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盲症——征服一场可怕灾病
《儆醒!》杂志驻尼日利亚通讯员报道
在西非多个沿岸的村落里,这样的情景十分普遍:在炽热的骄阳下,一群人坐在大树荫下的长椅上纳凉。那里总共有五个人——四男一女,他们的双目永久失明。
“在这条古老的村子里,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逐渐变瞎的,”村长说,他身上的白长袍随风飘扬。“那里大多数的老人家去世时都是瞎眼的。……他们认为自己是被邪灵侵扰,于是向一些物神求助,希望获得神灵保佑。他们的祖先告诉他们要向物神献上食物,于是他们就杀鸡宰羊,作为祭物。可是,他们仍旧是瞎的。”
后来医生远道而来,指出村民失明的原因跟超自然的来源并没有关系。相反,村民其实患了盘尾丝虫病,或称河盲症。由于把疾病传播开去的是一种会叮咬人的细小蚤子,而这种蚤子是在急湍的河流上产卵的,河盲症一词便由此而来。
幸而河盲症并不像其他热带疾病那么容易传播开去。城市居民或在受感染地区暂作客旅的人并不会染上这种病症。惟有那些经年累月地反复受到感染的人才有失明之虞。
然而,河盲症确实是一种可怕的热带疾病,它曾把数以百万计人的一生毁去。虽然河盲症在中东、中美及南美洲肆虐,可是在非洲近赤道一带,这些蚤子染污了河流一带,以致在附近地区工作和居住的人所受的影响最为严重。在某些村落里,实际上人人都患上了这个病症。据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卡特中心估计,世上大约有1亿2600万人有可能会患上河盲症。此外,还有1800万人的体内正寄有引致河盲症的盘尾丝虫。据估计,那些因患河盲症而变成部分或完全失明的人共有一二百万之多。
借着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机构的共同努力,加上各国政府的合作,这个为患多个世纪之久的灾病现已受到控制。这个疾病控制计划卓有成效,驱散了非洲不少歧见和绝望的阴霾。这项计划正被誉为“二十世纪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
可怕的恶疾
河盲症是由几种雌性墨蚤(蚋属昆虫)所传播。当受感染的墨蚤叮咬人时,它便把一种寄生虫(盘尾丝虫)的幼体留在人的体内。幼虫在受感染的人的皮肤下逐渐长大,最后生长成60厘米长的寄生虫。
当雌性寄生虫受精后,它们便会生产一些幼虫来,称为微丝蚴;在随后的8至12年内,雌性寄生虫会继续生产幼虫,总数可达数百万条之巨。这些微丝蚴并不会长至成虫,除非它们附在墨蚤身上,在其体内经历某些发展过程,然后再次被带到人体之内。这些未成熟的微小寄生虫大多会在人的皮肤下四处蠕动,最后也许会侵进眼睛部分。事实上,单在一个患者体内的寄生虫就可有2亿条之多。由于寄生虫的数目相当巨大,因此,医生只需削去患者身上少许皮肤便可把这种病症诊断出来。在显微镜下,少许皮肤的样本便有数百条蠕动不息的细小寄生虫。
这些寄生虫使患者饱受折磨。随着时间过去,患者的皮肤会逐渐变厚而呈鳞片状。许多时局部皮肤会失去色素。患者的皮肤状况被描述为鳄鱼皮、蜥蜴皮或豹子皮,并且痒得非常厉害,据报有些患者因而自杀。倘若幼虫侵害眼部,患者的视力将会不断衰退,最后使当事人完全失明。
在某些有墨蚤为患的穷乡僻壤里,失明尤其令居民苦不堪言。原因之一是,许多迷信的村民认为失明的人是遭天谴,在社会里毫无器用。另一个理由是,政府并没有提供任何社会福利;因此,患者只好完全依靠家人供应。萨塔是布基纳法索的一名河盲症女患者,她说:“不论是男是女,瞎子的苦处都是一样。如果一个未婚女子瞎了,她永远也不能找着一个丈夫。我是结了婚以后才瞎的,可是我的丈夫死了。我的兄弟自幼便是瞎的,所以他也找不着一个妻子。我们的起居饮食全都要依靠家人来维持,真的糟透了。”
在河盲症十分猖獗的地区里,人们为了避开蚤虫和恶疾的侵害,时常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别处。靠近河流的肥沃土地由于缺乏料理而变成荒地。结果,这使贫穷和饥荒的情况更为严重。
对付墨蚤
在1970年代初,国际组织开始联手在西非七国展开行动,以求阻止河盲症蔓延。大队的直升机、小型飞机和货车装有一些可被生物降解的杀幼虫剂,准备向散播河盲症的墨蚤发动攻击。行动目标就是要趁墨蚤最脆弱的时候——就是幼虫阶段的时候——把它们一举消灭。
专家们无需在整条河流上喷射杀虫剂。他们知道雌性的墨蚤会在水面上产卵,而卵子则会紧附在急流下的树枝和岩石上。惟独急湍的水流才能提供充足的氧,使孵化出来的幼虫可以赖以为生。这意味到河流中游部分的产卵地相当有限,而且也很容易被辨别出来。
