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念真的今非昔比吗?
要是你问历史家:“现代人的道德观念相对于以往各时代,究竟孰优孰劣呢?”有人也许认为,比较不同时代的道德水平殊非易事。我们得按每个时代的背景去作评价才算公允。
请看看自16世纪以来,在欧洲暴力罪行的趋势。四百年前,杀人流血的事其实并不罕见,不少人更动辄以武力自行向仇人施报复,家族与部族之间的仇杀也十分普遍。
可是,历史家阿恩·亚里克以及约翰·瑟德贝里在《人性尊严与权力》一书中指出,从1600年至1850年期间,在一些国家里,“人们的生活取向的确转趋文明,更讲求教养”。他们愿意为他人设想,较富同情心。其他历史家指出,偷窃或侵犯私有财产的罪行在16世纪远较今日为少。尤其在乡村小镇,有组织的盗窃行为在那些年代实属罕见。
当然,历史上最严重的罪行却是随着奴隶制度的设立而来的,其中包括欧洲商人贩卖非洲人口,令数以百万计的奴隶留落异乡,饱受残暴不仁的虐待。
因此,反观过去多个世纪,历史表明以往的社会有的方面比现在优胜,也有的方面比现在更糟。然而,一种独特而严峻,前所未见的情势却在20世纪出现,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20世纪——一个转捩点
历史家亚里克和瑟德贝里评论说:“在30年代,谋杀和凶杀案件开始有上升的趋势;很不幸地,这种趋势一直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
据另外一些评论员指出,20世纪的道德水平确实是一直走下坡路。一篇以道德伦理为题的文章写道:“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过去30-40年间,一般人对于性爱,对于合乎道德的行为标准已大为改观。从以往社会订定道德规范,标准明确,对错分明,到今天自由放任,为所欲为的精神大行其道,两者实在相去甚远。”
换言之,性行为以及其他道德问题,今天已成了人人可自定准则的范畴。为了说明这点,文章引述了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在1960年,美国只有百分之5.3的儿童是非婚生的,在1990年这个数字已升至百分之28。
在美国圣母大学的一次讲座上,美国参议院议员乔·利伯曼把现时的道德情况称为“价值标准真空时代,……也就是说,传统的是非对错观念已逐渐消失于无形”。据利伯曼指出,这种现象“早于两代前已经开始酝酿”。
生活模式世俗化
那末,历史家和其他分析员认为,20世纪道德观念急剧转变的原因何在呢?《人性尊严与权力》一书认为:“在过去两个世纪,社会上最重大的转变是生活模式世俗化。”生活模式世俗化的意思是:“人人可自行决定接受或者不接受某种观念或见解。这种思想模式……源于18世纪推行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他们是首批主张……无须以圣经作为真理唯一基准的人。”自此以后,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凡事向宗教,尤其所谓的基督教,寻求道德上的指引。
然而,为什么一种早在18世纪成形的哲学理论,要等到200年后才流行起来呢?上文引述的书补充说:“这类见解不容易渗透民间。因此,生活模式趋于世俗化的进程十分缓慢。”
话虽如此,在过去200年间,尽管传统道德标准以及基督教价值观念没有一下子被人摈弃,到了20世纪,人们的道德取向却急剧改变。尤其在近数十年来,这种转变的势头更是难以逆转的了。转变的成因是什么呢?
