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统治权衡功过
第7部分:追求政治上的乌托邦
社会主义:一种提倡把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者将其视为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一种提倡消除阶级,共有生产资料和粮食,并且均分经济货品的社会制度。
希腊神话提及一位称为克洛诺斯的神。在他的统治下,希腊享有一个黄金时代。《思想史辞典》解释说:“当时人人都平等分享共有的财产,无人拥有私人财产;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同一本辞典补充说:“社会主义的先河见于对一个逝去的‘黄金时代’的哀悼中。”
然而,直至19世纪的初叶和中期,社会主义才开始成为现代的一项政治运动。它迅即受到接纳,尤以法国为然,因为当地的传统观念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受到严重打击。法国也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经历到工业革命所导致的严重社会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认为物资共有比私有更能使大众合力取得的成果受到均等的分配,因此社会主义崛起的时机已来到了。
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新思想。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曾撰文论及这件事。后来,在16世纪基督新教宗教改革运动期间,德国一位激进的天主教教士托马斯·闵采尔要求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可是,他的见解引起了很多争论,尤其是鉴于他主张不惜发动革命以求达到目标。到19世纪,威尔斯人罗伯特·欧文、法国人艾蒂安·卡贝和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连同其他几个社会改革者(其中有些是显要的教士)都声称社会主义只是基督教的别名而已。
马克思和莫尔的乌托邦
可是,《思想史辞典》指出:“在影响力方面,这些社会主义倡导者中没有一个及得上卡尔·马克思。马克思的写作是社会主义思想和行动的试金石。”a马克思认为,借着阶级斗争,历史逐步前进;一旦理想的政治制度给建立起来,历史在这种意义上就终止了。理想的制度会完全解决以往各种社会的难题。人人都享有和平、自由和繁荣,政府和军队也不需再有了。
这种见解跟英国政治家托马斯·莫尔爵士于1516年在《乌托邦》一书中所作的描述十分相近。“乌托邦”(utopia)这个字词是由莫尔以希腊文铸造成的,意思是“没有地方”(outopos)。他可能以此作为双关语,以表达与eu-topos(“美好地方”)一词类似的意思。莫尔所描绘的乌托邦是个幻想的国土(没有地方),但也是个理想的国土(美好地方)。因此,“乌托邦”一词遂被人视为“一个完美的理想地方,尤其在法律、政制和社会情况方面。”在莫尔的日子,欧洲(特别是英国)在经济和社会情况方面都不如理想。这种情况不仅显然受到莫尔的著作所抨击,而且也促成了后来社会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的理论也反映出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见解。据《思想史辞典》说,“黑格尔重申激进的基督教神学。在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下,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也带有预示世界未来的半宗教色彩。”作家格奥尔格·萨拜因解释,由于具有“激进基督教神学”的背景,马克思“在道德上形成了一项极强大的吸引力,并由半宗教性的信念加以支持。这相当于一项促请人迈向文明和正义的呼吁”。当时社会主义成了未来的潮流。有些人也许以为,社会主义其实是基督教以另一个新名字迈向胜利!
从资本主义走向乌托邦
马克思在生时只见到他的巨著《资本论》的第一卷出版。第二、三卷则由他最亲密的合作者德国社会主义学家弗里希·恩格斯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辑成出版。《资本论》阐释资本主义的历史渊源。资本主义乃是西方式的代议民主制的经济体系。马克思解释,由于贸易不受约束,竞争缺乏政府的监管,资本主义将生产和分配的资料集中在私人和公司手中。据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者彼此对垒,后者更受到前者的压迫。马克思用正统经济学家的著作去支持自己的见解,声称资本主义其实并不民主,社会主义才是最民主的制度,因为社会主义提倡平等自由而造益大众。
一旦无产阶级发起革命,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成立马克思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请参阅第21页的附框。),乌托邦便实现了。可是,随着时间过去,马克思的见解稍趋缓和。他开始接纳两种不同的革命观念:一种是暴力革命,另一种则是较为持久的渐进革命。这引起了一个令人深感兴趣的问题。
乌托邦会借革命抑或演化而达成?