在墨蚤的产卵地喷射杀虫剂的目的并非要完全杜绝墨蚤,因为这是不可能的。然而,专家们希望能够借着减少墨蚤的数量,从而截断了传播寄生虫的途径。墨蚤数量减少,便意味到新受感染的人数也会相继下降。理论上来说,倘若墨蚤的影响受到抑制,那么,当患者体内现存的寄生虫逐渐死去,最后所有的寄生虫都不复存在了。因此,即使真的有墨蚤叮咬人,它也不会把寄生虫带到人的体内。
这项计划的确十分艰巨。墨蚤繁殖的地点许多都是难以抵达的。此外,墨蚤能够飞到数百公里外的地方,因此在对抗墨蚤方面,涉及的幅员相当广大。不但这样,专家们还要作出额外的监察行动,因为即使仅是一个月没有喷射杀虫剂,墨蚤的数目又会大量滋生,使多年来扑灭蚤患的努力前功尽弃。
自1970年代以来,专家们在某些偏僻的水路上拣选了一些地点,然后运用飞机把杀虫剂喷在其上,全程超过1万9000公里。结果,在有分参与这项计划的国家中,百分之80受感染的地区不再有河盲症为患。
每年服用一两粒药丸
后来到了1987年,研究人员发明了另一种武器,以对抗河盲症。这回他们的攻击目标不是墨蚤,而是人体内的寄生虫。这种武器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药物,称为梅蒂赞(Mectizan),由一间美国制药厂所配制。
为了遏制河盲症进一步的发展,患者必须每年服用一剂量的药物(一两粒药丸)。梅蒂赞并不会杀死体内的寄生成虫,但它却能杀死幼虫,并阻止寄生成虫继续产生微丝蚴。这有助于防止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并且延缓了河盲症的传播。这种药物也能对角膜早期的损伤起逆转作用,并且防止其他损伤形成。可是,梅蒂赞并不能使眼部损伤过久的部分复原,也不能使那些已经失明的患者复明。
然而,难题却是如何把药物分发给有需要的人。很多患者均住在僻远孤立的村落里,医护人员只能徒步前往这些地区。若要乘坐车辆前往,他们得先要除去矮树,甚至兴建桥梁。有时国内的派系冲突、资源短缺,以及当地的政治状况也进一步阻碍了药物的分发。虽然障碍重重,但至1995年初为止,有关当局已分发了大约3100万粒梅蒂赞药丸,分发的地区大部分在非洲境内。
展望未来
在过去20年来,盘尾丝虫病控制计划曾在西非11个国家展开对抗河盲症的行动,涉及的地区面积相当于法国的三倍。有任何成果吗?据世界卫生组织所提供的数字显示,曾有3000多万人一度要面对这种由来已久,并且可怕的灾病,但杀虫剂和梅蒂赞共同发挥功效,从而保护他们免受河盲症所影响。逾150万受寄生虫严重感染的人现已完全康复。除此之外,由于河盲症受到抑制,现在有大约2500万公顷的土地重新有人定居和耕作,这个面积的土地每年足以喂饱大约1700万人。
然而,这场战斗尚未结束。在那些有分参与对抗河盲症运动的非洲国家里,其中受感染的人尚不及普世河盲症患者的半数。
近年来,各国正加紧努力去应付这种疾病。仅在两年内(从1992至1994年),服用梅蒂赞的人数增加超过两倍——从540万人增至1100万人。到了1994年杪,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大约有32个国家已设立了梅蒂赞疗法计划,这将会帮助到2400万人逃过失明的厄运。
泛美卫生组织希望到了2002年,河盲症这种恶疾能够在美洲销声匿迹。诚然,专家们在非洲展开的工作较为困难。可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表示:“对于现今在成长中的一代人来说,失明的威胁显然并非像以往那么大。曾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对于那些地区的人来说,失明是衰老的一个必然现象。”
各方面正作出努力,以求向有失明之虞的人提供协助,获悉这件事的确暖人心窝。耶稣基督在地上从事传道工作的期间,他也对人表现仁爱的关注,曾用奇迹使不少瞎子复明。(马太福音15:30,31;21:14)这正好以小规模的方式预示到,在上帝王国的统治下,地球将会有些什么事发生。不错,不久世上所有人都不会受到任何种类的失明之苦。上帝的话语预告:“那时,瞎子的眼必睁开。”——以赛亚书35:5。
[第25页的精选语句]
“他们以往把失明的原因归咎邪灵。现在他们知道其实是寄生虫所引致”
[第27页的精选语句]
每年服用一两粒药丸有助于抵抗河盲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