亚呢!”有一个人跑去拿海绵浸透酸酒,绑在秆子上,递给他喝。其他人却说:“由他吧!让我们看看以利亚会不会来把他取下来。”(马可福音15:34-36)
之后,耶稣呼喊说:“成了!”(约翰福音19:30)的确,他已经完成天父派他到地上来执行的所有任务。最后他说:“父亲啊,我把我的生命托付在你手里。”(路加福音23:46)耶稣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耶和华,深信上帝必定使他复活过来。就这样,耶稣怀着对上帝的坚定信念,垂下头来,断了气。
这时发生了一场猛烈的地震,导致岩石崩裂。连耶路撒冷城外的墓穴都震开了,很多尸体被抛了出来。后来,有些经过那里的人看到了尸体就进入“圣城”,把看到的事告诉别人。(马太福音27:51-53)
在上帝的圣殿里,有一道帷幔将圣所和至圣所分隔开来。耶稣断气的那一刻,这道又长又重的帷幔从上到下裂成两半。这件令人震惊的事表明,上帝对那些杀死他儿子的人是多么愤怒。这件事也象征,通往“至圣所”(也就是天上)的路从此开通了。(希伯来书9:2,3;10:19,20)
这时候,人们都害怕起来。负责处决耶稣的军官不禁感叹说:“这个人真是上帝的儿子啊。”(马可福音15:39)彼拉多审讯耶稣时,有人提起耶稣自称是上帝的儿子,这个军官当时可能也在场。现在他确信,耶稣是个正义的人,而且的确是上帝的儿子。
其他人看见这些非同寻常的事,也都大感震撼,捶着胸回家去了。他们一路“捶胸”,是为了表达极度的悲伤和羞愧。(路加福音23:48)从远处看着这一切的人当中还有很多妇女,她们是耶稣的门徒,曾经在耶稣四处传道时跟着他。这些惊天动地的事也让她们为之动容。
-
-
耶稣被安葬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33章
耶稣被安葬
马太福音27:57-28:2;马可福音15:42-16:4;路加福音23:50-24:3;约翰福音19:31-20:1
耶稣的遗体从苦刑柱上被取下来
耶稣的遗体被包裹起来,准备安葬
妇女们发现墓穴空了
现在已经是尼散月十四日星期五下午的晚些时候了。太阳一落山,尼散月十五日就会开始,而尼散月十五日是安息日。耶稣已经死了,但他身边的两个罪犯还活着。根据摩西法典,“尸体一定要当天埋葬,不可整晚都留在木柱上”。(申命记21:22,23)
星期五也称为“预备日”,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会预备食物,也会完成那些无法等到安息日之后再做的事。日落后安息日就会开始,这个安息日是双重的安息日,也就是“大安息日”。(约翰福音19:31)为什么称为“大安息日”呢?尼散月十五日是为期七天的无酵节的第一天,这一天无论是一周的第几天都是安息日。(利未记23:5-7)此外,这一年的尼散月十五日碰巧也是平时的安息日。
因此犹太人请求彼拉多用一个方法,使耶稣和他身边的两个强盗快点死去。什么方法呢?就是打断他们的腿。这样,他们就不能再用腿撑起身体来呼吸了。于是,士兵来把两个强盗的腿打断。但他们没有打断耶稣的腿,因为他看来已经死了。这件事应验了诗篇34:20的话:“上帝保护他全身的骨头,连一根也没有折断。”
为了确认耶稣真的已经死了,一个士兵用矛刺他的肋旁,刺进他心脏附近,“立刻有血和水流出来”。(约翰福音19:34)这件事应验了圣经的另一个预言:“他们会注视他们所刺的那位。”(撒迦利亚书12:10)
耶稣被处决时,来自亚利马太城的约瑟也在场。他是个“富翁”,也是公议会的成员,很有名望。(马太福音27:57)圣经说,他“为人良善正义”,“向来等待上帝的王国”。事实上,他没有支持公议会对耶稣的判决。他其实也是耶稣的门徒,但由于害怕犹太人,他一直“是暗中做门徒的”。(路加福音23:50;马可福音15:43;约翰福音19:38)现在,约瑟鼓起勇气,请求彼拉多准许他领走耶稣的遗体。彼拉多叫负责的军官过来,确认耶稣已经死了之后,就批准了约瑟的请求。
约瑟买了干净的上等细麻布,把耶稣的遗体从苦刑柱上取下来后,就用细麻布把他包裹起来,准备安葬。尼哥德慕也来帮忙,他“第一次来见耶稣是在夜里”。(约翰福音19:39)他带来了一大袋用没药和沉香混合的贵重香料,重约33公斤。他们按照犹太人安葬死者的习俗,用细麻布加上这些香料把耶稣的遗体包裹好。
约瑟在那附近拥有一个墓穴,是从岩石中凿出来的,从没有葬过人。他们就把耶稣的遗体放在里面,然后把一块大石头滚到墓穴的门口。这些事都是仓促完成的,因为安息日马上就要开始了。末大拉人马利亚和小雅各的母亲马利亚,可能也帮忙处理了耶稣的遗体。现在,她们赶忙回家“准备香料和馨香油”,要在安息日之后进一步处理耶稣的遗体。(路加福音23:56)
第二天,也就是安息日,那些祭司长和法利赛派的人一起去见彼拉多,说:“我们想起那个骗子生前说过:‘三天以后,我会复活。’所以,求你吩咐人稳稳当当地看守坟墓,直到第三天,免得他的门徒来把他的尸体偷去,并对民众说:‘他死而复生了!’到时,这个最后的骗局就比最初的更糟了。”彼拉多回答说:“你们可以带守卫去。用你们懂得的办法,尽量稳当地看守好了。”(马太福音27:63-65)
星期日一大清早,末大拉人马利亚、雅各的母亲马利亚以及其他妇女,带着香料去耶稣的墓穴,要进一步处理他的遗体。她们彼此说:“谁可以为我们移开墓穴门口的石头呢?”(马可福音16:3)但其实那里发生过地震,而且上帝的天使已经把石头滚开了。不仅如此,看守的人都不知去向,墓穴也竟然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