自私与贪婪
一个重要因素是,20世纪的社会在科技及经济方面发展突飞猛进。德语版《时代》杂志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动力,千变万化的新时代,跟以往死气沉沉,停滞不前的社会有天壤之别”。文章指出,新近引进的市场经济体系完全建基于竞争精神,以自利之心为原动力。
文章补充说:“这种自利之心阻也阻不了。结果,现代社会的特色就是不讲情、不讲义,贪污腐败的行为更腐蚀了不少国家的政府高层。人人普遍只顾自己,但求一己私欲得到最大的满足。”
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武特诺经过一番深入研究和民意调查后,发觉这一代的美国人普遍比上一代更看重金钱。据报告指出:“不少美国人担心,在金钱挂帅的社会中,尊重别人、待人以诚以及关心社群的美德早已销声匿迹了。”
此外,由于商界行政人员一方面给自己大幅加薪,炮制优厚的退休福利,另一方面却呼吁下属对微薄的薪酬表现知足,无形中助长了社会上唯利是图的精神。瑞典基督教联合会的伦理学与神学副教授谢尔·奥韦·尼尔森评论说:“商界领袖那种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精神造成了上行下效的恶性循环。结果,社会的道德标准也随之降低。……毫无疑问,这些歪风对于社会及个人的道德观念,均深具破坏。”
传媒文化
到了20世纪的下半叶,令社会道德更形低落的另一罪魁是传媒文化。参议院议员利伯曼说:“今天,传播价值观的最新媒介就是电视制作人、电影业巨头、时装界广告从业员、帮派吟快板乐手,以及电子综合文化的各类歌手。这些开创新风气的人对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对于我们的孩子,均操有强大无比的影响;可惜这些媒介对于自己传播的有害文化却完全不觉得要负上任何责任。”
利伯曼以一张由“食人僵尸”重金属乐队灌录的唱片为例说明这点。其中一首歌曲绘声绘影地描述一个女子怎样在利刃威逼下被人强奸。利伯曼跟另一位同僚合力呼吁唱片公司把有问题的唱片撤回,可惜却劳而无功。
今天,为争夺儿女受哪一方的模铸和培育,有责任感的父母不得不跟传媒文化来一番苦战。然而,如果父母爱理不理又怎样呢?利伯曼说:“那么,传媒文化就明正言顺成为道德标准的权威,孩子的是非感,怎样看人生的主次轻重就任由电视、电影以及光碟唱机所传播的信息来塑造了。”从最新趋势看来,互联网的影响大概是少不了的!
返回“道德的石器时代”
那末,传媒文化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从青少年身上清楚可见吗?不说别的,单就暴力行为来看,儿童及青少年以凶残方式虐待其他儿童和成年人的个案,在近年确有上升的趋势。
1998年,瑞典发生了一宗骇人听闻的命案,两个分别只有五岁和七岁的男孩把四岁的玩伴窒息至死。很多人问: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有克制能力,懂得什么时候就得停手的吗?一个儿童心理学家一语道破问题所在:“这种内在的克制能力是需要学习得来的。”她再说:“关键也许在于……他们以谁为典范,四周的成年人立下什么榜样。”
对于性情暴戾的危险罪犯,其实情形也一样。据瑞典一位精神科教授斯滕·莱万德指出,现时在监狱囚犯中,百分之15至20都是精神变态的人,他们极度自我,对人冷酷无情,根本无法,也不愿意接受是非对错的观念。观察员留意,甚至一些看来正常的儿童及青少年,他们的道德感也变得迟钝。哲学系教授克里斯蒂娜·霍夫·萨默斯慨叹道:“我们已返回道德的石器时代。”她发觉在课堂上,年轻的学生每逢面对是非抉择时,大都感到不自在。他们的反应是,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对或错。他们认为,人人都应看看什么对自己最有利,然后作出抉择。
近期,她的一些学生甚至否认人类生命是具有独特的尊严和价值的。例如,当学生被问及,如果他们只能在救宠物一命还是救一个陌生人一命之间择其一,他们会决定救哪一个;许多人竟然说他们宁愿救宠物。
萨默斯教授说:“问题不在于他们年少无知,不容易信任别人,性格凶残或者变化莫测。说得直率一点,他们根本毫无是非对错的观念。”她指出,这么多年轻人竟然质疑世间上是否有对与错之分,她认为这就是社会的最大危机。
今天,人的道德水平低落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上文引述的《时代》杂志认为,现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可能会逐步“衰退,甚至有一天像社会主义制度般完全塌下来”。
社会世风日下,人类最终的结局将会是怎样的呢?我们的前景是光明的还是黯淡的呢?
[第6,7页的图片]
“传播价值观的最新媒介就是电视制作人、电影业巨头、时装界广告从业员、帮派吟快板乐手……”