“共产主义”一词来自拉丁文的communis 一字,意思是“共有,属于全体”。像社会主义一样,共产主义声称自由企业会导致失业、贫穷、商业的周期性兴衰和劳资冲突。若要解决这些难题,国家的财富必须分配得更均匀和公平。
但是到了上个世纪末,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怎样达成公认的目标方面发生了意见分歧。190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运动中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在议会民主制度下致力改革的一派赢得了优势,结果发展成为今日的民主社会主义。现今这种社会主义在诸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国和英国等民主国家中可以见到。在实质上来说,这些政党已经摈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他们所求的只是要为人民建立一个福利国家而已。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忠贞支持者之一——列宁——却坚信只有暴力革命才能够带来一个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列宁的主张和马克思的思想乃是当今正统共产主义的基础。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在1870年出生于现今的苏联境内。他在1889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1900年,他在西伯利亚流放期满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西欧居住。沙皇政权倒台之后,列宁返回俄国,创立俄国共产党,并领导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后来他成为苏联的第一任元首,直至1924年去世为止。列宁认为共产党应由一群纪律严谨、权力集中的革命党员所组成,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部队。孟什维克派的党员却不同意这种见解。——请参阅第21页的附框。
今日,革命和演化之间的界线已不再是那么清晰分明了。1978年,《政治制度的比较:三个世界里的政权和政策》一书说:“在怎样达成社会主义的目标方面,共产主义变得更为摇摆不定。……共产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异已大为减少。”现在,当东欧正经历巨变之际,以上的评论更具意义。
共产主义重新引入宗教
“我们需要属灵的价值标准。……多个世纪以来,宗教所定立和包含的道德标准对我们国家的重建也会有所帮助。”很少人想到他们竟会从苏共总书记的口听到以上一段话。可是,1989年11月30日,米哈伊·戈尔巴乔夫在访问意大利期间便宣布对宗教作出这项180度的戏剧性改变。
这是否支持有些人的主张,认为早期的基督徒其实是共产主义者呢?这些人声称当时基督徒正实行一种基督教社会主义,并且引用使徒行传4:32论及耶路撒冷基督徒的话作为证据:“所有的东西大家公用。”(《现译》)然而,进一步的查考显示,基督徒此举仅是在突发的情形下的一项临时措施而已,绝非“基督教”社会主义的一项永久制度。由于他们怀着爱心分享各物,他们“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不错,他们“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使徒行传4:34,35。
“开放”与“体制改革”
自1989下半年以来,苏联和东欧的各共产政府在政治上经历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冲击。由于实行开放政策,人人都得以目击这些变更。东欧人民要求广泛的改革。至某个程度,他们的要求已受到政府接纳。共产主义的领导人承认他们需要一个更为人道、更富于同情心的政治制度。正如波兰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他们需要“重新缔造一个与前不同、更为开明和效率更高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些领导人当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戈尔巴乔夫。他在1985年上台后不久便提出体制改革 的主张。在访问意大利期间,戈尔巴乔夫为自己的政策辩护,声称为了应付1990年代的各项挑战,体制改革 是必需的。他说:“社会主义国家已踏上彻底改革之途,现在正跨越界线,越过之后便成为过河卒子而无法回头了。虽然西方有很多人坚称社会主义已经倒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相反,这仅是意味到社会主义会在世界舞台上以多元化的形式贯彻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共产主义的领导人并不同意专栏作家查尔斯·克劳特哈默尔去年所作的评估。这位作家写道:“自柏拉图的日子以来,每个政治哲学家都专注于一个久悬未决的问题——哪一种统治形式最好?现在问题已经有了答案。几千年来,我们尝试过每一种形式的政治制度。在现今这个千年结束时,我们已肯定知道,自由民主的多元资本主义便是我们所找寻的答案。”
然而,德国的《时代》周刊坦率承认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现存的可悲情况,诸如“失业、酗酒、滥用药物、卖淫、社会计划受到削减、税收减少和财政出现赤字等”,然后问道:“这真的可算是业已永远胜过社会主义的完美社会吗?”
一句箴言说,住在玻璃屋里的人不应掷石头。人为政府既都同样不完美,什么形式的政府能够指摘其他形式的政府的弊病呢?事实表明完美的人为政府只是乌托邦,根本没有这样的政府。政治家们仍然在找寻一个“美好地方”,但至今还是“没有地方”可寻见。
[脚注]
a 马克思在1818年出生于当地的普鲁士,父母是犹太人。他在德国受教育及从事记者工作。1849年以后,他大部分时间在伦敦度过。1883年在伦敦去世。
[第21页的附栏]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专门名词
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于1898年设立的苏联社会民主劳工党。在1903年分裂为两派:布尔什维克(实际的意思是“多数派”)由列宁领导,主张党员限于一小撮纪律严明的革命分子;孟什维克(意思是“少数派”)则主张采用民主方式扩大党籍。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会将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包括工厂雇主)推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产生一个不分阶级的社会。
共产国际(或称第三国际):1919年由列宁建立,旨在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组织;1943年遭解散。在此之前,第一国际(1864-76)促成了欧洲许多社会党的建立,第二国际(1889-1919)则是全球各地社会党的议会。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纲领,很久以来一直是欧洲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基训。
欧洲共产主义:西欧共产党所提倡的共产主义;不受苏联所领导;愿意与其他政党组成联合政府,并辩称“无产阶级专政”已不再有必要。
科学/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用这两个名称将自己的学说跟前人所提倡的社会主义加以区别。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学说是以历史和资本主义运作的科学 考证为基础的,跟以前纯粹乌托邦式 的社会主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